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事之护城河风波
新闻作者:王庆荣
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郭的配套设施,主要用于军事防御。昌乐古城自建城伊始就修挖了护城河。鉴于昌乐城附近除小丹河以外,无其它可流动补充的自然水源,而小丹河近城河段水位较低,难以与护城河连通做客水补充,所以昌乐城的护城河只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摆设。其基本功能主要是蓄积和排泄自东南两面而来的山洪。尽管在历次战争中那条被叫做护城河的沟渠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它确确实实以护城河的身份存在了几百年,且留下了一些跌宕起伏亦真亦幻的历史烟云。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在总记中记载,1927年、即民国十六年四月,“于城南五里桥筑坝穿渠,引小丹河水入城壕”,注解中又诠释“共费款一万余元,旋因雨坝圮,水仍故道”。志书用简短的文字,简单交代了县知事曹宗翰主持筑坝引水入护城河这一工程,仅在注解中说明了该工程的花费和实际效果。看似为客观记述,从暧昧的态度和字里行间,仍能看出文中的贬责之意,流露出对山东军阀张宗昌政府统治的不满情绪。志书并没把县知事曹宗翰的落马与该工程做任何直接联系,对这项工程引起的一场轩然大波只字未提。可这一轰动一时的历史事件因年代较近,其中丝丝缕缕欲说难清的前因后果,数年前县内健在的耄耋老人尚能言之凿凿。
曹宗翰,字霞村,山东掖县人。1926年、即民国十五年八月,奉张宗昌调迁来昌乐,接替莱阳人于之昌,任昌乐县知事。到任之后,替张宗昌军阀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是“张宗昌坐济南一两银子八块钱”的“随做佣者”。1927年春,他主持敲定引小丹河水入护城河工程。
工程开始实施后,曹宗翰带人勘察地形,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在北流泉村西侧北向开凿沟渠,与护城河相连。在刘家桥村东北的五里桥小丹河故道依桥筑坝,拦截古河道以抬高水位,使小丹河水沿新开凿沟渠输送入护城河,随即征调四乡民伕开渠筑坝,限时完工。
与此同时,责令各厂社、商家字号、豪门大户捐款捐资,以资工程之用。这一举措顿时引起县内各界极大的不满。具体募捐数额和工程花费情况现已无法核对,志书记载为“一万余元”,当时民间传闻则远不止如此。
工程竣工后,很快启动输水,干涸日久的护城河确实荡起了久违的涟漪。县民们心中的愤懑和不满暂时得到了缓解。假如小丹河的绿水能够这样长久或是较长时间地流下去,也许曹宗翰这位县知事在昌乐这片土地上不会成为一个悲情人物。可是,小丹河改道输水仅一天半后,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河水猛涨,将新筑堤坝迅速冲毁无余。小丹河水重归五里桥下千年古道,大自然的力量又一次获得全胜。护城河重新干涸,曹宗翰连同他的美好蓝图都被卷进湍急的漩涡中。
坝毁水复几天后,一张“没头帖子”贴在了县衙的影壁墙上。多少年后,人们把“没头帖子”叫做“大字报”,但那时的没头帖子威力远比后来的大字报强得多。帖子上用毛笔大字写了六句话三十个字:
贼官曹宗翰 昌乐做知县
敛财修丹河 从中捞利钱
花钱十多万 淌水整天半
帖子一出,满城哗然。恰在这时,张宗昌召集全省地方代表到济南开会,借以显示自己勤政爱民。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记载:“六月,张宗昌召集各县乡老会议,问民疾苦,本县举六人赴会”。帖子中攻击曹宗翰的内容,是通过其他渠道还是这六名代表传递到济南,已是不解之谜。济南政府获得了有关昌乐的信息,且要查办曹宗翰却是不争的事实。
1927年、即民国十六年八月的一天,费县人王景崇乘坐自济南东来的火车,缓缓驶进昌乐车站。他以昌乐县新知事的身份,带领一队荷枪实弹的卫兵,戒备森严地走下火车。
这时,曹宗翰的贴身侍卫李杰三身配双枪,来到站台上。王景崇的一名警卫手持匣枪,大声问“你是谁?来干什么?”李杰三说:“我是曹县长的警卫,来接县长。”警卫盯了李杰三一眼,突然扬手连发两枪,将李杰三当场击毙,说:“好大胆,敢‘劫’县长?”
对于李杰三的死,后来县城商家普遍舆论认为,他平时依仗权势,在修筑护城河募捐期间,常常持枪敲诈,形同匪痞,暗中有人早已将他告下。王景崇不过是执行命令而已。曹宗翰不管不问,任其所为,有失职之责。历史真相如何,无从查考。
随后,王景崇一行将刚进车站的曹宗翰拘捕,押送济南听候发落。曹宗翰在昌乐执政一年整,期间曾亲率警备队及民团在北展参加五县会剿,剿灭自临朐流窜入境的土匪;也曾竭力从省政府请准在昌乐设立粮食平粜处,调来红粱3500包,平价出售给百姓,救济春荒。后来终因筑坝引水工程失败丢官入狱。
一年后北伐军占领济南,张宗昌下野,曹宗翰结果不详。当时的人们不会因为地方治水技术力量薄弱去谅解他,可小丹河北流泉附近河段因他的举措得名“老坝河”,直到今天仍在民间沿用,这应该不是曹宗翰在昌乐为官一任的唯一留存。
(作者单位:宝都街道办事处原东山王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