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国色朝酣酒   天香

百花之中最鲜艳

  名字
  拉丁语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英文名字 :Subshrubby Peony、Tree Peony
  中文别名 :百花王、骄傲花王、鹿韭、木芍药、花王、洛阳王、富贵花,
  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peony 或者 paeony (Paeonia)
  科属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芍药科 Paeoniaceae
  属:芍药属 Paeonia
  种:牡丹 P. suffruticosa
  (其他的分类系统有将芍药科作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的。)
  象征意义
  1、牡丹小姐以它特有的雍容华贵和超过了武则天,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百花王、骄傲争霸世界第一象征。牡丹
  2、牡丹一样有它的风骨和精神,古有“焦骨牡丹”的传说,今有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赞其骄傲,述其壮烈,誉其高贵坚定,品其卓尔不群。
  3、牡丹在欧洲人心目中代表豪华,目前培植牡丹越来越普及。

洛阳花木记/宋·周世厚

余少时,闻洛阳花卉之盛甲于天下,常恨未能尽观其繁盛妍丽,窃有憾焉。熙宁中,长兄倅绛,因自东都谒告往省亲,三月过洛,始得游精蓝名圃,赏及牡丹,然后信向之所闻为不虚矣。会迫于官期,不得从容游览。元丰四年,余莅官于洛,吏事之暇,因得博求谱录,得唐李卫公《平泉花木记》,范尚书欧阳参政二谱,按名寻讨,十得见其七八焉。然范公所述五十二品,可考者才三十八;欧之所录者二篇而已。其叙钱思公双桂楼下小屏中所录九十余种,但概言其略耳。至于花之名品,则莫得而见焉。因以余耳目之所闻见及近世所出新花,参校三贤所录者,几百余品。其亦殚于此乎?
 

   

 中国牡丹主要产地
 1、河南洛阳,古诗有“洛阳牡丹甲天下”,有“牡丹之都”“中国之都”之美誉。
 2、山东菏泽,素有“牡丹之乡”之美称,2006年被评为“中国牡丹城”。
 3、甘肃紫斑牡丹
 4、安徽铜陵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陕西汉中,有牡丹园
 7、安徽巢湖银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牡丹和芍药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牡丹是能长到2米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药是不高于1米矮小的(宿根块茎)草本植物。
 2、牡丹比芍药花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二者花期相差大约15天左右。
 3、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
 4、牡丹的花朵着生于花枝顶端,多单生.花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药的花多于枝顶族生.花径在15厘米左右。
 5、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
 6、牡丹叶片偏灰绿,芍药叶片较有光泽。
 7、牡丹比芍药花色丰富。

牡丹研究资料索引

  专著类
  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撰
  洛阳牡丹记 宋·周师厚撰
  天彭牡丹谱 宋·陆游撰
  陈州牡丹记 宋·张邦基撰
  牡丹谱 宋·胡元质撰
  洛阳花谱 宋·张峋撰
  越中牡丹花品 宋·仲殊撰
  牡丹荣辱志 宋·邱濬撰
  洛阳花木记 宋·周师厚撰
  吴中花品 宋·李英撰
  洛阳名园记 宋·李格非撰
  亳州牡丹史 明·薛凤翔著
  群芳谱 明·王象晋著
  亳州牡丹志 明·□□
  牡丹谱 清·计楠
  曹南牡丹谱 清·苏毓眉撰
  曹州牡丹谱 清·余鹏年著
  亳州牡丹述 清·钮秀著
  广群芳谱 清·汪灏著
  牡丹与芍药 汪应麟
  曹州牡丹 喻 衡著
  菏泽牡丹 喻 衡著
  洛阳牡丹 王世端等著
  曹州牡丹 菏泽县政府办著
  洛阳牡丹 魏泽圃等著
  牡丹 刘淑敏著
  曹州牡丹史话 李保光著
  国色天香赋 许平著
  中国牡丹谱 肖鲁阳 孟繁书著
  牡丹花 喻 衡著
  临夏牡丹 李嘉珏著
  曹州牡丹诗书画集 朱希江 李荣海 李保光著
  中国花经 李俊愉 程绪何著
  新编曹州牡丹谱 李保光 田素义著
  牡丹大观 刘翔 徐晓帆著
  曹州牡丹百吟 王永成著
  国画大典 温新月 李保光主编
  中国牡丹大全 篮保卿
  牡丹人物志 李保光主编
  中国牡丹名品及文化艺术鉴赏 江泽慧 王建国
  杂著类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神农本草经 秦汉·张机 华佗著
  刘宾客嘉话录 唐 ·韦绚著
  尚书故实 唐 ·李绰著
  酉阳杂俎 唐 ·段成式著
  龙城录 唐 ·柳宗元著
  国史补 唐 ·李肇著
  摭异记 唐 ·李浚著
  剧谈录 唐 ·康骈著
  杜阳杂俎 唐 ·苏鹗著
  云溪友议 唐 ·范摅著
  开元天宝遗事 五代·王仁裕著
  清异录 宋· 陶谷著 同上
  诗人玉屑 宋· 魏庆之著
  南部新书 宋· 钱易著
  古今事文类聚后集 宋· 祝穆著
  事物纪原 宋· 高承著
  墨庄漫录 宋· 张邦基著
  青锁高议 宋· 刘斧著
  曲洧旧闻 宋· 朱弁著
  能改斋漫录 宋· 吴曾著
  齐东野语 宋· 周密著
  茆亭客话 宋·黄休复著
  野客丛书 宋·王楙著
  广卓异记 宋·乐史著
  太平广记 宋·李昉著
  渑池燕谈录 宋·王辟之著
  嫩真子 宋·马永卿著
  见闻前录 宋·邵伯温著
  梦溪笔谈 宋·沈括著
  序牡丹 元·姚燧著
  序牡丹 元·牧庵著
  牡丹菊赋 元·郝文忠著
  牡丹灯记 元·陈愔著
  牡丹瑞花诗卷序 元·东维子著
  遵生八笺 明·高濂著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著
  评亳州牡丹 明·夏之臣著
  牡丹赋 明·徐渭著
  张园看牡丹记 明·袁宏道著
  灌园史 明·陈诗教著
  百花藏谱 明·汪道宗著
  汝南辅史 明·周文华著
  花疏 明·王世懋著
  老圃良言 明·巢鸣盛著
  瓶花斋杂录 明·袁宏道著
  便民图纂 明·邝璠著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著
  长安客话 明·蒋一葵著
  玉芝堂谈荟 明·徐应秋著
  西湖游览志馀 明·田汝成著
  五杂俎 明·谢淛著 国学珍本文库
  新编洛阳风月牡丹仙 明·朱有敦著
  新编天香圃牡丹品 明·朱有敦著
  新编十美人庆赏牡丹园 明·朱有敦著
  致富奇书 明·陈眉公著
  永乐大典 明·解缙 姚广孝著
  花镜 清·陈 子著
  帝京岁时纪胜 清·潘荣陛著
  花部农谈 清·焦循著
  宸垣识略 清·吴长元著
  北墅抱瓮录 清·高士奇著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
  格物镜原 清·陈元龙著
  花木鸟兽集类 清·吴宝芝著
  万花撷绣 清·屠元淳
  花经 黄德邻 黄岳渊
  中国几种著名花卉 柳子明
  曹州牡丹图 陈德禄 喻衡
  中国历代咏牡丹诗词百首 杨茂兰等主编
  唐人喜爱牡丹考 李树桐 唐史新著
  中国宫苑园林史考 [日]冈大路
  双塔游览志 柯夫 倩青
  名花拾锦 喻衡
  中国十大名花 陈俊愉等
  报刊资料文化类(18篇)
  牡丹乡漫步 许平
  访牡丹之乡 记者
  牡丹应是国花 喻衡
  略谈牡丹诗 李保光
  日本牡丹的发展趋势 喻衡等
  一首偶然发现的乡情诗 李保光
  牡丹在日本
  中国牡丹在国外 王世端
  叶圣陶与菏泽牡丹 李保光
  牡丹花系游子情 鲁丹
  中国古牡丹 刘翔
  牡丹文化 李保光
  陈慕华语重心长话牡丹 江夫 肖青
  国花只能有一个 李保光
  众香国里评国花 刘世清 徐坤
  牡丹出中华友谊传佳话 王建国
  国花评选之我见 陈俊愉
  日本牡丹在菏泽怒放 孙富文
  栽培技术类(22种)
  书 名 著 者 出版社
  关于植物无性杂交的科学资料 汪幼农
  曹州牡丹栽培调查报告 周家琪 喻衡
  山东曹州的牡丹 张庆麟 王俊儒
  植物生态学 乐天宇
  中国牡丹品种的演化和形成 喻衡 杨念慈
  在台湾栽培牡丹 林进益
  野生牡丹花 刘天慰
  牡丹及栽培品种的染色体组型 王莲英等
  切花的采后生理与保鲜 邱似德等
  牡丹品种花芽形态分化 王莲英
  观察及花型成因分析
  牡丹芍药品种的台阁现象和 秦魁杰
  台阁品种的花型分类
  牡丹高接技术 刘翔
  曹州牡丹的采种育苗 赵良田
  菏泽牡丹大田催化技术 章月仙等
  紫斑牡丹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 张金良 张瑞生
  菏泽牡丹大田催花技术 赵孝知等
  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研究 秦魁杰 李嘉珏
  牡丹南移的探讨 李嘉珏
  中国牡丹品种调查整理 方成
  中国野生牡丹研究 洪涛 张家勋等
  牡丹的药用价值及方法 王建国
  切花生产技术 龙雅宜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

《中国牡丹》电视风光片解说词

  《中国牡丹》十集 总策划:蓝保卿 总撰稿:宣奉华 撰稿:王建国 张纯俭 1996年4月

第一集 国运昌时花运昌 第二集 洛阳牡丹天下奇 第三集 天香国色遍长安 第四集 蜀中奇葩秀天彭
第五集 丝路花开万里香 第六集 花魂千古艳隆中 第七集 春来香满凤凰山 第八集 菏泽芳菲花如海?

第九集 花开时节动京城  第十集 中华牡丹冠群芳

中国牡丹的形态特征

  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其根、茎、叶、花、果形态多样,花色、花型繁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牡丹的根为肉质根,一般长60cm左右。不同品种,其根的生长发育、数量和颜色亦不相同,一般可归纳成3种类型:
  直根型:根稀疏,无明显的主根,分生小根少,根粗皮厚。如洛阳红、青龙卧墨池。
  坡根型:根稠细而乱,无主根。密生根及细根向四周生长、根细皮薄。如璎珞宝珠。
  中间型:根稠稀适中,无主根,粗细匀整,根皮光滑。如乌龙捧盛、状元红。
  茎:牡丹茎灰褐色,髓心中空,呈丛生状。不同品种茎干形态各异,按形状可分为4大类:
  直立型:植株高大直立,生长势强,植株外缘与地面夹角大于75°。如洛阳红、首案红。
  开展型:枝条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植株外缘与地面夹角在45°以下,一般生长势弱,株幅大于株高。如赵粉、桃红献媚。
  半开展型:株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枝斜向伸长,高度中等, 圆满端正。如胡红、蓝田玉。
  矮生型:植株生长慢,节间短而密,枝条紧凑,小巧玲珑。如罗汉红、美人红。
  叶:牡丹的叶互生,2回3出复叶。因品种不同,季节不同而叶子大小、色泽、厚薄等方面差异较大,依据全叶长度和小叶的形状可分为6种类型:
  大
型圆叶类:全叶大而圆,长40cm以上。小叶宽大、圆钝而肥厚,呈广卵形或卵形,侧小叶边缘缺刻少,叶多平展。如首案红。
  大型长叶类:全叶长40cm以上。小叶较狭长,呈长椭圆形,质较薄,边缘缺刻少而尖,叶丛较稀疏而平展或下垂。如酒醉杨妃。
  中型圆叶类:全叶长30~40cm,小叶短而厚,边缘缺刻少,圆钝。如状元红。
  中型长叶类:全叶长30—40cm。小叶较狭长,边缘缺刻深,先端尖。如假葛巾。
  小型圆叶类:全叶较小,长约20—30cm。小叶短宽肥厚,边缘缺刻少而圆钝。如蓝田玉。
  小型长叶类:全叶长约20~30cm。小叶较狭长,边缘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红。
  花: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花期、花色和花型是其分类的主要依据。
  依中原地区花期分类:
  早花品种: 自然花期在4月上中旬,代表品种有洛阳红、赵粉、石园白、朱砂垒、似荷莲、罂粟紫。
  中花品种: 自然花期在4月中旬,代表品种有姚黄、青龙卧墨池、胡红。
  晚花品种: 自然花期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代表品种有银粉金鳞、豆绿、葛巾紫、紫云仙、玉楼点翠。
  依花色品种:
  根据牡丹花开时的颜色可分为九大色系。
  白色花系:如白玉、夜光白、石园白等。
  黄色花系:如姚黄、雏鹅黄、黄花葵等。粉色花系:如赵粉、海棠争润、合欢娇等。
  红色花系:如大胡红、火炼金丹、脂红等。紫色花系:如紫金盘、大棕紫、紫凤、朝阳等。
  黑色花系:如冠军世墨玉、青龙卧墨池、黑花葵等。
  蓝色花系:如蓝田玉、垂头蓝、蓝海碧波等。
  绿色花系:如豆绿、绿幕、绿香球等。
  复色花系:如二乔、三变赛玉等。
  按花朵形态分类,即依花瓣大小和数量及雄雌蕊瓣化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十大类型。
  单瓣型:花瓣1~3轮,10~15片,宽大平展,雄蕊200~300个,雌蕊4~6枚,结实能力强。如凤丹、盘中取果。
  荷花型:花瓣3—5轮,宽大一致,排列清晰,雄雌蕊发育基本正常。全花开放时,形似荷花。如似荷莲、红莲。
  菊花型:花瓣多轮,自外向内逐渐变小,层次分明,具有正常雄雌蕊或少部分雄蕊瓣化。如银红巧对、锦袍红。
  蔷蔽型:花瓣多轮,由外向内排列并逐渐变小。少部分雄蕊瓣化成细碎花瓣,雌蕊正常或偶有瓣化。如洛阳红、红霞争辉。
  托桂型:外瓣明显,1~3轮,宽大平展。雄蕊完全瓣化,但瓣化程度低,呈细长窄瓣或针状瓣,常在针状瓣端残存花药。雌蕊正常或退化变小。如酒醉杨妃、粉盘托桂。
  金环型:外瓣2~3轮,明显宽大。大部分雄蕊瓣化成狭长竖直花瓣,中心花瓣与外轮花瓣之间残留一圈正常的雄蕊呈金环状。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如白天鹅、俊艳红。
  皇冠型:外瓣2—5轮,宽大平展,雄蕊全部瓣化成细碎或曲皱花瓣。瓣间偶杂有少量正常雄蕊或瓣化不完全的雄蕊。瓣端常残留有花药。全花高耸,形似皇冠。如首案红、姚黄。
  绣球型:雄蕊全部瓣化, 内外瓣形状大小近似,全花丰满如球。如粉绣球、绿香球、粉中冠。
  千层台阁型:由两朵或两朵以上菊花型(或蔷薇型)单花上下重叠而成,外貌似一朵花。其特征为上方花花瓣量少,千展或直立,雄蕊量少而变小,雌蕊退化变小或瓣化。下方花花瓣4轮以上,排列整齐,雄蕊正常而量小,或偶有瓣化,雌蕊退化或瓣化。如脂红、火炼金丹。
  楼子台阁型:由两朵或两朵以上皇冠型(或绣球型)单花上千重叠而成,其特征,上方花花瓣略大,雄蕊瓣化或退化,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下方花雄蕊瓣化成正常花瓣,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如紫金楼、玉楼点翠。
  果实、种子:
  牡丹果实为瞢荚果,外部密布绒毛,每年4月中下旬落花后结果,8月上中旬陆续成熟,果实成熟时开裂,种子圆形或长圆形,黑褐色,干粒重平均0.4kg。单瓣花果实为五角型,每一果角7~13粒种子。重瓣花果实为5~11角型,但结子率极低或不结子。

民间牡丹图案寓意


  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具有浓郁民族气息。这些牡丹纹样(图案),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她以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泽,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本民族精神象征,她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意寓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渊源流长,正因为艺术家将此主观意愿生动地溶注在牡丹的形态之中,才使牡丹纹样的生命力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如洛阳宋代古墓壁画和砖雕牡丹图案,大理的木雕牡丹、西藏寺院和住宅中的牡丹图,景德镇的牡丹瓷器,四川的牡丹年画等等,都具有民族特色。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建筑木雕上有许多牡丹图案。如:“牡丹亭格扇门花心”;“牡丹盆花格扇门花心”;“牡丹童子可靠扇门花心”;“山茶牡丹格扇裙板”;“牡丹与卷草纹小花板”;“凤穿牡丹格扇门花心”;“文豪雅趣格扇门花心(瓶插牡丹);“春花(牡丹)秋果格扇门花心”;“博古瓶花(牡丹)格扇门”。
  景德镇瓷器的牡丹图案也十分精美:“牡丹孔雀凤凰图盘”、“牡丹宝相花纹”、“青花牡丹孔雀图盘”、“青花牡丹孔雀海马图坛”、“青龙牡丹唐草纹盘”、“青龙牡丹纹盘”、“赤彩牡丹孔雀图盘”、“五彩牡丹凤凰图盘”、“青花牡丹凤凰图盘”、“剔红牡丹孔雀大盘”、“青龙凤凰宝相花唐草纹瓢瓶”、“五彩牡丹唐草纹碗”、“青花牡丹唐草羯磨纹碗”。
  另外。各地保存的瓷器上也有牡丹图案:“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影青刻龙凤牡丹纹瓷罐”(青海)、“剔花牡丹纹瓷罐”(青海)、“剔红双龙牡丹山石纹盆”(北京)、“剔红牡丹瓷盖碗”(北京)、“唐三彩凤嘴牡丹尊”(洛阳)、“唐三彩牡丹枕”(洛阳)。
  历代丝绸布绵上的牡丹图案有:唐代“牡丹纹烟色暗花绸”、宋代“串枝牡丹纹罗”、“云锦”(牡丹)图案。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锦”:狮子与唐草(牡丹)奏乐纹棉、紫地、织出狮子纹、左右配饰牡丹唐草并有琵琶、笛、鼓等奏乐者。另外唐花山羊纹绵:茶地以相对二山羊为图案,间饰牡丹花,花型优美、动人。
  在我国各寺院壁画,或出土的古墓壁画中都有许多牡丹图案。
  如:北京法海寺壁画,绘有牡丹、莲花、月季、芭蕉等;西藏的布达拉宫中的壁画也绘有牡丹等吉祥之物。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1、2、3、4号宋墓壁画和砖雕上均有牡丹图案;内蒙古昭乌达盟料峰三眼井村之墓壁画上方各画一束对称牡丹花、券顶四角各画一凤凰作展翅飞翔状,周围点缀牡丹花纹。
  在古代许多画法上也冠以“牡丹”之名,如“牡丹涂”:用麻布做成球状、粘取纹漆、在完成中涂漆面,全部纹转一朵朵的花纹……花朵纹样便自然形成。
  “牡丹缠枝法”:用 棉包在白土瓦灰填充分料制备的漆面上压旋,起出团体色螺纹,入荫于后梢加打磨平整,现场刷缘漆、朱漆各一道,最后,磨显出亮,效果似国色天香、锦族花团。
  可见、牡丹文化深入我国民间,在历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牡丹图案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究竟它的象征意义或象征性是什么呢?
  缠枝纹牡丹:传统吉祥纹样,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特别在民族传统纹样中,极为普遍。
  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宋代周茂叔《爱莲说》有“牡丹,花之富贵也。”
  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鹭鸶与牡丹象征“一路富贵”。
  白头翁(鸟)与牡丹象征着“长寿富贵”或“富贵姻缘”。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富贵平安”。

 王道中先生1931年生,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于非闇、田世光两位花鸟画大师,他在绘画风格上继承了北宋院体花鸟画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色彩绚丽、寓意祥瑞的装饰画风,是中国北方工笔重彩花鸟画的传人。出版著作和画集有《我怎样画工笔牡丹》、《工笔牡丹技法》、《百花画谱》、《王道中牡丹画集》、《国色天香》、《王道中画集》、《工笔草虫白描画集》、《工笔花卉白描画集》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名人辞典》、《中国艺术家名人辞典、》《中国人物年鉴》等。牡丹是中国花鸟画重要的题材之一,

  牡丹富贵说(清·赵世学)
  文章来源:国花大典 更新时间:2007-5-4 关键字:牡丹富贵说 清 赵世学 牡丹
  大凡花木之名,各有美称,非称之美也,称美而实有适当其美也。以故,莲有清洁之品以君称之;菊有晚节之馨,以隐逸称之;独牡丹有王者之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终且以富贵称之。夫既称呼富贵,拟以清洁之莲,而未合也;律以隐逸之菊,而未宜也。甚矣,富贵之所以独牡丹也。
  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园中孰堪比此艳丽乎?天香独步,有良贵焉,众香国里孰堪争此芬芳乎?而且蕊放层叠,朵起楼台,粉黄黛绿,红白黑紫,灿然足观者,亦莫不色失万花,艳擅三春也。称之富贵,谁曰不宜!是花也,秀开锦地,自昔极洛阳之盛景艳夺花国,于今我曹南而独盛,栽之培之,立万世无疆之业;近者远者,来四方有道有财。岂非天造地设,以养一方之人,而生此极富极贵之牡丹者欤?从而可知,有富贵之物,即是有富贵之福,有富贵之福,即有富贵之人。富也贵也,是诚花使之然。而素入此富贵之境也,则素富贵,势不得不行乎富贵矣。嗟乎,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牡丹之中得之富贵,是牡丹之富贵之不义乎?又岂有富贵之可耻乎?是不深究。但即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岂第君子为莲之所特号,隐逸为菊之所独称哉!要之,牡丹一花,罗列众品,非贫实富;姿貌绝伦,非贱实贵。贵而且富,富而且贵,宜乎梅之叹瘦,桃之称婢也。盖未有富贵之号,谁则强为之称,而既加富贵之名,吾且聊为之说,复乃为之辞曰:天地万物,独贵异常。 牡丹一种,百花之王。花开富贵,绣成文章。 洛阳名盛,曹南称强。

    三月初放,万锦毕张。 名驰四海,曜比三光。无双国色,独步天香。 锦城花国,芳园帝乡。
  桃红献媚,葡绿进觞。 群芳捧寿,独秀当阳。失色桃李,争媚海棠。 三春大盛,万寿无疆。
  荣开财府,喜朝花堂。 梅应叹瘦,菊难较长。生是使然,何用不臧! 灉沮两岸,桂陵一方。
   作福作寿,继续永昌。鲁阳之地,千古流芳。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牡丹传说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仍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陆军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国古牡丹考
斗移星换,沧海桑田。在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上,虽浪淘尽代代风流人物,却依旧留得古牡丹陪伴春天。
  植于宋代的——枯枝牡丹
在江苏省盐城市便仓镇的枯枝牡丹内,植有宋代遗留下来的古牡丹10株。这10株牡丹皆枝干苍老,貌似枯枝,故名“枯枝牡丹”。其中一棵高达1.90米,冠径3.50米,基部0.6米,最粗基干9厘米,着花195朵,花红色,花径18厘米,半重瓣,十分壮观。
关于枯枝牡丹的渊源,古典小说《镜花缘》及《盐城县志》均有记载。卞氏元享在溯源牡丹诗中说:“世祖恩荣紫衣时,牡丹移自洛阳枝。”据考证,卞氏始祖大参公(号济之)宋时官居陕西参知政事,宋亡时辞官隐退江南,在便仓镇辟园亲手栽植牡丹,距今已有700年。
植于明代的——紫云霞牡丹
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北的双塔寺内,栽有8株明代牡丹,其名“紫云霞”。其中最大的一株高2.4米,冠径3米,基部0.4米,最粗干径10厘米,花呈粉此红色,花径20厘米,着花多达270-350朵,真是灿如云霞。
据寺院僧人讲,此牡丹栽植与寺院建造同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今已有400余年。此寺院在建造时,就广植花木,尤以牡丹为主。其大雄殿、观音阁、客堂、禅堂等念木结构砖刻建筑上,多浮有牡丹枝叶花朵组成的图案,雕工精湛,造型巧妙华丽,与院中牡丹交相辉映。
植于清代的——洛阳伊川牡丹
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的伊川县吕店乡清泉寺村李建锁、李建和兄弟的农家小院内,种着一株清代顺治年间的老牡丹。其株高1.5米,冠径1.9米,干基径27厘米,花紫粉色,重瓣平头,花径20厘米,起楼13厘米,着花最多时近百朵。
李氏家祖曾为清代武士教头,因其弟子作了大官,而后也被加封。此牡丹由其祖辈所种,据说当时为公元1644年,至今300多年。
清末民国初年的——紫斑牡丹林
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乡汪汉霖家院(原“汪家花园”)内,有清末民国初年栽种的牡丹树10余株,这些牡丹树高2.5-3米不等,有显的主干,呈小乔木状,树干径10-15厘米,花有红、粉、紫、白等色,花大15-20厘米,重瓣起楼,花瓣半革质状,花瓣基部均具紫斑,十分醒目。每株着花约40朵,花香浓郁。这种牡丹成林景观,在国内实在为罕见。
除以上所述,尚有以下古牡丹:
山西省古县三合村的一株老牡丹,相传植于唐代,至今仍开花。
内蒙古宁城县布日·素台乡七爷府乌向明家院内有一株清朝康熙皇帝御赠的牡丹,距今300年仍花叶并茂。
广东省东昌县白石区谷家冲村的一株清朝乾隆年间称自洛阳的老牡丹,时隔200多年花叶依然如故。

 

 

设为主页|收藏本站|网站地图|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华声论坛】【齐鲁晚报【南方周末【新民周刊【中国青年竹影大观 】【排版工具】【图片仓库】【笑话大全】【国酒文化】【互动百科】

【个性字符】【中文博客】【诗词在线】【景苑图库】【红动中国】【奥运夺冠】【全国地图】【中国征集】【传统文化】【国家地理】【在线印章】

免责声明: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络:sinoat@163.com
转载要求:作者及来源信息必需保留。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
本站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站点,所有资源均是网上搜集或私下交流学习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除部分原创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果您发现有部分图片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TEL:0536-6619338  手 机:15069612036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备案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528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