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87期--明末潍城保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87期--明末潍城保卫战
  明末潍城保卫战
  2013年4月1日
  明朝末年,清军大举进犯。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43年1月28日)至二十五(公元1643年2月13日),清军进攻潍县城。
  明潍县知县周亮工率全城兵民奋起反击,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经过近二十天的艰苦鏖战,击退了清军数次进攻,取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末潍城保卫战。
  以进为守,以弱御强,明末潍城保卫战是古代城市防御战的一个典范战例。
  明末潍城保卫战犹如一曲震撼悲壮的交响乐,英雄的潍城人民在战火纷飞中奏响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嘹亮号角。
  ............................................................................
  阿巴泰入关伐明周亮工潍城抗清
  明末,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北方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由可汗改称皇帝。在皇太极称帝前后,清军数次突破明长城防线,对明朝境内展开军事攻掠。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皇太极任命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统领数万清军精锐部队对明发动进攻。
  阿巴泰统帅入关 麾下一部攻潍城
  明末,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北方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由可汗改称皇帝。在皇太极称帝前后,清军数次突破明长城防线,对明境内展开军事攻掠。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皇太极任命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统领数万清军精锐部队对明发动进攻。此前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多尔衮率清军数万骑兵快速突击,连克直隶数个州县,又分兵攻入河南、山东。十二月,两路清兵分别攻克高唐、汶上,又迅速合围济南。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清兵攻陷济南。随后分兵进攻兖州、济宁、潍县等地,并于沿途攻陷城池16座,掳掠大批人口与物资。清兵至潍县境域后,获悉潍城城防坚固,难以袭取,欲战而罢,未予攻城。尔后,清军撤回关外。
  清军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初攻入长城,进关后迅速攻克蓟州,尔后分道挥戈跃马,纵贯直隶(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与山东两省小部地区),南下攻入山东,连破济南及多处州县,并蹂躏江苏部分区域。这次入关伐明,攻克城池88座,逼降城池6座,共计94座。据《清史稿》载:“克河间、顺德、兖州三府,州十八、县六十七;降州一、县五。”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清军陆续北撤,并于五月开始出关,六月全部还师辽东。明末潍城保卫战就发生在这次清军入关屠掠过程中。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43年1月28日)至二十五(公元1643年2月13日),时值严冬,寒气逼人,山东半岛西部的潍县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清军万余重兵气势汹汹云集潍境,兵临潍城(潍县城),对潍城进行疯狂围攻。时任潍县知县周亮工,发动潍城士绅民众誓死守城,率领全城兵民奋起抗击入侵清军,打响了一场英勇顽强的潍城保卫战。
  周亮工未雨绸缪 城隍庙部署城防
  周亮工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秋莅任山东莱州府平度州潍县知县,这一年他仅30岁(虚岁)。当时清军与明军战事频繁,国不安宁,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正值而立之年的周亮工审时度势,首要安抚潍县民众,劝课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潍地民心趋稳,经济昌盛。
  同时,周亮工着手为清兵侵犯潍地作防御准备。他与原任户部尚书郭尚友、原任陕抚佥都张尔忠、原任南瑞道参政王瑨、候补主事胡振奇、举人郭知逊等乡宦士绅多次聚议,会同商榷防御清兵、保卫潍城事宜,得到了众人的鼎力支持。潍县士绅、富户都主动捐银献粮,积极协助周亮工囤积粮草、整备军械。
  为进一步加强城防力量,周亮工将潍城原来100名兵勇增加到200名,这就是当时潍城仅有的“明军”,即所谓的“正规部队”。但经他组织发动,潍县民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抗击清军的“新兵”达6000余名,经过朝夕操练,被分别派守城防。
  历经一年多的充分准备,潍城兵民抗战清军的气氛空前高涨,可以说是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一(公元1643年1月20日),周亮工闻警清兵已迫近潍城,为确保防守潍城万无一失,他紧急召集相关乡宦士绅在城隍庙聚议。这座城隍庙(位于今潍城区城关街道城隍庙街北侧)乃供奉传说中掌管阴间治安的城隍爷治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大战之前,潍县县令周亮工在此与乡宦士绅聚议,布防战守潍城事宜,一时成为军事会议的机要之地。
  经过一番讨论研究,周亮工作了系统、严密的防御部署,确定了主要城防督战人员,并布防如下:
  郭尚友与时任潍县县丞黄金鼎督战县城南门(安定门),胡振奇与时任潍县巡检解应选督战县城西门(迎恩门),王瑨与时任潍县典史王汝济督战县城北门(望海门),士绅朱经督战县城东门(朝阳门)。县城正北城墙上的青阳楼一段紧邻南面的潍县县衙,是防护潍城的首要屏障,因此成为此战的最紧要关口,故而周亮工本人在此处亲自督战,同时主持协调、调度全城战事。当时只有张尔忠身患重病,未被派守城防。
  ◇相关链接
  周亮工 阿巴泰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陶庵,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籍,又因祖居江西金溪,故史学家多称其为江西金溪人。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周亮工生于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翌年任潍县知县。时清军入塞,战事紧急。他到任后即加意抚绥,聚草屯粮,布防守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清军调重兵攻打潍城,数次攻城,挖地道偷袭。他率全城兵民冒矢石固守,终退清军,保全了潍城。明末清初安徽桐城诗人方文在《嵞山再续集》卷四《送周元亮使君之任青州》中赞誉他:“少年出宰古潍城,一剑曾当百万兵。遂有兰台膺帝简,至今篷海诵公名。”
  因保城有功,他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升任监察御史。潍民感念周亮工守土安民恩德,在潍城海道司巷北首路西为其建生祠纪念,称“周公祠”。
  周亮工曾经舍命抗清,终又俯首降清。明亡后,周亮工仕清,历任两淮盐法道、淮扬海防兵备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青州海防道、江南江安督粮道。周亮工为官多惠政,有政声。
  清康熙二年(1663年),他出任青州海防道。一日过潍,亲睹潍民为他所建生祠,感慨万千,泫然流涕而去。
  他在福建曾镇压过抗清义军。后被弹劾入狱。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周亮工学识渊博,诗、书、画俱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诗人、学者、书画鉴藏家和评论家。他曾是清代文学家、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的老师。著有《赖古堂集》、《印人传》、《书影》等,并编《赖古堂印谱》、《赖古堂藏印》。
  阿巴泰(1589—1646),爱新觉罗氏,清初将领。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与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同父异母兄弟。初授台吉,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封为贝勒。
  他参加了一系列对明朝的征战。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皇太极任命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统领数万清兵征明,这是他第一次以主帅身份统兵大规模出征。清军自长城黄崖口入关,长驱南下,对直隶、山东及江苏一路烧杀掳掠,俘虏36万人,掠获黄金1.2万两、银220万两。顺治元年(1644年)晋为郡王。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去世。
  清军攻城连碰壁兵民联手捷报传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43年1月28日)夜,清兵万余直抵潍城西北,在距离潍城数里之外安营扎寨,共列七营,扎数百帐房(军帐)。初十(1月29日)清晨7时多,清军数百骑兵环绕潍城四面窥探,虎视眈眈,试图寻找城防薄弱之处以便攻城。城上守兵向他们开炮轰击,炸死数十人马,清军暂退,守城兵民初战告捷。
  牛刀小试露锋芒 夜袭清营获奇捷
  周亮工深知清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劳师远征,必疲惫不堪,决定趁其夜宿之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清军宿营地实施偷袭。初十夜间,在周亮工的周密安排下,一部分精明强干的守城勇士携带枪炮缒城(沿着长绳从城墙上向下滑)而出,借着茫茫夜色奔向城外清军营地,至其营帐附近突然向他们发炮开枪,枪子、炮弹一齐射向其营帐。同时,远处城头上守兵用红夷大炮(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该炮长约3米、射程可以轻松达到三四公里)发射的炮弹也一一炸落于清军营地。顷刻间,清军营地内炮声轰鸣,火光冲天。这时,正在酣睡的清军突遭夜袭,猝不及防,于是慌乱后撤,移兵迁营三四公里。出城偷袭清军的勇士们得胜凯旋,城内兵民无不欢欣鼓舞,信心倍增。这次夜袭,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方面打压了来犯清军的嚣张气焰,达到了恐吓对方的效果;另一方面向清军显示了城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达到了虚张声势的效应。
  清军连败换计策 兵民奋勇战劲敌
  十二(1月31日)上午8时许,清军数百骑兵再次直扑西关,对潍城发起猛烈进攻。守城兵丁奋勇作战,用大炮连续轰击,伤亡其百余人,清军一时无法攻城,狼狈而逃。此番交战,清兵已经明白潍城不但防守严密,而且兵力充足,武器装备良好,再也不敢仰攻、明攻。
  于是,清军改变了攻城战术,选择穴城之计攻城。所谓穴城,乃攻城之法,俗称挖地道,军卒伏在城外凿空洞,向城内掏挖至城墙塌陷,此塌陷处则成为攻城入口。穴城的清兵潜伏于城东北角,以牛马墙作为躲避大炮轰击的屏障,在牛马墙外向城墙方向挖掘6个地道,昼夜穿錾,连续掏挖。
  针对清军穴城,知县周亮工也及时调整了作战方法,即主动出击消灭穴城清兵。十四(2月2日),他命令部分兵丁出城对挖地道的清兵进行袭击,他们沿牛马墙杀死清兵数十人,致使清兵撤离挖掘地道之处。然而出城作战兵丁入城后,清兵又返回原地继续掏挖。十五(2月3日),周亮工又派300余名壮士出城,冲向正在穴城的清兵,经过一番近身搏战,斩杀清兵数人。
  不料,至十六(2月4日)拂晓时,潍城东北角城墙忽陷十多米,清兵喊声如雷,飞矢如蝗,竖云梯从城墙塌陷处及临近处攀登而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时此刻,周亮工披甲执刃,与在这里守城的典史王如济及众绅士一起参加战斗。兵民衙役在周亮工的带领下从容应敌,全力接战。一时枪棍、矢石、火罐、扛炮齐发,杀伤较多清兵。守城兵民又一鼓作气,沿着塌陷的城墙奔涌而出,与清兵殊死砍杀,清兵力竭,弃甲溃退。随后,周亮工及时安排守城兵民于当日修好被清兵挖陷的城墙。此日晚10时左右,清军向东北方向撤退。
  至此,七日之内,清军进攻潍城遭到守城兵民的顽强抵抗和主动还击。数次交战,清军接连碰壁,而城内捷报频传,前后共击杀清兵约五六百人,割其头颅30余颗,抢回难民20余名,夺回盔甲7副、马6匹、驴10头、口粮草10驮、油帐房1顶、药布袋22条、刀3口,收集箭1500余枝,得弓4张,获元宝1锭(上有“泸溪县十五年练饷”字样)。而守城兵民也有伤亡,被清兵杀死快手3名、百总1名、皂役2名,重伤武举1名、家丁10名、衙兵11名。知县周亮工在战斗中右脚不幸受伤。原任陕抚佥都张尔忠虽因病留在家中,但每到炮声激烈时刻,他躺在病床上呐喊怒吼,诠释了一个老臣忠贞报国的情怀。
  父子临阵反叛 被斩杀罪有应得
  激烈的战斗进行到十六日。看到清兵将东北角城墙挖倒,眼看着就要攻进城来,在这紧要关头,康宁临阵叛变,故意让点放的火罐落于城墙之上,将守城垛夫烧死。起初在场的士卒以为他失误而致,不料康宁接着又点上火罐,故意扔向守城士卒,烧死城上的18名士卒,部分放在城头的武器也被烧毁。康宁原籍蓟州,在蓟州时曾在军中负责管理火器。崇祯五年(1632年),兵变叛乱的孔有德攻陷登州,围攻莱州。明东援大军行至昌邑驻扎,时康宁被委派领兵堵截叛军,他半路遇敌,弃战而逃,后被判临敌规避罪当斩,先发潍县寄监。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一,眼看清兵迫近潍城,因城守需要专业人员管理火器,因康宁熟悉火器之道,知县周亮工遂将康宁释放出狱,令他在城头料理各样炮铳。没想到他临阵反叛,守城士卒怒不可遏,纷纷持枪举刀将其杀死。
  当康宁在城头上作乱为祸时,其义子康全禄也携带火药潜入草厂,正欲放火时被当场捉获,随即押赴城头将其斩杀。康宁父子因叛逆作乱被当场斩杀,实在罪有应得。
  ◇相关链接
  青阳楼与 周亮工的潍县情结
  古代潍县城城墙,历经沧桑,现仅存东西走向的北城墙残垣两段,位于今潍城区北马道以北、向阳路两侧,南北方向的向阳路将其一分为二。东段城墙长32米,底宽34.5米;西段城墙长63米,底宽34.5米。两段古城墙,现根基尚牢固,顶部损坏严重,部分缺失。
  明代青阳楼(即青杨楼,后潍人约定俗成写作“青阳楼”)位于北城墙之上,大致在今尚存的东段城墙上。据清康熙《潍县志》载:“楼在县后城垣上,高敞数丈。”青阳楼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这从元代状元张起岩《青阳晴眺》诗可以得到佐证,但元代的青阳楼与后来的青阳楼是否在同一位置,已无可稽考。
  从军事角度讲,青阳楼是建在城墙敌台上的一座敌楼,其主要作用是瞭望观察城外敌情。在明末潍城保卫战中,周亮工在青阳楼一段指挥作战,足以说明这座敌楼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从旅游方面看,青阳楼又是古代潍境内一处胜景,吸引着游人的眷顾。元代状元张起岩任安丘尹时游览潍州,写下了《潍州八景》诗,《青阳晴眺》就是其一,诗云:“秋风雨霁碧天凉,极目城楼逸兴长。几簇人家山色里,一川黍禾半苍黄。”康熙《潍县志》将青阳楼列为潍县“十景”之一,该志对“青阳晴眺”一景作了这样的记述:“每晴明之候,文人墨客登眺于此,有如凌太空而极目河山之外。”
  而青阳楼在周亮工的心中更是挥之不去,当他华发垂老之时曾作《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他在诗中以“青阳楼上曈胧月,肯向天涯照断篷”抒发了他对潍城的无限怀恋,昔日城墙上那弹痕累累的青阳楼、那辉照在青阳楼上的朦胧月光,已升华为他心中的永远的情结,早年的血雨腥风已幻化为他对宦居之地的屡屡思念,而这又不仅仅是一种情结抑或思念,还释放着他经过人生波折与历练后的旷达情怀。
  败军两返复攻城 将士鏖战获全胜
  农历十二月十六(2月4日)晚清军攻城败退后,一路溃退到距离潍城15公里以外的东北方寒亭扎营。正巧遇见攻破昌邑的另一股清军。两方谈及攻打潍城伤亡之事,非常痛惜愤恨,发誓要报仇,随即合兵一处,并携运着从昌邑所虏获的三尊红夷大炮,于十九(2月7日)早晨返回潍县城,在东关以南扎营,准备再次攻城。
  为复仇来势凶猛 急应战击退清军
  当天晚上约10时,清军由东关以南迅速转移至南门西侧城墙外,用镢头将城墙外的牛马墙放倒30余米,奋力齐攻,声势浩大。此时,闻警后的周亮工已驰马赶到南门以西,他同分守此处的乡宦主事胡振奇、监生杨瑗、武举刘芳声等人督战,在城头上同兵民一起向敌人应战还击。周亮工又派遣游兵朱元声、赵从庚等人缒至城下,率领南关难民“哨队”与敌交战,一时城上城下对清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当清兵攀着数十架云梯登城之际,城墙上兵民用滚木、擂石等予以阻击,用火罐、“万人敌”将登城云梯烧毁,烧死清兵30余人,用红夷大炮击中清兵40余人,清兵抬尸踉跄而去。此战获清军之箭500余支,而镇守潍城的垛夫阵亡2名,有3名守城衙兵被清兵用箭射伤。
  再复仇四面环攻 重开战清军遁逃
  十九(2月7日)晚上,清军在南门西侧攻城失利后,即行撤退。行至5公里外,路遇攻陷平度的清军,两军汇合后改退为进,调转方向火速奔赴潍城,想攻城复仇。二十(2月8日)早饭后,大量清兵拥至北关北门以西,仍采用穴城之计,他们轮番用铁锹、锄等工具挖掘地道,共挖6个,连挖三日,昼夜不息。同时,清兵用从昌邑所虏获的红夷大炮时断时续地炮击城头。
  其间,周亮工为加固城防,又令兵丁搬运四方大木70余方,垒起重城(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一座,并于城内截挖深坑,等待清兵所挖地道穿透时放火熏之。
  二十四(2月12日)黎明时,进攻北关的清军在挖至城墙下的地道内填入大量火药,引爆后的瞬间,城墙崩塌20多米,震若雷霆,迷如云雾,土石上下翻滚。清兵趁势架众多云梯齐上,并用红夷大炮连续向城头轰击,弓矢乱发,箭如雨下。周亮工身先士卒,带领众人奋起还击,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人人戮力御敌,个个奋勇冲杀。他们将大炮、火罐、滚木、擂石一齐发向清兵,又用“万人敌”捆绑柴草烧其云梯,清兵被打死大半,烧死大半。此时有清兵发现了所建造的重城,知晓难以攻入,于是纷纷弃甲而退。
  当北关正酣战的时候,南门以西(十九日作战之处)也正在激战,清兵千余人蜂拥攻城,万箭齐发,并抬云梯20余架,一拥齐上。分守南门乡绅、士卒极力堵御,城头加力迎战,炮石齐发,打死清兵100多名,伤其1名首领,清兵败退。
  当南门以西正在交战时,西门以南有200余清兵抬云梯攻城,分守西门士绅、兵卒并力抵抗,奋勇作战,用大炮佛郎机打死清兵数十人,剩余清兵逃走。
  北、南、西三面同时激战的时候,城东北角(十六日交战处)也有清兵百余人,抬云梯4架等候在城壕之外,正伺机准备攻城。分守城头的兵丁先发制人,用红夷大炮对其炮击,这些清兵未敢攻城,慌忙退却撤离。
  清军四面环攻,势在必得。而守城兵民四方应战,毫不退却。尤其是知县周亮工,他不避炮矢,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奔走在城头,顾此瞻彼协调督战,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兵勇的士气,守城兵民全力鏖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交战,共获清兵云梯19架,箭2300余支,神枪2杆,锨镢100多张。
  到二十五(2月13日)早晨,攻打潍城的清兵全部向南撤退。守城兵丁乘胜出城追击,夺回清兵在昌邑虏获的三尊红夷大炮,上有“崇祯八年昌邑县知县虞山陈启元监造”字样。至此,潍城保卫战胜利结束。
  潍县城免遭屠掠 保卫战彪炳青史
  明末潍城保卫战自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43年1月28日)潍城被清兵围困始,至二十五(公元1643年2月13日)围困解除,历时17天,清军败退,撤离潍县城。据史料记载,在这次战役中,战守潍城的兵民共阵亡86人(此数字可能不全,或许还有遗漏者)。
  在古代潍县历史上,明末潍城保卫战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以弱御强,以战为守,终于取得了胜利,是古代城市防御战的一个典范战例,永载史册。明末潍城保卫战,犹如一首震撼悲壮的交响乐,被英雄的潍县人民在战火纷飞中演奏出誓死保卫家园的响亮强音。
  明末潍城保卫战的胜利,不但使潍县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免遭屠掠,而且对后来潍县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持续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都有直接的影响,发生在明朝末年的这场潍城保卫战,对整个潍县城来说,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
  与潍城保卫战 相关的两场战事
  □尧沟之战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1643年1月至2月间),前任潍县知县邢国玺适擢升登州海防道,至青州时知悉清军攻打潍城,慨然率军赴潍援战。青州太守再三挽留,他坚持增援潍城,并说:“吾昔与潍人筑城,今被困,理合共守。”遂长驱驰援,当行至昌乐尧沟时,遭清军伏兵截击,邢国玺身先士卒,统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矢志不降,作战中身负重伤,坠马殉难。
  邢国玺,字韫斯,号瑞石,河南长葛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次年任潍县知县。他宽仁厚政,重视教化,对偷盗、抢劫之徒严惩不贷。在任期间,政令严明,官廉民丰。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清军攻陷济南后,他恐潍县土城难以固守,慨然捐俸银,集资修筑石城。历时数月,石城竣工。他又命铸造大小铁炮1600余尊,分置城墙上,以便御敌。
  潍人得悉邢国玺为援潍而遇难,数百人赶往尧沟代为收殓,将其葬于城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其子来潍扶柩归里,潍人致哀相送者数千人。
  □廿里堡策应战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二(1643年2月20日)11时许,清军一千余人至东南岞山一带,并由南而北行进,意在攻打潍城。幸值明援兵四集,副参董永显、潘永昌及都司罗景美先后与贼血战于岞山以北,追杀至南流等处,适遇周亮工差遣的潍县领兵官王鸣世率500余人到达城南廿里堡策应,两军合剿,奋勇冲杀,清兵见明军势大,遂自披靡,明军大获全胜,杀死清兵数百名,夺获许多马匹器械。
  城头须眉逞英豪闺中巾帼亦人杰
  在明末潍城保卫战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谓须眉逞英豪、巾帼亦人杰。他们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为保卫这座潍县古城、保护城内百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他们的故事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县官周亮工着印服署名决一死战
  在潍城保卫战中,当清兵猛烈攻城、援军迟迟未到之际,周亮工穿着自己亲手署其职名、盖着潍县县印图章的衣服冒死作战。战斗间隙,周亮工巡视城防时,他命令站在身边的生员高永清当众在其胸前写上“潍令周某之尸”,并对守城兵民慷慨激昂地说:“贼入我死,识以觅我。”守城兵民深受感动,皆痛哭失声。当清兵将登城之际,他看见战士稍有后退,就举刀说:“战不力,吾即死于此。”说罢举刀自刺,幸亏身边郭知逊、胡贞徹二人极力阻止。此情此景,壮怀激烈,惨动天地,守城兵民一时备受鼓舞,士气大振,他们同仇敌忾,向登城清兵奋起还击。
  义民丁复运不避箭矢力杀清兵
  丁复运系南关义民游兵。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公元1643年2月12日),在南门以西激战中,当清兵沿着云梯即将登上城头的危急时刻,丁复运大吼一声,手持铁枪猛然跳上城垛,向正在云梯上攀爬的清兵拼命刺去,接连刺杀数人,清兵胆怯,不敢再向上爬。此时,城下清兵纷纷将弓箭瞄准正奋力拼杀的丁复运,乱箭一时向他射来,他不幸身中六七箭。丁复运在倒向城垛之下的刹那,他眼中依旧满含着对侵略者的仇视与愤怒,他手中依然紧握着用以拼杀的铁抢,而壮士的鲜血却汩汩涌出,浸透了衣襟,染红了城墙,刀光剑影中挥洒出一股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王荪危城楼上擂鼓助战壮军威
  在潍城保卫战中,周亮工的侧室夫人王荪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每逢战事紧急,她就与丈夫周亮工及守城兵民在城墙之上并肩战斗,夜半时分还亲自煮粥饭送予守城士卒充饥。当城北战斗处在最激烈、最危险的时刻,她奋不顾身,毅然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登上城头青阳楼擂锤击鼓,助战的鼓声响彻云霄。周亮工在《赖古堂集》卷七《海上昼梦亡姬成诗八章》之五中有“危楼城上字青阳,一饭军中尽激昂。旗影全开惭弱女,鼓声欲死累红妆”诗句,展现了守城士卒享用王荪所做粥饭时群情激昂的感人情景和她擂鼓助战的豪迈风采。如此女中豪杰,被潍县士民誉为黄天荡战金兵的“梁夫人”(梁红玉,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夫人,她曾擂鼓助战,传为千秋佳话)。时过200多年,清代潍县著名学者郭麐在《潍县竹枝词》中亦对青阳楼擂鼓助战的王荪发出由衷地赞叹:“青阳楼上红旗下,娘子援桴指血流。”
  无名氏带箭伤助战载史册
  在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南门以西抗击攻城清兵的激烈战斗中,有一女子向城头搬运石头助战,不幸被清兵一箭射中胳膊。她掩泪不言,忍着疼痛继续搬运石头。当战斗结束时,别人为她包扎伤口,问她为何不早说,可以及时包扎,她说恐怕扰乱军心。至于这一女子芳名,史料无记载,而周亮工在《塘报》中称她是“生员徐瑗家人之妻”。
  王氏“一门五节” 宁死不辱浩气存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六(1643年2月4日)早晨,清兵攻城,将城东北角挖陷,蜂拥而登,时势危迫。生员王玶(系参政王瑨胞弟)与儿子生员王沚在城头上奋力作战。王玶妻武氏闻听城陷垂危,急忙将王玶妾高氏、儿媳妇高氏、大女儿及小女儿召集在一起,哭泣着说:“我与汝虽系女流,当识大节,杀身不辱正在此时。”于是同时绕梁自缢身亡。等到打退清兵,王玶、王沚父子闻家人传报,急忙赶回家中,时五女已命归黄泉,不可挽救。
  得知此事,知县周亮工亲自去王玶家中吊唁,并亲自撰写节妇文向上级申报给予褒扬。周亮工在节妇文中写道:“卑职同合县士绅往,哭其门外,看得生死关头名节攸系,非尽仁人志士,谁能撒手翩然?而况妇人女子,目不阅诗书,足不踰阃阈,能以一时之激烈芬千古之牙齿,不亦光史册而羞当世呼?……而氏等五命忽已作泉下游矣。嗟嗟!潍城危在顷刻,师武臣力得以保全,烈妇誓不辱身,同一投缳,浩然长往。如此气节,如此忠义,真亘古所未闻,而亦须眉丈夫所不能仿佛于万一者也。匹夫小善犹思奖,借以激人心,矧兹一门五节能以一死维纲常之大义,严夷夏之大防,断不容泯泯无闻,与兵燹野磷共灭,没入草莽也。……是为代恳宪台推恩泉壤,将武氏等五口死节始末特疏具题,仍将王玶父子为国忘家一段忠义情节转达天听,俾得沾褒纶而阐幽德。”后奉旨旌表。
  王氏妻妾女媳在讹传潍城攻陷之际,她们视性命如一叶,视名节如泰山,一门五烈,名高千古。逝者已矣,长歌当哭,周亮工有《吊王门五烈》诗曰:“计竭身难死,城存敢问生。即看五妇烈,未许一军惊。风节留今古,芳名倚重轻。自惭练剑术,草檄奏承明。”
  ◇相关链接
  王荪
  王荪(1625—1646)字若兰,河南宛丘人,自号“金粟如来弟子”。她生于儒素之家,自幼受家学熏陶,有才情,能诗文,间尝习武。崇祯十二年(1639年),嫁给周亮工为妾,时年15岁。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亮工莅任潍县知县,王荪随行。次年冬,清兵攻潍,王荪与其丈夫在潍城保卫战中演绎了其生命中最精彩靓丽的一幕,她们共赴战场,誓死战守。在战斗激烈时刻,王荪登城擂鼓助战,被誉为“梁夫人”。“已分残躯同鼠雀,敢言大树撼蜉蚍”,王荪在《围城》一诗中以此豪言壮语表达了一个坚强女子誓与清兵战斗到底、与潍城共存亡的壮烈情怀。
  王荪与周亮工共同生活了七余载,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她病逝于扬州海防兵备道署,时年22岁。
  王荪辞世时,曾遗嘱周亮工把他们在潍县城头唱和诗《城上诗》写成一卷,与砚墨及所用佩刀一同殉葬。王荪去世后,周亮工十分怀念,他的《赖古堂集》卷七《海上昼梦亡姬成诗八章》其七有“城上诗同风雨葬,难从劫后释烦冤”的诗句,原注曰:“北海城上诸诗,妻皆有和。痛定之后,每向予诵昔诗,未尝不唏嘘泪下也,瞑去时犹嘱予作小楷纳怀中。”
  王荪在世时写有诗200余首、词数十首。其词集《贝叶庵词》后来被刊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明末清初女性词集总汇《众香词》收录。王荪名姓及所著书目亦被载入胡文楷先生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
  胸怀韬略安黎民一代将才属周公
  明末潍城保卫战取得全面胜利,潍县知县周亮工功莫大焉!且不说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冒死作战,更重要的是他胸怀韬略,运筹帷幄,指挥得力,正所谓胸中韬略可敌万兵。为打赢这场潍城保卫战,周亮工作了全面部署,在宣传发动、筹备粮草、充实兵力、武器装备、责任分工、赏功罚过、激励士气、严肃号令、全城戒严等诸多方面布局谋划,所采取的一系列战守方略措施行之有效,取得了潍城防御战的胜利,创造了以战为守、以弱胜强的城市防御战的成功范例。
  未雨绸缪 准备充分
  清兵屡次进犯,周亮工自担任潍县知县时就预料到以后清兵必定侵犯潍城,于是早作未雨绸缪之计。他亲自撰写关于抗击清军的《告示》,倡导有钱者捐资、无钱者效力,并指出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守住潍城,保护家人平安。周亮工首先自捐俸银,全城士绅民众深受鼓舞,纷纷响应,积极捐款捐物,民心所向,万众共济,战守潍城已先得“人和”。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周亮工深谙此道。他组织潍县郊关乡社将粮食运进城内,如发生战事则粜为兵粮,无战事则完好留存,做到了粮草充沛。
  将城内原100名兵勇增加到200名,名为“火器营”;在县境内招募选用年龄50岁以下、20岁以上的男子加入战斗行列,得到精壮垛夫4120名;招募游兵600名,名曰“助胜营”;招募亲丁600名,名曰“亲丁营”;士绅富户各自组织家丁,或百余名、或几十名、或数名,名曰“士绅家丁营”;招抚邻县来潍城的难民,将其训练后编成“哨队”。由于守城兵力充足,因此在城墙倒塌之际,清兵四面环攻而处处有兵作战。据史料记载,清兵攻打潍城战败后认为:“城内一定有曾经长期戍边、精通兵略的大帅指挥,所以才处处有防备。如此以来,纵有坚甲利兵也难以攻破此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潍城保卫战发生之前,周亮工已将大炮、神枪、铁枪等一切军械武器全部磨炼停当。周亮工平日临政治理,对那些犯错的人仅罚三眼铳、一二杆大木、四五根杠子,或罚运送四五块大石头,实为用来守城;他令乡绅及典铺提供所有刀枪斧戟、长柄铁锤等,一律发放给兵民使用;他组织兵民将檑木、大石堆积在四面城墙上,将红夷大炮、佛郎机、三眼枪、万人敌、火罐等全都安置城头,做到取之便用。
  明确职责 赏罚分明
  在这次战役中,主要负责人守城任务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周亮工督战协调四方,四方皆安排专职负责,南门由郭尚友与时任本县县丞黄金鼎负责督战,西门由胡振奇与时任本县巡检解应选负责督战,北门由王瑨与时任本县典史王汝济督战,东门由朱经督战。
  对参加战斗的兵民亦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火器营兵勇始则充当教官,教练其他各营兵丁使用火器,训练结束后将火器营兵勇分配到各重要垛口专管开放大炮;人数最多的垛夫分别派守城墙垛口;助胜营分队援助垛夫攻击清兵;亲丁营每10人为一队,四面督战,平时守卫各自管辖领域,如遇其他领域激战,则以旗牌调动赴援;士绅家丁营分队绕城巡逻,与各营及垛夫互为犄角;由难民组成的哨队在城墙内挖掘深沟预防堵截清兵所挖地道,或在城墙外整修牛马墙,遇清兵来攻城时则与城上作战者相应增援。另外,还有专门负责造火药、专门负责收钱粮、专管支钱粮、专管修筑塌陷城墙的人员。由于分工恰当、权责明确,故而临阵不乱。
  周亮工赏罚分明,凡是参加战斗的兵民,一律预先赏银五两。战后另按功行赏:用炮打死一名清兵者赏银十两,用箭射中一名清兵者赏银一两,割一名清兵头颅者赏银五十两,捉获一名奸细者赏银百两。对于在战斗中不幸阵亡者,以重金抚恤其家属。若发现有临阵退却者、叛逆作乱者或奸细者斩无赦。
  鼓舞士气 防范严密
  古语云:“请将不如激将”,“夫兵家敢战,气鼓之也,然气贵有以激之”。周亮工以其身先士卒的行动与壮怀激烈的言说激励士气。在激烈的战斗中,周亮工披坚执锐,临难不顾,勇敢作战,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对守城兵民产生了最直接、最有力的鼓舞。在战斗的间隙,他动员士卒说:“你们如果不勇敢杀敌,那么此城被攻陷后,敌人必杀你们的父母妻子,掳掠你们的财产,到那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必须先杀掉敌人,才能保全城池和家人。”他还将山东王军门(军门,是明代总督和巡抚的称呼,明代总督和巡抚同级)的守城《告示》和“守城歌”张贴于大街上,鼓励兵民齐心协力抗击清兵。他又在潍城南宫设坛,亲自拜祭阵亡者,他的这一举动,使满城士绅民众备受感动,人人发誓拼命杀敌。
  在战场上,周亮工严明作战纪律,要求兵民严格执行军令,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务必做到令行禁止。若有不听号令的违纪者立即斩杀。
  城中各处街道每处派留生员五名,分班巡察。夜间“定更炮”(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定更炮”放过以后,告诉人们时至初更,应该关门闭户,不要再东游西荡了)后,街巷栅栏全部封锁,有可疑者,由巡逻街道的生员和游兵立即捉拿。正因为全城戒备森严,所以奸细无法施其伎俩进入潍城窥探底细。由于以上这些措施,才确保了潍城保卫战的胜利。
  ◇相关链接
  丁锡田收集辑录 明末潍城战役史料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潍县地方文史学家丁锡田搜集整理的《潍县文献丛刊》(第一辑)由潍县和记印刷局刊印发行。第一辑内含有明末潍城战役相关史料,其中有周亮工《全潍纪略》、朱经《周侯全潍血绩纪》、梁章、袁知祉、于门俊等《全城实略》、丁运隆《潍邑全城始末》,丁锡田后缀《跋》。他在该《跋》中记述了他搜寻明末潍城战役史料的相关事宜,并指出要正确看待周亮工后来降清一事,他说:“吾愿邑之读是书者,宜悯其遇、悲其志,且感其大德不可以已,万不可持成败以论人也。”另外,从其《跋》文“民国十五年丁锡田谨识”可见,有关记录明末潍城战役的史料是丁锡田在1926年整理完成的。
  另外,清康熙《潍县志》、清乾隆《潍县志》、清光绪《潍县乡土志》、民国《潍县志稿》及新编《潍城区志》各从不同角度对明末潍城战役有所记载,或略或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潍县志稿》,该志对这次战役记述较详。
  本文参考文献:《潍县文献丛刊》第一辑中的《全潍纪略》、《周侯全潍血绩纪》、《全城实略》、《潍邑全城始末》等。《清史稿》、《周亮工年谱》、《万年历》、《潍县志》、《潍县志稿》、《潍城区志》等。
  B1-B6版撰稿 方青
  B1-B6版图片均由作者方青提供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