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政府发布实行“新政”的诏书,把派遣学生留学日本作为一项新政积极推行。
1903年,留日中国学生组织“拒俄学生军”,许多学生由“拒俄御侮”转向“革命排满”,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1911年—1920年
1911年,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冈举行起义,72名烈士献身,其中林觉民等8名留日学生在起义中牺牲。
1912年,辛亥革命后,留日学生大举回国,许多人担任了孙中山领导的这次革命的重要使命。蔡和森、毛泽东等在湖南发动留法勤工俭学。
1921年—1930年
1921年,郭沫若等人在日本创立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湖南部分青年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赴苏俄留学,此为赴苏留学运动之始。
1922年,留法学生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由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负责。
1931年—1940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京中国17省留日学生代表集会,决议全体回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留日学生绝大多数回国,在其他各国的留学人员也纷纷回国抗日。
1941年—1950年
在建国前后的留学生回国运动中,大批留学生、学者冲破种种阻挠与艰难,从欧、美、日本回到新中国,至1951年,回国人数已达2000余人。
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批出国留学生25人启程赴波兰等五国学习语言、史地等专业。
1951年—1960年
1951年,首批派往苏联的我国留学生启程。
1957年,北京市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举办联欢晚会,周恩来到会,提出留学生“不管回国先后,一视同仁,并且来去自由”。
1961年—1970年
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主持回国留学生工作的领导小组,蒋南翔任组长。
1965年,国务院批准本年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自然科学留学生50名。
1971年—1980年
1972年,恢复向国外派遣出国留学人员,首批向英法两国派出留学生36人。
1977年,邓小平在与部分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座谈时提出要扩大派遣留学人员。
1978年,邓小平在与清华大学负责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要扩大派遣留学人员,要大胆地派,要成千上万地派。
1981年—1990年
198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1988年,应国家教委邀请,首批49名留学生代表回国参观汇报团到14个省市参观、访问。
1991年—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在珠海考察工作时说,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希望他们都回来。不管他们过去政治态度如何,回来就妥善安排工作。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接受《神州学人》杂志记者采访,他说,祖国山河壮,故乡月更明。祖国和人民热忱欢迎更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殷切期望大家事业有成。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改革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拔管理办法的方案》,实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并在江苏、吉林两省先行试点。
1997年,国家教委全面启动“春晖计划”,支持和鼓励在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
1999年,首届深圳高交会举行,特设留学生展区,交易额逾21亿元。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