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踪话东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文化寻踪话东夷(二)
  从夏、商、周开始,东夷地域出现了众多古国或部落方国。当时的所谓“国”,实际上大多还是一些具有鲜明的氏族部落特征的、分散的、各自独立的居民集团。这种“国”有一定的居住地和分布范围,也有自己的氏族血统,而这种氏族同地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是氏族组织,又是地域性的国家。如,太昊后风姓国:任、宿、须句、密、郓、仍等;炎帝后姜姓国:州、向、逢、吕、北齐、纪、蚩、潞、莱、等;少昊后国:青、穷桑、兖、偃、裘、密如、徐、淮夷、郯、谭、葛、莒等;高阳氏后国:斟、戈、介、暨、诸、曹、朱(邾)、根牟、堣夷等;陶唐氏后国:陶、丹、铸、范等;有虞氏后国:虞、遂、邹、辕、蕃等。同时,山东境内还夹杂了中原其他部落的后裔古国,主要有古帝王之世古国娄、大庭、祝丘;三皇之世侯伯之国俞跗、邓、夙沙;五帝之世侯伯之国爽鸠、殳、被、秦、单、灌;黄帝后国寿丘、卞、滕、薛、章、留、迂、阚等古国。夏商时期,究竟有多少个东夷古国,实难确考。现据有关文献记载,将今山东境内的部分古国和古城遗址简论如下。
  寒国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是任姓,黄帝之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世本》记载的“寒哀作御”。《路史》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昊。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市寒亭区,即当时部落的所在地。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到夏桀时,寒亭为夏臣子干辛邦的封地。
  寒浞是我国历史上夏代中叶古寒国的君主。相传,夏朝太康国君不理朝政,被他的部下后羿杀掉取代了他的君主王位。后羿取得王位后,重蹈太康覆辙,游猎饮酒。时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后东夷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杀羿夺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古寒国,并且征服了斟灌、斟寻等诸候国,扩大了古寒国的版图。据传历史上古寒国的国都就建立在今天寒亭区寒亭村内。随着国势的强大,寒浞也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民心涣散,怨声载道。一心复国的太康的儿子少康趁机发动了战争,消灭了寒浞,寒国灭亡。
  寒被夏灭后,族人南迁,商末迁至徐州至江西,故寒(干)郡望出颖川郡、浔阳郡,徐州有寒山,东有赣榆县,江西有赣江。至商代,干为商之属国。干国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为姓。周代中叶后,干国由徐州南迁临淮。《魏书.官氏志》言:“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干立国于临淮,故加邑旁作邗。”临淮,今江苏泗洪。干国再南迁江苏扬州,后为吴所灭,吴、干之战战争相当残酷,《管子·小问》载:““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参加抗吴,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
  干国亡后,一支留于临淮、邗等地,后并入宋,为干姓,郡望出于荥阳郡(今河南荥阳县)、颍川郡(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郡望百家姓》上记载:干氏望出颖川郡。《姓氏考略》上记载:干氏望出阳、颖川。一支南迁姑苏寒山,融入吴,称干吴。越灭吴,干吴转为干越。南迁江西余干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融合,也成为干越,最后融入汉族。还有干人一支没与越人结合,体格高大,称为赣巨人,居枭阳,今鄱阳县西,后人为赣姓。
  另有传说,寒国被夏消灭后,一部族人远迁到现在的韩国,寒国改名为韩国,韩国的名字由此而来,但此说无史料考证。
  任国
  任国,少昊后裔有仍氏所建,故称“有仍国”, 简称“仍国”,后在夏、殷、周时期就已讹传其音成“任”(一说古时“任”、“仍”同音)。《路史》:“太昊后,即任也。”《汉书·古今人物表》:“仍,扔也。”任国是中国最早的风姓古国,建立时间约在西元前6000年——4000年之间,也是中华文明中最早建立的国家之一。该国在夏王朝时期是居东方的一个部落方国,其位置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有仍国首都)、任城区、金乡县境内,这里也是夏朝中兴祖少康(杜康)出生之地(少康外祖父家),少康兴后封此地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汉、唐封于此地多位任城王,文成公主(李雪雁)即任城王李道宗之女。
  过国
  过国故址在今山东莱州城北过西镇东,后为夏帝杼所灭。过国是夏朝早期在莱州的封国,也是胶东地区建立年代较早的封国。《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关于过国兴衰传说,民间流传甚盛。据传,禹将王位传给儿子启,启死后又传给儿子太康。太康一味享乐,田猎无度,过着淫湎康乐的生活,使夏王朝陷入分崩离析之中。东夷人首领后羿(传说曾弯弓射九日)迅速西进,并采取“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政策,夺取了政权。
  后羿执政后,自恃善射,四出游猎,“不修民事”委政于寒浞,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骗取信任。终于有一次趁后羿外出打猎,将其谋杀,夺其王位,占其妻妾。后又派儿子浇追杀了帝相,将浇封于过国,史称“过浇”。
  后来,太康的侄孙子、帝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成人后,联合原夏朝贵族靡,将寒浞攻灭,并准备灭浇。但浇力大无比,勇猛过人,硬攻较难。少康先派大臣女艾到过国,作为内应,然后设计智取。
  浇尚不知寒浞已死,仍带着人马出外游猎。他自恃奇能,常常故意只将野兽射伤,然后穷追,直到追的野兽力竭而死。这次他又故技重演,将一只花鹿射伤后急起穷追,追出几十里路后,花鹿窜进了海边丛林中。但这次在林中等待他的不是垂死的花鹿,而是少康派来的“猎人”和几十条猎犬,这些猎人、猎犬一拥而上,将浇团团围住。此时浇经过几十里路的狂跑,身边又无一随从,勇力大减。一番搏斗后,终寡不敌众,被“猎人”杀死,并割去首级。浇的人马赶到,只好收拾起无头尸一具。随之少康的夏军也赶到,浇兵见势,不战而降。寒浞、过浇篡夏四十年,到此结束。
  现在莱州市有的地名或村名仍存有浞、浇的遗迹,如“过西”,“浞河”,“浞里”,“浇冢”等。
  须句国
  须句国,又作须朐,风姓,故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据传,须句国建于夏,但早期的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春秋前期,作为小国的须句屡遭邾国的侵犯。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又出兵伐邾夺取须句,但未再使须句复国,而是把逃奔鲁国的郑文公之子安置在那里,于是须句入于鲁。清咸丰年进士蒋作锦,任职黄河钦差期间,对东平湖一代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做过精细的考证,他在所著《东原考古录》中云:“须句,风姓国,鲁附庸,灭于邾,地入鲁。城在安民山东济水上。汉地理志寿张县西北有朐城,村人掘地时见瓦砾及城旧址云。”
  颛臾国
  颛臾国(颛臾),风姓国,相传太昊后裔建立。据传西周初期,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灭。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 宿 、 须句 、 颛臾 、 风 姓也,实司 大皥 与 有济 之祀,以服事诸夏。” 杜预 注:“ 颛臾 在 泰山 南 武阳县 东北。” 清 曹寅 《过沂水有怀芷园弟》诗:“寒事颛臾 早,征轺 沂水 初。” 章炳麟 《封建考》:“ 於周 亦有 任 、 宿 、 须句 、 颛臾 ,实祀 有济 ,盖佌诸侯。”今山东省平邑县东,目前尚存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其城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较少,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有固城村,因颛臾方国古称“固”而得名。固城村西南、县城东4公里处的颛臾村,相传系古颛臾后裔在颛臾方国被灭后迁居于此。
  莒国
  莒国,约建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之后”。古代史料表明,莒国乃少昊之后嬴姓所立,都计斤,春秋称介根(今山东胶州市西南),春秋时迁都于莒,旧址即今山东莒县城区东部的莒故城。至公元前431年楚简王灭莒,再未迁都,据有关历史考古专家推论新证,在历史上,随着莒国变迁,国都也多次转移新址。其一说约在商代莒都曾一度迁于江苏赣榆,到西周时又迁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城,继而段家河龙山城。还有一说春秋莒国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郓。莒城即今莒县城地;渠丘在莒城南,当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境;郓在莒城北东莞镇,当即袁家庄东周遗址。古莒国诞生以后,约经历了几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发展成以莒县中南部为中心的大规模的龙山古国,同时在其北面河谷地区和东面沿海地区也出现了两城、尧王城等龙山古国。
  据史料记载,莒国在春秋时期,地域广泛,拥有鲁东南的一方大片土地,其疆域北至今高密(密),南至江苏赣榆县(丘、纪鄣),西至沂水县(郓),东至大海,东北至今胶州市(计斤,也称介根),西北当至今临朐县东南境,西南及费县、临沂。今莒县、东港区、岚山办事处、五莲、诸城、安丘、胶南、沂水、沂南、莒南、临沭等县市,皆为莒子国所有。随着国势的兴衰,莒国的疆域时有扩大与缩小。莒或为诸侯国、王国,或为郡、州、县,世续时间延伸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奄国
  奄国,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小国,国都为山东曲阜。公元前1066年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便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他采纳了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的建议,先攻淮、泗间九夷诸小国。周军克服地势低洼、河湖众多,兵马水土不服,行动不便的困难,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九夷熊盈族17国。接着,周军北上攻打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以后丰(今山东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征周公东征胜利结束。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殷民六族。相传奄国被周成王所灭后,君王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今淹城,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因为古代三点水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遂有淹城之名。尧舜时代,曲阜属九州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武王灭商,将胞弟、宰辅周公旦封于曲阜,立国为“鲁”。
  斟鄩国
  斟鄩国,亦称斟灌国,夏时仲康之子所建,遗址在今山东昌乐县与潍坊市奎文区一带。据传,夏代太康、仲康先建都斟鄩(地名,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南),而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仲康把他的儿子派到了北方建国。由于他是从斟鄩过来的,后人便把他在潍坊西南建立的国家称为斟鄩故国。
  对于斟鄩国的溯源,还另有一说,夏朝建立之初,夏启将大位传于其子太康,太康却“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史记·夏本纪》),引起诸侯不满,失去民心与支持。此时一向有野心且在夏王室为官的东夷有穷国首领后羿,乘机利用民心,控制夏朝天子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篡夺夏政的后羿,虽掌握着夏的实权,但却还是打着夏朝天子的旗号行政,故太康之弟仲康、仲康之子相,还能够相继继承王位。后羿在主政期间,依仗自己善射,“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同时抛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等良臣,而重用谗臣寒浞,寒浞对内进行讨好收买,对外进行收买贿赂,终于烹杀后羿,夺取政权并占有羿之妻室,先后生下儿子浇,后来派遣浇一举伐灭夏朝宗亲国斟灌、斟鄩并诛杀夏后相,自己登上天子宝座。当此时夏朝遣臣靡逃奔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之国,已有身孕的后相妻逃奔其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之国,并顺利生下遣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收拢夏朝遗民准备复国,后来在靡及斟灌、斟鄩两国余众的帮助下,一举消灭寒浞及其子,恢复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邦和少康中兴。推测在少康灭寒浞并恢复夏室后,以斟鄩、斟灌为主力的夏军,随即开展对后羿和寒浞两个部落方国的征伐,其军队很可能一直打到后羿和寒浞的发迹之地今潍坊市的寿光、昌乐、寒亭等地,并最终灭其国家。为了监视统治这一地区的遗民,保证夏朝安全,少康便将其斟灌、斟鄩氏的全部或部分留在了羿、浞核心聚居区的潍坊一带建国。
  斟鄩国建立后,历经夏、商两朝,到周武王灭商之初,迫于大势,归顺周武王,成为西周附庸国。西周成王时,趁三监叛乱之机,与奄、蒲姑、斟灌等国一同起兵反周,被成王所灭,其地入于吕尚之齐国(见《关于齐都营丘在昌乐的多角度思考》待刊)。
  斟鄩国灭亡后,后人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后变成 “寻”,以氏为姓。《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斟鄩氏后裔后来一支迁山西荣河,一支迁往山东粱山县黑户庙乡寻那里村,一支迁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苏盱眙附近,一支迁江西吉水,为山西、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寻姓祖先。
  爽鸠国
  爽鸠国,少昊时(公元前2590年)爽鸠氏(姜姓)居营丘所建。爽鸠氏原是少昊时的一位重臣,掌管治安平乱之事。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少昊爽鸠氏,帝少昊之司寇也,帝以鸟名命官,司寇主击盗贼帮名。今昌乐营丘是也。”《续山东考古录》云:“古风质朴,以官名、人名为国名耳。”爽鸠氏时营丘地,故曰爽鸠国。
  营丘故城,在今山东昌乐县境内,属古老地区之一,据考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萴;汤时,有逢伯陵;周以封太公为营丘。”
  后来,周武王封辅佐自己灭商有功的姜太公于齐,建都营丘。史书所记:“周,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渔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商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然,当时东有莱国袭扰,近有纪国威胁,营丘地不安定,而姜太公精心治齐“通商工业,便渔盐之利”(《史记》语),使齐很快昌盛,富强起事,修建了当时颇具规模的营丘城。
  营丘故城原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廊。原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关。《昌乐县志》载:“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城垣已塌无迹。据考:东门,即现马宋镇古城村东十五里,今坊子区范家庄东北隅里许,原有东门石碑为记;西门在古城村西五里,北申明亭村西南“女娲庙”处,原庙碑记有:“古城西关西门外,女娲娘娘庙”字样;南门在古城村南十二里,高家辛牟村东南隅“府君庙”前,现存南门石碑右上一角为记;北门在古城北六里,潍城区张、陈官庄村附近。符合周初“列地卦国,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三品之制的制度。内城:旧雉堞成正方形,广袤为一千五百米,即古营丘城址。城垣周长十一点二华里,今称营丘古城遗址。《周礼?坊记》云:“都城不过百雉”。今内城实际为一百五十雉。现今仍存有长五十米、宽十五米之城垣残迹,位于今河头村东里许,白浪河西岸,今营丘村西二里处,金钗河北岸,距昌乐县城东南二十四公里。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考云:“古营丘城,岂太公之所筑。仰汉时,因太公之旧,而筑之欤。”今古城村即古皇城,原有太公祠,唐朝长寿年(公元692年)建。另有八角琉璃井乃皇井遗迹。皇城南门外,原有汉朝隐士逢萌墓道碑,今徙置古城村东南角处。皇城北门外,原有唐朝嗣圣十八年(公元702年)北海县令窦炎凿渠遗址和窦公渠碑。
  杞国
  杞国是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始建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杞国虽小,文化渊源却较深。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由于杞国文献多散失,因而引发了孔子的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典故,就发生在杞国。《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夏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云:“杞在商时,或封或绝”)。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而在商纣(帝辛)时,卜辞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杞谋娶公的时候,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了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到新泰一带。后来,由于别国的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迁到淳于,即现在山东安丘县附近。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鲁国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 “入杞”,侵占“杞田”。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
  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公元前506年,杞悼公死,杞隐公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就被其弟弟所杀,这就是杞厘公。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在位16年后,于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亡国,杞简公成了末代君主。
  莱国
  莱国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
  历史学家王献堂《山东古国考》载:“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时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部),州国(今安丘市杞城),维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市棠乡)及今莱州、莱阳、莱西等国。”
  莱国曾与邻国齐国发生争夺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外沿区域)之战,后又多次发生战争,国都不得不东迁。春秋中期, 莱国力日渐衰落,又屡遭齐伐。齐灵公十一年(前571)齐灵公挥师伐莱,莱贿赂灵公幸臣凤沙卫,齐师罢兵,莱逃过一劫。齐灵公十五年(前567)齐侯召见莱子,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今平度东南部唐田)。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占领了今平度大部土地,棠为齐邑。
  《左传》载:襄公二十五年(前548),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后,齐大夫崔杼(崔武子)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貌美,欲娶其为妻。因崔杼与之同姓,通婚有忌,但崔仍然强娶。后齐庄公与棠姜私通,被崔杼发现,崔杼与庆封怒弑齐庄公。后崔杼又被庆封所灭,棠姜自杀。棠邑除,其地并于齐。莱民迁至郳邑(今山东龙口)后,史称东莱,后被齐吞并,分其田,莱亡。莱共立国300余年。
  纪国
  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国祚延续到春秋时代。国君为姜姓,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有出土纪国铜器。纪国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523年是齐国的附庸国。
  纪国居齐国以东,莱国以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昂。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贯穿始终。
  鲁隐公时代和鲁桓公初年,鲁国国势极盛。尤其是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宋国、衞国、南燕国联军,此战终结了“齐僖小伯(霸)”的局面。纪国得以安定一时。鲁桓公趁势于公元前695年,在鲁桓公、齐襄公和纪侯三国君主的盟会上试图使齐国和纪国和睦。然而,同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边境,鲁桓公的调解失败。第二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郑君子亹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顿时不及考虑保全纪国,形势急转直下。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逄国
  炎帝裔孙有人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临朐县),建立逄国,为伯爵位,史称逄伯陵。逄国领今山东青州、寿光、临朐等地。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灭掉,后复国。至西周武王时,逄国又灭,易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原逄国后人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逄姓(见《姓氏考略》)。
  逄公其人多有史载。《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逄伯陵,为殷商时姜姓诸侯。《左传》杜注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从零星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逄伯陵在齐文化形成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齐文化发源地的淄水、潍水、汶水及洋水流经区域内,逄伯陵因忠孝成为真神,为百姓祭拜的对象。
  逄国“外甥不打舅”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在3000多年前商汤时期,有逄伯陵后人在朝廷做官。逄伯陵人为官清廉,仁义厚道,对皇上忠心耿耿。他外甥乃一员大将,名杨骥。因杨骥戎马疆场,屡建战功,曾受朝廷封王嘉褒,故称“杨王”。杨王恃功骄横,为王而不满足。为谋求霸业,挑起了造反旗帜,背叛朝廷,率兵进驻逄山(旧时属临朐县,现属青州市)。杨王安营扎寨,垒石砌障,操练兵马,敛赋屯粮,扩充实力,准备进攻商都。杨王的老师看出了杨王急躁情绪,便在远游辞行时叮嘱他,一定要等村边柳树的垂枝自然长到碰水面时再起事,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杨王等老师走后,专门派人看柳枝长势。过了很长时间,杨王见柳枝迟迟拂不到水面,称王心切的他命人将垂柳枝上绑上石头,这样柳枝梢就拂到了水面。
  杨王起事后,以逄山为根据地,在山上安营扎寨,高举义旗,多次击退官府的围剿。至今逄山顶上杨王的山寨东门、西门、南门、兵营的石墙石屋遗迹尚存。北边是悬崖,靠近东门第一层悬崖下有一天然山泉,名饮马池,相传是杨王饮马的地方。山泉边有一天然半圆状宽敞石洞,人称马棚,也叫逄山洞,相传为杨王喂马之处。
  眼看皇位保不住,皇帝气急败坏,派重兵包围了逄山。当他听说造反的杨王是逄伯陵的外甥,就命令逄伯陵劝降杨王,进行招安。这杨王虽敢造皇帝的反,却孝顺得很,听说娘舅来了,不免动了心思。他既不愿落个不孝之名,又不愿将义军拱手送给朝廷,不过几经征战,胜负难分。继续坚守逄山必然与舅同归于尽,不孝之名难脱,他急中生智,将山上的羊吊起,羊下面放上战鼓,羊因吊起挣扎,羊蹄不停地蹬在鼓上,发出鼓声。再将饿马栓在槽边,将马蹄放在槽里,饿坏了的战马不停地刨着槽子,这就是“悬羊击鼓”和“饿马刨槽”了。布置完后,杨王率义军从逄山西侧转移了出去。至今经过的地方,棘子都不带倒钩,叫“顺王棘”,也叫“倒勾棘子”,相传是神仙为杨王的孝所感动,怕挂烂了杨王的战袍,从那时起,这一带的棘子都伸直了倒钩,再也没弯成钩。杨骥利用空城计撤离后,在仁河上游安居,放马归山,归隐山林,过起了平民生活,形成了村落,后人为纪念杨王杨骥便将所在村村名叫杨集(青州原来的杨集乡)。
  逄伯陵听到山上击鼓阵阵、马蹄得得,还以为外甥还在山上。等到山上没有了声息,带领士卒们上去,映入眼帘的是几只累死的羊,几匹躺下的马,哪里还有外甥的踪影。想自己一生忠君爱国,到头来却见不上外甥,完不成皇上交给的招安外甥的任务。他仰天长叹,毅然跳崖自杀,以谢皇恩。他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感动神灵,就在悬崖上留下了他的影像:“逄山影像万古传”,为原临朐十景之一。
  逄伯陵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到皇城城,逄伯陵杀身成仁忠心报国的壮举感动群臣,皇帝封逄伯陵为逄山山神,并建逄山庙纪念。每年春天,历代临朐知县都要专程到逄山庙祭祀。
  从此,外甥不打舅的传说也就流传了下来。“逄山影像万古传”是我国最早的忠臣榜样,并成就了杨骥的孝心,留下了外甥不打舅的传说和外甥不打舅的伦理道德。
  以上诸国,大多是山东境内东夷土著古国。这些诸侯国文化与后来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后来齐鲁文化的主体。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