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奇书《画石琐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稀世奇书《画石琐言》与“神品”鹅翎画
  作者:张志成
  已尘封多年的鹅翎画论著《画石琐言》,日前在一位书画爱好者手里“亮相”。该古籍善本共56页,木刻线装,书纸略微泛黄,品貌保存较为完好,作者系清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齐鲁印派宗师,鹅翎画创始人张在辛(1651—1738)81岁时所著。封面“画石锁言”四个宋体字,并无奇特之处,扉页第一竖行仍然是“画石锁言”宋体木刻字,第二竖行落款“牟山张辛卯君稿”(“张辛卯君稿”可能在刻印时漏了字,应是“张在辛卯君稿”),从第三竖行开始,简要叙述了鹅翎画的创立经过,自述:“长夏无营,抚枕辄睡,行散溪头,偶拾沙际,鹅翎蘸墨涂抹,适得天趣。因思古人以敝帚作飞白书,余何妨以羽毛为卷石谱,各缀截句,正如天籁自鸣,浮云舒卷,辑而录之,以志漫兴,见者应笑不能间,竟成多事之过也。辛亥六月初九日八十一岁老人记,是日入伏。”正文第一句“昔人画石尽其致,我今画石存其意。”以及“高君作画全凭指,我画拳石倩羽毛”的创意做法,然后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对鹅翎画的技法运用,心得感悟,以鹅翎石做为卷石谱,各缀以绝句,成诗二百四十首。诗中有 “柳荫舒雁自梳翎,遗得羽毛三寸青。信手拈来挥墨汁,依稀山岳见真形。”“墨汁淋漓影漫迷,不分野骛与家鸡。狂来自写苍云母,一任飞鸿踏雪泥。”“放荡无拘号野夫,挥毫总不按规模。同人莫作卷石论,只当钟道莽画府。”这些画论诗犹如天籁般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鹅翎画的艺术魅力,是一部集鹅翎画论与诗词艺术于一体的著作,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后记中有自述:“余年八十有四矣,老病日增,衰朽支离如午夜残灯,在恍惚明灭间尚不能自忖,习气未除,或用鸡毛作画,或用芦管题诗,不过偶然适情,蜗迹耳,蛩鸣耳,又暇计其工,拙哉!若夫意有相同句,有重复至,再至三,更不必言梦中诞语,自顾尚且,失笑览者,能不轩渠。在辛漫识于小品斋中。”看样子,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张在辛八十一岁时撰稿,八十四岁那年刻印成书的。
  张在辛13岁学画,据记载,他没专门拜过老师,但与当时知名书画家高凤翰、金农等经常切磋研习绘画篆刻,受扬州简约写意画风影响较深。绘画除随意点染山水、松石、梅竹、兰草外,也钟爱人物画,鹅翎画尤为精到。当代著名美术理论评论家、作家、书画家韩琦先生评价说:“张在辛隶学郑簠、印师周亮工,终成齐鲁派创始人之一,而其一手鹅翎画,识者叫绝倾倒”。他的鹅翎画独具匠心,被视为“神品”(《青州府志.人物传》记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雍正五年,他雨窗独坐间,绘四时小景,并各题一诗,自谓:“不作画者近五十年,偶嚼笔墨,如老马学步,意不知何处着足”。画到妙处方使然,可见他的画技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世画作有《踏春图》《桃溪图》《南村草堂图》《苍林盘石图》(存山东省博物馆)《梅石图》《贩蘖图》《欲贺九十图》《荆花世茂图》《九老图》《八大山人画轴》《焚香静坐图卷》《山水画册》(青岛市博物馆)及自画像《张柏庭八十一岁小照》《梅花碧梧小像》《张柏庭八十六岁小照》等。
  张在辛晚年隐居安丘牟山脚下凉水湾头,这一带山体突兀,河流溪水蜿蜒,汶水绕村西北而过,风景旖旎秀丽,自古素以“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而闻名安丘八景之首。他流连忘返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朝出暮归,尽以牟山峦石草木、汶水野鸭大雁等自然景物写生。康熙六十一年,画野鸭并题诗一首:“不争粱稻逐家鸡,镇日随波泛碧溪,曾伴王乔化双履,至今仙路未曾迷。”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群憨态可掬的野鸭在戏耍游玩。
  张在辛悟性极高,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一次野外写生,偶然在水溪边捡到了几枝漂亮的鹅翎,即兴用翎毛蘸墨在画纸上圈扫峰峦,恰似绵延起伏的群山,在氤氲薄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以虚幻缥缈的感觉。这次意外的收获,让他兴奋不已,后经反复研究改进,聚鹅翎毛而成,制作出粗细不同的“鹅翎笔”。由于画笔的创新带来了迥异的画风,他的鹅翎写意泼墨画挥洒自如,如有化工,开创了鹅翎画法先河,为中国美术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鹅翎画有《芭蕉图》(存安丘市博物馆)及《画石扇面》《纸本鹅翎墨石卷》《鹅翎墨石立轴》《鹅翎菊石立轴》(存青岛市博物馆)等。
  《画石琐言》的发现,印证了张在辛独具匠心的鹅翎画法,对挖掘研究张在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这门国学艺术瑰宝,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