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夷 莱国 莱都
[日期:2011-08-22] 来源:今日龙口 作者:马志敏
莱国,一个文献上稀有记载的神秘古国。3000多年前,莱国对抗齐国扩张,却最终被齐国所灭。昔日繁华的国都如今已成为一处荒凉的旧城遗址。
莱夷
莱夷是我国先秦时期活动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土着东夷族的一大支族,其地当在今淄博地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尚书·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孔安国注云:“东表之地称嵎夷。”“夷”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小国或部族的泛称,莱夷就是以“莱”为名号的夷人,“嵎夷”则指的是胶东滨海地区。据此,今淄博、潍坊及其以东直至半岛地区,当是其所居之地。大约到商朝后期,莱夷族建立自己的国家———莱国。
莱国
在浩如烟海的先秦古籍中,有关胶东半岛先秦古国的记载寥寥无几,真正有明确记载的只有莱国。莱国是莱夷建立的主要国家,早在西周甚至更早时期便成为山东东部一个大国。由于文献记载太略,莱国的许多问题还不能如愿解决,但根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地下出土文物及多年来的考古发掘研究,仍能对其疆域及其历史沿革、城市规模、文化经济等学术问题有个大致了解。
莱国鼎盛时的疆域非常广阔,西起淄水、弥河流域,东到胶东半岛最东端(今威海荣成市埠柳乡不夜村),横跨半岛东端,文化经济十分发达。莱国最初建国的年代如今难以考证,最早的记载表明,西周初年莱国便已经存在。《史记·齐世家》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当时周王朝刚刚灭商而立,为屏藩周室,大兴封邦建国。灭商的头号功臣姜太公被封到远在东边的齐国。一般认为姜太公管辖范围内的营丘在临淄以东的弥河流域,即今天寿光一带。当时莱国的势力已经很大,兵锋直指弥河流域,严重威胁齐国。姜太公初到受封的地方,根基不稳,只好避开莱夷的锋芒迁都别处。从这次齐国和莱国的较量情况来看,考古人员认为两方势力范围的界限应在弥河一线,弥河以东是莱国的地盘。后以胶莱河为界,齐国、莱国鼎立。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渐强,征伐莱国,莱国战败,并入齐国版图,历经500余年的莱国就此结束,国都废弃。唐太宗征伐高丽时曾在旧城遗址驻军,获胜后复驻军于此,旧城遂称“归城”。
莱都
归城遗址位于黄县城东南7.5公里兰高镇归城姜家一带,占地总面积为35.1万平方米。其规模宏大,建制规整。分为外城、内城。外城沿山围筑类似椭圆形,南端为曹家水库,城内三条小河贯穿南北,至大于家村汇成莱茵河(鸦鹊河)蜿蜒北去。外城现存有北山村和大于家村东两段城墙基。内城建于盆地的中央,平面呈“刀”把形,南端为归城姜家水库,四周山丘环绕。内城现存有南端、北端、西端、西南角等古老的城墙遗址。归城城址环抱着归城姜家、和平、南埠、北山、大于家、董家、东迟家、曹家村等8个自然村,足见其规模之巨。
百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归城遗址一带发现了诸多文物遗迹,这些古代遗存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级别很高。其中许多青铜器的铭文已成为国家历史研究的珍贵档案。1969年小刘家(今迁并归城曹家村)农民在农田中挖出一批西周中期的铜器,其中一尊一卣(古代酒器)上都有铭文,启卣上刻有铭文“王出狩南土……启从征……钺箙。”钺在当时是一种斧形兵器,是王权首领的象征。启尊上铭文与卣上的意思相近,大意是一位叫启的人跟随周王参加南征战役,以此铸器留做纪念。启能够率领军队参加周天子组织的战役,说明这个国家有着较强的军事实力。启尊、启卣这两件青铜器被专家认定为周昭王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现分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自1950年以来,在归城遗址一带陆续发掘出土400余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其它文物,其中12件是带铭文的一级文物,分别收藏在国家、省、烟台市博物馆。从文物等级来看,考古人员得出结论———莱山脚下的黄水河流域归城遗址一带是胶东半岛青铜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莱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归城遗址于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文保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着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看到归城出土的铜器如获至宝,根据这些青铜器和有关史籍,对莱国进行了全面论证。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王献唐《黄县 器》、周昌富《东莱新说》都阐述了莱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归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胶东半岛历史的文化遗存,其历史考古价值多年来受到国内外诸多考古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莱国古都———归城遗址”考察队,近几年不断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初步探明内城、外城、护城河、宫殿遗址等基本情况,内城文化内涵丰富,遍布密密重重的建筑遗迹、贵族墓、车马坑等,为考证莱国史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宝贵的考古资料。
本网所刊发龙口新闻,版权属《今日龙口》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