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戏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永乐大戏院
  ----曾让潍县市民过足了戏瘾
  作者:李涛
  1928年,潍县建起第一座席棚戏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之后永乐大戏院相继建起,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宝森、奚啸伯等纷纷来潍,一时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极大地满足了潍县观众的艺术享受。
  而今,永乐大戏院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昔日的戏院遗迹荡然无存。在更多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的还是流行歌曲。偶尔走进社区小巷,会有老者手持收音机听戏,或几位老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戏曲。
  席棚戏院
  吊起潍县戏迷胃口
  潍县历史上第一个大戏院是一座席棚戏院。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天,青岛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住在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因店内有一大院,就搭台演出。因受观众欢迎,同年“双十节”又被邀到南沙滩公演。当时驻防潍县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策划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下武衙门大院,建成一座席棚草顶的简易戏院,棚内搭了戏台,摆了条凳,称潍县大戏院,这对当时的市民来讲,规模已是空前了。
  为了增强演员阵容,永安班从外地礼聘来陈少燕三姐妹,陈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观众为之风靡。“三天不吃饭,看看陈少燕”的噱语几乎无人不知。在陈少燕之后,礼聘的是扮相艳丽、才艺出众的著名坤旦白素莲,又一次引起轰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潍县大戏院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永乐大戏院应时而起
  谭绪经,字资九,潍县人,住东关四平街,生于1906年12月2日,兄弟四人,排行老二。
  谭资九自幼在私塾读书,启蒙老师为李佩英。至17岁辍学,即在其父辈经营的协同复鱼店学生意。因在自家开的商号中比较自由,所以他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和时间练习武功,学习书法,研唱京剧。由于其勤奋好学,苦于钻研,使各门艺术都具有了深厚的基础。
  谭资九的二伯父谭义长是潍县乐聚轩票社主票净角,人称二花脸。谭资九深受其二伯影响,成为潍县乐聚轩俱乐部成员,酷爱京剧。为取得化妆登台演唱的经验,每逢北乡安固、固堤等地的山会、庙会,有戏班演出时,谭资九便由其内弟张士昭陪同前往。先向当时演出的戏班送上银币3元,然后化妆登台演出。其最初演出的剧目是《四郎探母》。
  看到本县的工商业日益发展,市面逐步繁荣,在城内武衙门以简陋席棚创办的潍县大戏院,每日座无虚席,收入较大。由此想到正式建筑象样的大型戏院,不但有利可图,并可不断聘请名伶来潍演出,既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又使自己有了观摩、研究京剧的好机会。故拟将自有座落在东关西四平街房产一所拆除,改建为戏院。
  贷款建起气派戏院
  为实现创建戏院的理想,谭资九先征得家人的同意,将私有座落在东关西四平街的房子一处,计30余间作为基地,但苦于没有建筑资金,一时犯难。
  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有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一伙织人造丝绸的机户,因产品畅销,利润很大,积蓄了一些余钱,存于同聚恒银号生息。他们认为存款利息有限,不如投放到有利的经营活动中赚钱多,但未找到适当的门路。闻悉谭资九拟筹建戏院缺少资金,经人介绍,双方议定:用谭资九的宅基,由张有声等出资建成戏院,交出资人使用12年后,戏院的一切权力归谭资九所有。双方立契约为凭。
  张有声等人共联络股东12人,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经过设计、绘图,预计建筑费用需一万余元。除已筹集6000元,不足之数,遂与同聚恒银号商妥,以贷款解决。1930年底,戏院建成,取名“永乐大戏院”。
  永乐大戏院的建筑为三层楼房,楼下池排有三百多座位,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边座及中间后排亦有近300座位,再加上二楼正排和边座及三楼,共容纳观众千人左右。楼下后排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
  永乐大戏院设有茶水柜,备有瓜子和茶水,主动向观众供应。当时瓜子每碟一角,茶水沏在壶中,但按使用杯子多少计价,每个杯子一角,此外还备有干净的湿热毛巾,在演唱中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供其拭面擦手(夏天洒上花露水)。在收瓜子、茶水费时还同时收取“手巾把”赏钱。
  戏院售票有整票和优待票,前者全价,后者半价,优待军警人员和熟人。星期日午场免费招待当地驻军,在戏院门前和贴出的戏报上写着“优待武装同志”。
  由于永乐大戏院账房每天收入租金40元,故建院所欠外债五千余元,不到一年即清偿完毕。
  一度改名“升平舞台”
  “皇宫电影院”
  永乐大戏院由张有声任董事长,张少吾任经理,宋有声任会计。在演员方面,商定以原潍县大戏院的班底为主,再吸收部分“四喜班”成员,组成“永乐班”为基础。
  安排就绪后,即到外地邀请名角来潍演出。接来的第一个戏班是济南“庆乐班”,由耿永奎、桂雅茹领班。相继有白素莲第二次来潍,唐韵笙、安舒元、李万春、盖春来、金少山等名角来潍并在该院演出。
  其中,安舒元与谭资九交往颇深,曾为谭资九讲述《状元谱》、《搜孤救孤》等戏的演唱艺术。
  永乐大戏院曾一度改名为“升平舞台”。其后又由孙希清、谭金亭二人租用,改名“菊阳社”。
  1939年停演京剧,将戏院租给李纯忠、李宗起开设“皇宫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1941年夏停业。
  降低票价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资九按约将永乐大戏院收为己有。
  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阻塞,铁路中断,市面萧条,民心不安,戏院演唱时断时续,惨淡经营,收入不佳。
  当时名须生李宗义、名净裘盛戎曾在永乐大戏院演出,演期结束时被困不能成行。在停留过程中,因开支庞大,只好降低票价出演,以维持戏班人员生活之需。
  解放后排演新戏
  名角纷纷来潍演出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永乐大戏院的基础戏班在5月10日开始演唱,首场演出的京剧是《打渔杀家》。
  伴随着潍县的解放,九纵文工团和红旗剧团最早来永乐大戏院演出了歌剧《血泪仇》和《改邪归正》,还有九纵文工团京剧队的新编京剧《快活林》、《三打祝家庄》。当年年底,马少波来潍,为永乐的全体演员作了题为《旧剧的前途与艺人的出路》的报告,揭开了在戏院及其剧团进行“戏改”的序幕。
  为响应政府号召,永乐戏院首先上演较有进步意义的剧目,同时删改传统剧目中封建迷信的内容及淫秽的情节和唱词,继而净化舞台。
  在排演新戏的同时,戏院还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在上世纪50年代,四大名旦来潍坊的有三位,先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来过两位,先后是杨宝森、奚啸伯;四小名旦来过三位,先后是张君秋、许翰英、毛世来。其中尚小云和毛世来都来过两次。
  大同永乐剧团合并
  后改为潍县京剧团
  1953年,永乐大戏院因年久失修停演。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永乐大戏院的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1954年5月剧场建成后,永乐剧团在此演出。当年因和平路拓宽,大同剧场被拆除,大同京剧团先后迁至东市场原天主教堂旧址、白浪河东沿土岭子等处搭建简易剧场演出。1955年迁至与工商联合资修建的“人民剧场”。
  1955年冬,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示,潍坊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明确了体制改变,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剧场实行公私合营,由剧场管理所统一管理。
  1958年8月,潍坊市政府决定“大同”、“永乐”两个京剧团合并,组建了“潍坊市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同年底,潍坊市与潍县合并,潍县的胜利京剧团与市京剧团合并,统称为“潍坊市京剧团”,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改称潍县京剧团。
  自1930年潍县有了第一个民间职业京剧团以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变革,到1960年,与全国各地一样,潍坊的民间职业剧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