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城厢的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老潍县城厢的桥
  2013年12月22日 本期撰稿:丁永恩
  自古以来,桥梁都是顺应、推动社会发展最具公益性的重要建筑。同时,又以它们似穹如虹、凌虚卧波,或是宏伟,或是典雅,或是精巧的建筑艺术风格,为所在城乡山川风貌增添了诗情画意。追寻、梳理潍县城厢这些桥梁嬗变发展的脚步,既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知潍县社会发展的具体节点,又能从中窥见前辈义士、民众热爱乡梓、急公好义、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新的力量。
  图为老东风大桥。
  ............................................................................
  瑰丽青龙桥水声韵琼瑶
  两僧人先后化缘筹款修建青龙桥
  金大定六年(1166),石佛寺住持僧人本敬化缘筹款,在潍州北海城(即潍县城)朝阳门外的白浪河上,兴建了一座石桥以通东关,名“青龙桥”。这是笔者所见资料中,此处最早的石桥。
  三十七年后的金泰和三年(1203),青龙桥又改建成一座七孔石桥。六十五年后的元至元五年(1268)该桥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
  据“大元潍州石桥记”石碑所载: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石佛寺住持僧人普济,化缘在青龙桥旧址重建一座新“青龙桥”。这座桥就是张起岩在潍州任北海吏时,所作“潍州八景诗”中的八景之一,“石桥漱玉”赞美的那座桥。“石桥漱玉”诗曰:
  潍水潺潺渡虹桥,水声相激韵琼瑶。
  倚筇听罢精神爽,暂把心中郁闷消。
  该桥存在六十多年后,又被洪水冲得“倾圯无踪”。但由于有了张起岩的这首诗,使瑰丽如虹的石桥形象和悦耳动听的美妙水声得以长留人间,激励人们消除烦恼杂念奋发图强。
  陈调元回乡后带头捐款重建大桥
  清康熙十一年(1672)陈调元辞官归里。回到潍县不久,亲朋好友就急切地与他谈论,在原青龙桥旧址重建“青龙桥”的事。他慨然曰:“此吾素志也”。他首捐余俸五百金,报请知县王珍准予倡捐建桥,王知县欣然批准,并择日亲率县衙官吏差役,城区寺庙僧尼道士,到朝阳门外白浪河岸,举行“树旗祭河”仪式,祈求河神保佑建桥顺利成功。
  同时发动全城募捐建桥。全城官吏绅商踊跃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登莱海防道参议武国柱,和莱州知府张应瑞一同专程来潍对建桥给予鼓励并捐钱。平度新河的善士孙显茂率多名建桥高手来潍助工。
  开工前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城南胥家埠原有石坑已采不出能够建桥用的大石块;二是白浪河在夏秋季“旬日数涨”洪水频发。若是数百人在河床中施工突然来了洪水怎么办?经过商量决定两条对策,一是派出有经验的老石工到西南山区寻找新石坑,结果在孝迹山东麓找到新石矿源,可以采出建桥用石。二是在施工时派二人到河上游五里处密切观察水位上涨速度,若发现水位上涨便立即到工地报信,及时撤出人员。
  建桥工程从当年农历闰七月七日正式开工,至十一月十八日竣工。可喜的是,在整个施工期间,城东的虞河和城西的圩河都发生过三次洪水,而唯独白浪河在低水位安流如常,使得施工顺利进行。陈调元说,这是上天在帮咱潍县老百姓啊!
  石桥总长二十三丈六尺,宽九尺四寸,高一丈二尺,共三十三孔。多年在此望河兴叹的城乡居民,过河如坦途的梦想得以实现。此桥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拆除,全部桥石移建了“大石桥”,这里改建为一座木桥,民国年间在木桥以北20米处新建“朝阳桥”。
  此桥原址在今东风街亚星桥以南20米处。
  曾经的小石桥现成为一座景观桥
  清《乾隆潍县志》卷之二“桥梁”中记载:“白浪河桥在龙王庙前,年久倾圯,阖邑绅士捐资重建,桥长二百五十九尺,宽丈余,督工者谭汝通道人李清秀也”。
  乾隆潍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青龙桥”以北到“万年桥”之间的白浪河两岸,早已是商贸繁忙之处,这里河东岸是关帝阁与观音阁之间;河西岸是“龙王庙”前广场,又是北沙滩集市的中心地带。清末民初一张从东关通济门上拍摄的小石桥附近照片显示着当时集市的盛况。
  民国《潍县志稿》中称此桥原名“兴隆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西头发生坍塌,丁毓庚出资重修,由李瑞云督工。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初八洪水,将桥面多处冲毁,丁毓庚又出资进行修补。
  民国十八年(1929)大水后桥毁严重,县长张凤乔下令将大街上拆除牌坊时拆下的可用于建桥的石头运至兴隆桥处。但可用石料并不多,加工过程中又断了一些,只好将桥改小,这就是“小石桥”名称的来历。民国二十三年县长厉文礼将石桥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桩柱平梁桥,长78米,宽5.5米,共15孔。
  因它东头是东关“通济门”故改名为“通济桥”。人们依然称它为“小石桥”。
  原址现在是“通济门”外,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低水位景观桥(暂无名),中间桥面钢木结构可以拉起开合,以便船只航行。
  相关链接
  张起岩
  张起岩(1285-1353),字梦臣,号华峰,祖籍山东章丘。他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岁时被“察举”(考察推荐)任福山县教谕,又升任安丘知县、北海吏等职。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他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成为大元帝国建政以来第一位科考状元。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翰林院国史总纂。主持编纂了辽、金、宋史。六十五岁时告老还乡。死后家中只有书籍别无余财。
  陈调元
  陈调元(1595-1684),字巽甫,号北溟,别号鸥盟居士。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得授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知县。
  顺治五年(1648)以歼匪保城有功,调往北京朝中。先后任刑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等职。后因弹劾权贵,惹怒皇上,被降为行人司司正。此时年过七十的他,告老还乡。
  他回家后建桥补路,救困济贫,倾心公益,扶人之危,救人之急,深得邑人爱戴。
  调元善文至老不倦,凡所及皆阐发忠、孝、节、义,传播正能量。他叮嘱子孙:死后不要在墓上立碑,也不要举乡贤以留名于后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十二日,调元在灯下做细书小楷,忽朝阙跪拜,作遗令自为志铭,铭曰:
  “君亲之恩未报,悲悯之志未酬,天民与逸民与罔民而已矣,居士与进士与辱士而已矣,远惭卫武近愧伏公,焉有焉无若始若终,千古上下一笑而已矣,瞑目吾去矣”。无病而终,时年九十岁。
  他的着作有“宁津全城记”一卷,“奏疏”一卷,“康熙潍县志”一部,“遁斋漫笔”四册,“潍县新筑新城记”等及诗文多篇。
  新式朝阳桥质量经考验
  潍县当地工程公司成为大桥总承建商
  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潍县经济已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城区两条最繁华的大街中山大街和东关大街(现两条街合为东风街),在白浪河上的衔接处,却是一座季节性木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当时恰遇一场洪水,冲毁了南北坝崖数十家商铺和沙滩市场上的大多数房屋,朝阳门外一片狼藉。1930年,省政府发还了潍县以保安费名义垫借给驻军五十九旅的军费四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元九角。有了这笔资金,促使县长厉文礼下决心从根本改善城中心区的基础设施。
  厉文礼谋划了相互关联的五大工程:一是拆除朝阳门瓮城;二是兴建高水位新式的朝阳门至庆成门之间大桥;三是垫高扩宽南坝崖街路面,在南头建大街门;四是兴建向县城内供水的自来水系统;五是拆除朝阳门上古城楼,兴建新式大钟楼。
  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县政府成立工程招标委员会,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陆续收到德国、日本等国及国内几家工程公司的标书,本地参加投标的只有潘云亮工程师经营的“潍县工业工程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县招标委员会在胡家牌坊街的“大礼堂”举行招标大会。“潍县工业工程局”以最受欢迎的创意和最低报价中标,成为这一工程的总承建商。
  特大洪水验证了大桥建造的异常坚固
  大桥设计为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桥桥面和西涵洞桥面标高与朝阳门下的路面平;东涵洞桥面西高东低斜坡底标高与庆城门下的路面平;主桥为五墩四跨平梁;西头涵洞下是南北坝崖街衔接处;东头涵洞下是南北沙滩二街衔接处;西头桥上桥下道路互通。
  该桥长102米,宽6.6米;桥侧有护栏、灯柱。大桥工程于当年九月正式开工。所用钢材全部国外进口,所用水泥是国产质量最好的唐山启新水泥厂生产的桶装“马牌”水泥。所用大型施工机械由潘云亮工程师从青岛的一家德商港口工程公司借来。施工中潘工亲自指挥监督,亲自解决大小技术问题。经常与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从进度到质量,所有环节都严格按设计和标准操作,使工程质量得到确切保证。
  在大桥桥面即将铺筑完成,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时,连续大范围暴雨使一场特大洪水汹涌而来,波浪几近桥面。
  潘云亮身披雨衣凛然走到桥上,查看在暴风雨和狂涛骇浪冲击下的桥面状况。他自信大桥的工程质量,但他也抱定与大桥共存亡的决心。当看到脚下洪水慢慢退去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潘云亮的壮举,很快传遍全城,人们更加信任他手下工程的质量。
  潍县第一座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桥梁
  大桥施工近一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十日竣工,取名“朝阳桥”。县政府举行了“潍县新建朝阳桥落成典礼”大会,会后,与会者和城乡居民相继走上大桥。潘云亮和工友们一起挤在人群中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当看到西桥头车马人流在桥上桥下便捷互通;看到造型大方的望柱与闪光的钢管护栏;看到满身“洋气”的桥灯柱,入夜桥灯大亮,照得满桥生辉。人们体验着这座大桥的新奇。因其高大,又被称为“天桥”。这是潍县第一座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桥梁,也是开放为商埠以来第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交通建筑。
  民国二十八年(1939)1月,潍县历史上的第一条公交线路,火车站至朝阳门线试运行。公交车在大桥西涵洞从北旁弯道驶上朝阳门外广场发车点,验证了大桥西头的简易立交,也方便公交车上下互换。
  在解放战争中,这座桥成了国民党守军坚守县城与东关之间唯一通道。在桥两侧建起有射击孔的防弹墙,使大桥成为一座长型堡垒。在县城被攻破后,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官陈金城率其残部就是经过这座桥退入东关的。这座桥是南北沙滩的分界。
  1948年解放后,改名为“若飞桥”,1965年又改名为“东风桥”。1973年将此桥拆除,在原址新建双曲拱大桥,仍名“东风桥”。此后,因亚星化工集团出钱加宽,更名为“亚星桥”。
  相关链接
  潘云亮
  潘云亮(1894-1985),名长孝,字云亮,潍县南胡住村人。参加过坊子火车站水塔、四方火车站3号支线过街铁路桥、大港站调度房的设计和施工。民国十二年(1923)升任桥梁工程处工程师。民国十七年(1928)日本人侵占胶济铁路后,他辞职回潍,在保安街租房开办了“云亮建筑工程行”。在投标朝阳桥工程时改为“潍县工业工程局”。
  潘云亮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有德国、法国和上海、青岛等地一些公共建筑与工商业建筑的资料、图纸、照片。法国巴黎塞纳河上“莫斯那大桥”照片所显示的该大桥与沿河市场街立体交叉结构,启发了他在“朝阳桥”西头的设计灵感,创新的简易立交,是现代交通理念在潍县的首次成功实践。在朝阳门上钟楼设计中,以简洁清秀的角柱线条,塔式梯级的挺拔形态,与朴素淡雅的水刷墙面镶嵌着直径2米的圆形指针式四面钟,加上四面三角形顶端立有3米高闪亮的钢管旗杆,给人以直插云天之感。与作为基座的原城墙城门在造型色彩上相匹配,象征“朝阳升腾”,和宏伟壮观的大桥相得益彰。他的好朋友滕虎忱曾指着钟楼问他:“这是什么样式的?”潘工笑答:“潍县式”。因为这是东西方现代塔式建筑外观的象征性融合。叫“潍县式”,表示潍县在吸收、包容、创新方面蒸蒸日上。坝崖大街南大门,则是欧洲双联柱式大门上加中国“新生活运动”标识的产物。
  1948年潍县解放。潍坊特别市建立后,市政府成立“潍坊特别市建设委员会”,姚仲明市长任主任,潘云亮被推选为副主任,为解放初期城市恢复重建和一系列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出谋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官民齐捐款建官道两桥
  丁克诚的子孙维修万年桥近百年
  东北关大街和北大路过白浪河的东西大道,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地区与胶东来往的陆上交通要道。因这里河道宽阔水流较缓,曾有座“滚水桥”,即在河底沿道路走向铺设条石成为水下石路,供车马行人在低水位时涉水而过。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一场洪水将青龙桥西头部分冲毁。知县朱敦厚与热心公益事业的陈梦熊(陈调元之子),王运隆,谭举,孙魁,僧人普心等人商定:将青龙桥石料全部拆运到滚水桥处建一座正规大桥;在原青龙桥处,改建为季节性木桥。此举得到东北关大街、北大路等附近街道上商店客栈居民的欢迎,纷纷捐钱。七月开工到十一月新大桥建成,桥长二十八丈,宽九尺四寸,共三十七孔,桥西头铺出五丈条石路面,桥东头铺出五丈三合土路面。大大改善了这一重要官道的交通条件。取名“普济桥”,民间俗称:“大石桥”。
  清雍正三年(1725),济南府杨太守路过潍县,对这座大桥大加称赞,并留下捐款以备维修。因看到大桥建造坚固,并希望这座桥永久,向知县张瑞亮建议将大桥改名为“万年桥”。于是自那以后,官方就改称“万年桥”,但老百姓依然叫“大石桥”。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行了大修;嘉庆八年(1803)知县钱麟保自出俸钱维修。嘉庆十四年(1809)丁克诚捐资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丁克诚四子丁廷珍发现大桥易坏的原因是西山石料质量较差,不如“东山石”耐磨抗压,他提出将桥面全部更换为东山石,有人说东山石产自平度,路途遥远,采石运输等费用巨大,廷珍表示,从采石到运至现场的费用由他个人全额承担。从此桥面全更换为东山石。二十八年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丁廷珍的长子丁善宝又重修了大桥西头码头和石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丁善宝的嗣子丁毓庚对全桥进行了整修。从嘉庆十四年(1809)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近百年间,大桥每次损坏皆由丁克诚的子孙出钱维修。这是丁克诚临终遗言中规定的,他要他的后人世代修好这座桥。
  潍县丁氏家族继承祖先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富而记得回馈社会。凡对社会和百姓有益的事都慷慨出钱出物出力。丁善宝创建的“十笏园”,从辛亥革命时就捐出来供革命军使用,至今还是留给潍县人的宝贵财富;丁毓庚扩建改造的“草庙子花园”从建成起,就定期对城乡居民开放,实际上是潍县第一个私人创办服务于公众的公园。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丁氏创办了潍县第一所私立小学。他们以其财力支持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大石桥是北沙滩市场的北端,此桥原址是今福寿街白浪河大桥。
  商人丁玉堂出面募捐建造保安桥
  在县城东南炮台与东关南沟之间的白浪河上,是古官道上的白浪河渡口之一。当清同治五年(1866)新建的东关坞在南沟西口设“奎文门”后,这里就有了一座低矮的石桥,较短。何时何人所建至今未见资料。1915年日本人拍摄了这座桥的照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胶济铁路潍县站建成通车后,潍县的经济地理形势发生变化,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由城北变到了城南。东关的新兴工商业在南大街(原南沟)一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将奎文门外短石桥改为较高较大的石桥,直接与商埠区大马路连接起来。
  民国十二年(1923),热心公益事业的商人丁玉堂得到县长郁濬生批准,在县财政局长张毓莹的配合下,出面募捐建桥。玉堂首捐京钱三千。东关的工商业户积极募捐,很快募集到资金近京钱三万。在原桥位置,新建了一座长二十六丈,宽七尺二寸的四十一孔石桥。费用为京钱两万七千七百伍拾。又用余钱铺设了从奎文门到桥东头的条石路面,和从桥西头到文昌桥北头的碎石路面,取名为“保安桥”。同时桥西头到文昌桥北头的街道也定名为“保安街”(与朝阳门以北的“保安街”重名)。
  此桥在建造时有意造成桥前桥后二尺高的落差,以形成瀑布。平日里,清澈的河水从一排桥洞中涌出,状如水晶帘子一泻而下,激起白浪翻腾,水雾飘渺,时常呈现五色缤纷的彩虹;水浪相激的声音犹如交响乐,美妙动听。如遇河水急涨,桥下怒涛倾注浊浪滚滚,咆哮轰鸣,则是“发河水”了。人们也叫它“响水桥”。
  在桥西南头东旁的河崖下的沙滩上,立有一根测量水位的圆形石柱,上有尺寸刻度。为建桥时所立,此柱解放后还有。
  保安桥东头以北是南沙滩市场的南端。靠近河道侧,是苗木和花、鸟、鱼、虫市场,春节前后是烟花爆竹与儿童玩具市场。靠近东关坞墙侧,时常有玩杂耍卖艺者设场表演。曾有朝鲜马戏团在这里撑起巨大的蓝条布篷,在里面演出“空中飞人”和各种马术杂技等,需购票入场。还带来了大象、狮子、老虎、巨蟒、猩猩等动物供人们免费观看。
  桥西头以北是“快活林”游乐场南旁古迹铁牛的东北面,是白浪河的转弯处,斜坡下有一处旺泉,三面砌以青石,形成约4平方米的泉池,泉水从池底冒出流向河中,泉水清冽甘甜,许多居民来此取水饮用。
  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第一届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第三届全县风筝比赛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里也曾是粮食市场和估衣市场。
  1948年4月底解放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后,潍坊特别市政府于七月初就以公款招标对此桥大修,“潍坊聚成营造厂”中标,二十天大修完工,费用为北海币一百一拾万零三千元。此后不断维修。直到2011年将原石桥拆除,改建为现在奎文门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低水位景观桥(暂无名),中间桥面钢木结构可以旋转开合,以便船只航行。
  相关链接
  十笏园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
  十笏园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之称。
  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丁善宝购得后,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遂成了私人花园。十笏园是一处着名的古代园林,它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
  丁玉堂
  丁玉堂(1884-1960)名玮,原住西南关新巷子,是清末状元王寿彭的近邻。早年在城里芙蓉街经营金店,生意颇佳。
  民国十一年(1922),潍县首富丁叔言将义丰当铺交给他管理后,他规定每年从当铺收入中提出京钱三百用于救济贫民。倡捐建桥时,他还在当铺经理任上。此后他主持了丁叔言投资兴建的“中华大戏院”“中华楼浴池”等大型建设工程,在建成后出任经理。他倡议扩建西南关五道庙南的“先师庙”并捐钱最多。
  丁玉堂广交朋友,其中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百姓、手工艺人。他深谙社会动态、民间疾苦。凡有公益善举他都全力以赴。路遇乞讨者一定给予施舍,有时还领回家吃饭,临走再送些干粮。人们称他“丁大善人”。他涉足商海善于经营收入颇丰,却生活并不奢华。他的钱大都用在救灾济困和公益事业上了。他从不购房置地,老来过着清贫的日子。解放后,定他的成分为“城市贫民”,得以平安渡过了晚年。
  建桥引状元名士行善举
  郑板桥倡建状元桥,百年后潍县出了俩状元
  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郑板桥倡建了状元桥。
  郑板桥任职潍县后,对潍县自古以来的文风昌盛感触很深。自明以来潍县出了四十多位进士,一百二十多名举人,人数之多称冠鲁东,但就没出过状元,他觉得遗憾。
  有次郑板桥站在“文昌阁”城头向南遥望,只见蓝天白云与苍茫树海之间,擂鼓山顶像一个巨大的笔架分外耀眼。一位堪舆家曾说:“擂鼓山是潍邑文星。”板桥先生浮想联翩,他要把文星擂鼓山、文昌阁、文昌泉用“状元桥”连接起来,助推潍县文脉更加兴旺。
  在文昌阁城下的月河(旧称越河)中靠近南崖,有座古老的“文昌泉”,原名“发科泉”,乾隆五年知县赖光表将其改为“文昌泉”。板桥先生在月河北崖,用太湖石造成笔架状假山,名“三山笔架”。将文昌泉以西,笔架山以东的月河上原木桥改建为石桥,桥长3丈宽6尺,桥体为两孔方石起拱,桥面平铺条石,两侧栏杆为石雕垂带式,简洁庄重。这样,上有“文昌阁”“魁星亭”,下有笔架山、状元桥、文昌泉,上下呼应浑然一体,既气势雄伟又古朴典雅意境深远,达到了板桥先生想要的情景。
  “状元桥”建成百年后,潍县出了状元曹鸿勋,二十多年后又出了状元王寿彭。此二人都曾走过“状元桥”,到月河北崖上的“敬惜字纸楼”焚烧过废字纸。
  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对这组景物进行过破坏,将桥护栏砸掉,石板掀到河里,砸碎一些山石。
  清光绪八年(1882),陈介祺、郭梦云、张兆栋等人倡议,重修文昌阁和状元桥。知县德诠大力支持,丁彝绶、蒯昭晋、刘潓、丁善宝、陈梦麟、张仔、宋书升、陈介熹、李佑昌、陈孚庆、郭镇彝、孙筠、丁良翰等人踊跃捐款,历时一个月修好,原貌复现。
  民国十九年(1930)县政府规划将南月河南北两崖开发为工商业街区时,对这组景物进行了保护。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将这一组景物全部炸毁(文昌泉早已干涸)。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百货大楼西门处。
  郭简之出银一万两,后文昌桥上首设交警岗
  清咸丰十一年(1861)兵部郎中郭简之,为加强家乡防务,自己出银一万两,紧接城墙东南角加建空心炮台,使城东南角延伸五丈,使原状元桥已不能作为南坝崖通往南部的通道。 郭简之同时在炮台东城墙下新建了一座跨月河的石桥,以连接坝崖通往安丘的大路。桥长三丈,宽七尺,两孔。桥的名字是郭简之起的,他说桥虽在炮台下,名字也不要和炮台有关。因为桥距“文昌泉”较近,就叫“文昌桥”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厉文礼将此桥改建为长20米宽12米的三孔石桥。桥面铺花岗岩条石,两侧各设1米宽人行道,外侧装角钢护栏,成为城区最宽的桥。
  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建的“公铁联运联络线”在此桥南头与大马路相接。此后汽车从此处频繁路过。这是一个六路口,为交通安全,潍县公安局在桥南头设置了“交警岗亭”,设交通警察在此指挥交通。这是潍县的第一个交通指挥岗位。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在桥上建了一个有三层射击孔的大堡垒。解放后拆除堡垒填埋月河,修建胜利大街时将桥埋入路口下。
  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和平路路口处。
  父亲遗愿儿子继承,刘恪恭独资重修通利桥
  从土城创建时起,这里就有了一座木吊桥。何时改建为石桥,尚未见资料。
  但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已毁石桥基础上重建此桥,是有据可查的。这年潍县人宋继鲁(贡生,曾任柏乡县县丞)发起募捐重建“通利桥”。
  宋继鲁首捐黄金五两,小米八担。桥北头关帝庙的道士孙技云也为此化缘募捐,响应的人很多,很短时间就募集到了足够多的资金。重建工程从当年九月开始到十月底建成。
  新建石桥长三丈宽九尺,桥体为全方石起拱。一孔,桥面铺条石,两侧有二尺高的透雕板式护栏。桥建成后资金尚有余。又将桥东六丈长的河两崖和桥西直到鸳鸯桥的河两崖全用毛石砌成直立石壁。在解决原土崖容易塌方的同时,还使这段河道,呈现出江南城镇中的河道景观。
  因这里自古是“南门早市”的中心,桥的有无直接关联到一些人的生计生活。因此,重建此桥“善莫大焉”。时任“巡抚辽东兼赞理军务都察院右检都御史”的潍县人刘应节写了“修筑通利桥记”刻成石碑,立在桥北头路西。此桥又称安定门桥或南门桥。
  此桥在道光九年(1829)重修过后,光绪十四年(1888)秋,又被大水冲毁。当地画家刘实甫(字嘉颖)提出,要用为别人作画所收的“润笔”作修桥费用,独资重建此桥。寓潍名士孙葆田(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安徽宿松知县,刑部主事,为官清正廉洁)听到后以为实甫没有财力修桥只是说着玩,便说你若能自费把桥建起来,我就能把桥画出来(孙不会作画)。实甫只是笑笑,却眞备实干。当将要开工时,来了个阴阳术士说:“此处河水来自东面的状元桥西去鸳鸯桥随来随泄,是桥正当其中(冲),关乎龙脉,不宜建
  桥”。对此一时众说纷纭,实甫只得暂停,后来实甫辞世了。
  光绪三十年(1904)实甫的少子刘恪恭要完成父亲的遗志,毅然独资修桥,开春二月初动工,一个多月建成,使南门外月河两崖恢复了畅快的交通。此时葆田从河南归来,被刘氏父子的公益善举深为感动,作“重修通利桥记”以为纪念。这篇文章由王寿彭书写刻成石碑,与刘应节碑在桥北头并肩而立。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炸毁此桥后,改建为一座钢木吊桥。解放后拆除吊桥和瓮城,填平月河建成“南门广场”,附近新建了“潍坊市曲艺剧场”“潍坊市文化馆”。新建的“南门公园”是解放后潍坊市第一个建有喷泉的街头公园。
  1949年,“飞车走壁”杂技团,首次来潍表演,就是在南门广场东侧。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向阳路口处。
  黄龙退洪水吊桥阻追兵
  双桥如游水中的鸳鸯,又有神话传说寓其中
  鸳鸯桥在安定门外吊桥以西二百步左右,由南北两座石桥组成。南桥跨越党家湾与月河间的水沟,长二丈宽九尺平梁两跨;北桥是西南—东北向的斜桥,跨在月河上,长三丈五尺宽九尺方石起拱一孔。两桥西头相连,状如游水中的鸳鸯而得名,鸳鸯桥又名盘龙桥。
  此桥初建年代不详,据民国《潍县志稿》卷十《桥梁》记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鸳鸯桥碑记”中说“……古人之建此桥也,用意深而益良多矣”,可见建桥时间是很“古”的。
  鸳鸯桥对安定门桥(通利桥)起分流作用。安定门桥处在市场中心,终日人流密集有时摊贩塞道。而安定门是潍县通往南部、西南部各地官道的必经之地,对官员军队等车马行旅而言,通道必须避开拥挤之处,鸳鸯桥正是绕开安定门桥的顺畅通道。
  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要攻打潍县,为强化防御,知县郭定柱下令拆除北桥。到了同治八年(1869)陈介祺等耆绅倡捐重建。自七月二十日动工至九月十八日竣工,按原样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洪水冲毁了北桥部分桥面,知县周永瑞捐出了自己的薪俸进行大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桥桥基部分塌陷,桥面两处断裂,丁毓庚独资重修。
  关于“盘龙桥”名的来源,有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在隋朝开皇年间白浪河爆发洪水,一股洪流从越河口沿月河向西冲过来,那时从越河口到鸳鸯桥之间,除南门吊桥已拉起外,别无桥梁阻挡,大浪直扑鸳鸯桥,这时突然有一条黄龙盘在两座桥上,龙头向东一口将汹涌的浪头吞下,接着向西喷出,洪水随即退下,黄龙腾空而去。鸳鸯桥完好无损,只在桥面上留下了龙鳞龙爪的痕迹。后来在西南关大街路北的关侯庙正殿东山墙上,画有黄龙盘桥退水情景的壁画,民国初期,还有人看见过这幅壁画。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将北桥炸毁。解放后将月河填平,建成胜利大街。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芙蓉街路口附近。
  党家湾畔曾有三石桥,如今美景已变商业区
  党家湾和柳树行子沟处在南关与西南关的一段分界部位。党家湾由较大的南湾和较小的北湾组成,两湾之间有一条自然形成的长堤,长堤的近西头处有一丈宽水道,使南北湾相连。
  柳树行子沟在北湾西南角与湾相连,北湾在西北角有水沟与月河相通。北湾的西崖和北崖,与通月河水沟的两崖,皆为毛石砌筑的石壁。这形成一个水系,对调节月河水位有些作用。
  在西南关新巷子东口,有一座跨越北湾与月河水沟上的石桥,长两丈宽七尺平梁两跨,是新巷子通往南关北部各街巷的直接通道。在西南关东南角处,有一口古老的“四眼井”(可供四个人同时打水)。井南有一座跨越柳树行子沟的方形石桥,长宽皆一丈五尺,也有人叫它“四方桥”,是西南关东部各街与南关间的通道。
  在南湾与北湾间的水道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下拱洞高六尺宽九尺,桥面是长坡拱形,以使长堤连接起来,这长堤和拱桥是南关北部各街巷与五道庙之间的主要通道。
  与县城其它各桥相比,这三座桥的负担较轻,又因洪水到了这里也没有冲劲了。所以这三座桥虽也年久可算长寿。但民国二十六年(1937)连续阴雨使湾水涨满,两湾连成一片,长堤淹在水里四五天,当水退下后,发现拱桥多处裂缝。以丁玉堂为首,水巷子的丁钟成,周家车门的丁培庆、高传礼、贺福全,月河崖的丁国祯、王星辉、谭文起,南关大街的丁嘉惠等捐款重修了拱桥,并在桥两头堤上铺了3尺宽的条石。
  这里是柳树的家乡,湾边沟旁到处生长着杨柳、垂柳。只有南湾的东南面高崖陡坡上,有些茂密的杂树。周家车门的贺福全有年在南湾东北面水里种了一些荷花(不长藕的),年年发芽越长越多,每当荷花盛开时节,看那荡漾的水面上荷花伴着石拱桥掩映在浓绿的柳荫之中,犹如身处江南水乡。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据潍县后将所有大树割去。八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进驻潍县的部队把所有的树砍掉,用于修碉堡和作“鹿柴”。
  解放后,这里成了繁荣的“党家湾市场”。湾和桥皆已消失。
  西门桥保城作用巨大,但日侵略军由此入城
  “迎恩门桥”也称西门桥,原为木吊桥,明正德时改建为石桥。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地震所毁。同年玉清宫道士孙敬云化缘募捐在原址重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被大水冲毁。两年后,知县郭增光捐俸重建。
  到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在山东已连克数城,将向潍县进攻时,知县郭定柱决定拆除石桥换为木吊桥,以防不测。四月一日捻军燕王张宗禹率一万余人从西面进攻潍县城。
  潍县民团团总陈介眉(曾任归德和开封知府)率一队团勇迎战于西关外三里庄,寡不敌众,陈介眉阵亡,团勇死伤惨重,余者退进西门,拉起吊桥,固守县城。
  张宗禹追到西城门下,见城坚池深难能速胜,便转向南去攻打安丘。这吊桥还真发挥了作用。此后再未发生战争,吊桥再也没拉起过。
  迎恩门桥处在潍县城通往济南府的重要官道上,木吊桥虽不断修缮,但也经不起日趋繁多的车轮碾压频负重载。
  清同治九年(1870)初,城里太平街刘氏族人刘潓提出并经知县靳昱同意,要独资将木吊桥改建为石桥。消息传开,陈亚侯、高仁山等人也参与捐款。四月初开工五月底完工。新建石桥长三丈宽九尺,桥体为方石起拱一孔,桥面铺条石,并将桥南北两侧河崖用毛石砌筑各两丈长的石壁,以加固桥头。清光绪三十年(1904),丁毓庚等人捐资重建。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月十日,日本侵略军就是通过这座桥进入并占领了潍县城。解放后此桥存在到填平月河修筑“月河路”。
  此桥原址在东风西街与月河路路口。
  三座过街桥保人车通行
  实行客货联运,本地修建洋灰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公路铁路联运第十九届会议”上,决定在烟潍公路潍县站和台潍公路潍县站与胶济铁路潍县站间实行客货联运。由山东省汽车路管理局与胶济铁路车务处负责筹备与实施,潍县县政府协办。
  烟潍公路潍县站在东关游麟门外,台潍公路潍县站在东关鸣凤门内。首先要建一条从“游麟门”外,沿东关坞东墙经“升曦门”外,向南转到鸣凤门外再沿东关坞南墙向西,过白浪河在“月河口”以南,沿月河南崖到大马路北头的公路联络线和一座公路桥。建设资金由省政府下拨。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由省汽车路管理局组织的“潍县公铁联运线工程招标委员会”,在鸣凤门内台潍汽车站二楼上举行招标大会,路与桥分为两个标段,公路桥工程段由潘云亮经营的“潍县工业工程局”中标。
  公路桥设计为中水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桩柱板桥。长116米,宽3.5米。东头是东关坞南墙外的“韩家崖”。桥面设计标高,比“韩家崖”低1.5米,桥头引线设计为80米三合土坡道;桥西头设计标高比原地高0.5米,向西铺筑与桥面等高的条石路面30米。
  建桥工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初开工,至六月底完工。联络线路桥工程全部竣工后,在公路桥西头广场,举行了“潍县公铁联运线”通车仪式。省汽车路管理局副局长陈信、胶济铁路车务处副处长郭仲坤、驻军师长展书堂、县长厉文礼等出席仪式,集会之后,由十辆汽车组成车队,载着由参与施工与管理的有关人员和各界代表,从桥西头出发,沿新建成的联络线驶过新桥到“鸣凤门”,再经“升曦门”到“游麟门”,然后再回到桥西头完成仪式。
  在桥西头石砌码头北侧石壁上镶嵌着一块铸铁标牌,上铸“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潍县工业工程局承建”。这座桥一直没有正式名字,人们都叫它“洋灰桥”。
  解放后在原桥基础上加宽到9.6米,并在桥两侧,装上由潍柴工程师姚俊川设计的可随时放倒和立起的钢管护栏。现在的胜利桥是拆除原桥后在原址上新建的。
  南关大马路上,有两座过街石桥
  南关大马路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一条路面总宽10米,中心路面宽5米,用沙土碎石压实的人车混行道路。在中心路面两侧路肩上,种植杨柳作为“行道树”。这是潍县在街道两侧种“行道树”的开始。
  大马路从火车站到东南炮台下的文昌桥全长1.5公里,中间跨越两条东西向的古老道路,一是穿过南关横里街,在“张家车门”南门以东过大马路的老路;另一条是擂鼓山北坡下的东西老路,在小高家楼村以南过大马路。大马路在跨越这两条老路处,各建了一个高3米宽2米的砖砌涵洞,以保持老路人车通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马路被纳入“潍县公铁联运联络线”,成为联络线中的一段。县政府利用省政府统一拨款,对大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
  一是实行人车分道,路中心6米宽为车行道,弧形路面。车行道又分汽车道和马车道,汽车道在中间,铺三合土,马车道在两边铺条石(那时马车全是铁瓦车轮),马车道外立路牙石,路牙石外是两米宽的人行道,原早年种的杨柳正好在人行道上。二是将过街涵洞改建为过街桥。桥体是方石起拱,宽4米高4米,桥面长6米宽8米,桥上6米宽车行道全铺条石,人行道各宽1米铺水泥方砖,人行道外侧装角钢护栏。
  桥头两侧砌毛石护坡,护坡上设步阶,供行人桥上桥下互换;在桥头两侧沿马路设斜坡石道,方便车辆桥上桥下互换。这是功能较全的城市道路过街桥。大马路也成为潍县第一条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道路。
  1948年潍县解放后,仍保持原状。1954年改名为“和平路”,1962年加宽并铺设沥青路面时,将两桥处填平,桥被埋于路面下。
  曾经的过街桥,在战役中被炸毁
  民国二十五年(1936)潍博公路建设工程中,与大马路衔接处正是南关炉房街上大马路的斜坡下端,必须建一座过街桥越过炉房街。因此处属火车站人流密集区。
  虽是公路桥也得按城区桥梁标准建造。桥长10米宽6米,桥面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桥头码头用毛石砌筑,桥下通道宽5米,限高3米。桥两侧护栏是砖砌矮墙,高1.3米。桥西头20米处路南是潍博路汽车站。
  桥下以北是平坦的炉房街,以南则是一个大斜坡,斜坡顶端是与大马路交汇处。这里商业繁荣铺面鳞次栉比,坡道两旁全是二层楼房,随坡变化错落有致,走在这里有在山城街上的感觉。入夜这里灯火通明,店铺通常营业到夜12点,有的则通宵达旦,使桥下的炉房街显得分外热闹。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撤离火车站阵地时,放火烧毁了火车站一带包括这里的所有房屋,并炸毁了这座过街桥。
  解放后在恢复重建中,用擂鼓山的碎石和土将过街桥一带填平,炉房街的这一段垫高,这里成了平坦的路口。
  此桥原址在今潍坊火车站北,公交专用线东口处。
  皇帝赐卧龙街连隐形桥
  曾经的卧龙桥,有着美丽的民间传说
  潍城西北二里许,现在的北宫西街北侧,原卧龙桥村前,有一沟壑平日无水,雨季排水东去,沟上有座古老的石拱桥,即着名的卧龙桥。
  据明《万历潍县志》载,此桥即“石桥漱玉”处。宋太祖(赵匡胤)未遇时,曾在桥上卧息。清刘以贵(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曾任广西苍梧知县)在“修三官庙碑”中,曾引用万历志的这一记载。
  据民国《潍县志稿》载,卧龙桥是白浪河故道上的一座石桥。白浪河改道后,原桥所在河段成了干河,而桥依然存在。
  关于这座桥,在民间流传着一些大体一致,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其中一种传说是:五代末年天下大乱。赵匡胤为躲避追捕,一路颠沛流离,走到这座桥时,已筋疲力尽,便躺在桥下石板上睡着了。忽然被一只蝼蛄咬醒,他把那只蝼蛄的头撕下来丢在一边。此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他这时想到这蝼蛄是来救他的,急忙找到那蝼蛄的头和身子,用棘针把它们穿插起来,蝼蛄马上又活了。大雨下起来,他离开这座桥,站到高处,眼看着大水灌满了桥洞,接着就淹没了这座桥。他深深感激那桥边蝼蛄的救命之恩。赵匡胤统一中原成为大宋皇帝后,第二天就颁旨御赐那座桥为“卧龙桥”,并重修一新。附近的“小南庄”为“卧龙桥村”。从此潍县的蝼蛄头上,多出了宋太祖御赐的针冠,其腹中亦有一根长针,与别地的蝼蛄不一样了。
  另一种版本是:当年赵匡胤东征时遇强敌大败,自己一人单枪匹马仓惶而逃,时至夜幕降临,人困马乏,这时遇到一座石桥,他将马拴在路旁小树上,自己便躺在桥上睡着了。忽然身下一阵疼痛,将他疼醒,用手一摸一只蝼蛄在咬他,他一阵恼火,愤然将蝼蛄的头撕下来仍在路边。刚要躺下再睡时,隐约听到远处有大批人马袭来之声,不好,他立即起身,将马牵到沟下桥洞里,自己也趴在马旁,在夜色与桥体掩护下,化险为夷,追兵过桥向北追去。赵匡胤在桥下隐蔽大约半个时辰后,听到没有任何动静时,准备继续赶路。临行忽然想起被咬的一幕,自己大难不死多亏了那只蝼蛄咬他,但这只蝼蛄却被他撕下了头,于是他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那只身首断开的蝼蛄,便从路边荆棘中折了一根棘针将头和身子插在一起,那蝼蛄竟然又活了。
  《潍城区地名志》载,“卧龙桥,桥两端有台阶,两旁有条石镶衬。桥面铺青石,方形顶约25平方米,镌刻有七星图案。村以桥得名。”解放后,在附近又建了一座新桥。原古桥在今北关工贸园内,被埋入地下。此处已规划建设公园,将在园中重建古卧龙桥。
  望海门外石桥,曾是月河上最长石桥
  望海门外原为木吊桥,明正德年间(1505—1521)潍县北门里人陈阜捐资改建为石桥,被称为北门桥。
  望海门外的北关大街,是“东自登莱达济西”的国属驿道,是钦差大臣、朝廷命官、驿道差役、达官贵人、商旅车队频繁往来于山东半岛的必经之地和宾息之所。“望海门”则是从驿道进入县城的咽喉,此桥交通繁忙,大街上生意兴隆。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望海门桥靠近“地藏王庙”侧发生坍塌,桥头石脱落,桥面石破损。知县钱大琴捐出自己的俸禄进行了大修,并用三合土将两侧河崖进行了加固。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面破损,丁毓庚出资维修。民国十八年(1929)的水灾,望海门桥受到严重破坏。丁叔言个人出资重建,重建后的石桥长三丈六尺宽八尺两孔,成为月河上最长的石桥。
  1948年潍县解放后,将月河填平,桥被埋路下。此桥原址在今北门大街与东大街路口处。
  庆成门里下河桥,初建时是座隐形桥
  东关庆成门里沙岑子与下河街路口一带,原是白浪河道的一部分。沙岑子是河道中堆积的沙丘,路口处是被沙丘分开的支流。古老的东关大街到“玉皇阁”为止。出“玉皇阁”下一个3米高的陡坡到河边。
  多年来,沙岑子以东的支流断流露出河底沙滩,与沙岑子一起逐渐形成“玉皇阁”外的沙岑子集市。 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六年(1867)建造新东关坞墙时,在沙岭子西头建“庆成门”。将沙岑子圈在门内,成了东关坞内新扩街区。原支流河道已成街道,取名“下河街”以纪念它曾经的原状。这条下河街与沙岑子日趋兴旺。然而下河街原南高北低的地势未变,东关西南部的雨水仍泄向南下河,每逢下雨就满街流水如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厉文礼为解决庆成门到玉皇阁之间道路状况,将玉皇阁拆除,用拆下的砖瓦土石垫高下河街路口,以减小陡坡的坡度,同时在下河街口西边建一座低矮的石桥,将南下河的水通过导水明沟引入桥底,再沿北下河路西导水明沟流向通济门外白浪河。下河街口石桥长3米宽9米,两孔,孔高1米,全石结构。桥面比沙岑子街路面宽4米,以供商贩们在桥上两侧摆设摊位(不收摊位费),这样桥上摊位与门市紧密相连,使行人感觉不出是在桥上还是在路上,以达到隐形效果。主要是那里已“寸土寸金”,尽量利用空间给人们以方便。从拆除玉皇阁起,“东关大街”就延伸到了庆成门。
  新东关大街与下河街路口处成了东西街高,南北街低,相差约1米的不平路口。从这个路口到原玉皇阁处与路口南北两斜坡的路面全铺上带有防滑条文的条石以使路口全面硬化。1948年潍县解放后,东关大街改名为“叶挺街”。1959年第一次扩宽叶挺街时,将这段路面垫高,下河桥改建为叶挺街下的涵洞。
  1965年改名为“东风大街”,1994年又一次扩宽加高时,改建为高3米宽11米的街下人车分行通道。
  本期图片拍摄与翻拍均为本报记者王路欣(署名除外)
  本文由潍坊市图书馆、潍城区档案馆及刘秉信、陈瑞曾、于家干、彭福进、于兆兴、高云禄、王际国、孙超、邵光明、李镇平、玄祖训等提供重要资料,朱军大力帮助。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