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王裒和没尾巴老李的传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孝子王裒和没尾巴老李的传说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我们昌乐县就有一个着名的大孝子王裒,他孝敬母亲“闻雷泣墓”的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广为流传,成为历代尊崇儒学、提倡孝道、教化民众的典范。 那么,王裒是什么朝代的人?他为什么会成为着名的孝子?他和没尾巴老李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十四孝》上说,王裒是魏晋时人。在《晋书》上有《王裒传》载其事,曰:“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也就是说王裒生活的年代大约在魏末晋初,那时营陵属于城阳郡。他的祖父王修,是魏之名士,官至大司农郎中令,深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他的父亲王仪为魏晋王司马昭的司马,高亮雅直,因讨伐东吴失败,直言责任在元帅司马昭,而被司马昭所杀。 这个王裒生来相貌就非常特别,不但身长高达到八尺四寸,而且是容貌绝俗,声音清亮,辞气雅正。他一个是博学多能、德操高尚。他的一言一行都遵纪守法,所以当时很年轻就在洛阳非常有名气,但是他父亲无辜被害之后,他对这个朝廷非常痛恨,由于朝廷非常残酷暴戾。对父亲的死也特别悲痛,他就决心远离洛阳这个伤心之地,带着父亲的灵柩,领着母亲回到了昌乐老家。并从此隐居起来,以农耕和教学为业,养家糊口。从此他从来不向西坐,他为什么不向西坐呢?因为表示永远不臣事昏庸无道的朝廷。后来司马炎篡位,废了曹魏建立晋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知道王裒贤德有才,就给他父亲王仪平了反,并三番五次地聘请王裒去做官,但是王裒坚辞不就。 他在父亲墓侧建房居住,每天早晚到父亲墓前跪拜,每次都攀柏悲号,涕泪飞溅,日久,树为之枯。他的母亲生性怕雷,其母去世后,每到雷雨天气,他都到母亲坟前说:“裒儿在此,母莫怕。”他教授学生《诗经》,每读到《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总是悲伤不已,涕泪满面。学生们因此都不再学《蓼莪》这首诗。王裒的孝行操尚感动乡里,被阖学推为“孝廉”。正如清康熙五十一年知昌乐县事徐人元《王裒墓》诗所云:“至性孤行绝代天,蓼莪诗废感生徒。终生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遣哀魂泪洒枯。”《二十四孝》诗则云:“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那么,王裒的母亲为什么怕雷呢?关于这其中的原因,在昌乐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当年王裒带着母亲回老家的时候,路上就在一个古庙当中住宿,这天晚上王裒母亲做了一个怪梦,梦着一条黑龙飞进了怀里,从此竟然就怀上了孕。三年以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就生下了一个大肉蛋,王裒一看非常害怕,拿起父亲的剑来上去就劈这个肉蛋,结果一劈开以后呢,从里面掉出了一个黑小子来,这个黑小子非常活泼可爱,他母亲也不忍心把他杀了,就把他养起来了。但是这个小孩呢非常特别,几天就能在地上乱跑。有一天外边下大雨,这个小孩出去耍,跑了湾里去在里边玩水,结果玩着玩着玩得高兴了,就现了原形了。变成了一条黑龙,搅得这个水是翻江倒海,别人都吓跑了,母亲结果家去一看呢,那个孩子变成了黑龙非常害怕,结果这个孩子耍了一会以后,非常饿了就家去再想吃奶,他母亲就关着门不让他进吧。就打了一个雷打了一个霹雳,把他母亲就吓晕了,推开门进去吃奶,吃完奶呢一看,怕他母亲醒来以后把他撵走,自己也偷着跑了,躲到一个地方去。王裒知道这件事之后呢,觉着小黑龙祸害他母亲,就想把这个黑小子杀掉。王裒是出了名的孝子,但是当时觉得它是一条黑龙变得,肯定打不过他,结果就去请教一个老和尚,去教王裒他母亲念咒语,在他俩战斗过程当中,说是王裒斩龙。这个咒语一说以后,发出的威力就使黑龙失去了力气,王裒就可以把他杀掉了。结果这一天正好又下大雨,这个龙打着雷电闪雷鸣的来了,来吃他母亲的奶,俩人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他母亲非常害怕,这个时候看到王裒快打不过龙了,寻思起那个咒语来了赶紧念:“王裒斩龙、王裒斩龙”,结果一念这个咒语,这个小黑龙的力量马上就不行了,王裒举起剑来上去就砍,眼看着这个小龙就不行了,但是在关键时候呢,王裒的母亲害怕嘴哆嗦,一念咬瘪了嘴念翻了,念成龙斩王裒了。所以王裒这一剑下去,结果就没杀到这个小龙,把它尾巴剁下来了,他一念到这个东西,黑龙的力量也来了,忽然打了一个霹雳,驾着黑云风雨跑了。当时也就把他母亲和王裒震昏了。 没尾巴老李的传说不但在昌乐,在山东许多地方和东北流传也很广。 关于在东北的传说是,小黑龙没尾巴老李离开家乡王裒院后,就腾云驾雾去了东北,见一条大河正发大水。原来这条河里住着一条很坏的老白龙,常年发水,淹没庄稼,冲毁村庄,祸害百姓。小黑龙来了后,在山东老乡和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打败了老白龙。从此,小黑龙就成了这条大河的主人,人们也就把这条河命名为黑龙江。自小黑龙镇守黑龙江后,江水再也没泛滥,沿江的居民也都安居乐业,江上船只的来往也非常安全。因此,船老大都非常敬仰从山东来的小黑龙。据说,至今在黑龙江行船起锚时,船老大总是先喊一声:”船上旅客有山东人吗?”船内随答:“有山东人”。方才起锚行船,保证一路平安。人们为了答谢小黑龙的为民造福之恩,逢年过节都到江边焚香叩头纪念它。尤其是山东老乡都想见见它,但小黑龙觉得自己没有尾巴,不好见家乡父老。于是灵机一动,就变成一条鲤鱼。山东老乡见了后,都说原来咱老乡是条没有尾巴鲤鱼。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尾巴老鲤(李)镇守黑龙江的传说,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晋怀帝永嘉五年,也就是公元311年,汉刘曜攻陷洛阳,天下大乱,齐地也盗匪四起,王裒的亲戚朋友大批南迁。王裒恋祖茔,不肯离去,最终为盗贼所害。但王裒为父母守孝的感动天人的事迹,也从此流传开来,特别是被选载于《二十四孝》等众多典籍之后,更是成为历代儒学和官方倡导孝文化的典范和榜样。至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昌乐知县范威倡儒学,于王裒故里增筑王裒墓,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以表其德。此后孝风倡行乡里,历代多有修葺增筑及刻碑表彰。 据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迤东八里。”即今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 俺这个村原先一度叫做桃花村,它为什么叫桃花村呢?因为当时人口少,户数也少,村东北角有个桃花沟,净栽着些桃树吧,桃花盛开,那样命名的。 村西南角还有个王裒孝子的个墓院子,因为仰慕王裒的孝行、德行,四月八、三月三、特别是九月十七,王裒的生日,香火非常旺盛。四里八乡的,安丘的、潍坊的、高密那边也有过来的,香火很盛。平常日像初一、十五。也是很多烧香的、还愿的。这样吧这个桃花村就逐渐的淡漠了,只记得王裒院了。 王裒院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省道胶王路北,王裒墓在村西,巍然突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院两侧另有碑记多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树等,院貌朴素,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相传王裒墓原有一个大院子,四面是砖砌围墙,南北近百米,东西宽60米,占地近10市亩。墓前建有凉亭三楹,八根八棱石柱挺拔矗立,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十分壮观。当时墓高20多米,院内有60多棵两搂粗的大松树。1947年,潍县解放前夕,墓院内的大松树被国民党陈金城的部队全部割去修了碉堡。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又遭严重破坏,院墙、碑碣基本毁尽。 根据我们村的老人讲,这个王裒墓有“仙方活人”的灵气,谁家的人得了重病,前去求拜,求得灵药,吃上就好了,十分灵验。还有一个“雹子不打孝廉地”的说法,传说也是因为王裒的孝心,感动了玉皇大帝,特别就是赐了一块“免雹照牌”,所以俺这个庄就一直附近很少发生雹灾。 今天的王裒墓院状况,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乡民捐资重修的,搜集了部分古碑,重刻了多方碑记,在周围种植了一些树木。 孝子王裒和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历史传奇和神话色彩,也具有一定的信仰特征,影响广泛而深远,所以不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广泛的教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是弘扬和传承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淳化民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星营)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