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7期--潍县的六大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7期--潍县的六大关厢
  潍县的六大关厢
  2013年6月24日  撰稿:王学坚
  过去的潍县城,周围有六大关厢,分别是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潍县的六大关厢,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其他条件的不同,各关厢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除东、南、西、北四关外,之所以有东北关和西南关而没有东南关和西北关,是因为东北关和西南关这地方确有独到之处。
  六大关厢是潍县城的辐射和延伸,是潍县城与农村的过渡地带,有着半城半乡的特点。在六大关厢中,东关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为突出,有些地方并不亚于潍县县城,因此,实可称为潍县的“第二城”。
  ............................................................................
  商贸繁荣形胜地,实为潍县第二城
  东关在潍县的六大关厢中是最为突出的。之所以如此,自有原因。首先,它临河而居,昔日的白浪河河面较宽,水位较深,轻舟舢板可以通行。不论南乡的农产品,北海的鱼虾,都可以通过白浪河进入潍县交易。因此,宽阔的河东岸便成为来往行旅、车船停泊和物资集散的理想场所,这是东关发展的第一原因;其二,明代洪武年间改“潍州”为“潍县”,属莱州府平度州管辖,清代沿袭下来。如此,便使潍县与富庶临海的胶东各县交往频繁,由此也促进了东关的繁荣;其三,清代末年,欧风东渐,潍县是最早开放的商埠之一,这种开放的形势下,自然加强了东关与外地的交流,加速了东关的繁荣发展。
  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
  东关的形成发展,起始于元末明初。先是一些人在此地临河而居,进行一些贸易活动,逐渐地形成了较大的居民区。以后,日积月累,居民区逐渐扩大,从南北狭长的东关河岸向东发展,街巷纵横,屋舍鳞比,人烟稠密的市井乡关面貌逐步显现。
  随着不断地发展,东关的围墙、城廓也开始建设。先是为安全起见,在周围筑起土围墙,中间通道建阁,下设阁门,昼开夜闭,起着防盗作用,即所谓东关八阁旧围墙时代。到后来清朝末期,修筑了东关新围墙。新围墙比原来有所扩大,并建围子门七个,每个门上面均建城楼。从此形成了所谓“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的东关新格局。
  所谓“七楼、八阁、九街、十八巷”,“七楼”是指奎文门城楼、庆成门城楼、通济门城楼、耀武门城楼、游麟门城楼、升曦门城楼、鸣凤门城楼;“八阁”指旧围墙时期各通道口建的阁门(下门上阁),具体是三官阁、镇武阁、关帝阁、白衣阁、绿瓦阁、观音阁、玉帝阁、王母阁;“九街”指的是东关大街、李家街、南大街、鱼店街、后门街、四平街、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北大街等主要街道;“十八巷”指的是安邱巷、观音巷、豆腐巷、九曲巷、水巷子等主要小巷。
  应该提及的是,东关围墙的建筑模式效仿于城墙的建筑法,即墙的内外层全用很厚的三合土,中心用黄土夯实。上有城堞,下有马道;设有城门,上建城楼。新围墙建成后,东关的面积比过去旧围墙时期扩大了近三分之一。
  此后,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市面日益繁荣,东关的建制由清朝的三隅,到民国时改为四镇,与县城相同。
  商贸繁荣的潍县金融中心
  由于上述临河而居、与胶东地区往来频繁以及二十世纪初潍县开辟商埠等原因,形成了东关关厢;而东关关厢的形成又反过来大大促进了东关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关便进入了它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这时的东关,已是集市繁荣、商铺林立、人烟稠密、客旅云集的一座商城。它既有综合的商业街,又有专业的商业街;既有集中的集市,又有分散的摊点。处处买卖兴隆,顾客你来我往。
  东关商贸最集中、市面最繁荣的地方是东关大街西段和南北下河街,尤其是在东关大街和南北下河街交接的地方,即人们常说的“沙岭子”区域。这里整日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每逢阴历二、七是这里的大集,南北下河和沙岭子一带便摆满了商贩和摊点,卖菜的、卖肉的、卖海产品的、卖日用杂货的……总之,卖什么的都有。赶集的人们挤来挤去,磨肩擦背,悠然自得地在做着各种交易买卖。大集的这种热闹景象往往要持续到一天的午后。
  在平时的日子里,这里也挺热闹,什么商店都有,人们进进出出买东西和闲逛的很多。“沙岭子”上最惹人注意的是那些熟肉店、炸货店和扒鸡店等肉食店铺。这里有香肠、卷肘、肉丸子、炸鱼虾等好吃的美食,它们色彩鲜艳,或摆或挂,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人们走到这里不管买还是不买,都要走进去看看、闻闻。还有一些杂肴店,专门卖各种菜肴供喝酒用的,有炸肉、香肠、焖藕、肉冻芹菜、炒花生米等杂肴,不少做买卖的傍晚回家时都要买上一包捎回去作下酒菜。
  另外,一些点心店也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据有关资料称,1941年至1945年间,沙岭子这段不到百米的短街上就有数家点心店,他们做的点心既精美可口,又花样繁多,有人们常见的桃酥、蛋糕、炒糖、大稀枣、兰花根、蜜三刀、枣釀饼等数十种,让人眼馋不已,禁不住要咽下几口唾沫。
  还有一些食品店出售蜜饯罐头、盒装饼干、金华火腿、板鸭南肠及南北海味、干鲜杂品等多种食品。与此相适应,南北下河街和沙岭子一带还有不少饭馆和客栈,供市民和远近做买卖的吃饭住宿。饭馆里白天晚上几乎都是火爆客满。这里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不少店铺营业到晚上十点多钟,颇有“不夜城”的味道。
  东关的金融市场也比较发达,当时就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驻潍机构,另外,43家银号、24家钱庄都在东关,大多分布在东关大街和南北下河街一带。当时的黄金交易市场也设在东关大街和下河街,另外还有当铺等。因此,说东关是潍县的商贸金融中心一点都不为过。
  鱼店街和油锅捞秤砣的传说
  除了综合商贸街区,东关还有一些专业商贸街,其中鱼店街就是典型的一个。鱼店街坐落在东关四平街以西和绿瓦阁以东。这条街两边全是鱼店,有数十家之多,是专卖水产品的一条街。这儿的鱼虾交易主要在上午进行,称之为早市。每天凌晨,沿海渔民将捕捞的各种水产品装入鱼篓,用猪血封口,星夜用小船、牲口、木轮车等运来潍县鱼店街。天尚未明,鱼店街已经货满人挤,各家鱼店张灯点烛,开始营业。整个街面人声嘈杂,经纪人的喊价声、报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直到太阳升上中天,鱼市才渐渐清静下来。
  鱼店街经营的鱼虾等海产品品种很多,有朝鲜的青鱼;威海、烟台、龙口的刀鱼、海参、鱼翅、鱼子、鱼穗子、鱼骨、鱼皮、海米、海蜇、海带;虎头崖的偏口鱼、加吉鱼、对虾、墨鱼;日照、连云港的白鳞鱼;昌邑的黄花鱼、黄姑鱼、鲫鱼;寿光的脂鱼、虾皮、虾酱;叶县的鲳鱼等。还有淡水河流所产的鲤鱼、链子鱼、寨花鱼、鲶鱼、黑鱼、螃蟹等。
  那时候卫生条件较差,鱼店街的街面上湿漉漉的,如遇雨天,满街泥水。但是,这些都不影响鱼虾交易的进行,每家鱼店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关于鱼店街,还流传着一件耸人听闻的油锅捞秤砣的故事。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有同在鱼店街开店的谭、李两家争夺鱼行的行头。谭姓是明洪武十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东关的,李姓是下河街的大户,两家势力都不差,为争行头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竟发展到相互械斗。最后不得已由官府出面调解评判。
  一日,官府在鱼店街设下公案,摆下一口大锅,满盛油料,差人将油煮沸。县太爷当众宣布规则:谭、李两家,如果哪家的人能将秤砣从热油锅里捞出,鱼市就归哪家,成为行头。说罢,就命人把秤砣放入沸腾的油锅内。
  见这阵势,李姓一家人无应声。谭姓当事人谭万清,早年在清军僧格林沁营中当过兵,家无子女,为人仗义,只见他脱去上衣扔到一边,弯腰把手急速伸进油锅,一下将秤砣从沸油中捞出!众人为之轰动。
  县太爷当即宣判,鱼行归谭姓经营管理,并当场发给“鱼贴”四张。从此之后,这鱼店街便由谭姓人垄断管理,李姓人不再纠缠。
  永乐戏院绿瓦阁,文化娱乐古迹多
  东关不仅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在文化娱乐、文物古迹等方面也有独特之处。东关不仅有七楼八阁的古建筑以及古刹庙宇,还有戏院、书场、浴池等,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楼。这里,既有有钱人才能进的高档戏院,还有平民百姓出入的评书场和小戏棚。
  走进东关,不仅可以看到买卖兴隆的店铺,听到喧嚣热闹的市声,还可领略雅俗共赏的戏曲娱乐节目,观赏气势恢宏的楼阁建筑。
  永乐大戏院引领娱乐潮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潍县有两家戏院,一家是“永乐大戏院”,一家是“中华大戏院”。中华大戏院坐落在潍县南坝崖,永乐大戏院坐落在东关东四平街。永乐大戏院是当时潍县最好的戏院,也是东关著名的文化娱乐场所。
  该戏院建于1930年,是潍县著名京剧票友谭资九发起兴建的。当时谭资九是潍县东聚轩俱乐部成员,他看到本县的工商业日益发展,市面很是繁荣,便想建立一处像样的大型戏院,如此既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使自己有了观摩、研究京剧的机会。故计划将坐落在东关东四平街的自家一处房屋拆除,改建为戏院,但是苦无建设资金。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张有声、张少吾等人因织人造丝绸赚了不少钱,想找个投资的地方,听说谭资九想组建戏院缺乏资金,便经人介绍与谭达成协议,用谭的宅基,由张有声等出资建设戏院,戏院建好使用12年后,戏院的一切权利归谭资九所有。
  1930年底戏院建好,取名“永乐大戏院”。永乐大戏院在当时来说是座比较宏伟的建筑。戏院建设为三层楼房,可容纳观众一千余人。戏院的舞台宽阔高大,音响效果也好,观众座位是有后搁板的优质联椅,并设有茶水柜,备有瓜子和茶水等供观众看戏时享受使用。因此,戏院一开张就受到观众的欢迎,每天来看戏的人很多。
  在此基础上,永乐大戏院还通过谭资九等人的联系,对外邀请了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杨宝森、金少山、张君秋等京剧名角,定期来潍演出,戏院几乎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永乐大戏院的建成和演出,活跃了潍县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京剧艺术在潍县的传播发展。
  除永乐大戏院外,在南北下河街还有评书场和小戏棚,每逢大集日,就会有说评书的在此开场说书,还有各色艺人在简易小戏棚弹唱,挣点小钱养家糊口。
  绿瓦阁建筑别具一格
  东关围墙经两次修建,形成了“七楼八阁”的建筑群。七个城门上的城楼飞檐流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十分漂亮。内围墙接口通道的八个阁楼的建筑,也是古色古香,各具特点。其中鱼店街西首的绿瓦阁最有代表性。
  绿瓦阁,又名三元阁。始建于明代万历31年(公元1603年),清代乾隆34年(公元1769年)重修。因阁上大殿殿顶全是绿色琉璃瓦而得名。阁上有北大殿三间,碧瓦红墙,七檀双扉,画栋彩柱,雕门透窗。殿上有门联,“马过五关思汉王,花开三月想桃园。”横联是“亘古一人”。内塑关羽坐像,关公像塑得高大威武,全身披挂铠甲,金光霍霍。关平、周仓塑像分立两边。周仓络腮虬髯,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刀。关平英姿勃勃,手拿宝剑鞘。
  坐像两旁及东西两墙,有一系列表现关羽生平故事的泥塑群数十组,记载了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这些一尺多高的彩塑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彩塑群后面,用立体的连绵起伏的山林、刀光剑影的战场、陡峭险阻的关隘等造型作背景,因此被称为“山塑”。
  在进入腊月后,绿瓦阁上庙内僧人要诵安保经,祈求神明保佑一方全年平安,用16开大的双黄纸木版墨印一种招贴(广告),上头横写“绿瓦阁”三字,中间竖写“各月诵经”四字,两旁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遍贴街头巷口,且分送附近商店、居民,贴在门框上,主要是为了收香火钱。除夕到正月十六日,开放庙门,供烧香朝拜。
  绿瓦阁在上元节(元宵节)最为热闹。至时庙门上贴上黄色对联“云中神仙府,山里道人家”。门口两旁挂茜红色的纱灯,阁上悬着杏黄色的大旗,旗杆上挂一串圆形的红灯,配有铃铛,随风飘动,还有老和尚的诵经和木鱼声,加上明暗的灯火,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上元节这天,天刚破晓,去绿瓦阁的路上已挤满了人群,男男女女络绎不绝,有的是去烧香膜拜,但绝大多数人是去阁上看那精工细雕的山塑。绿瓦阁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常。上绿瓦阁要爬十几层陡峭的石阶,但好多老年人却不在乎这些,乐而前往。“正月十五看山塑”成为潍县人的一大快事。
  除了绿瓦阁上的寺庙建筑,东关还有不少的寺观庙宇。“八阁”中的玉皇阁,祀玉皇大帝及二十八星宿;三官阁,祀天地水三官;观音阁,位于东关九曲巷西边,祀三大士;镇武阁,位于东四平街北头,祀狄青大将;白衣阁,又名凌云阁,位于今中兴街南头,祀观音菩萨;王母阁,东关王母阁街,祀王母娘娘。另外,还有关帝庙,位于东风街上;碧霞宫,位于大石桥耀武门里路北,祀王母娘娘、孙膑;魁星庙,位于前所街东头,祀文昌帝星;五道庙,位于五道庙街,祀五道将军。
  以上这些庙宇建筑优美,古色古香,是东关的文物古迹。
  服务业繁荣但鱼龙混杂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东关工商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如戏院、澡堂、饭店也快速发展起来,而且生意兴隆,当时潍县最有名的澡堂“玉露春”就在东关。该澡堂建筑宏伟,设施完备,服务态度也很好,一提起“玉露春”可以说无人不晓。
  玉露春澡堂坐落在东关南沟街(现南大街),是东关韩姓人士韩名縉父子开设的。它最初建于民国初年,1933年改造扩建,1934年新澡堂建成。新的玉露春澡堂是双层楼房,建筑宽敞、设备完美、适用美观,各方面堪与青岛、济南等大城市的一流澡堂相媲美。开业后天天顾客盈门,人人争先光顾。“玉露春”成为当时潍县的突出一景。
  东关的色情行当也颇为活跃。东关的“平康里”(妓院的代名词)规模很大,它坐落在东关后苇湾北崖一带。先在东魏家巷路南建楼房一幢,东西计28间,划分三段,即平康一里、平康二里、平康三里。楼南建平房三进,每里建成8个院落。路北还另建平康北里,内有6个院。这样,平康里的全部建筑共有30个院落。各院的房子都是青砖黛瓦,整齐划一,非常气派。
  平康里的妓女很多,其来历各有不同,一是由班主(老鸨子)买来的。这类妓女地位最低,本身没有自由,完全听班主的;二是押账的。这些女子因其父母或自身急用钱,押给班主抵债为娼的。待其将押身债还清,可立即回复自由;三是搭班的。搭班妓女都是自由身。妓女们因其美貌及特长优劣又分三六九等,待遇各有不同。但凡里面的妓女都有某种游艺技能,或唱戏,或说书,或舞蹈等等,以此取悦嫖客。而平康里平时接待嫖客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有打茶围、出条子、过班、住宿、开苞等。平康里内的每个院落都叫什么书寓,如爱玲书寓、云祥书寓、薛妃书寓、怡红书寓、五姐妹书寓等等。名字文雅别致,以此掩人耳目。
  在社会文化娱乐方面,旧时的东关还有书店、茶楼、赌场、艺馆等。此外,每年春节期间,后门街的龙灯杂耍在潍县也是颇为出名的。
  南门早市妇孺知,状元胡同美名扬
  南关也是潍县的一个重要关厢,在工商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仅次于东关。南关的地域范围,东到白浪河西岸,南到胶济铁路,西以鸳鸯桥下小水沟为界与西南关毗连,北至县城。从火车站到县城的大马路,城南月河一带的商贸区,以及南关大街等是南关的主要街区。潍县西南关,届于县城南关和西关之间,有护城河与县城相隔。西南关有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子里,清朝末期先后出过两位状元,西南关也因“状元胡同”而闻名遐迩。
  “赶南门”是潍县人一大乐事
  大马路是南关最发达繁华的一条街。这里南依铁路线,北至南坝崖,是潍县内外的交通要道。从早到晚街上是人来人往,车马不断。街两边店铺商行很多,生意兴旺。由于潍县在上世纪初便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外国人到潍县来开店做买卖的挺多。从火车站出来向北走,便可看到有日本的南信洋行、小板洋行,美国的美大公司、东方烟草公司等。另外,马路上还有不少工厂企业。像同盛铁厂、聚祥永织布厂、信丰印染厂、华丰机器厂、惠东制药厂等几十家工厂。除厂店外,马路东侧还建有一处法国天主教堂。教堂是哥特式建筑,高约35米,尖塔钟楼耸立顶端。加上潍县火车站在这片,就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南关有不少人在马路一带充当搬运工、做小买卖、拉洋车,从事各种服务性工作。
  南关除了大马路,再繁荣热闹的便是南北月河崖街了。南北月河崖和南门外一大片地方,很早以来便是著名的早市,是潍县最大的蔬菜瓜果市场。这里的早市在隋唐时期就已形成,明清时期已具相当规模,上世纪初胶济铁路通车和潍县开为商埠以后,变得更加繁荣。三十年代潍县县政府对南北月河崖街进行开发建设,使这里更加繁华热闹,从过去的早市发展为全天性的南门市场。
  过去的南门早市,在早上四五点钟就有卖东西的开始上市,九到十点钟达到高潮,至中午十二点后,除全日性固定摊点外,便基本散市。市场大致按类分段,以南门桥南头为中心,向东依次是早点、面食、鲜活水产、蔬菜瓜果、盐、糖等。向南是豆制品、鲜肉、糕点等。向西依次是熟肉禽蛋制品、鸡蛋活禽、杂粮等。在南崖路北、靠近河边,是时令鲜菜瓜果和大量上市的大对虾、毛活蟹,以及各种粽子、糕点、饴糖制品、草编及器具等。总之,市上货物繁多,什么都有。平时,一提起“赶南门”,潍县人无人不晓,妇孺皆知,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南关大街也是南关的一条商业街,街上有面食铺、点心铺、杂货铺等商铺。另外,也有一些如铜匠、锡匠、木匠等手工业店行。
  除上述街区外,南关的党家湾崖一带也有一片市场。这里有柴草市、粮食市、土面市、石灰市,秋季还有地瓜市、腌货市等,市面热闹非凡。
  南关的文化古迹,主要有倒座观音庙、关侯庙、三山笔架、文昌泉、万骨楼、敬惜字纸楼、擂鼓山等。
  西南关一条小巷连出两位状元
  潍县西南关,位于县城西南角,中有护城河与县城相隔。西南关的主要街道是西南关大街。大街以南是中和街,中和街南面是新巷子,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子,由于清朝末期先后出过两位状元而闻名遐迩,以后人们称此巷为“状元胡同”。西南关新巷子在清光绪年间连续出了两位状元,这就是光绪二年(1876年)的曹鸿勋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王寿彭。
  曹鸿勋(1846-1910),家住新巷子路北。幼年家中贫穷,早年丧父,跟随母亲生活。他性格安静,学习刻苦。早年曾拜丁象庭为师,以后被陈介祺收为义子。二十岁时中秀才,二十三岁补廪。之后,经过县、府、省应试,皆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会试、殿试以一甲一名及第中了状元。
  据说,因为家中贫穷,当报喜的“报子”到曹家报喜时,家中竟拿不出几文赏钱,还是现借邻居的钱。曹在中了状元皇帝接见后,慈禧太后曾令其撰写对联,张桂内宫。因知曹家贫寒,朝廷对其倍加赏识。曹以后官至陕西巡抚。曹在为官期间回潍探亲,在潍留下诸多墨迹。
  王寿彭(1875-1930),字次篯,家住在新巷子路南。王寿彭少年时家境贫寒,随其兄读书。他天资聪慧,勤奋攻读,十七岁考取秀才,以后每次考试常列第一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十六岁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十八岁联捷成进士,殿试中以第一甲第一名中状元。中状元后先入翰林院为修撰,以后曾赴日本欧美考察宪政,回来后不久任湖北提学使,并兼署布政使,还曾代理巡抚职务。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总统府秘书。民国十四年(1925年)应山东督办张宗昌之邀回山东筹建山东大学,并任省教育厅长、山东大学校长。1930年病逝天津。
  王中状元后,有人说这次及第是因偶然碰上慈禧太后70大寿,慈禧见他名字有寿比彭祖之意,高兴之下点了他状元。王寿彭听了便写一首打油诗以正视听,诗曰:“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曹鸿勋听说后,也愤然为其辩解,说王寿彭在不打草稿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内容宏富、文光四射的殿试卷,当今天下学子谁能做到?曹的话对他的这位年轻小老乡是个有力的支持。
  仙师庙有由来闺女坟留下传说
  西南关前街向南最早只建有五道堂,五道堂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后来才又建了与其比邻的仙师庙。仙师庙的修建来自民间的一个传说。
  据说在清末民初年间,一天西南关忽然从外地来了一个老头,这老头长得像位儒者,专给小孩治病,治一个好一个。以后老头不见了,一个孩子看到他在一天下午化为一道青烟钻进后街坡里的一个土洞里去了,而那个土洞原是个铁狸子洞。于是人们便认为那老头是铁狸子变的,是修道成仙的铁狸子精。此后,大家便到那洞口焚香烧纸,求医问药,结果是有求必应,灵验得很。民国十年(1921)在西南关一位丁氏绅士的倡议下,居民便捐钱在此修建了仙师庙,那位由铁狸子变的老人便被称为老师父,被尊为仙师。庙宇建成后作为西南关人的状元王寿彭题写了“仙师庙”匾额,挂在庙门上方,两边还撰写了一副楹联,内容是:“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如此以来,既有老师父的神灵,又有王状元的题字,仙师庙便火起来了。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便有四方众多的信奉者前来烧香,求神问卜,届时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西南关新巷子西头的拐弯处有个坟,人称“闺女坟”。据说里面埋的是一位未出嫁的姑娘,而这个姑娘的死因是与潍县城的城隍爷出巡有关。
  昔日的潍县像其他许多县城一样,也建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的是城隍爷。传说多年前城隍爷(木像)一次出巡时,队伍经过西南关的中和街,站在一家门口观看出巡队伍的一位乡姑,忽然看见坐在轿子里的城隍爷在朝她笑,回家后便觉得身体不舒服,几天后便死去了。家里人说是城隍爷看中了他们家的姑娘,将她娶去了。一家人悲伤而无奈。此事立即在潍县各地传开。城隍庙里的道士和执事人员,为了迎合城隍爷的心理,在庙的后殿塑造了一个奶奶像,以示城隍爷正式娶了西南关村姑做夫人。而那位死去的村姑便被埋在了西南关新巷子西头的坡地里。从此,“闺女坟”便成为西南关的一景。
  孤峰映照西关阁,沧桑官道名士多
  潍县西关位于潍县城西门外月河以西,它南临西南关,于家庄子;北与北关姚家坊毗连;西接陈家庄、黄家庄,面积约5平方公里。西关四周建有土围墙,高五米左右,宽三到四米。在围墙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有“关门”,西门建有楼阁,其他三门皆为寨门。西关的主要街道有:西关大街,其南有南北走向的中和街,还有南园前街、南园后街、徐家巷、于家巷、裴家过道;北面有厚生街、后伙巷等。周围有农田、菜园、池塘、苗圃、果园。景致古朴怡然,有半城半乡特点。
  西关大街是有名的潍县官道
  西关大街是西关的主要街道,路面宽阔平整,是有名的潍县官道。所谓“官道”,是我国古代由官方组织修建、用于连接国内各地的道路和大道,是古代陆路交通的主要形式。古官道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即设置一处驿站驿馆,以方便官署公文传递人员和来往官员食宿。明清时期的驿站驿馆称为“铺”。如今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和二十里堡以前都是驿站驻地,虽然按当地习惯“铺”变成了“堡”,却依然读“pu”。明清时期潍县共有八条官道,而西关大街是潍县的主要官道,这里是连接胶东走廊和潍县以西的通衢大道,多年间,行商、官吏、举子自登、莱、胶、密赶赴青(青州)济和进京,都要路经这里。大街设有驿馆,俗称“总铺”,是历代公务传递人员及行商与赶考举子交通休息之所。驿馆配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和马匹,以备上述人士之用。西关大街上有多处商铺、酒店、客栈,行人熙攘。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来潍县赴任知县,就是经西关大街进入潍县城的。清朝的两位潍县状元曹鸿勋、王寿彭赴济南应乡试和赴北京应会试,都是经西关大街离开潍县的。
  西关大街居民多系富裕之家,南北临街有多处深宅大院,光亮大门,多石登阶石,两旁石鼓,斜向条石,粉墙青瓦。四合院内厅厢廊厦,坐落有序,厅房内油漆明柱,重梁叠栋,木雕窗棂,十分考究。
  除了西关大街,西关其他街巷多为草屋茅舍,居民多数务农,以种菜园为主。所收获的蔬菜多至潍县城南门早市摆摊出售或沿街叫卖。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如铜匠、木匠、油漆、扎彩匠、泥瓦匠等,靠手艺谋生。
  西关楼阁庙宇牌坊各具特色
  西关大街的西头即是西关西门,门上建有楼阁。西门楼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民国十二年(1923年)复修。西门楼阁上是一寺庙建筑,称为“碧霞行宫”。登进阁门,有王灵官高大塑像,怒目髭须,手执钢鞭。阁顶有北大殿三间,屋脊复盖琉璃瓦,飞檐斗拱。殿内神龛塑泰山老母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东旁有两间小殿祀三官爷;南屋两间内塑南海观音;西屋三间有王母娘娘塑像,两边塑十美女,分捧笙、笛、箫、管等乐器。善男信女多在此焚香跪拜。南旁还有两间祀地藏王,东旁三间祀张仙爷,身上爬满裸体婴儿。西南角有一钟楼,悬大钟一口。南北有一大院,北屋七间,其中三间为福君殿,塑像神态自然;三间为道士、和尚住处;最东间祀麦妈妈。阁下东侧有房三间,为孝君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届时四乡百姓成群结队前来赶会,诵经念佛。
  西关阁又称望山阁,缘由是从西关阁可以望见潍县西郊孤山的美丽景色。孤山离潍县城三十里,此山峰峦秀拔,崖谷幽深。山中林木葱葱,景色优美,气候温润。尤其是在夏秋之际山雨过后,空气清新,夕阳映照,霞光万道,气象万千。这时如果站在西关阁上向西遥望,便可见绿树丹崖,犹如画屏,美不胜收。此乃潍县西关的一大景色。
  除了西关阁以外,西关还有不少庙宇和牌坊。月河桥西有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西关大街道北有龙王庙,街头巷尾有多处小关帝庙,内祀关公、旁塑关平、周仓像。西关较大的牌坊有:西关大街东段矗立一座四柱、三门跨街石坊,气势恢宏,高约六米,宽约六米,石柱上方石铁横梁重叠,底部刻龙云头花边图案,两边有盘龙浮雕,镂刻精细,神态活现,中间石匾雕刻“贞节牌坊”四字。道南高乐忠家大院中有一座节孝牌坊,用巨石为基座,上端四角有风铃,叮当作响。后伙巷东头有一座高大石坊。另外,阁北龟墓田沟旁也有牌坊两座。
  不少文化名人出自潍县西关
  西关的居民,不少是明代从外省迁徙来的,大姓有:高、郭、李、边、田、王、张、刘等。其中,以高氏、郭氏人丁最为兴旺,出过不少名人。
  这些名人如:高守训,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进士,江苏宜兴县知县。归故里后课授生徒;郭襄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思科举人,官至西宁兵备道,立有战功。再是著名诗人郭恩孚(1846—1915年)字伯尹,号蓉汀,又号果园居士。郭在西关大街道南住宅旁辟为东园,广种桃李、榆柳、花草。还有珍贵的石刻,现存市博物馆内。他常与胶东高密傅槛,平度白澄泉,掖县董锦堂在园内聚会,切磋诗文,并称胶东四大诗人。他学识渊博,广收弟子,课徒传艺。著有《果园诗钞》12卷、《天中岛》8卷、《果园枕戈集》等文集。还有高鸿裁(1852—1918年)字翰生,收藏家,在京任史馆编修,襄校过《山东通志》。他自幼好古文、嗜金石。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河南购得汉祠壁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汉字,十分珍贵。他精研汉字,又好藏书,凡宋元版本及秘抄禁书,刻意搜求,达三万卷之多。著有《上陶诗砖瓦文捃》、《历代志铭证序》、《齐鲁遗书十八种》等。
  西关居民素有尊教重学之风
  西关有尊教重学之风。清末私塾较多,居民尽力供养子弟上学。民国前后,相继成立数所学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传弼为坐办,购置西关房屋三十余间,创办高等学堂,考取内班生、外班生各30名,不收学费,学生书籍用品,均有学堂发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绅张毓莹在西关大街高书堂故居,创办张氏两等小学,学生有80多人。民国后,政府设镇立小学,到抗战胜利后改称西关镇中心国民学校,三位校长,学生二百多人。
  西关人不仅重文,而且习武。清嘉庆年间黄县人冯立旺,精于少林功夫。一天,他路过潍县西关时突然病倒,被鸿聚烟店主人边相庭收留,经过医生精心治疗痊愈。冯为报恩,将其拳术悉传授于边相庭、边淮父子。边氏对所学刻苦演练,日益精湛,人称“边家捶”。边淮又收徒传艺一时青少年习武成风。后演化为“四通捶”,成为潍县著名地方拳种之一。
  1936年5月,日寇侵华加剧。为唤起青少年抗日救国思想,潍县县政府举办了一次全县童子军大检阅、大露营,地址选在西关月河以西。全县中小学童子军1000多人集中在此,活动半个月。各校童子军均携带帐篷,露天安营扎帐,进行野营拉练。最后,进行大检阅,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们进行了操练队形、结绳、救护等各项活动。在月河西旁扎了检阅台。县长厉文礼、省教育厅长何思源、驻军师长李翰章等出席检阅典礼。晚上举行了盛大营火晚会,演出了精彩节目,全场大唱抗日歌曲,县里还向学生分发了纪念章。
  西关阁外有一处苗圃,非常有名。苗圃为民国初年潍县实业局局长程洪九创建。苗圃有一百余亩之大,广植白杨、梧桐、刺槐,西北角有大片桑树。间植垂柳和马樱树。园内盖有瓦房四间,草房两间,有护林园丁,用牲口拉动水车从深井中汲水浇灌畦子。苗圃四周以矮松和花椒树为围墙。因其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成为县城学生郊游远足之处。苗圃两面有邑人李宝斋开辟的苹果园,内盖有砖木小楼一座。西关苗圃一直存在到潍县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潍县(潍坊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北关萝卜誉天下,沙滩景色赛汴京
  潍县北关位于县城以北,东以凤凰嘴以西小桥与东北关为界,西以西北炮台同西关比邻,南临北城墙,北至刘家园村南的椅子圈丁家墓田。北关的主要街道有:北关大街、北关桥头、后伙巷、葛家过道,西北大街。另外,还辖近郊的一些村庄。北关是潍县萝卜的主要产地之一,而正宗的潍县萝卜便产自北关的北宫附近陈家沟油坊与北园路之间。介于北关与东关之间的东北关,有南北坝崖商业街和众多集市,非常繁华,坝崖人称“小上海”,沙滩被誉为“汴京城”。
  潍县萝卜产北关
  潍县萝卜,又称潍坊萝卜,是山东省著名萝卜优良品种,俗称高脚青或潍县青萝卜,因原产于潍县而得名,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特优地方品种。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之说,深受人们的喜爱。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潍县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说,正宗的潍县萝卜便产自北关的北宫附近陈家沟油坊与北园路之间,因为土质的关系,这里所产萝卜肉质紧密,颜色翠绿,香辣甜脆,不仅可作家庭蔬菜,而且可以当水果生吃,有健脾、理气、消热、解毒等功能。
  北关是潍县通往京、济等地的要道,它又在潍县的郊区,所以多年间成为外地剧团(主要是京剧团)来潍演出时的驻所和潍县农村剧团活动和驻扎的地方。当时北关大街等街道有几家棉花店兼作客栈,外地和本地的剧团常住在这里。北关大街东头路南有悦来花店,这是北关最大的店铺,每年收进鲁西北的棉花,兼收乐陵小枣,然后出卖。店里也住旅客。最早从北京等地来潍县演出的京剧“四喜”、“永福”、“三庆”等戏班,曾住在悦来花店。另外,在北关大街东头稍门外有一处张家花店,上述戏班也曾在这里住过。因为张家花店有一个大院子,房屋也比较多,当时活动在潍北一带的潍县农村京剧团便多半在这里居住食宿和晾晒戏箱。张家花店的老板,爱好京剧,花店条件虽差,但收费低廉,招待热情,因此,这里常飘洒着丝竹之声和京剧唱腔,张家花店被称誉为“艺人之家”。
  北关的居民,一部分以务农种菜为主,另外有些手工业者和做小生意的,还有一些赶脚跑乡下苦力的。这里居住的富人不多,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
  另外,北关的耍龙灯和踩高跷也很出名,每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居民们便组织起龙灯队和高跷队,先在本地热闹一番,然后再应邀到城里和四邻八乡表演,获得部分收入。
  坝崖人称“小上海”
  介于北关与东关之间的是潍县东北关。东北关东至白浪河西岸,西到“鬼王碑”(该处原有乱冢地,竖一碑,上刻“鬼王”二字)以西的小桥,东北关和北关以小桥为界,北到玉清宫。东北关是一处南北狭长弯曲的地带。主要街区有:南北坝崖街、保安街、北大路、大过道等街道,和绳子市、铁匠市、窑货市、老驴市等集市,以及辛庄、张家庄两个村庄。
  在经济方面,东北关主要有南北坝崖商业街、各种集市及一些手工制造业。
  南北坝崖街位于白浪河西岸和潍城东墙下,街道狭长弯曲,中间以朝阳桥为界,以北是北坝崖,以南是南坝崖。街面是石条子铺成,街东以堤坝临河,又接东关。这里自古以来是渔船往来、商旅云集之地,所以造就了商贸的繁荣发展。北坝崖很早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房屋密集。这里有著名的福聚祥茶庄、万和堂药铺、福兴馆饭店等老字号商铺。还有颜料店、杂货店、乐器店、绣货店、漆店、布店等多种商店。福聚祥茶庄是潍县最有名的茶庄,说起福聚祥潍县人没有不知道的。福聚祥茶庄所以享有盛誉,一是因为它货真价实,二是服务态度好。该店从源头进货,质优价廉。顾客来买茶,不管买多买少,都是热情接待,买一斤茶,求包二十包,店员只是主随客意,不烦不怨。正因如此,潍县人买茶叶大多是到这里来买。也正是因为福聚祥这样的老字铺,从而提高了北坝崖的知名度。
  南坝崖地处潍县城东门外,又是坝崖大街的南头门户。原先该街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十分荒凉。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厉文礼担任潍县县长期间,将南坝崖街分段出售和招商。在短时间内潍县及外地的绅商纷纷在南坝崖购买地皮,盖起了大批的商铺和其他经营场所,使原本荒凉的南坝崖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在南坝崖先后开业的大小商号近300多家,经营品种有洋广百货、书籍文具、饭店客栈、金银珠宝、布匹绸缎、戏院舞厅、工艺绣品、电料电器、镶牙照相等多种行业。其中有不少远近闻名的名店名铺,如万春堂眼药店、益寿堂药店、华北书社、新华文具店、泰丰楼饭店、鲁东饭店、瑞福祥绸布庄等。另外,还有中华大戏院、中华池澡堂等文化娱乐服务场所。
  有资料称,当时南坝崖街道两旁,商铺、楼房鳞次栉比,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闪烁眼花缭乱,来往的行人熙熙攘攘,“洋车”穿梭往来,流行歌曲在街上萦绕回荡。人们踏进这条繁华的街道,感觉就像是进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因此,南坝崖也就有了潍县的“小上海”之称。
  沙滩被誉“汴京城”
  东北关的南北坝崖街东临白浪河,在两边的沙滩上有许多集市,属于东北关的河西沙滩上,有牲口市(老驴市)、破烂市、铁匠市、木货市、山果市等多种集市。老潍县逢二排七为大集,每到大集期间,这些集市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生意红火,十分热闹。据传,当时这里的牲口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牲口市场,就连关东、内蒙、华北诸省的牲口都来此交易。每逢大集,市场上买卖双方相看着牲口,讨论着价格。各种牲口时而发出这样那样的叫声,更是增加了市场的热闹气氛。牲口市场上还引来了不少钉驴蹄子的,他们在人畜中间穿来走去,噼噼啪啪地给牲口钉着蹄掌。
  从牲口市往南不远就是破烂市。顾名思义,破烂市是卖估衣旧物的。但是这里的破烂市上也有不少好东西。古文字画、金银细软、文房四宝、书籍文物等珍贵东西常常可以在这里见到。尤其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一些官宦人家相继破产,为了养家糊口,便把家中祖传的物品拿到破烂市上卖。比如清官穿的“补服”、朝靴、纱帽、笏板、鼻烟壶、线装书等。甚至一些大家主的祠堂祭器、家堂轴子、神主楼子也拿出来卖。因此,好多喜欢收藏的人喜欢逛破烂市,也往往能在这里淘到宝贝。
  另外,小石桥南的铁匠市也很热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众多的铁匠在这里打造各种铁器,到处是炉火熊熊和叮叮当当的响声,劳动场面很是壮观热烈。
  南北坝崖的繁荣市景,沙滩大集人流如织的热烈气象,加上与它相映衬的白浪河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如此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汴京市井风情的“清明上河图”。因此,沙滩就有了“汴京城”的美誉。
  东北关的手工业以张家庄生产色纸及丹红纸(写春联用的对子纸)为特色。当时这里的源隆纸坊、丰隆纸坊都很有名,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另外,张家庄的土制香烟也挺有名。
  在人文景观方面,东北关有不少文物古迹,其中玉清宫(即北宫)最为著名。这是一座道观,建筑雄伟,殿宇宏敞,飞檐斗拱,极为壮观。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