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23期-- 潍坊籍古代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23期-- 潍坊籍古代画家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1.12.11 作者:张星 张庆亮
  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潍坊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艺术氛围浓重。吴恬、李成、燕肃、张择端、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李雄、李远、李永、冯起震……灿若群星,影响深远。本期先带您走近本土的潍坊古代画家。
  ..................................................................................................
  潍坊出了不少大师级画家
  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潍坊籍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时代,是在五代宋朝时期。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唐朝有与王维并列齐名的山水画家吴恬。五代宋朝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的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
  五代宋朝时期 出的名家最多
  很想考证出一个“潍坊画派”。但“画派”,是指由一批具有独特的相对一致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的画家,形成的一个不同于其他的“派”。
  通观潍坊籍(包括客籍)古代画家,很难硬把他们“派”起来,倒不如创造一个“潍坊画群”的概念,既比较适当,也能自圆其说。
  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
  唐朝有与王维并列齐名的山水画家吴恬。吴恬的名字,在正史的《新唐书》中可以见到:“吴恬《画山水录》卷亡。恬一名玢,字建康,青州人。”他的著作《画山水录》,在1060年宋仁宗时期《新唐书》编纂完成之前,就已经遗失不存了,可惜得很。
  潍坊籍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时代,是在五代宋朝时期。五代宋朝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的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以及李远、李永。
  其中,李成、燕肃、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被收录进官史性质的《宣和画谱》,可以称之为“《宣和画谱》潍坊五大家”。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李成有159幅,郭乾晖有104幅,燕肃有37幅,郭乾祐有4幅,翟院深有1幅。这在绘画艺术几乎达到中国历史巅峰的宋朝,是不多见的。
  李雄、张择端由于某种原因,未被收录进《宣和画谱》,但并不影响后世对他的艺术评价,就像《宣和画谱》的姊妹篇《宣和书谱》,没有收入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中的苏轼、黄庭坚一样。
  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
  潍坊籍画家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
  青州市。明代画家冯起震(1553-1644),号稷下门生,擅长画竹,今潍坊市青州高柳村人。其三儿子冯可宾,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也擅长画竹。
  安丘市。清初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张贞,号杞园,不喜仕进,隐居潍坊城东杞城村,拜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黄宗羲为师,北走燕赵南泛江淮,结交天下名人,与蒲松龄、戏曲作家洪升、书画家周亮工(曾任潍县县长)、刑部尚书王士祯等人交游甚厚。
  张贞的儿子张在辛,知名书画家、篆刻家,随父遍游大江南北,与“扬州八怪”过从甚密,喜画松竹梅兰,其“鹅翎画”被视为珍品,有人物画《九老图》传世。
  清代秀才王图,其家居汶河南岸牟山附近,是大雁栖息之处,善画牟山芦雁,栩栩如生,人称“王图雁”,名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临朐县。清朝嘉庆年间的崔廷桂,擅画牡丹,人称“崔牡丹”。中年时因家道中落,避居城南山中。有人来买他的画,他呵呵大笑:“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虽前修雅事,然吾岂卖画翁耶?”清朝道光年间的王明经,闭门读书,足不出户,画竹长杆浓叶,淡墨潇洒,自成一家,人称“王竹子”。其自题《风雨竹图》诗云:“静坐俄闻赴敌兵,衔枚疾走金铁鸣。出视方知风雨急,岂知人马肃行声!”可谓诗画俱佳。
  陈向荣善画墨竹,人称“陈竹子”,冶源老龙湾有其碑刻画竹。魏方初善画墨牡丹,人称“魏牡丹”。李作绅喜画工笔花鸟,擅长画蝴蝶,人称“李蝴蝶”,卒年仅19岁。以上几位都生活于道光年间。而清朝后期的张兰泽,则喜画山水人物,擅长画驴,因排行第五,人称“张五驴”。
  昌乐县的王泰真,生活于清朝嘉庆年间,专写淡墨葡萄,人称“王葡萄”。平日经常拿烟袋锅在地上勾画葡萄,铜烟袋头磨残数只,恒心学画数十载。他画的葡萄水墨淡青,栩栩如生。其传世作品巨幅《百岁图》,布百穗葡萄于画面,画幅长达数丈。他与“秦虾”、“季雁”、“姜山水”,并称为清代“营陵四大家”。
  潍城区的书画家于祉,生活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好书画、富收藏、精鉴赏。其画作清新含蓄,别具一格,因不乐于交际应酬,作品外传较少,有《揽古轩书画册》4卷。
  清末画家刘嘉颖,花卉以清代大画家恽寿平为宗,山水学“清初画圣”王翚。
  其他县市区还有许多,不再枚举。
  ◎相关链接
  吴恬 唐朝的山水画家 与王维并列齐名
  唐朝的山水画家吴恬可与王维并列齐名,吴恬又名吴玢,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家》中,则有比较完整的记载:“青州吴恬处士(一名玢,字建康),已上并画山水。……吴恬险巧。[吴]恬有《画山水录》,记平生所画,在绢素者,凡百余面传之。好事自云‘初梦寐有神人,指授画法’。[吴]恬好为顽石,气象深险,能为云而气象蓊郁。”
  吴恬的《画山水录》,记载着他自己平生在素绢上画的100多幅作品,公元907年张彦远去世时尚存。吴恬平生最喜欢画顽石,他画的顽石特点是“险巧”,景象深奇幽险,给人以云雨陡生、气象蓊郁之感。据他自己说,最初是在梦中,有位神人传授给他的。明朝朱谋垔(yīn)的《画史会要》,也记载说:“吴恬,处士,青州人,……善山水,……险巧。”
  不知是想做官而未得,还是根本就不想做官,总之从史料记载来看,吴恬到死也是“处士”,终生没有进入官场。其实这也不是坏事。杜甫说李白“文章憎命达”,苏轼安慰被罢官的朋友说“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冯起震
  父子都擅长画竹
  人称大小冯竹子
  冯起震(1553-1644年),号稷下门生,明代画家,擅长画竹,今潍坊市青州高柳村人。生育4子均有名于当时,其中三子冯可宾,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四子冯可宗,官至掌锦衣卫事、左都督。
  冯起震是元初官员冯彰(曾任元帅右都监、同知益都府尹、兵马都督总管)的后裔,一生“不希仕进”不愿为官,隐居乡里,当了一辈子老师。有《竹石图》、《雪竹图》、《墨竹图》等传世,著有《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榆园画志》等。
  冯起震的竹子人称“大冯竹”,冯可宾的竹子人称“小冯竹”。“冯竹子”与“冀雁”(冀旭的芦雁)、“王葡萄”(王曰叟的葡萄)并称为“青州三绝”。他画的墨竹册页,曾在2007年嘉德拍卖会上,以7.48万元成交。
  冯氏父子合作的《竹石图》,最受人追捧。潍坊博物馆藏有冯氏父子的《竹石图》条屏10幅,刻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有董其昌、邢侗等十几位名公巨卿的题跋。
  清朝宰相、潍坊市高密人刘墉,曾为《竹石图》摹本题诗4首,予以高度评价。
  青州博物馆收藏的冯起震《晴竹》,翠竹挺拔,竹节挺劲,枝繁叶茂,叠而不乱,焦墨点苔,坚硬苍润。青州范公亭公园也藏有冯氏父子合作的石屏一块,并有董其昌题诗并记。题记感叹,“文(同)、苏(轼)之后,竹石一派属东海矣”,把冯氏父子与北宋的画竹大家文与可、苏轼这表兄弟俩相提并论。
  五代宋朝出了“潍坊九大家”
  唐末五代到宋朝,潍坊籍的画家相当给后人长脸,奇迹般地出现了“潍坊九大家”:李成、燕肃、张择端、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李雄、李远、李永。其中的李成、燕肃、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5人,被收录进带有官方正史性质的《宣和画谱》。
  这“潍坊九大家”都是成就显著、声名卓著的大画家,有几位在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影响了中国画的方向和发展。
  郭乾晖郭乾祐兄弟 可称为“花鸟二妙”
  花鸟画家郭氏兄弟,是“青州人”,大约在唐末战乱时期南下,生活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就是灭亡在后主李煜手里的南唐。在这个小朝廷里,不乏潍坊人,比如为南唐英勇捐躯的宰相孙晟,还有被顾闳中偷窥了隐私,画进《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韩熙载。
  大概是因为担任过军职,郭乾晖在画史上被称为“郭将军”。《宣和画谱》评价他“善画草木鸟兽、田野荒寒之景”,收录了他的104幅作品。
  郭乾晖是一个忠于生活、勤奋认真的艺术家,他经常“郊居,畜其禽鸟”,在城外养些禽鸟。别看是个行伍出身,却能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常常“沉思寂虑,玩心其间”,专心体味、悉心观察。他从不随意作画,“偶得意即命笔,故能曲尽物性之妙”。
  宋朝《五代名画补遗》评价他的画作“精妙入神”。《图画见闻志》说他画的鸷鸟杂禽、疏篁槁木,“格律老劲,巧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有史以来找不出第二个,评价相当高。
  即使延伸到近代吴昌硕,历代花鸟画家中的杰出者,也不过二十余人,最早知名的有,唐代画鹤的薛稷、画孔雀的边鸾、画花竹的刁光胤。而发展到五代时期,首数第一的就是画鹰的郭乾晖,其次才是画花鸟的黄荃、徐熙。然后才有北宋以后的花鸟诸家。但论画鹰,郭乾晖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历代无出其右者。
  郭乾晖的鹰确实画得好,在他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104幅作品中,以鹰为主要题材的就有至少64幅。
  郭乾祐的名声成就,虽然比他哥哥稍逊一筹,但也不相上下。《宣和画谱》记载,“[郭]乾祐善工花鸟”,其中画鹰的水平也很高,“如画鹰隼,使人见之,则有击搏之意”,相当生动传神。
  郭乾祐是个花鸟画的多面手,还擅长画猫。他有4幅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秋棘俊禽图》2幅,《野鹘图》1幅,《顾蜂猫图》1幅。
  潍坊籍画家有两人 被尊称为“李营丘”
  据宋朝邓椿《画继》记载,李远是青州人,“学营丘(李成),气象深远,崇、观间驰名”。在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名气很大。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很少。
  “营丘”在历史上,既指西周姜太公建立齐国时的“营丘”(今潍坊市昌乐县营丘),也指地名随人走、齐国搬迁后的“营丘”(今临淄),文人骚客还习惯用“营丘”代指青州。
  古代潍坊籍的画家,有两人被尊称为“李营丘”,一个是世人皆知的北宋李成;另一个是被誉为南宋“画院第一”的李永。史料记载,李永“善画,有《桃花三兔图》”。清朝孙承泽《研山斋杂记》记载:宋朝的画家有两个“李营丘”,一是人皆知之的北宋李成;二是南宋“知之者殊少”的李永。孙承泽认为,史上所说的“李营丘以山水擅名,为宋画院第一”,不是李成,而是李永。这一判断言之有理,因为在皇家翰林图画院的人事档案上,查不到李成的名字。
  翟院深因画得赏识 摹效李成作品可乱真
  翟院深是宋代“北海人”。当时的北海县,是潍州管辖的3个县(北海县、昌邑县、昌乐县)之一,潍州、北海县这两级政府的驻地都在今潍城区。
  翟院深“年少时为本郡伶人”,是潍州政府乐团里打鼓的乐工,“善击鼓”。宋代的重要画史《宣和画谱》、《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都记载说:有一天,“郡守宴会”,潍州知州在招待所大院里宴请领导,通知乐团前来演奏助兴。众人正听得入迷之时,忽然鼓点大乱,台下一片喝倒彩声。知州丢了面子,怒冲冲地让团长把鼓师提溜了过来。
  翟院深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赶紧解释说,小人业余喜欢作画,刚才“忽见浮云在空,宛若奇峰绝壁”,被天上的画面吸引住,忘了节奏。
  潍州知州也是个有学问的人,说既然你喜欢画画,散会后就把今日的天空画出来。次日,知州一看画作,“甚异之”,就说,小翟别打鼓了,专心作画吧,我潍州政府还养得起你。
  翟院深有艺术细胞,本来就“工画山水,而学李成”,而且“喜为峰峦之景”,有了充裕的时间之后,更加专心钻研画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最终成为大家,“摹效李成画,则可以乱真”。
  遗憾的是,翟院深尽管摹写李成的作品“往往乱真”,但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宋代《圣朝名画评》记载:“时人议(当时就有人评论说),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李)成之气,李宗成得(李)成之形,翟院深得(李)成之风。”
  李雄画鬼神堪称“神品” 得罪宋太宗差点丢命
  北宋初年的画家李雄,也是“北海人”,当时北海县政府驻地今潍城区。宋朝的《图画见闻志》记载:李雄“工画佛道,偏长鬼神,罕有伦比。”擅长佛、道人物画像,最拿手的是“钟馗打鬼”之类的鬼神画像,极少有人能跟他相比。
  但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却在《宣和画谱》中找不见他的踪影,令人匪夷所思。细细翻检史料方才知道,原来其中大有原因。其实,早在成书于1059年的《圣朝名画评》中,作者刘道醇就把这事儿说清楚了。有一天,宋太宗驾临皇家图画院视察工作,叫工作人员拿出一大堆纨扇(团扇),下令让所有的人都在扇子上作画。李雄面目表情地说:“我擅长的是画鬼神,三五十平尺那么大的鬼神也能画,但这些女人玩的东西我不会。”
  宋太宗大怒,“索剑欲诛(李)雄”,但李雄“亦无屈意”,打死也不承认错误。随行大臣赶紧苦劝说,皇上您老人家跟个画画的计较啥啊!最终,李雄虽然没有被杀,却被“双开”赶了出去。所以,虽然宋真宗已经于1022年去世,100年后的宋徽宗,审阅钦定《宣和画谱》时,自然是断不会把李雄收录进来的。
  李雄回到家乡后,带着满腹愤懑,为青州的龙兴寺画了3幅鬼神壁画,其中一幅手执巨蟒,忿怒呼喊,“观者往往惊畏”。他还为一个姓高的富商,画了幅打鬼的《钟馗图》,“尤为精粹”。再以后的事,史料再无记载,一代画坛圣手不知所终了……
  李成山水画被列古今第一
  李成(919-967年),五代宋初“青州益都人”,进士出身。即使不说“伟大的”,至少也是“杰出的”山水画画家。可惜终生“郁郁不得志”,在他乡异地“醉死于客舍”。他其实主要生活在唐末五代后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不久就病故了,但因其对北宋画坛的巨大影响,习惯上将其列为北宋画家。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前来求画,一概置之不理。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
  为唐朝皇族嫡系子孙 籍贯是潍坊而非淄博
  可能由于李成的级别不够,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上,都没有他的传记。幸亏他还有个够级别的儿子,使后人能在《宋史》的《李觉传》中,可以理清李成家族的来历和他的生平事迹。
  李成家族,是唐朝李世民皇族的嫡系子孙。往上数,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国子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兼太学校长。还担任过苏州刺史,相当于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唐末天下大乱,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国,李鼎“避乱,徙家青州益都”,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市青州。
  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任青州推官,分管公检法工作,表现也不错。
  李成的儿子李觉,进士出身,曾任建州通判(副市长,建州在今福建省)、泗州知州(市长,泗州在今江苏省)、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副司长)等。
  有人断定李成是“淄博市临淄区人”,依据的仅仅是《宣和画谱》中的话:“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李成究竟是哪里人?《宋史》明确记载,李成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李鼎“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
  “先”即祖先(李成祖父李鼎)。“五季”指唐末五代时期。“北海”指青州北海郡。唐朝的北海郡,驻地在今潍坊市青州,下辖益都、临淄、寿光、临朐、北海等10余县。李鼎“徙家青州益都”,是搬到了当时既是北海郡驻地、又是益都县驻地的今潍坊市青州,而非当时北海郡下辖的“淄博市临淄区”。
  至于《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简单地说是因为:姜太公在营丘(今潍坊市昌乐县营丘)建立齐国后,传到第五代,将国都搬迁到了现在的临淄区。古人有“地名随人走”的习惯,因此临淄有时也被称为“营丘”。
  因为姜太公建立齐国的“营丘”名声太大,先后被称为“营丘”的昌乐、临淄又长期属于青州,所以历代文人雅士经常以“营丘”代指青州。《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画史上称李成“李营丘”,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尊称,就像把在北海(潍坊)做过官的李邕(江苏扬州人)、孔融(山东曲阜人),尊称为“李北海”、“孔北海”一样。
  一生郁郁不得志 最终醉死于客舍
  李成是有能力的,本来也有机会在仕途上施展一番。后周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跟宰相地位相等)王朴,是他的朋友,准备将他推荐给后周朝廷,但报告还没递上去,王朴就去世了。转过年来,后周被宋王朝取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成没戏了,因此“郁郁不得志”,遂纵情于诗酒。
  宋太祖乾德(963-968)年间,卫融以司农卿的身份,担任陈州知州,派人来请李成前去。李成很高兴,“挈族而往”,领着全家老少从青州,前往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不知卫融一时没来得及安排,还是安排得不合适,患有严重酒精依赖症的李成,“日以酣饮为事”,终日喝得酩酊大醉,最终“醉死于客舍”,大概是在宾馆房间里,心肌梗塞去世了,年仅49岁。
  李成品性磊落 绝不趋炎附势
  很多史料都记载,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
  当时有个权贵孙四皓,也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很想收藏李成的画,就派人送信给李成,说最近几天抽时间过来吧,我想见你。
  李成阅信后非常不爽,“我李成乃是一介书生,虽然酷爱艺术、喜欢作画,但那只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孙四皓这种作为,是让我投靠那些附庸风雅、根本不懂艺术的皇亲国戚,整天憋在深宅大院里给他们作画,就像那些平庸的画匠一样陪着达官贵人玩。啊呸,瞧不起谁啊!”
  孙四皓被拒绝后,千方百计,暗中以重金贿赂李成的同乡、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员,让他们一定要弄到李成的画。没过多久,果然弄得几幅。
  后来李成到京城考中进士的时候,孙四皓又“卑辞、厚礼,复招之”,写了一封很谦虚的信,带着厚礼去见李成,请他千万给个面子。
  李成推辞不掉,不得已到了孙四皓家。一进门,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画就挂在客厅中,不禁“作色振衣而去”,勃然大怒,一甩袖子走了。
  “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李成“漫不省也”,一概置之不理。但是与市民百姓,李成却是另一番样子。《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城相国寺东边,“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
  李成所画159幅作品 被收录进《宣和画谱》
  杜甫说李白“文章憎命达”,文才出众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途多舛,可谓“怅望千秋一洒泪”。因为“才命不偶”,李成生不逢时,命运与才华作祟,虽然也考上了进士,但仕途不顺,官场上难于发展,只好“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赋诗、饮酒、作画,自娱自乐打发时光。
  《宋史》评价李成:“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能被称为“工于”已经很难得,而李成是“尤工”,尤其擅长山水画,他被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就有159幅。
  《宣和画谱》评价李成:“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
  李成所画的所有题材,都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发自肺腑而不是无病呻吟,就像唐朝孟郊的诗、张旭的狂草书法。
  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甚至那些最喜欢说三道四、吹毛求疵的人,也都无不对他表示宾服,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称为“李营丘”。这正是:开谈不言“李营丘”,说尽“山水”是枉然。
  燕肃是“达·芬奇式的人物”
  燕肃(991-1040),北宋“青州益都人”,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等,杰出的科学家、山水画家,诗人。《宋史》记载:“(燕)肃喜为诗,其多至数千篇。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尝造指南、记里鼓二车及欹器以献,又上《莲花漏法》……在明州,为《海潮图》,著《海潮论》二篇。”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两位科学家、艺术家,分别生活于东西方,燕肃的领域可能比达·芬奇更广。
  “创物足以惊世绝人”
  据《宋史》的《燕肃传》记载,“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人”,今潍坊市青州人。他的父亲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因为父亲早逝,燕肃少年“孤贫,游学”,读不起书,只好外出游学。考中进士后,曾先后在地方当过县长、知州,并在家乡青州当过知州(市长)、京东安抚使(地盘比现在还大的山东省长),在中央当过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国家首席大法官),官至礼部侍郎(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副部长)。
  《宣和画谱》在记载燕肃艺术成就的同时,还特意点明,燕肃“心匠甚巧,不特(不只)善画山水,凡创物足以惊世绝人”。苏轼在《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也对燕肃的发明做了很高评价,赞扬他“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他发明的计时器“莲花漏”、复原的“指南车”,“足以惊世绝人”。
  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意大利的达·芬奇几乎是个“完人”:他是画家、寓言家、哲学家、音乐家,他是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雕塑家。而比达·芬奇整整大了461岁的燕肃,则是画家、诗人、学者、音乐家,是科学家、发明家、海洋地理学家、机械工程专家。换句话说,达·芬奇也是个燕肃式的人物。
  达·芬奇试图把一切对科学有益的东西,都纳入绘画。燕肃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也更像是一位技术家,他甚至在公元11世纪上半叶,就对天文、海洋潮汐和工程机械问题,进行了精到的研究。
  中国“文人画”先驱之一
  作为画家,《宋史》对燕肃艺术成就的评价是:“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yǎn)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燕肃特别擅长画古木折竹,有37幅作品被收入《宣和画谱》。
  在《宣和画谱》看来,燕肃不仅“文学治行,缙绅推之”,文学才华与道德品质在官场评价很高,而且“胸次(心胸)潇洒”,喜欢绘画,“尤喜画山水寒林”,与大画家王维不相上下。当时的一些重要建筑,比如皇宫里的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洛阳等地的知名寺院,都有燕肃的作品。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相区别,北宋苏轼称之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之为“文人之画”。文人画须同时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大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具有强力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一般认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的创始者,而燕肃是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画作传世较多,据说目前人们见到的有40多幅,故宫藏有他的《春山图》、《秋册晚霭图》、《寒岩积雪图》,国外也有他的画作收藏。
  偶尔发牢骚,人称“燕龙图”
  燕肃参加工作晚,40岁考中进士,46岁时才经寇准的推荐回到京城,而且在“龙图阁待制”的品级上一待就是10余年。“龙图阁待制”几乎是个荣誉性的虚衔,工资、福利照发,上不上班没关系。
  燕肃心中纠结,就给当时的青州老乡、丞相王曾写了一首牢骚诗,其中说:“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按照宋朝的制度,阁馆的制诰、待制等官员只能穿皂靴、系犀带,必须升迁到学士之后,才由皇帝赐给金带。就像士兵的上衣只有两个口袋,干部的上衣有四个口袋一样。
  王曾也很为这位“老”老乡抱不平,就在一次办公会结束后,跟皇帝说了这事儿,不久燕肃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从虚职挂名的干部变成了实职的领导。
  历史上做过龙图阁直学士的有很多,但以“龙图”官职闻名于后世的,只有俩人,一是燕肃,二是包拯——就是那个“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青天”。
  燕肃不但为官清正,还敢于直言。他在担任刑部侍郎(副部长)时,当时的政策规定,死刑案件权力下放,地市级的州郡政府就可以直接决定。由此造成了很多冤狱。
  燕肃觉得此事不妥,毅然上书分析说,唐朝贞观四年杀了29人、开元二十五年杀了58人,现在人口没增加,而天圣三年居然杀了2436人!他提出要恢复由中央复议死刑案件的制度,被朝廷采纳。“其后大辟上请者多得贷,议自肃始。”以后被判砍头的人,经中央复议大多免死,都是沾了燕肃的光。王安石感慨“全活至今何可数”,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燕肃传》记载,他从越州调到明州当知州的时候,当地百姓“俗轻悍喜斗”,为一点小事儿就抄家伙。燕肃“下令独罪先殴者,于是斗者为息”。燕肃到任后下令,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于是打架斗殴的人渐渐少了,社会更加和谐,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相关链接
  燕肃37幅作品 收入《宣和画谱》
  《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收入《宣和画谱》的燕肃37幅作品如下:
  《春山图》、《雪浦人归图》各4幅;
  《雪满群山图》、《古岸遥山图》各3幅;
  《夏溪图》、《双松图》、《大寒林图》、《小寒林图》、《江山萧寺图》、《冬晴钓艇图》、《写李成履薄图》各2幅;
  《寒林图》、《履冰图》、《松石图》、《寒雀图》、《渡水牛图》、《秋山远浦图》、《送寒衣女图》、《春岫渔歌图》、《状牛头山望图》各1幅。
  燕肃的诗
  《燕肃传》记载,“(燕)肃喜为诗,其多至数千篇”,可惜现已大都失传,仅存几首。如:
  僻居
  茅茨城市远,草径接鱼村。
  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药炉留火暖,花坞带烟昏。
  静坐搜新句,冥心傍酒樽。
  赠惠山庆上人
  陆羽泉边倚瘦筇,参差台殿映疏松。
  五天讲去春骑虎,一钵擎来昼伏龙。
  像阁磬敲清有韵,苏庭云过静无踪。
  相逢多说游方话,知老灵山第几峰。
  张择端留下的那是“神品”
  张择端(1085-1145),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他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专职画家,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且异口同声称之为“神品”、“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即使只有一个张择端,也够潍坊人自豪的
  即使没有李成、燕肃,没有古代“潍坊画群”的其他画家,只有张择端,也就够潍坊人自豪的了。毕竟,中国只有一个张择端,只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就像只有一个晏子、一个郑玄、一个贾思勰一样,都是潍坊人。
  潍坊的画家,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论业内影响,李成最大,无人能比;论社会名气,张择端最大,也无人能比。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成的作品基本属于艺术圈内的文人画,而张择端则画了一幅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好比如今乐坛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
  不知道是不是“美术特长生”,但张择端确实从少年时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经常临摹私塾老师家里的藏画。后来,他成了“西漂一族”,到了河南的京城汴京学习绘画,专门钻研“界画”。
  所谓“界画”,就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也叫“宫室”、“屋木”。这种画与文人画区别较大,貌似规矩有余,挥洒不足;精致有余,性情不足。后来,张择端被选拔到事业单位编制的皇家翰林图画院,成了宋徽宗朝廷的专职宫廷画师。
  《清明上河图》匠心独具,达到风俗画巅峰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北宋,起了新的变化,风俗画、历史画有了全新的发展。宋朝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风俗画巅峰的,便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横览长卷,525厘米长,25厘米宽,主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细一数,画中有:官府宅第、酒肆茶楼30多栋,大小舟船20多艘,车、轿20多台,骡马牛驴200多匹,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幼2012人。
  画面从京城东郊开始,先是郊外的田野。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从远处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渐渐有村落出现,道路逐渐宽广,成了收费万年不变的一级公路。冒出新芽的柳林丛中,周末下乡郊游的人回来了,男主人骑着马,女主人乘着轿,轿子顶上还插着新折的柳枝,属于典型的“破坏环境”。
  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由村落而至城关。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小店。河边停泊着一条小货船,老板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
  再向西去,便接近虹桥了,河边停靠着许多大货船,有的在装卸货物,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一组纤夫正拉着大船缓慢行进。有条大船已经行进到桥下,桥下水流湍急,桅杆已经放倒,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对岸近处停泊的大船顶棚上,有两个闲人在指指点点,没有见义勇为的意思。另一条大船已安全通过,从桥西露出船身,船头上的人神色安然。虹桥上挤满了人群,凭栏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
  再向西去,汴河转弯出了画面。经过两个十字街口,出现了护城河,河上有桥,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过桥是高大的城门楼。进城后,街道更加整齐,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称为“正店”的高大酒楼,彩门面向大街,酒幌子在空中飘扬,达官贵人出出进进。
  大幅广告招牌“久住王员外家”竖立在屋顶上。十字路口的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有一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
  南面街口上,有写着“解”字的幌子,许多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着最近暴跌的股市。檀香店、药材店、肉店、杂货店、饮食店,各种食品摊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大街上行人很多,有骑马、乘轿的,有推车、挑担的,有赶车……从身份上看,有官员、商贩,有车夫、轿夫,有工匠、和尚道士,还有带小孩玩儿的老人,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从构图上看,把一幅特大画卷分成了郊外、河上、城内三大部分,每部分突出一个中心,每个中心由几小组景物组成,各组各部分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毫无割裂、游离之感。这是一幅构思巧妙、匠心独具,技法高超、笔墨传神,堪称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五入宫廷四被盗,《清明上河图》历尽劫难
  《清明上河图》一出,影响甚大,一时为之洛阳纸贵。南宋时,在首都临安城的杂货铺中,并不高明的仿作,也卖到了一两银子。问世后的800多年,《清明上河图》曾被无数收藏家、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被选入宫廷、藏于内府,不久汴京被金人占据,《清明上河图》流藏北方。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被兵部尚书陆完收藏,陆完死后,其儿子急于用钱,卖给了江南巨富顾鼎臣,后被权奸严嵩父子强行索去。严嵩被抄家后,《清明上河图》收入皇宫收藏。
  到了清朝,又先后被进士陆费墀、毕沅购得。毕沅又被抄家,《清明上河图》被清宫珍藏。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清明上河图》先带到天津租界,又带到长春藏于伪皇宫之内。日寇投降后,伪满洲国作鸟兽散,《清明上河图》又流散到民间,后来先被收入东北博物馆,后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革”时期,还被林彪的“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强行“借”出据为己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神品”
  《清明上河图》上目前可知的至少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除金朝人张著的题跋称《清明上河图》为“神品”外,历代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
  宋徽宗赵佶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题诗:金朝郾城县令张公药3首,著作郎郦权3首、王磵(jiàn)2首、张世积2首。其中,张世积诗曰:“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元朝人刘汉题跋:“……名笔也。笔意精妙,故自宜入神品。”
  明朝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太监冯保题跋:“……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宝……”。
  明朝大臣邵宝题跋:“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宣和画谱》不见张择端
  关于张择端的生平事迹,正史无记载,后人所知甚少。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与张择端年代相隔不远,金朝北京人,担任“监御府书画”的张著,在《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正史无记载尚可理解,奇怪的是《宣和画谱》上也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后人有种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张择端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较晚,编纂《宣和画谱》时,他还没突出成就。画完《清明上河图》时,《宣和画谱》已经编完了。另一说法是,具体主持编纂《宣和画谱》的蔡京,有意把他排除在外。宋徽宗既是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价张择端,就像《宣和书谱》没有列入书法大家苏轼、黄庭坚一样。这种观点似乎更可信一些。以蔡京的为人,只要宋徽宗没明确安排,他才不会去得罪主要领导呢。
  指画宗师高其佩“冠绝一时”
  高其佩(1660-1734),清朝画家、指画创始人,官至刑部右侍郎(副部长)。擅长用手指代笔,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不是硬要争“名人”。虽然《清史稿》的《高其佩传》上说他是“奉天辽阳人”,但他确实是从高密搬迁过去的。他画作的题款上有时也署“高密”。“扬州八怪”系列的十几位画家,也都直接受到高其佩的影响。心气很高的郑板桥认为,在清朝的诸位画家中,只有高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
  画作题款有时会署“高密”
  明朝万历年间,今高密草桥村的高友,因被诬陷发配到辽东铁岭卫,生了儿子高良辅。良辅生了3个儿子,老大、老二无子。老三高景时生了5个儿子,其他4个或者无子、或者不见记载。只有老二高尚义一支子孙繁盛,成为康熙、雍正年间名动京城的豪门望族。
  高尚义就是高其佩的祖父,因为军功被升至二等轻车都尉,子孙世袭,又任汉军都统佐领,曾驻防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后升任参领驻防浙江,诰授通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
  高尚义生了7个儿子,长子高天爵曾任青州府高苑县知县,历任河南信阳州知州、湖广长沙府知府、江西建昌府知府,升任两淮盐运使。未等赴任,遇上“三藩叛乱”被耿精忠扣留,狱中谋划与清军联络,于1676年事泄殉难,被追赠为太仆寺卿,康熙皇帝亲书“荩臣忠烈”御匾,又特赐谥号“忠烈”。
  高其佩是高天爵的儿子。高其佩17岁时,父亲殉难,母亲梁氏57岁,可能由于家庭生活原因,没有参加科举,而是走了以“荫”(干部子弟直接做官)谋求官职的路子。
  34岁开始,高其佩在云南担任过姚州县长,后调任朝廷工部的虞部郎,又下派安徽宿州知州(市长),2年后调任工部员外郎(副司长)。然后又到地方做官,60岁时升任四川按察使,然后调任光禄侍卿、刑部右侍郎(副部长)。
  高其佩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秉公办案。1725年任刑部右侍郎(副部长)期间,奉命与吏部左侍郎史贻直,前往四川审理封疆大吏年羹尧等人,盐茶舞弊案并致死800余人的案件。查实上奏,年羹尧等人被依法惩处。
  1727年,因工作失误,67岁的高其佩被撤职,安排了个“在都统衙门行走”的空衔,从此脱离官场。1734年74岁时病逝于北京,诰封光禄大夫,葬于北京广渠门外半壁店。
  虽然《清史稿》的《高其佩传》上说高其佩是“奉天辽阳人”,但他确实是从高密过去的。在高其佩画作的题款上,他有时也会署“高密”。
  “画从梦授”,人称指画宗师
  指头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一种特殊画法,指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
  高其佩官至副部长,属于正红旗汉军部统。虽然官位显要,但世人更多的是把他作为一位画家。高其佩7岁启蒙入学,“八龄学画”,边读书边学画。关于创始指头画的过程,他本人曾在题画中自述:“余幼好工画,每数月始就一稿,画成尝失血不顾也。后思作写意,而未能与古人颉颃,心窃不甘。午睡,梦老人引至一室,上下四围皆土,以水啜之其间,形肖无不备,而画理神妙,能非人意所能构致,以指因之,颇合其奥,寤而求诸,凡物莫不有画。遂废笔者三十余年,展成册纸,黣鬒其迹,大类云气,古人所谓能转运变通者,非是耶,图二人俯仰之,述我三昧。”
  由于对自己的绘画不满意,高其佩日思夜想,某天中午忽然做了一个梦,有个白胡子老头儿,把他引到了一间屋子,教会了他用指蘸水,在墙壁上作画的办法。高其佩有一方印章,就叫“画从梦授,梦自心成”。此事在他三子高纲的《柳莺图》题诗、侄孙高秉编著的《指头画说》中,也都有记载。
  指画在高其佩以前就有人尝试,但真正使指画成为一个流派,与其他画种并立,则是高其佩的功劳,所以他被尊称为指画的鼻祖和宗师,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清史稿》评价高其佩:“画有奇致,人物、山水并苍浑沉厚,衣纹如草篆,一袖数折。尤善指画,尝画黄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将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离为石,风趣横生。画龙、虎,皆极其态。世既重其指墨(指画),晚年以便于挥洒,遂不复用笔。其笔画之佳,几无人知之。”
  清朝李放的《八旗画录》指出:指画“至且园(高其佩的号)穷其妙”,“自高且园、朱涵斋(伦潮)起,至女史观生阁主人止,不下百人,可谓盛矣。”
  “扬州八怪”系列的十几位画家,也都直接受到高其佩的影响。心气很高的郑板桥认为,在清朝的诸位画家中,只有高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
  198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高其佩画集》,在前言中指出:高其佩“为我国十七世纪著名之开派画家。一生从事绘画创作,得传统之助,造化之力,勇于探索,终成一代宗师,艺苑名宿,影响后世画坛既深且巨。”高其佩的指画艺术,还在十八世纪中期流传海外,日本、韩国一时追随者甚众。
  在前17年间,高其佩每年都创作留存了相当数量的精品指画,包括人物、花鸟、虫鱼、走兽、菜蔬、山水、江帆、钟馗等。第一次丢官,赋闲5年又重归仕途,溯长江而上到四川任职,沿途领略大浪排空,包揽川蜀风光,胸襟更加开阔,创作素材更加丰富。
  晚年作画达到“甲残至吮血”
  高其佩两次丢官,在艺术上却愈挫愈奋,晚年甚至达到了“甲残至吮血,日匿贫烧蚀”的程度,一生作画多达五六万幅。
  高其佩擅长指画曾奉雍正皇帝之命,在圆明园画了三四年的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高其佩的《山高水长图》、《江山春霭图》、《春景写生花鸟》、《八骏图》等,都是巨幅的工笔山水。
  除绘画外,高其佩的书法、诗文都不错,可以列入清朝前期名手,“世人鲜知者,盖因指头画名重一时也”。其书法功力深厚,境界超迈,古朴奇拙,不与人同,尤以行书水平最高。清朝包世臣的《国朝书品》,把高其佩的行书与大书法家邓石如并列。
  郑板桥说,他“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高秉在《指头画说》中说,他祖父“中年小楷学钟王,风神简远,气味醇厚”。高其佩还擅长榜书、拳书、指书。曾用拳头为某位相国写了“勺庭”两个大字,落款用指书,署名“高其佩拳书”,名震一时。高其佩的诗词功力也很丰厚,有《且园诗抄》传世。
  高其佩的两位夫人,都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原配范氏无子嗣,继配朱氏生了5个儿子,都是市级以上的官员。长子高璥、三子高纲,孙子高桦、高秉、高藏等人,也都擅长指头画并且卓有成就。
  ◎相关链接
  高其佩主要指画作品
  高其佩的主要指画作品有《鱼虾图》、《秋鹰图》、《墨龙图》、《云龙图》、《松鹰图》、《古松图》、《松泉图》、《松鹿图》、《寿星图》、《立志图》、《钟馗图》、《洛神图》、《饱虎图》、《雁行图》、《杂画册》、《双勾竹图》、《怒容钟馗图》、《梧桐喜鹊图》、《溪桥古木图》、《桐阴消夏图》、《柳雀鹭鸶图》、《秋柳归鸦图》、《骑驴游春图》、《扁舟芦雁图》、《风中牡丹图》、《芙蓉野凫图》、《芙蓉野兔图》、《柳塘鸳鸯图》、《山谷夕阳图》、《江楼看帆图》、《江亭秋树图》、《乾坤草堂图》、《渡海观音图》、《古木扁舟图》、《钟馗变相图册》、《蜀中风物图册》等。
  古代“潍坊画群”影响深远
  古代“潍坊画群”,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虽然张择端的社会名气很大,无人不知国宝《清明上河图》,但实际上就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李成、燕肃、郭乾晖的艺术影响更大。限于篇幅,主要介绍李成、郭乾晖两位。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范宽、许道宁、王诜等。不少人因为追星,崇拜李成,干脆用他的名字做了名字。郭乾晖不但自己成就卓然,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最有名的是钟隐、王晓。
  沈括赞“李成笔夺造化工”
  北宋的山水画是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贡献最大的是李成、范宽。而范宽则“始学李成,既悟”,等于是李成的弟子。李成画名极高,《宣和画谱》记载:“凡称山水者,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而见多识广的宋神宗,每次见到李成的作品,则都是“必嗟赏之”。
  李成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推向了历史高峰,中国山水画从此走向全面成熟。北宋《圣朝名画评》将李成的作品列为“神品”,说他“能画山水林木,当时称为第一”,而且“思清格老,古无其人”。
  经过宋徽宗御批的官方《宣和画谱》认为,唐朝以来,山水画创作中,有“气韵”、有“笔法”,“兼众妙而有之者,亦世难其人”,很少。“至本朝李成一出,虽师法荆浩而擅出蓝之誉,数子之法遂亦扫地无余。”潍坊人李成闪亮登场之后,前代的李思训、卢鸿、张璪(zǎo)、荆浩、关仝等人,就黯然失色,全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宋朝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说:“(李)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即使唐朝的王维、李思训等人,“亦不可同日而语”。
  北宋沈括《图画歌》曰:“画中最妙言山水,……李成笔夺造化工!”书画大家米芾赞誉“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题《寒林平野图》诗中有句:“六法从来推顾陆,一生今始见营丘。”原来世人只推崇东晋南朝时的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现在见到李成的画,觉得他的笔墨、构图、意境都超人一等,情景交融更非人所及。
  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董其昌,褒扬“李成惜墨如金”,而且“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认为李成的山水画“枯树法”是“千古不易”之法,要当祖宗来敬奉学习。他还把包括李成在内的宋元时代18幅作品,视为“神交师友”,时时“携以自随”,赞叹李成的云林卷是“希代宝也”(稀世之宝)。
  李成粉丝多,师承者众
  今陕西耀县人范宽,是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一百名人物”中的第59位。他虽然“喜画山水”,但是一直胡涂乱抹、找不到感觉,直到“始学李成,既悟”,这才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与李成齐名的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有58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并列入《宣和画谱》。
  今陕西西安人许道宁,“初市药都门”,原来就是个在京城开药铺的,挣够了银子后,也想风雅一下,迷上了画画。开始也是胡乱涂鸦,墨荷画不好改画张飞,张飞画不好改成一块黑石头蛋。他之所以最终成为山水画大家,有138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宣和画谱》也记载是跟李成学的。当时有人写诗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李成、范宽之后,就是他许道宁了。
  今河南温县人郭熙,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与绘画理论家,是皇家翰林书画院的骨干教师,也是在“稍稍取李成之法”后,才“布置愈造妙”,上了一个新台阶,有30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并列入《宣和画谱》。
  范坦今河南洛阳人,著名山水画家,《宣和画谱》也明确记载,“其笔法学关仝、李成”,他的4幅《写李成江山梵刹图》被宫廷收藏。
  据历代画史著作记载:大画家王诜(宋英宗的女婿),“其所画山水学李成”,名作《观音宝陀山状小景》“皆李成法也”。大画家晁补之,“卧槎、垂藤仿李成”。山水画家刘明复(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师李成,特细秀”。
  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江苏宜兴人蒋长源(官至刺史),以李成为师,“松身似李成”。
  山西榆次人“郭铁子”(绰号),“学李成”。“工山水”的河北沧州人王元通,“师李成”。京西人和成忠,“学李成,笔墨温润”。河南开封人郭信,“得李成惜墨法,气象清旷”。
  李成的青州老乡李远,“学营丘(李成),气象深远,崇(宁)、(大)观间驰名”。另一位潍坊老乡翟院深,“工画山水,而学李成”。甚至还有一位全职太太,谢宜休的妻子阿环,“山水学李成,精妙合格”。
  其他还有很多。画家郝孝隆、陶铉、徐愷、朱裕皆“师李成”,赵林“山水步骤李成”,李冲“学李成、荆浩”,髙克恭(官至刑部尚书)“山水……后学董源、李成”。
  还有更“狠”的。不少人因为追星,崇拜李成,干脆用他的名字做了名字。仅卓有成就、史料记载的,比如陕西华州人李希成,“慕李成,遂命名”,被召入皇家翰林图画院。还有“宗成”、“效成”……
  《林泉高致》记载:“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李成。”历代学习摹写李成作品,卓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如被北宋或南宋宫廷收藏的:西安人许道宁的《写李成夏峰平远图》2幅,潍坊人翟院深的《写李成澄江平远图》,潍坊人燕肃的《写李成履薄图》2幅,宋英宗的女婿、驸马都尉王诜的《写李成寒林图》2幅,刘瑗(官至承宣使)的《临李成小寒林图》,等等。
  李成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据《宣和画谱》记载:李成去世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名声越来越大,千金求一画而难得,所以“学(李)成者,皆摹仿(李)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有些人就模仿李成的作品“可以欺世”,但是毕竟功力不到,“终为识者辨之”,被识破了。
  郭乾晖培养了大画家钟隐王晓
  郭乾晖不但自己成就卓然,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最有名的是钟隐、王晓。
  著名花鸟画家钟隐,浙江天台人,“善画鸷禽榛棘,能以墨色浅深分其向背”。他共有71幅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了《宣和画谱》。《宣和画谱》记载:钟隐当时已颇有成就,“亦一时名流”,但“欲师郭乾晖”,又听说他不肯轻易收徒,就“变姓名,执弟子礼”,隐姓埋名“甘从服役”,去给郭家打扫卫生干粗活,借着进出郭老师画室的机会偷艺。“阴伺其画,而心得之”,很长时间也没被发觉,暗中长了不少学问。某一天,钟隐一时手痒,在房间墙壁上画了一只鹰。同屋的人向郭乾晖报告。郭乾晖过来一看,“惊叹不已”,心下就明白了,说你就是钟隐吧?连老夫都被你“隐”啦,呵呵!“遂善遇之,益论画道为详”,经过他的亲自点拨,钟隐“因是驰誉”,终成大家。
  著名花鸟画家王晓,安徽泗州人,“善画鸣禽、丛棘、俊鹰等”,也是郭乾晖的弟子。《宣和画谱》认为,王晓虽然没有学到郭乾晖的精髓,“而就其击搏飞扬之状,至为卑栖群噪者之所警,其亦雄俊已哉”,也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王晓的作品“传于世者绝少”,所以《宣和画谱》只收录了他的《噪雀图》。
  本期图片 张庆亮 提供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