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汉东海郡辖域变迁考略
历史学院 2000 级历史学基地班 郑威 (学号:200030950012)
【内容摘要】 西汉的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邑、道、侯国四大类,自武帝行"推恩令"
始,侯国的大量出现对汉郡辖域变迁的影响最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就西汉一朝,
对归辖于东海郡的侯国,从设置、地望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考察,并由此勾勒出直属中
央后一百多年间东海郡的政区变迁史。
【关键词】: 西汉 东海郡 辖域 侯国 地望
Abstract:There are four sorts of 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 in Western
Han Dynasty: Xian(county,县) Yi(邑),Dao(道)and Houguo (marquisate,侯国)。
Amongst them, the marquisate weighed heaviest upon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refecture's jurisdictional domain with the large quantity of its establishments
since Emperor Han-Wu promulgated the Tui'enling(Edict of Imperial Favors,推
恩令)".Based on this point, this paper surveys the establishing and location
of the marquisates of Donghai Prefecture, and sketches a history of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refecture's jurisdictional domain in Western Han Dynasty.
Key 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Donghai Prefecture jurisdictional domain
marquisate(侯国) geographical location
西汉东海郡在高帝五年(前202 年)至景帝三年(前154 年)属楚国支郡。景帝"三
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
①
东海郡开始直属汉廷,为汉郡。武帝始行"推恩令","诸侯王割王国一县或一乡之地分其
子弟,汉廷封以王子侯的名义,但该侯国须别属汉郡所有。所以推恩的性质无异于削地,只
是规模略小(类同削县)。"
②
其后,终西汉一朝,鲁国、城阳国、楚国、泗水国都有侯国归
辖于东海郡,东海郡的辖域因此不断变化。
1993 年尹湾汉墓简牍的出土,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政区状态,同时又为我
们的这一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所以,本文拟据历史文献、出土资料,主要从东海郡所
辖侯国的设置、废止、地望等方面分析它直属汉廷后的辖域变迁。
一 研究前史回顾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所载的政区"大抵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各郡国的
版图。"
③
对西汉侯国的考索必须依据《汉书·王子侯表》(以下简称《汉表》)。
与本论题相关的史料,现存最早的当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记载了当时尚存
①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2825 页。
②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16 页。
③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23 页。
2
的汉代故城遗址,但此书以水系为主,离水系较远的城池则很少记载,后世从《太平寰宇记》
至清儒的考据以其为主要参考资料。唐李泰等编纂的《括地志》全面记述了当时见存的古代
遗址和遗迹,受《水经注》影响较小,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惜此书已佚,主要残存在唐张
守节的《史记正义》中,现有贺次君辑轶、整理的《括地志辑校》。清政府编纂的《大清一
统志》及地方通志对各地的古迹有全面而详细记载,对汉代的侯国城址的记载也总结了前人
的论述。
清儒于此研究着述颇多,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对《汉志》失载的侯国作了辑补;
钱大昭、钱坫、段玉裁都对《汉志》、《汉表》作过考订;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也对《汉表》、
《汉志》中的侯国、县邑作过一些考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成就最高的是清末考据大家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收集和总结了清代学人的各种观点,可称集大成者。
现代历史地理学兴起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念海先生早年在《禹贡》半月
刊上曾先后发表《西汉侯国考》、《西汉侯国考续》、《西汉侯国考再续》
①
三篇文章,按《汉志》所列汉郡顺序,对西汉侯国的设置、地望作过系统的总结,惜仅考至"平原郡",对东
海郡等列在《汉志·平原郡》之后的汉郡未加考
证。另外,钱穆先生的《汉代侯邑分布》
②
着重考察了侯邑的地望,日本学者布目潮沨的《前
汉侯国考》
③
也对此做过分析。这些成果为西汉东海郡侯国的设置和辖域变迁的研究提供了
基础。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从直观上反映了西汉侯国的分布态势,
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但因其以《汉志》为准,仅体现西汉末年的政区状况,
不能充分反映出侯国设废这一变化过程。周振鹤先生的《西汉政区地理》主要考述郡一级的
变迁,对侯国地望考证不多
④
;他的《〈汉书·王子侯表〉笺正》
⑤
一文在此书基础上,对《汉表》中的讹误作了一些订正。
1993 年尹湾汉墓简牍的出土,为西汉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其中第
一二号木牍的记载反映了元延二、三年(前11-10 年)东海郡政区状况
⑥
,为校正《汉志》
提供了最原始的史料,也为研究西汉东海郡的侯国设废、辖域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1997 年整理者出版了《尹湾汉墓简牍》,在《前言》中,整理者列举了东海郡内部县、
邑、侯国的各种异称,并说"有关簿籍还可以用来校正今本《地理志》东海郡县名的一些错
字。'海曲'乃'海西'之误。这一点清人早已指出,现在得到了最可靠的当时的实证。'兰①参见顾颉刚主编:《<禹贡>半月刊》(合订本)第四卷第 2、5、9 期,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②
《齐鲁学报》第1期,1941 年1月。文章出处转引自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1900
-198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第111 页。
③
《东洋史研究》第13 卷第 5 期,1955 年1月。文章出处转引同上,第112 页。此二文未见原文,暂录
于此。
④
笔者在研读此书"东海郡沿革"(第32-33 页)一节中发现,周振鹤先生对东海郡所辖侯国的设废研究
较多,对地望研究较少。又,依笔者愚见,此节中以下几处似有不当:1、"武帝元朔六年,得鲁王子侯
国:戚",第29 页作"元朔元年",检《汉表》为"元朔元年"2、"宣帝甘露三年,得城阳王子侯国:都平",第110 页作"甘露四年",检《汉表》,为"甘露四年".3、"(甘露)四年,得鲁王子侯国九:昌虑、
山乡、建陵、合乡、东安、承乡、建阳、郚乡、建乡。"而第 32 页的上半页言:"成帝阳朔四年,封顷王
子侯国二:郚乡、建乡。"检《汉表》,郚乡、建乡为阳朔四年封侯,非甘露四年。4、"元帝永光元年,
得城阳王子侯国:都阳",第111 页作"初元三年,封戴王子侯国四:石山、都阳、参封、伊乡。"二者
皆误,据《汉表》为"永光三年".详参本文所考。
⑤
参见周振鹤:《〈汉书·王子侯表〉笺正》,载《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96 年版。
⑥
参见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墓出土木牍》,《学术月刊》1997 年第 5 期,
第98 页。
3
祺'《汉书·王子侯表》作'兰旗'、'南成'《王子侯表》作'南城',现在可以肯定《王子
侯表》是对的('成'、'城'本通,但地名应以当时通行写法为准)。'祝其'当作'况其',
'于乡'当作'干乡',这是前人所不知道的。"
①
关于尹湾汉墓简牍的释文,学术界没有太
大争议,上述地名的辨识也被广泛认同。
根据尹湾六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及释文来看,西汉末年的东海郡所辖县、邑、侯国有:
县十八: 海西,下不阝,郯,兰陵,襄贲,戚,费,即丘,厚丘,利成,开阳,缯,
司吾,平曲,临沂,曲阳,合乡,承;
邑二: 朐,况其;
侯国十八:昌虑,兰旗,容丘,良成,南城,阴平,新阳,东安,平曲,建陵,山乡,武阳,都平,郚乡,建乡,干乡,建阳,都阳。
②
这七年来,研究尹湾汉墓简牍的论着很多,与本文论题相关的东海郡政区、地名考证的
文章主要有:赵平安的《尹湾汉简地名的整理与研究》
③
,对简牍所载地名作了归总与考释;
李解民的《尹湾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载地名考异》
④
,在赵文基础上作了更深入研
究。后两篇文章所考地名除"下不阝"属东海郡外,均为外郡地名;周振鹤的《西汉地方行
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对侯国设废、地望略有论及,但主要集中
在论述乡亭里制度和侯国幅员与吏员设置上;卜庆华的《秦汉时期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陆路
交通地理初探》第三章《汉代东海郡及其邻近地区的交通--以<元延二年日记>为中心》
⑤
中
对县邑侯国地名也有考证,但很不全面。
总的来说,至今尚无学者专门就东海郡辖域变迁、侯国地望考证展开论述。
二 西汉东海郡所辖县、邑、侯国变迁考述
在西汉东海郡辖域变迁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侯国的置废,其次是所辖县、邑的变迁。
下面按时间顺序考述作为汉郡的东海郡在西汉时期辖域的变化过程。
(一)"广戚"与"戚"辨。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年),据《汉表上》载:"广戚节侯将,鲁共王子,元朔元年十月
丁酉封,薨。侯始嗣,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⑥
《汉表下》又载:"广戚炀侯勋,楚孝王子,
河平三年二月乙亥封。侯显嗣。子婴,居摄元年为孺子,王莽篡位,为定安公,莽败,死。"
⑦
王先谦认为:"广戚,沛郡县,后封楚孝王子勋。"
⑧
周振鹤反对这种观点,他说:"王先谦
氏以为广戚地先封鲁王子后封楚王子,谬甚。若先封鲁王子而别属沛郡,则已非属楚国属地,
何能用封楚王子?今检《汉志》东海郡有戚县,近鲁,当是鲁王子将国,先为鲁地,后入东
①
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前言》,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5页。
②
参见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
牍》,第77-84 页;另参吴大林、尹必兰:《西汉东海郡各县、邑、侯国及乡官的设置》,《东南文化》
1997 年第 4 期。
③
载连云港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④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⑤
卜庆华:《秦汉时期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陆路交通地理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地理专业 2001 年硕
士毕业论文。
⑥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437 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7 页。
⑧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子侯表第三上》,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173 页。
4
海。《汉表》衍一广字。此侯元鼎五年免为县,故《志》不注侯国。"
①
笔者认为二人所言均
不可取,试析如下:
1、东海郡戚县地望。周振鹤言东海郡之戚县近鲁,未列出任何证据。《大清一统志》认
为戚县地望"在滕县南七十里。"
②
王先谦等清代学者普遍赞同这种观点,《中国历史地图集》
亦沿用之,从图上
③
可以清晰地看到将成帝时的戚县绘在了东海郡的最西部,北临鲁国,西
濒沛郡,南接楚国,正是清代滕县南约七十里的位置。但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直到昭帝
始元五年(前83 年)之前,这一地点东面的兰旗、容丘、良成等地仍然属鲁国(详见下文
各侯国的地望考证),东海郡显然不可能越过这一广大地区去管理最西部的这块飞地。此处
所言地望在滕县南的"戚"实际上是王先谦所述先后受封的鲁王子刘将和楚王子刘勋之"广戚".(见第 2 小节)
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沂州临沂县有汉戚县故城。"
④
唐代临沂
县(治所在今临沂市)距汉东海郡治郯(今郯城县西二十里)很近,位于西汉东海郡的中心
地带,与郯之间亦无后封侯国之阻隔,最符合当时政区地理的实际状态,这一说法最为可信。
2、"广戚"实两封。宣帝本始元年,有裂汉地封广陵厉王子的先例,史载:"宣帝初立,
缘恩行义,以本始元年中,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子:一子为朝阳侯。一子为平曲侯。
一子为南利侯。最爱少子弘,立以为高密王。"
⑤
广戚侯国从鲁分出之后,属沛郡,元鼎年间
国除后,为汉地,而成帝完全可以将汉地封侯于楚孝王子勋,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大,《汉书》对河平三年的这一封侯有详细的记载:"楚孝王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
成帝河平中入朝,时被疾,天子闵之,下诏曰:'……今王朝正月,诏与子男一人俱,其以
广戚县户四千三百封其子勋为广戚侯。'"
⑥
成帝以封赏的口吻封楚王子,而武帝时规定的"推
恩令"形式是:"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⑦
而这一分
封中,楚王并未上书请封,与武帝所定颇异,文中虽未记载广戚县为汉地,但这种可能性很
大。
所以,本文认为,广戚先封鲁王子,已别属沛郡,后又以沛郡地封楚王子,地望在今滕
县南微山县附近;而东海郡之戚县,并未封过侯国,地望不在滕县,而在今临沂市附近。
(二)元朔二年(前127 年),得城阳共王子侯国二:雷(卢)、辟土。
雷(卢):《汉表上》载:"雷侯豨,城阳共王弟,(元朔二年)五月申戌封,十五年,元
鼎五年坐酎金,免。东海。"
⑧
《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以下简称《史表》)"豨"
作"稀".
《水经注·沂水》云:"(沂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
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故盖县之上里也。汉武帝阳朔二年,封城阳
①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9-30 页。
②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戚县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上
海书店 1984 年影印。
③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之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北京:地图
出版社 1982 年版,第36-37 页。
④
【唐】李泰等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166 页。
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2117 页。
⑥
【东汉】班固:《汉书》卷80《楚孝王刘嚣传》,第3319 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27 页。
⑧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43 页。
5
共王子刘稀为侯国。"
①
按:《汉志·城阳国》有虑县,王念孙认为:"虑当为卢字之误也。……虑虽有卢音,而
古书卢字无通作虑者。若卢通作虑,则《注》(《水经注》-笔者)当云虑音卢,今《注》内
无音,则本是卢字明矣。"
②
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称:"今本《汉志》作虑,王念孙曰:
虑字误,此《注》作卢,是也。"
③
城阳虑县实为卢县。又,此处所述雷侯国,王念孙认为:
"雷当为卢,《史表》亦误作雷,《地理志·城阳国》有卢县。"
④
杨守敬言:"东海、城阳地
相接,或有改属。"
⑤
认为雷侯国也可作卢侯国。
当时分封城阳王弟豨为"推恩令"之始,史书有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⑥
明确记载了"以邑分弟"的事件,雷侯国显然不可能再属
城阳国。
按《水经注》所记,雷侯国地望约在今蒙阴县东北部,分封前位于城阳国北境,而东海
郡在城阳国南;又,从上述"尹湾汉墓简牍"中可见,雷侯国存十五年被免国后,东海郡并
无雷县或卢县存在的痕迹,所以笔者认为雷侯国与城阳国卢县本一地,同属城阳国,分封后
"雷"县别辖于北部的泰山郡,存十五年(前127 年-前112 年),并不辖于距卢县较远的
东海郡。
辟土:《汉表上》载:"辟土节侯壮,城阳共王子,(元朔二年)五月甲戌封,三年,薨。
五年,侯明嗣。十二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东海。"
⑦
"辟土",《史表》作"壁",《水经
注·沭水》云:"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注山,西南流经
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
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杨守敬
疏云:"城在今莒州南。"
⑧
又,"浔水,今山东莒县南浔河。"
⑨
即今莒南县北部近莒县处。葛
陂水当在浔水南不远处,西南流过辟土入沭,据此可知,辟土地望当在莒南西部偏北的沭水
东岸不远,分封前位于城阳国东南部,南邻东海郡,分封后属东海郡,存十五年(前127
年-前112 年)。
(三)元朔四年(前125 年),封城阳共王子,其中利乡、有利、东平、运平、南城地
入东海郡。
利乡:《汉表上》载:"利乡侯婴,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五年,元狩
三年,有罪免。"
⑩
《水经注·淮水》:"游水又北经东海利成县故城东,故利乡也。汉武
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流泉。"
在元狩三年(前120 年)免国后,
①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沂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2164-2165 页。
②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五册《汉书第七》,北京:中国书店 1985 年版,第16 页。
③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沂水》,第2164 页。
④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三册《汉书第二》,第101 页。
⑤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沂水》,第2165 页。
⑥
【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170 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43 页。
⑧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6《沭水》,第2195-2196 页。
⑨
赵永复编:《水经注通检今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70 页。
⑩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0 页。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30《淮水》,第2565-2566 页。
6
利乡改名利成,为东海郡辖县,"尹湾汉墓简牍"也证实了这一点。乾隆《江南通志》有云:
"利成故城在赣榆县西六十里,汉置。"
①
现在的赣榆县依然存有利成县城址,位于县城西约
30 公里的位置。
有利:《汉表上》载:"有利侯钉,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三年,元狩
元年,坐遗淮南王书称臣弃市。东海。"
②
《水经注·沭水》云:"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
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
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
西至即丘县注于沭。"
③
《水经注通检今释》言:"武阳沟水,今山东莒南县武阳河。"
④
该水
源头处即汉有利侯封地,地望在今莒南县西南部。有利侯国仅存在三年,元狩元年(前122
年)国除,故"尹湾汉墓简牍"中无记,其地仍属东海郡。
东平:《汉表上》载:"东平侯庆,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五年,元狩
三年,坐与姊奸,下狱瘐死。东海。"
⑤
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昭曰:"即元鼎元年为大河郡
者,甘露二年为王国。"
⑥
《水经注·汶水》云:"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
汶口,……其右一汶西流,经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
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
⑦
也认为
无盐为城阳王子封国。
按:此说误。《汉志下》载:"东平国,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
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莽曰有盐。属兖州。"
⑧
此当即钱氏说所本。但东平国为
郡国,治无盐县,属兖州,其地望在今山东东平县,离城阳国很远,且原为梁国,非城阳辖
地,这一说法显然不对。东海郡之东平侯国仅存五年就被免国,地望无考。
运平:《汉表上》载:"运平侯记,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十三年,元
鼎五年,坐酎金免。东海。"
⑨
《史表》作刘欣。地望今无考,其国元鼎五年(前112 年)免,
地省并入东海郡。
南城:《汉表上》载:"南城节侯贞,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四十二年
薨。始元四年,戴侯猛嗣,二十二年薨。神爵元年,元侯尊嗣,二年薨。四年,厘侯充国嗣。
顷侯遂嗣。"
⑩
南城侯国一直沿至西汉末。《汉志上》作"南成",据"尹湾汉墓简牍"所载及
释文,当为"南城".《大清一统志》言:"在费县西南九十里……汉置南城县为侯国,属东
海郡。"
其故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的平邑县魏庄乡曾子山。
(四)元鼎元年(前116 年),又封城阳王子,其中蒉、文成、翟、鳣、彭、淯地入东海
郡。
①
乾隆《江南通志》卷33《舆地志·古迹·海州》,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0 页。
③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6《沭水》,第2196-2197 页。
④
赵永复编:《水经注通检今释》,第70 页。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1 页。
⑥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子侯表第三上》,第186 页,王先谦引注。
⑦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4《汶水》,第2081-2085 页。
⑧
【东汉】班固:《汉书》卷28 下《地理志下》,第1637 页。
⑨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1 页。
⑩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2 页。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77《沂州府一·古迹》"南武城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7
蒉:《汉表上》载:"蒉侯方,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
①
王念孙言:"蒉当为蕡字之误也。……与费字异而义同,即《地理志》之东海费县也。"
②
以为"蒉"即"费".
费,高帝时始封陈贺。"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
信,击项籍,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陵,侯。正月丙午封,二十二年薨。孝文元年,共
侯常嗣,二十四年薨。孝景二年,侯偃嗣,八年,有罪,免。"
③
陈贺在景帝八年(前149
年)被免侯,在元鼎元年重新封城阳王子刘方为侯。《水经注》言:"治水又东南流,迳费县
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汉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
④
《大清一统志》言:"费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里。"
⑤
其地望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浚河(即
治水)北岸。
文成(父城):《汉表上》载:"文成侯光,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
坐酎金免。东海。"
⑥
仅封五年就被免侯,地省并。今地无考。按:《史表》作"父城"
⑦
."父"、
"阜"古通
⑧
,为高大而上平的土山之义。据此,笔者推测 "父城"分封前当位于城阳国南
部的丘陵地带,在今费县南或莒南县西的丘陵地带。
翟:《汉表上》载:"翟侯寿,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
东海。"
⑨
封侯五年被免,地省并。今地无考。
鳣:《汉表上》载:"鳣侯应,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
襄贲。"
⑩
封侯五年被免,王先谦《补注》:"襄贲,东海县,盖析置鳣县以封应,国除省并也。"
当是将鳣地并入襄贲县,鳣县在分封前应该是在城阳国与东海郡襄贲县交界处,位于当年
分封诸城阳王子侯国的最南部,可以推测其地望当是在襄贲县北,今苍山县附近。
彭:《汉表上》载:"彭侯强,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
东海。"
与上述侯国同,五年即免,地省并。钱坫认为:"彭即祊,《郡国志》:泰山费县有
百祊亭,是也。费前属东海,后改属泰山,《说文》祊作彭
示 ,本表屈厘封澎侯,澎即彭
示也,
亦渻作彭,……彭、费在一地足可取证。"
此说可信。彭,上古音在滂母阳部,祊,在并母
阳部,双声迭韵可通假,彭示则为祊的另一种写法
,彭、费二地接近也符合当时的分封实
际。《续汉书·郡国志》载:"费侯国,故属东海,有祊亭。" 刘昭《补注》云:"《左传》隐
八年,郑归祊,杜预曰在县东南。"
《括地志》亦云:"祊田在沂州费县东南。"
二者当指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1 页。
②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三册《汉书第二》,第105-106 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第四》,第552 页。
④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沂水》,第2168-2169 页。
⑤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77《沂州府一·古迹》"费县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⑥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2 页。
⑦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第1110 页。
⑧
参见程二行:《春秋都邑何多以"父"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 年第 4 期。
⑨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2 页。
⑩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3 页。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子侯表第三上》,第193 页。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3 页。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子侯表第三上》,第194 页,王先谦引。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62 页。
《续汉书·郡国志三》,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3453 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张守节正义引。
8
一处。又,费县境内有祊水,祊亭应在其附近。据此,可推测出彭的地望在今费县东部祊河
边。
淯:《汉表上》载:"淯侯不疑,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
免。东海。"
①
立五年免,地省并。《史表》作涓侯。王念孙云:"淯当依《史表》作涓,《水经·潍水注》云:'涓水出马耳山北,注于潍水。'马耳山在今青州府诸城县西南。涓水出于
其阴,北过诸城县西,又北过潍水,此侯封于涓,盖乡聚之以水得名者。……其故城在今诸
城县西南"
②
涓水即今涓河,流经今五莲、诸城两县,按王念孙所言,淯(涓)侯国当在此。
然此地在城阳国西北境,如若分封,也当属琅邪郡。又,《太平寰宇记》载:"《汉志》注云:
县有折泉水,北至幕入淮。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盖今县东北分流,水之北有涓水源,其涓
水,即古折泉水也。"
③
涓水在西汉名折泉水,王念孙"以水得名"之说误。淯地无考,从名
字上看,当与水有关,从当时分封状况看,推测在今费县或莒南县境。
(五)元鼎四年(前113 年),从东海郡别分出泗水国。
《汉志·泗水国》:"故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别为泗水国。"
④
辖有三县:凌、泗阳、于县,这反映了元延绥和之际的泗水国政区状态,在此之前,泗水国曾于永光三年(前41 年),
分封出干乡、就乡侯国,于永始四年(前13 年),分封出昌阳侯国。《汉志》三县加上三侯
国就是泗水国初封时的疆域。以下分述:
凌:泗水王都,"故城在宿迁县东南五十里"
⑤
.2002 年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
镇凌城村发现泗水王陵(大青墩汉墓,墓主为泗水国第三代王刘贺)与城址,"研究表明这
里应该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泗水国王城所在地"
⑥
凌县地望在此。
泗阳:《水经注·泗水》言:"泗水又东南经魏阳城北,城枕泗川。陆机《行思赋》曰:
行魏阳之枉渚。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
或因变之,未详也。泗水又东经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
⑦
所言成理,先名"泗阳",莽
改曰"淮平亭",可证其离泗水、淮水都很近,《禹贡锥指》据此言:"今在桃源县东。"
⑧
地
望在今淮安市淮阴区。
于:《寰宇通志》载:"故县在海州西。"
⑨
笔者认为于县可能为"干县",干乡即从此县
分出(见下述"干乡"),此县处于泗水国北境,与东海郡临界,地望当在今连云港西南方向,
今沭阳县或灌南县境内。
昌阳:《汉表下》载:"昌阳侯霸,泗水戾王子。(永始四年)五月戊申封,二十一年免。"
⑩
昌阳侯永始四年受封,存21 年(前13-公元 8 年)。《汉志》属临淮郡。地望今无考。
元鼎四年割东海郡地分封的泗水国初封时包括上述四县、侯国和干乡、就乡(见下述)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74 页。
②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三册《汉书第二》,第107 页。
③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一)卷24《河南道二十四·密州》,【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第469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213 页。
④
【东汉】班固:《汉书》卷28 下《地理志下》,第1638 页。
⑤
乾隆《江南通志》卷33《舆地志·古迹·海州》。
⑥
朱金龙等:《古泗水国揭开神秘面纱》,《文汇报》2003 年1月9日第 2 版。
⑦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泗水》,第2157 页。
⑧
【清】胡渭:《禹贡锥指》卷5《浮于淮、泗,达于河》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第141
页。
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下二》,第839 页,王先谦引。
⑩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15 页。
9
二侯国。
(六)昭帝始元五年(前82 年),封鲁王子侯国三:兰旗、容丘、良成,地皆入东海
郡。
兰旗:《汉表下》载:"兰旗顷侯临朝,鲁安王子。(始元五年)六月辛丑封,二十二年
薨。神爵二年,节侯去疾嗣,七年薨。甘露元年,厘侯嘉嗣。侯位嗣,绝。"
①
免国后为东海
辖县。《汉志上》作"兰祺",据前述"尹湾汉墓简牍",误。兰旗地望前人无考,雍正《山
东通志》载:"峄县……兰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按:兰陵城入兰山境,此其别筑在峄界内。"
②
兰城,即今台儿庄区兰城店乡,位于枣庄市峄城区东南。兰城地望离容丘、良成地望很近
(见下述),皆位于鲁国的东部;东海郡西北部县邑郡国密集,兰陵县别筑城池的可能性很
小;在1980 年代,此处发现西汉城址及墓葬群,"三座墓葬均坐落在西兰城大队西北约 80
米处汉代故城范围内,东北约 250 米是汉代砖室墓葬群。这三座石匣墓座落在一处夯土墙基
上。墙基宽约 10 米,高出地表 1.5 米。"
③
笔者认为,此极有可能为兰旗侯国故址。兰城即
汉兰旗城地望所在。
容丘:《汉表下》载:"容丘戴侯方山,鲁安王子。(始元五年)六月辛丑封。顷侯未央
嗣。侯昭嗣,绝。"容丘侯三传而亡,免国后为东海辖县。在"尹湾汉墓简牍"中为侯国。
《水经注》云:"又有桐水出西北,东海容邱县东南,至下邳入泗。"
④
容丘地望在下邳西北,
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西北,当在今邳州市南境。
良成:《汉表下》载:"良成顷侯文德,鲁安王子。(始元五年)六月辛丑封。共侯舜嗣。
厘侯原嗣。戴侯元嗣。侯闵嗣,绝。"
⑤
《水经注》作"良城","尹湾汉墓简牍"正作"良成",
《汉志》、《汉表》不误。良成侯国至成帝后期嗣尚未绝,仍为侯国,免国后为东海辖县。唐
李贤注《后汉书》言:"良成,县名,属东海,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
⑥
《大清一统志》
言:"良成故城,在邳州北,春秋时曰良,《左传·昭公十三年》:'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
可,吴子辞,乃还。'汉始元五年,封鲁安王子文德为良成侯国,属东海郡;后汉改属下邳
国,晋曰良城县,宋及后魏因之,章怀太子曰:'良成故城在下邳县北',《寰宇记》:'在县
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
⑦
良成故址当在今邳州市东炮车镇附近。
(七)昭帝元凤六年(前75 年),得城阳王子侯国一:江阳。
《汉表下》载:"江阳侯仁,城阳慧王子,(元凤六年)六年十一月乙丑封。十年。元康
元年,坐役使附落,免。"
⑧
免国后,地入东海郡。地望今无考。
(八)宣帝本始元年(前73 年),以东海郡地封广陵厉王子为平曲侯,东海郡辖域不
变。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84 页。
②
雍正《山东通志》卷9《古迹志·兖州府·峄县》。
③
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台儿庄区文化馆:《枣庄兰城汉代石匣墓》,《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
④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泗水》,第2153 页。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84 页。
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李贤注,第118 页。
⑦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1《徐州府二·古迹》"良成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⑧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85 页。
10
《汉表下》载:"平曲节侯曾,广陵厉王子,(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十九年。五凤四
年,坐父祝诅上,免,后复封。厘侯临嗣。侯农嗣,免。东海。"
①
免国后为汉县,属东海。
《史记·三王世家》:"宣帝初立,缘恩行义,以本始元年中,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
子:一子为朝阳侯,一子为平曲侯,一子为南利侯,最爱少子弘,立以为高密王。"张守节
《正义》言:"《地理志》云:平曲县属东海郡。又云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
②
王先谦在
"平曲侯国"条下补注云:"公孙浑邪、周坚国,景帝封;广陵厉王子曾,宣帝封。"
③
诚如
王先谦所述,前汉一朝有三人受封平曲侯,但受封地并不都在东海郡。
公孙浑邪之平曲。《史记》载:"(景帝)六年春,封……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
④
"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坐法失侯。"
⑤
显见,公孙浑邪受封时间较短。《太平寰宇记》言:"永
清县……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潭为平曲侯,即此也。"
⑥
《元丰九域志》
卷二《河北东路》"霸州"条载:"县二……景佑元年,省永清县入文安,徙文安县为州治,……
莫金口城,汉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其地。"
⑦
可见上述《正义》所言瀛州文安县之平曲
侯国实为公孙浑邪封国,即宋太平兴国年间永清县,元丰年间文安县的平曲城或莫金口城。
周坚之平曲。《史记》载:"景帝乃更封绛侯勃他子坚为平曲侯,续绛侯后,十九年,卒,
谥为共侯。子建德代侯,十三年,为太子太傅,坐酎金不善,元鼎五年,有罪国除。"
⑧
言周
坚景帝后元年(前143 年)受封,元鼎五年(前124 年),其子周建德为侯时被免国。
"尹湾汉墓简牍"中明确记载东海郡有平曲侯国,地望无考。
(九)宣帝甘露四年(前50 年),封鲁王子侯七:昌虑、山乡、建陵、合乡、东安、
承乡、建阳,地皆入东海郡。
昌虑:《汉表下》载:"昌虑康侯弘,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厘侯奉世嗣。
侯盖嗣,免。泰山。"
⑨
王先谦《补注》云:"昌虑,东海县,非泰山。"
⑩
周振鹤有详细考辨,
证明昌虑属东海郡
,出土文献"尹湾汉墓简牍"也证明了这一点。《太平寰宇记》载其地望
言:"滕县北一百九十四里,旧十八乡,今四乡,古小邾之国,汉为蕃、昌虑二县,地属鲁
国。应劭注曰:蕃县即小邾国也,为鲁附庸,邑有邾国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之昌虑
县。"
《大清一统志》亦言:"昌虑故城在滕县东南六十里,春秋邾滥邑也,……东海昌虑
县,汉宣帝甘露元年,封梁孝王子宏(此误,当为鲁王子-笔者)为侯国。"
其说可信,其
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86 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三十》,第2117 页。查贺次君《括地志辑校》云"平曲县
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又《史记·三王世家》'平曲侯'正义引。"此处《地理志》当为《括
地志》之误。
③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上三》,第747 页。
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第十一》,第443 页。
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第2941 页。
⑥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一)卷67《河北道十六·霸州》,第551-552 页。
⑦
【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2《河北路·东路》,【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43 页。
⑧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第2080 页。
⑨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7 页。
⑩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子侯表第三下》,第206 页。
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31 页或前述《〈汉书·王子侯表〉笺正》一文。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一)卷15《河南道十五·徐州》,第130 页。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昌虑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11
山乡:《汉表下》载:"山乡节侯绾,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侯丘嗣,免。
东海。"
①
山乡侯国二传即免,存在时间很短,免国后未恢复过建置。"尹湾汉墓简牍"有载,
可推测其立国在 40 年以上。地望前人无考,既名"山乡",可能地处鲁南丘陵地区,从鲁国
大致辖域及同时分封侯国地望,可以推断出山乡侯国在缯县西的丘陵区,即今枣庄市北部附
近。
建陵:《汉表下》载:"建陵靖侯遂,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一年薨。黄
龙元年,节侯鲁嗣。侯连文嗣,免。东海。"
②
三传,免国后为汉县。
关于建陵的地望,清以来学者普遍观点是:沭阳县西北。兹举三例:
胡渭《禹贡锥指》言:"(沭水)分为二渎,一南经建陵县故城东。故城在沭阳县西北一
百五里建陵山下。"
③
清《江南通志》:"建陵山在沭阳县西北百里,其山东西狭,南北长,上多陵阜,汉立建
陵县于此,其南有神山。"
④
王先谦《汉书补注》:"张释国,高后封;卫绾国,景帝封;鲁孝王子遂,宣帝封。……
故城今沭阳县西北建陵山下。"
⑤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种观点。
此观点所认为建陵侯国
⑥
的地望实际上即今江苏省新沂市东北与山东省临界的马陵山
下,其南约 10 公里亦有山名神山。
按:此说实误。在鲁王子之前,西汉一朝有两人先封建陵侯,分别是张释和卫绾。
张释,《史记》载:"高后为外孙鲁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张敖前姬两子,
侈为新都侯,寿为乐昌侯,以辅鲁元王偃。及封中大谒者张释为建陵侯,吕荣为祝兹侯。诸
中宦者令丞皆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
⑦
"四月丁酉封,九月,免。"
⑧
仅五个月就被免除。
卫绾:《汉书》载:"建陵哀侯卫绾,以将军击吴楚,用中尉侯。(景帝六年)四月丁卯
封,二十一年薨。元光五年,侯信嗣,十八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⑨
此建陵侯国从景帝
六年(前151 年)(一作八年)至元鼎五年(前112 年),存在约四十年,在武帝元鼎五年的
大免侯运动中被免国。
笔者认为:清代以来学者将先后设置的建陵侯国地望定位在一处是错误的,其所谓建陵
地望实际是卫氏侯国的地望。首先,《水经注·沭水》云:"(沭水)一渎南经建陵县故城东。
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
⑩
与《禹贡锥指》所载一致,但郦道元仅言是卫绾所封,未提及
鲁王子之封国。其次,上述建陵侯国地望与鲁国的中心地带之间隔着先封的容丘、良成诸侯
国,鲁国不可能在分封他们之后而越过他们管理在东海郡腹地的上述所谓建陵地望之地区。
卫氏建陵侯国在存在的四十年中当归东海郡管辖。
关于鲁王子刘遂的建陵侯国地望,《括地志》有云:"汉建陵县故城在沂州承县界。"
清①【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7 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7 页。
③
【清】胡渭:《禹贡锥指》卷5"蒙、羽其艺"条,第122 页。
④
乾隆《江南通志》卷14《舆地志·山川·海州》。
⑤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上三》,第748 页。
⑥
因仅西汉设置了建陵侯国,东汉时已不复存在,所以清人所谓建陵县实指西汉之建陵侯国。
⑦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九》,第405 页。
⑧
【东汉】班固:《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第六》,第683 页。
⑨
【东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第636 页。
⑩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6《沭水》,第2197-2198 页。
【唐】李泰等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第166 页。
12
《山东通志》载:"峄县……建陵城在县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阳,汉县,属东海郡。"
①
汉承
县(一名氶县)即清之峄县,即今枣庄市峄城区,此处与同时受封的鲁之各侯国地望很近,
符合史实,较为可信。所以,笔者认为,刘氏建陵侯国地望应在今枣庄市峄城区西。
合乡:《汉表下》载:"合阳节侯平,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千一百六十
户。孝侯安上嗣,建始元年薨,亡后。东海。"
②
《汉志》作合乡,汉县,二传,仅存 18 年,
建始元年(前32 年)亡国,改为东海郡辖县。"尹湾汉墓简牍"作"合乡",为汉县,印证
《汉志》所载正确。《元和郡县图志》载:"滕县……合乡故城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论语》
所谓互乡是也。"
③
《大清一统志》有相同记载:"合乡旧城,在滕县东,汉置县,属东海郡。"
④
可信,地望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
东安:《汉表下》载:"东安孝侯强,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侯拔嗣,免。
东海。"
⑤
二传被免,"尹湾汉墓简牍"时期,尚为侯国,免国后为东海郡所辖汉县。
因东海郡北邻城阳国有县亦名东安,而东安侯国存在时间较短,故后世关于其地望一直
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
《水经注·沂水》云:"沂水南经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密水东流。经东
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⑥
《禹贡锥指》云:"东安故城在沂水县西南。"
⑦
《大清一统志》:"东安故城,在州西,汉甘露四封鲁王子强为东安侯国,属东海郡,后
汉省。《寰宇记》:'故城在朐山县西八十三里。'"
⑧
《中国历史地图集》采用了这一观点。此
地离尹湾汉墓简牍出土地很近,但在《元延二年日记》中师饶对其只字未提,也可佐证这一
观点定位有误。
《汉书补注》在注城阳国东安县时总结了清人观点:"(城阳国东安县)故城今沂水县南
三十里。钱坫云,东海亦有此县,疑一地也。今沂水县与海州壤境南北相接。先谦按:钱说
是也,东海侯国,此为县,治不妨接壤。"
⑨
郦道元所记实为城阳国之东安县,故城在今沂水县南,王先谦等清代学者都看出了这一
点,但东安侯国的地望无人知晓,《大清一统志》言其在海州(即今连云港)西,西汉时离
鲁国中心十分遥远,不可能属鲁国,明显不可信,王先谦也未引《寰宇志》之言,周振鹤亦
言:"地望无考。"
⑩
笔者认为,东安侯国地望应该在西汉南城侯国西,合乡侯国东。证据如下:
《魏书·地形志》载:"东泰山郡,领县二,南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有
东安城、武城,阙石山。"
①
雍正《山东通志》卷9《古迹志·兖州府·峄县》。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7 页。
③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9《河南道五·徐州》,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第228 页。
④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合乡旧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8 页。
⑥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沂水》,第2162-2163 页。
⑦
【清】胡渭:《禹贡锥指》卷5"淮、沂其乂"条,第118 页。
⑧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5《海州直隶州·古迹》"东安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下二》,第834 页。
⑩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32 页。
【北齐】魏收:《魏书》卷106 中《地形志中·北徐州》,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2550 页。
13
晋杜预《春秋释例》载:"东阳,或曰泰山南城县西东安城是也,疑。"
①
可见,二者所载东安城均属魏晋时期的南城县(即西汉的南城侯国),此城具体来历当
时已不知晓,此城所处之处与同期分封的鲁王子侯国属同一地区,且在城阳王子侯国南城西,
完全符合当时鲁国先远后近的分封实际,笔者认为此城应该就是东安侯国治所。地望在今山
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城地望)与滕州市东二十三里(合乡地望)之间,应位于枣庄市山亭
区。
承乡:《汉表下》载:"承乡节侯当,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二千七百户。
侯德天嗣,鸿嘉二年,坐恐猲国人,受财臧五百以上,免。"
②
承乡侯国鸿嘉二年(前19 年)
免国,存在 32 年,从"尹湾汉墓简牍"可见,免国后改称承,为东海郡辖县。地望有考,
《元和郡县图志》言:"承县,本汉之承县,春秋时鄫国也,属东海郡。"
③
西汉承县与唐代
承县、清代峄县的地望相同。清《山东通志》云:"氶城在(峄)县西北一里,氶水之西,
汉县,属东海郡。"
④
地望即今枣庄市峄城区峄城镇西北,沙河(原氶水)北岸。
建阳:《汉表下》载:"建阳节侯咸,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孝侯霸嗣。
侯并嗣,免。东海。"
⑤
三传,"尹湾汉墓简牍"所记时期尚为侯国,免国后为东海郡辖县。
唐李贤注《后汉书》:"建阳,县,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沂州丞县北。"
⑥
清《大清一统志》言:
"建阳故城,在峄县西,汉县,属东海郡。宣帝甘露四年封鲁孝王子咸为侯国。"
⑦
二者当指
一处,建阳侯国地望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西北。
(十)宣帝甘露四年,封城阳荒王子,其中藉阳、都平地入东海郡。
藉阳:《汉表下》载:"藉阳侯显,城阳荒王子。(甘露四年)十一月壬申封,十六年,
建昭四年,坐恐猲国民取财物,免。六百户。东海。"
⑧
仅存十六年(前50 年-前35 年),
免国后省并,地入东海郡,故"尹湾汉墓简牍"无载。地望今无考。
都平:《汉表下》载:"都平爱侯丘,城阳荒王子。(甘露四年)十一月壬申封,恭侯欣
嗣。侯堪嗣,免。东海。"
⑨
三传,"尹湾汉墓简牍"所记时期尚为侯国,后免国。地望今无
考。
(十一)元帝永光三年(前41 年),封城阳戴王子、泗水勤王子,其中都阳、干乡、
就乡地入东海郡。
都阳:《汉表下》载:"都阳节侯音,城阳戴王子。(永光三年)三月封。侯闳嗣,免。"
⑩
二传,"尹湾汉墓简牍"所记时期尚为侯国,后免国。将都阳定位于峄县西南,周振鹤推测:
"城阳王子侯国不能越东海数县地而至楚国边境。推测其当在《汉志》城阳国阳都县以南的
①
【晋】杜预:《春秋释例》卷5《土地名第四十四之一》"东阳"条,【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第146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94 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8 页。
③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1《河南道七·沂州》,第306 页。
④
雍正《山东通志》卷9《古迹志·兖州府·峄县》。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8 页。
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2《庞萌传》李贤注,第497 页。
⑦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建阳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⑧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8 页。
⑨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498 页。
⑩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2 页。
14
东海郡境内。"
①
周氏所言成理,按其说,都阳地望可能在今沂南县南境。
干乡:自《汉书》始皆误作"于乡",当据"尹湾汉墓简牍"改。《汉表下》载:"于(干)
乡节侯定,泗水勤王子。(永光三年)三月封。侯圣嗣,免。东海"
②
二传被免,今地无考。
《汉志》载泗水国有"于县"(见上述),若"于乡"为"干乡"之误,"于县"亦可能为"干县"之误,则干乡原可能为泗水国干县辖乡,地望在干县北,今连云港西南。
就乡:《汉表下》载:"就乡节侯玮,泗水勤王子。(永光三年)三月封,七年薨,亡后。
东海。"
③
仅存七年,后省并,"尹湾汉墓简牍"、《汉志》无载,地望无考,可能与干乡在同
一地区。
(十二)成帝阳朔二年(前23 年),封楚孝王子侯国,其中阴平地入东海郡。
《汉表下》载:"阴平厘侯回,楚孝王子。阳朔二年正月丙午封。侯诗嗣,免。"
④
二传
被免侯,为汉县,东汉因之。
阴平侯国地望前人有二说,以下分述:
1、沭阳说。《太平寰宇记》云:"沭阳县……阴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按:《汉书·地理
志》称阴平县属东海郡,(成)帝封楚孝王子为阴平侯,又晋武帝封鲁芝,皆此城也。"
⑤
《明
一统志》:"阴平废县,在沭阳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后省。"
⑥
《大清一统志》:"阴平故城,
在沭阳县西北,汉阳朔二年,封楚孝王子回为阴平侯国,属东海郡。后汉曰阴平县,晋初武
帝封鲁芝为阴平侯,寻省。《寰宇记》:'阴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旧志》:'阴平镇在县西
北四十里',即故县也。"
⑦
此说之阴平侯国地望即今沭阳县阴平乡,在县西北约二十公里处。
2、峄县说。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言:"阴平,县,故城在沂州承县西南。"
⑧
《大
清一统志》也提到了峄县有阴平故城,但就两个阴平故城未言孰是,其云:"阴平故城,在
峄县西南三十里,汉阳朔二年封楚孝王子回为阴平侯国,属东海郡,后汉因之。"
⑨
王先谦在
《补注》中引用了这种观点,《中国历史地图集》亦用之。此说之阴平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
峄城区西南的阴平镇。此说正确,楚王子侯国分封较晚,不可能越东海郡已辖数县、先封侯
国而至其中东部腹地。又,尹湾汉墓出土简牍中所载的《元延二年日记》为此说提供了最有
力的证据
⑩
.至于沭阳县之阴平城具体来历尚待考证。
(十三)成帝阳朔四年(前21 年),封鲁顷王子侯国二:郚乡、建乡,皆辖于东海郡。
郚乡:《汉表下》载:"郚乡侯闵,鲁顷王子。(阳朔四年)四年四月甲寅封,十七年,
建平三年,为鲁王。宰乡侯延以顷王孙封,八年免。"
郚乡侯刘闵为侯十七年(前21 年-
①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111 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2 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2 页。
④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7 页。
⑤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卷22《河南道二十二·海州》,第197-198 页。
⑥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一)卷13《淮安府》"阴平废县"条,【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第472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306 页。
⑦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5《海州直隶州·古迹》"阴平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5《袁安传》,第1517 页。
⑨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阴平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⑩
参阅卜庆华:《秦汉时期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陆路交通地理初探》第三章《汉代东海郡及其邻近地区的
交通--以<元延二年日记>为中心》,第30 页。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9 页。
15
前4年),因其兄鲁文王刘睃无后,建平三年被立为鲁王。"尹湾汉墓简牍"所载时期刘闵
为侯。
《水经注》载有郚城:"泗水西经其县(卞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
取卞曰:闻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
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间,西经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
·经》书,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
泗水自卞而会于洙水也。"
①
清人认为郚城和西汉的郚乡侯国是同一地,《大清一统志》云:
"郚乡故城,在泗水县东南,春秋时鲁邑,《左传·文公七年》:'城郚',注:卞城南有郚城,
汉置郚乡县,属东海郡邑,后汉省。"
②
按此说,郚乡侯国地望在今泗水县东部偏南的泗河
源头南岸。
建乡:《汉表下》载:"建乡厘侯康,鲁顷王子。(阳朔四年)四月甲寅封。侯自当嗣,
免。"
③
二传免国,"尹湾汉墓简牍"载为侯国。地望今无考。但从上述已封侯国地望分析来
看,建乡可能在郚乡与合乡之间。
(十四)成帝鸿嘉元年(前20 年),以汉地封左将军史丹为武阳侯,东海郡增一异姓
侯国,辖域未变,"尹湾汉墓简牍"亦有载。
《汉书》载:"鸿嘉元年,上遂下诏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古今通义也。左将军丹往
时导朕以忠正,秉义醇壹,旧德茂焉。其封丹为武阳侯,国东海郯之武强聚,户千一百。'"
④
可见,武阳侯国是析郯县的武强聚而成,地望在郯县附近。
《水经注》载郯县西有武水,云:"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武原
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
⑤
《水经注通检今释》言:"武水[泇水],今江苏邳县北泇口南。"
⑥
武水即今武河,西南流,界郯城、苍山两县,入大运河。笔者因此认为,武阳即为武水之
阳意,武阳地望也应该在今武水西北岸,今苍山县西南。
(十五)成帝鸿嘉二年(前19 年),封鲁顷王子侯国一:新阳,辖于东海郡。
《汉表下》载:"新阳顷侯永,鲁顷王子。(鸿嘉二年)五月戊子封。侯级嗣,免。"
⑦
二
传免国,"尹湾汉墓简牍"有载,地望古人无考。《中国历史地图集》不知据何将其定位于昌
虑东南,不可信,昌虑已于甘露四年从西面的鲁国分封出,其东之地自然为东海郡所辖,鲁
国不可能分封新阳侯国于此。
《后汉书》载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征董宪事时曾记云:"帝时幸蒙,闻之,乃留辎重,自
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师次任城,去桃乡六十里。……(刘秀军)及吴汉与诸
将到,乃率众军进桃城,而帝亲自搏战,大破之。萌、茂、强夜弃辎重逃奔,董宪乃与刘纡
悉其兵数万人屯昌虑,自将锐卒拒新阳。帝先遣吴汉击破之,宪走还昌虑。汉进守之,宪恐,
乃招诱五校余贼步骑数千人屯建阳,去昌虑三十里。"
⑧
当时的桃乡、任城均在昌虑西北方向,
①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泗水》,第2098-2099 页。
②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郚乡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09 页。
④
【东汉】班固:《汉书》卷82《史丹传》,第3378 页。
⑤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泗水》,第2152-2153 页。
⑥
赵永复编:《水经注通检今释》,第69 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卷15 下《王子侯表第三下》,第514 页。
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2《庞萌传》,第496-497 页。
16
建阳在昌虑东南方(可参照上述已考地望),帝师(刘秀军)自西北攻来,董宪等屯兵昌虑,
以新阳为前方阵地,以建阳为后方,新阳被攻破后走昌虑,说明新阳应该在昌虑的西、北两
个方向,而不应在东、南方向。按此,新阳在昌虑西,且西接鲁国,也符合母国分封时,"先
封地远、后封地近"的客观规律。所以,新阳地望当在今滕州市南部。
(十六)东海郡辖邑二:朐、况其,具体设为邑的年代不详。
朐:秦置,西汉一朝延用未变。《太平寰宇记》载:"按《地舆志》云,汉旧朐县今海州
是也。"
①
《江南通志》云:"朐县故城在州东孔望山之西,秦置,汉书志注云秦始皇立石海
上以为东门。"
②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东约一公里,朐县故城当在此山西侧。1998 年
在连云港连云区东连岛发现苏马湾界域刻石,刻石云:"东海郡朐与琅邪郡柜为界,因诸山
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柜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
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
③
.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 12 年)立此碑时东海郡行政建置未变,
朐县辖域及于今东连岛
④
,东连岛以北属琅琊郡柜县
⑤
.
况其:即史书所云"祝其",《水经注》载:"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
在祝其县东南。……游水又北径祝其县故城西。"
⑥
《太平寰宇记》言:"故祝其城在县南四
十二里,《平地太康志》云:在郯东九十里。《春秋》定公十八年,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地,
汉以为祝其县。"
⑦
又,据上述界碑可知,况其县在今东连岛的西面,据此,其地望当在今赣
榆县西南。
三 东海郡辖域变迁综述
总的说来,直属汉廷后,东海郡辖域变迁经历了三大阶段:
(一)、景帝三年至元朔二年五月(前154 年-前127 年)。东海郡由楚国
支郡改属中央,辖域包含:海西,下不阝,郯,兰陵,襄贲,戚,即丘,厚丘,开阳,缯,
司吾,平曲,临沂,曲阳(以上为十四县);朐,况其二邑,设邑年代不可知,但它们一直
属东海郡,对辖域变迁无影响;后来分出的泗水国这一时期尚属东海郡。由于十四县存在时
间较长,地望史书多有载,经前人考订,已成定论,且没有对东海郡的辖域变迁产生影响,
所以前文未述,现主要据《大清一统志》列表如下,戚县、朐、况其与泗水国前文已考,不
再列出。
①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卷22《河南道二十二·海州》,第192 页。
②
乾隆《江南通志》卷33《舆地志·古迹·海州》。
③
碑文参见李祥仁:《苏马湾界域刻石新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 年第 2 期。
④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之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图中显示西汉时期东连岛尚未
形成,据此,《图》误。
⑤
柜县,《汉志》:"柜,根艾水东入海",属琅邪郡。《水经注》卷26《胶水》云:"胶水又北迳黔陬故城
西。……晏谟、伏琛竝云:县有东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胶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拒县西南拒艾
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东北流迳柜县故城西,……《地理志》曰:琅邪有拒县,拒艾水出焉。
东入海,即斯水也。"(《水经注疏》,第2279-2281 页。)后世皆据此认为根艾水即柜艾水(参见《汉书
补注》第744 页),柜县在胶州西南(今胶州市西南),据此碑可知,柜县与东海郡临界,不可能在胶州
湾附近,当濒临今海州湾,前人实误。
⑥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30《淮水》,第2566-2567 页。
⑦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卷22《河南道二十二·海州》,第196 页。
17
县名 清地望 今地望
海西 "废县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①
灌南县
下不阝 "在今邳州东南"
②
睢宁县古邳镇东
郯 "古城社在县西二十里"
③
郯城县西二十里
兰陵 "峄县东五十里"
④
苍山县兰陵镇
襄贲 "兰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⑤
苍山县南境
即丘 "兰山县东南"
⑥
临沂市河东区南境
厚丘 "沭阳县西北四十里厚丘镇"
⑦
沭阳县西北
开阳 "'古城社'在州北十五里,即古开阳也。"
⑧
临沂市兰山区北境
缯 "峄县东八十里"
⑨
苍山县西境
司吾 "司吾镇在今县北六十里。"
⑩
新沂市王庄镇
平曲 "沭阳县东北"
沭阳县东北
临沂 "旧有临沂社在州北五十里,故县治此"
临沂市兰山区北境
曲阳 "汉县,故城在今郡西南一百一十里。后汉省。"
沭阳县东境
(二)、元朔二年五月至武帝末期,东海郡辖域大变迁期。武帝施行"推恩令"的目的
是强干弱支,从东海郡内部看,先是有大量相邻郡国分封出来的侯国来属,接着武帝以各种
原因将侯国免除,使得这一时期东海郡辖域与县级行政建置变迁剧烈。
元朔二年至元鼎元年,大量侯国来属,辖域迅速扩大。从第二部分考述可知,在这十二
年内,共设立雷(卢)、辟土、利乡、有利、东平、运平、南城、蒉、文成(父城)、翟、鳣、
彭、淯等十三个侯国属东海郡,其中利乡、有利二侯在元狩年间以罪被免,县级行政区一直
保持在三十多个。
元鼎四年,从东海郡分出泗水国,约有三、四县之地
,辖域有所缩小。
元鼎五年,上述十一侯国(利乡、有利除外)中除南城外都被中央以献酎金不足免侯,
县级行政区再次回落。至武帝末年东海郡一直保持十九县邑侯国:在前述十六县邑基础上,
增加利成、费二县(侯国改)与南城侯国。
(三)、昭帝始至"尹湾汉墓简牍"时期,东海郡辖域稳定扩大。"推恩令"在这一时期
继续施行,东海郡新辖侯国二十二,有十七侯国一直存在至"尹湾"期,其余五国因侯有罪
①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5《海州直隶州·古迹》"海西费县"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②
【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5《泗水》,杨守敬按,第2150 页。
③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77《沂州府一·古迹》"故郯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④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兰陵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⑤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襄贲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⑥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即邱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⑦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上三》,王先谦引,第747 页。
⑧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77《沂州府一·古迹》"开阳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⑨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二·古迹》"缯县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⑩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1《徐州府二·古迹》"司吾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上三》,第746 页。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77《沂州府一·古迹》"临沂故城"条,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卷22《河南道二十二·海州》,第193 页。
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33 页。
18
或亡后被免。合乡、承乡在免侯后为县,也一直存在。这就构成了《汉志》与"尹湾汉墓简
牍"所载的十八县、二邑、十八侯国的政区格局。
四 结语
由于史料缺佚的缘故,东海郡曾辖属的侯国地望有些难以考出,但根据同时分封的侯国
地望和当时的政区的形势,可以推断出其大致位置。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东海郡的辖域内部侯国分布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1、侯国主要分
布在郡域的边缘地带,以北部、西北部为主,这是因为东海郡以吸纳位于其北方的城阳国和
西北方的鲁国分封出的侯国为主,东海郡的辖域也因此在这一地带变化最大。2、早期分封
的侯国面积一般较大,同一国同时期分封的侯国相对距离也较远;后期分封的侯国面积明显
减小,同一国同时期分封出的侯国分布也较密集。这是因为早期郡国面积一般较大,可供分
封的土地较多,故分出的侯国常常为一县之地,分布较均匀;而到了后期郡国面积在持续分
封中速减,可供分封的土地很少,分封的侯国面积渐小,甚至只有一乡之地。从《尹湾汉墓
简牍·集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后期分封的承乡(承县)、东安、建陵、山乡、武阳、都平、郚乡、建乡、干乡、建阳、都阳都只辖一乡之地。
①
许多侯国分布相当密集。
"推恩令"的施行反映了汉武帝时的政治需求,但到了西汉后期,各个郡国根本无力对
抗中央,而"推恩令"还在继续,使得汉郡内部的政治构成发生了变化,从东海郡的个案来
看,西汉末年,县与侯国的比例是 18: 18,若将后来改为县的侯国仍按侯国记的话,比例
则为 14: 22,但22 个侯国分布的地域不及 14 个县地域的一半,分布极不均衡(参见附图)。
这种状况导致两个后果:其一,西汉后期县级行政单位猛增,加重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加
剧了社会矛盾,对政治的动荡有一定的影响。其二,侯国的产生是"推恩令"的直接产物,
西汉灭亡、"推恩令"废止后,侯国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走向衰落,至东汉时已有许多被省
并,而县基本上还在发挥自己的固有作用,很少被省并。从东海郡来看,东汉时期原有侯国
只有昌虑、阴平、南城、良成尚存,其余十四国均销声匿迹;而原有县除平曲外在东汉均存。
值得注意的是,由侯国改县的合乡、承、费、利成在东汉时期均未被免省,可见从侯国到县,
政治角色的转变对其存亡起了关键作用。
①
参见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牍·集簿》释文,第80-84 页。
19
【参考文献】
1、 基本史料: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3】【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4】【晋】杜预:《春秋释例》,【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6】【北魏】郦道元着,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全三册),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 1989 年版。
【7】【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8】【唐】李泰等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9】【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10】【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一),【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69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1】【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2】【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一),【清】纪昀等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3】【清】和珅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三)【清】纪昀等纂《(影印)文
渊阁四库全书》(第475 册,第476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4】《嘉庆重修一统志》,张元济辑:《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 1984 年影印。
【15】雍正《山东通志》,武汉: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16】乾隆《江南通志》,武汉: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17】乾隆《山西通志》,武汉: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2、 工具书: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八册),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2 年版。
【2】赵永复编:《水经注通检今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3】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1900-1980)》,北京:书目文献出
版社 1986 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5】尹嘉珉主编:《山东省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 年版。
【6】《江苏省地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 年新版。
3、论着/论文:
【1】【清】胡渭:《禹贡锥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2】【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国书店 1985 年版。
【3】【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4】顾颉刚主编:《<禹贡>合订本》(第四卷上、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20
【5】王献唐:《山东古国考》,济南: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6】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7】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
所:《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8】连云港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台儿庄区文化馆:《枣庄兰城汉代石匣墓》,《文物资料丛刊》
第9辑。
【10】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墓出土木牍》,《学术月刊》
1997 年第 5 期。
【11】《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2】《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3】吴大林、尹必兰:《西汉东海郡各县、邑、侯国及乡官的设置》,《东南文化》1997
年第 4 期。
【14】李祥仁:《苏马湾界域刻石新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 年第 2 期。
【15】程二行:《春秋都邑何多以"父"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 年第 4 期。
【16】卜庆华:《秦汉时期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陆路交通地理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历
史地理专业 2001 年硕士毕业论文。
【17】朱金龙等:《古泗水国揭开神秘面纱》,《文汇报》2003 年1月9日第 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