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张同普和他的遗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英烈张同普和他的遗孀
  张同普(1890-1912)字寰震,潍县北乡大常疃村人,幼年随父亲张连元,迁居于潍县城东乐道院北村。张同普与何纫秋是在1909年结婚的。当时,张同普19岁,何纫秋比张同普大两岁。张同普1907年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1912年他被出卖,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2岁。张同普殉难后,何纫秋于1915年到北平医科大学附属产科学校上学,从此走上了济世救人的道路。
  张同普
  何纫秋结
  晚年的何纫秋(前中)与张同信(张执符,前左)、张同恩(前右)、魏子宜(后左)、张同俊夫妇(后右、后中)合影。
  与何纫秋结为伉俪
  张同普的父亲张连元是明末潍县名宦、陕甘总督张尔忠的后人,清朝贡生。曾在潍县乐道院教会创办的广文书院,管理图书十几年,并在乐道院附近的虞河边,与妻子、家人栽植葡萄、学会酿酒技术,先后开办葡萄酒厂和马车店。家庭生活富裕后,又出资在潍县东关外,创办过养正小学。大儿子同普,曾在这里读过书。
  1905年,张同普在广文书院毕业时,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又在乐道院内开办了文美女子学校。基督教徒子女在教会学校上学不用花钱,有一位教会家庭出身,远住安丘县孟家村,名叫何纫秋的女孩子,来到女校读书。后来,结识了已经考入广文大学(齐鲁大学前身)的张同普。当时社会上,封建礼教习俗还很严重,在乐道院内,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教会信徒之间的交往,已经有了许多自由。但在张同普与何纫秋之间,究竟是受命于家长、抑或是教友撮合,还是自由恋爱,现在已经没有人了解他们结识的具体经过了。其目前健在的亲友中,还有人记得,他二人是在1909年结婚的。当时,张同普19岁,何纫秋比同普大两岁。
  寻求救国之道
  张同普青年时代在校读书时,痛心于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在积极寻求救国之道中,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满清王朝,实行民主革命,才能拯救中国。正在这时,孙中山先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在日本东京创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潍县广文大学读书的张同普已经一心向往。
  1907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的谢鸿焘,回国到广文大学讲学时,介绍张同普参加了同盟会,他与安丘的秦文斌、曹志新、临朐的张延禄等,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而后,他们的活动范围由潍县逐渐扩展到昌乐、安丘、昌邑、诸城、寿光、广饶、高密等地,对昌潍一带的民主主义运动,很有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山西、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山东省内,烟台、诸城等城市也先后宣布独立。潍县同盟会员郭恩敷、程瞿梅、郭柏民、张永和、张同普等,以潍县地处胶东枢纽,若能一旦发难,将对革命前途发生巨大影响为由,敦促驻潍陆军第五师标统马良宣告独立。马以势孤拒绝。在此形势下,潍县的同盟会员先后到诸城、高密、烟台及省城济南参加革命活动。
  当时在济南的同盟会山东负责人徐镜心与潍县籍同盟会员杜佐宸等,正积极组织策划驻军、绅商、学界拥护武昌起义新政权。他们争取了省咨议局副议长、潍县人于普源。10月22日,省咨议局召集绅、商、学各界代表,在省联合保安会主持下开会,推举孙宝琦为都督,贾宾卿为副都督,23日宣布了山东独立。但不久,孙宝琦投靠了袁世凯,又取消了山东独立。于是,潍县派张同普为代表,到济南参与省同盟会对山东形势的研讨对策。张同普与党人丁惟汾、陈干、张传一、张正坊、李次元等,在上海会见了陈其美、张继、胡瑛和黄兴。
  当时,身为国民革命陆军总长的黄兴,一面指派丁惟份、张传一去烟台,以实现先据烟台,再取登州,以图济南,光复山东的计划。一面安排陈干、吕子仁、张同普等,在浦口组织山东北伐革命军,并联合其他革命力量,先后占领了固镇、南宿州,在一度攻克了徐州后,继续整军北上。这时,在烟台的山东东部革命军,已经开始行动。于是,张同普离开徐州,由水路乘船来到烟台,与连成基等人会合,率军转战于登州、黄县等地。在进军胶东几个月的时间,他曾6次被捕,均以机智脱险。而后,张同普又来到济南军事学校学习深造。
  为辛亥革命献身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就落入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手。其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反袁讨袁斗争此起彼伏。正在济南的张同普,为反对袁世凯窃权,在军校内联络了十几名骨干,对当局排斥革命力量的行径,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山东都督周自齐闻讯,曾亲自出马做张的工作。周见张同普不为所动,恼羞成怒,遂令学校开除了张同普,并将其押送回乡。
  张同普回到潍县,讨袁的意志更为坚定。他联合赵惠斋(寿光人)、刘德銘(寿光人)、秦明堂(安丘人)等,又在青州组建了“桃园军”(谐音“讨袁军”),发展队员达数百名,并设指挥部于当地的宏文书院,以与南方各省的讨袁军相策应。1912年,时在南京的黄兴,委任张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后,张同普变卖家产,又从青岛购买了不少枪支。正当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之际,他被隐藏在支队司令部里的叛徒曾广生告密出卖,不幸被捕,押送济南。
  1912年9月22日(阴历八月十二),袁世凯的山东督军靳云鹏,以“共结团体,谋备叛乱,响应叛军”的罪名,将张同普押赴济南东关东门里小校场处决,张同普面无惧色,在大街上,滔滔不绝地向群众高声演讲,揭露袁世凯的窃国罪行,宣传革命。沿途群众对此无不动容。敌人对张同普连发六枪,他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此时,与同普成婚不满三年,素常很少有时间与终日奔走革命的丈夫团聚在一起的纫秋,生下的男孩还在襁褓中。而后,这个孩子也因病,在刚满周岁时夭折了。
  妻子从医济世救人
  张同普殉难后,其弟张同信资助何纫秋,于1915年到北平医科大学附属产科学校上学。1920年,张同信与其外甥魏子宜在东关大街开办潍县第一家西药商店惠东大药房时,又邀何纫秋参与协办并持有股份。1925年,惠东大药房增股扩建改在城里东门大街开业,并设有医院和制药厂后,何纫秋挂牌西医助产士应诊。
  早前,潍县妇女生孩子,没有进医院的。传统的办法是请富有经验的收生婆(俗称老娘婆)到家。何纫秋挂牌行医时,潍县城已有张羡贞等几位西医助产士开始新法接生。张纫秋与当时仅有的几位同行一样,沿袭老传统,仍然到产妇家中接生。最初,请她接生的,多为信教的朋友、亲戚、熟人和思想开明的人家。临近产期,张纫秋随身携带着已经消毒的助产器械、急救药品等,到产妇家住下,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安排卫生消毒等等,直到产妇分娩,大人、小孩平安,做完全程护理后离开。七七事变前,收接生费4元。老百姓看到,西医助产接生,科学卫生,婴儿成活率高,以往老娘婆不讲卫生,接生后产妇常出现的“月子病”如产后风、产褥热、大出血等大大减少,因此,西医助产逐渐推广开来。到1948年潍县解放前,城里东关已有张羡贞、何纫秋、杨绘先、李淑美,谭述恩、陈寿鹤等十几位助产士开业了。其中陈寿鹤还是何纫秋的弟子。
  1948年潍县解放,何纫秋已经年届六十岁,但她继续从业。曾在西医师韩炳南于东关大街开设的华阳大药房挂牌行医。19世纪50年代初。她曾被推选为潍坊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市政协委员。
  何纫秋虽是女流,但生性坚强。当年,丈夫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她将自己关在房里几天几夜不吃不睡,但在人前从不掉泪。为了纪念亡夫,她终生独身,并在从医挂牌时改名张纫秋。因此,老百姓习惯称呼她叫惠东医院“张师娘”。1961年,张同普烈士家属、亲人到济南为其英雄的丈夫祭扫陵墓,她以妻子的名义,请黄县赵竹蓉先生为张同普书写了“烈士张同普传略”碑文。在有466个字的碑文中,记叙了张同普参加辛亥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记载了与同普同时遇难的赵惠斋、秦明堂、刘德銘、牟士夏和何凤鳌5位烈士的英名;同时向丈夫表白了自己“忍痛学医,专以济世活人为职志”,以告慰死难的亲人。可惜,不知是为什么,石碑未能刻成,书写好了的碑文,至今得以保存了下来。
  为了实现自己忍痛学医济世救人的意志,并为自己创造专心致志的生活环境。纫秋在父亲于农村病故后,将母亲接到潍坊赡养尽孝,直到老母90多岁离世。她与妹妹惠林商定,将其甥女王玛丽(后改名王洁)从小过继到自己身边抚养,也不改姓。供玛丽到北京读书求学,后来在辅仁大学教书、结婚后,生下双胞胎子女。为支持玛丽工作,何纫秋又将玛丽的女儿姜慧,从小带在身边,视为己出。玛丽在1963年早逝,姜慧先在黑龙江建设兵团,而后与一荷兰教授结婚,到澳大利亚定居。
  何纫秋为人宽厚稳重,在事业上认真勤恳,医德高尚。从医40多年,从不在私下谈及产妇家的隐私,对产妇不嫌贫爱富,在日常为产妇作产前妇科检查时,对于胎儿是男是女,虽然她心中大致有数,但即便是亲朋好友再三追问,她也不肯表态。有些人家,事先不打招呼,在临产出现了危机,她应急出诊决不推辞,总是在产妇危难中,千方百计首先挽救大人的生命。
  何纫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因年老不再出门接生,但她对找上门要求帮助作产前检查的妇女,依然热情服务。她不曾参加医院合作化,在不能工作后,也无工资收入,单靠个人平生一点积蓄度日。1971年,她患脑血栓病卧床,不住医院不吃药。晚年,生活不富裕,身边无亲人,生活上依靠在本市的妹妹和住同院的侄子,有一段时间,还请了一位大妈照顾日常生活,可即便是在病中,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情。1974年8月,何纫秋因旧病突发,送昌潍人民医院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陈瑞曾 穆锡罡
  (感谢何纫秋侄子张宝生、外甥王哲民两位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据2011年1月5日潍坊晚报16版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