西周毛公鼎和潍县陈介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西周毛公鼎和潍县陈介祺
  陈正宽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有位农民汲水溉田。其间,水开一壑,激流下注,若有无底之洞。止水观之,乃为古坟,不挖则已,一挖竟挖出青铜器一宗,中有巨鼎,三足两耳,铜花斑斓。老农意外,水之流泻,竟使长埋地下三千载的西周青铜——毛公鼎,重见天日,岂非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业农老汉,与西周青铜,何其风马牛。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名静,前827——前782)时,其叔父毛公“厂+音”(读因)所铸的青铜器。世称毛公鼎,也叫毛公“厂+音”鼎,还叫“厂+音”鼎。
  在我国业已出土的殷周三大重器(毛公鼎、散氏盘、齐侯钟)之中,毛公鼎为龙头老大。此鼎通高53点 8厘米,口径47点9厘米,腹圆145厘米,重34点7公斤。制式为立耳,深腹,圆底,三蹄足,口沿下周饰重环纹,下加周弦文。造型深沉,庄重大方。腹内壁有铭文两段,凡32行,中空两格,每字界以阳文方格,连重文11字在内,共497字。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以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故而铸造此鼎,以为记念。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多,艺术价值也极高的稀世国宝。
  苏氏得鼎 亮相京华
  在中国近代史上,毛公鼎出土,与甲骨文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发掘,并称三大奇迹。毛公鼎于道光末年在岐山出土后,初归于西安“永和斋”古董店苏兆年(苏六儿)与苏亿年(苏七儿)兄弟之手。苏氏昆仲,以奇货可居,携鼎进京晃市。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陈介祺,是名贯京华的金石学家。出土了西周毛公鼎,这是轰动全国的大新闻,陈府那金石学家的少爷焉能不动心。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其父陈官俊,字伟堂,曾任道光朝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正部级),累官至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为咸丰王储的太子太傅。陈介祺自幼随父读书于京城,敏闻强记,博览群书,年方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他1845年中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因陈任捐白银四万两,蒙受皇恩,御赐花翎(清代官阶,以顶戴与谱子区别。顶即所戴官帽顶子,戴是压在顶子下垂于官帽之后的翎子。顶子以石质分别,翎子以羽毛分别)。由此陈在京任官十载,俗称其为“大花翎”。陈与全国金石书法大家的吴式芬、潘祖荫、何绍基、吴大澂、王懿荣等过从甚密。金石大家阮元赏识陈介祺,称他为“天资清妙”。
  毛公鼎出土于1843年,陈介祺时年三十。苏氏昆仲携毛公鼎到陈府之初,陈刚购得古器“聃殷”,一时拿不出更多钱买毛公鼎。再说,当时其父陈官俊尚在,以为陈家为当朝元老,做事理应“有所忌讳,不可多事”。所以陈介祺对币购毛公鼎一事,不得不持搁置态度。俟陈官俊过世,次年又逢祖母夏太夫人之丧,介祺扶柩还乡,无暇他顾。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陈介祺得了闲,重行赴京,决计购到毛公鼎。先写信给西安“永和斋”老板苏亿年苏兆年哥儿俩,示购鼎意。咸丰二年(1852年),苏氏昆仲,二次携鼎入京,陈介祺出白银一千两购下。从此,在陈介祺十钟山房中,有了镇宅之宝——毛公鼎。
  宝鼎珍藏 秘不示人
  陈介祺之得了毛公鼎,犹伯牙之遇钟子期,般友易得,知音难求。这也便是“宝剑赠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的意思了。只缘,清朝政府有规定,凡秦汉以上出土文物古董,只能归皇家收储,私藏不得。陈介祺收藏了毛公鼎,生“怀璧之惧”,藏之洞室,密不示人,深怕招祸。咸丰四年(1854年),陈介祺母亲在潍县过世,他借丁母忧,携眷并所藏金石悉数归潍,从此潜心于研究金石于白狼河畔,不复出仕。
  从1851年得到毛公鼎,到陈介祺1884年过世,他珍藏精研毛公鼎者达33年。于此期间,经过他反复研究考证,他写出了《周毛公厂+音鼎考释》文,此文写过五稿方成。第五稿的定稿完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这年他五十九岁,从而确定了毛公鼎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我国近三百年集大成的伟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毛公鼎考释·序》中,高度评价陈介祺对毛公鼎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说:“三代重器,存于今日者,器——以盂鼎、克鼎为最;文——以毛公鼎为最美。此三器皆出于道光、咸丰间,而毛公鼎首归潍县陈氏。其打本摹本,亦最先出。一时学者,竞相考订。嘉兴徐寿臧明经同柏;海丰(按即山东无棣)吴子苾阁学式芬;瑞安孙仲颂比部诒让;吴县吴清卿中丞大澂,先后有作。明经首释此器,有凿孔之功。”(《观堂集林》)
  毛公鼎之所以称为国宝,不仅止于它是青铜器的代表之作,更其要义的是其内壁间铸具的497字的金文,其在中国书法中属于正统的大篆书体。结字以坚长立行,行气以纵向贯连为韵,章法取横则有列、纵则为行的“乱石铺阶”式的两种行式,交汇杂陈。或曰:“毛公鼎,其文庄而不拘,贞而能变,盖周书之极也。”
  传拓普益  宝鼎流落
  传拓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一种复制工艺,就是用特制宣纸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纹、画饰复制下来的一种方法。陈介祺为大收藏家,所藏金石器物,博而且精,为与同好交流切磋,他创造出多种传拓方法,复制金石。王国维说陈得了毛公鼎“其打本摹本,亦最先出”,即是说传拓印片,是从他那儿先开头的。陈介祺的传拓,因物制宜,不一而概。一种是画拓,即依据拓片,用笔描绘。一种是形拓,即把拓片,浸木制版,尔后垂拓。在传世毛公鼎拓片中,还有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蝉翼拓”,其墨色淡如罗纱,其纸薄透如蝉翼,拓片立体感极强,字口纹饰清爽。还有擦拓法,禹为金石学家普遍推崇。陈氏有《传古别录》一书,是专门绍介金石传拓经验的。
  大收藏家陈介祺,乃中国晚清金石巨擘。他的重要遗言,是对家藏金石——“子子孙孙,其永葆之”。可惜,世间真能“其永葆之”的子孙,能有几人?所以,陈介祺过世后,家景日渐其败落,毛公鼎也就难得安生了。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子孙折腾祖业,先拣值钱的卖,毛公鼎最早易主,卖给了湖广总督端方。第二年,端方在四川资州兵变中被杀,端方之妾将毛公鼎抵押给了北京大陆银行,多年无力赎出。后由学者叶恭绰出资赎走,藏于上海。抗战后期,此鼎由叶家散出。1945年,日寇投降,此鼎由徐伯璞发现,移交于当时国民政府。1948年,毛公鼎归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镇院之宝。
  (《昨非斋散文》,2007年9月30日作,2013年7月26日发,昨非斋记)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