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择婿公冶长
每年清明节、四月八,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喜欢到公冶长书院来赶庙会,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此为民间一大盛事。人们来此一是为的是景仰孔子贤徒佳婿公冶长;二是欣赏这里的景致:“山为有情三面立,花因无主四时开;溪边钵响闻僧语,林里莺飞陪客来”,还因为此处山人合一,山水相融,人花耳语,真是:“三山环屋起绿碧,四季仙果迎商儒,九曲八旋悠悠荡,拾级而上入云雾,到此一游万事休,怀古情思绕心域。”更吸引游客的是此处有很多关于孔子与公冶长的美丽传说,永传不衰。
(一)公冶长知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的故事,可以说是传遍大江南北,为众人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靡全国的刘兰芳评书《杨家将》,佘太君挂帅护驾征辽,被困檀州城,杨六郎妙用火牛阵大破辽兵,就是受公冶长懂鸟语“南山有只老绵羊”段的启发。那公冶长怎么学会了鸟语呢?传说很多。
在书院东南400米处、孟家旺村东,有一个山体断裂形成的山洞,当地人称海眼。这里水常年不息,早晨涨起,下午回落,洞中经常浮游出一种小鱼,头大眼小,体白鳞细,似泥鳅非泥鳅,味道极其鲜美。祖上传说,这个海眼直通东海,既是龙王秘密避祸暗道,也是龙王了解世间民情的哨所,平时由正直的旁系龙婆把守,防止海中邪恶之徒倾出祸害黎民。老龙婆忠于职守,一待千年,可想煞了她的宝贝小女儿,一年春光明媚,万花争荣,龙女苦求龙爹七天,龙爹被逼无奈,只好秘送小女与母相会。
这年恰巧公冶长赶考,得了第一名,刚好十八岁,书生意气,精神焕发,相邀一干人等来城顶山踏春。但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万木吐绿,百鸟叽叽,煞是热闹。又见泉水叮当,潺潺湲湲,情不自禁,浣巾掬水濯面,清冽喜人,突然见上游两条大蛇在追逐嬉闹,浪花四溅,穿出水来,钻过草丛,径直来到道上,天作被,路作床,行将起千年好事起来。粗野者拍掌大哗,书生以掌掩面缝中偷窥,妙龄女子掩袖娇羞。子长见此大怒,斥道:“何处妖孽,在此作苟且之事,有碍风化!快快散开!”不料两蛇正酣,缠缠绵绵,子长弯腰捡石想击,一石击去,正中一蛇头,鲜血流出,卷作一团,然后一吐长舌,钻入水中。另蛇一伸长脖,直立半米,怒视子长 ,子长大气凛然,眈眈相向,片刻那蛇恹恹入水,尾绞伤蛇身,溯流直钻海眼,血染溪水,煞是惊人。
子长摇头作罢,众人又赴游程。在游览中渐渐远离众人,渴饮甘泉水,饿食众野果,不多时日暮沉沉,他才恋恋不舍地向回走。途中,子长遇到三间茅舍,炊烟袅袅,恍如仙境,舍中走出一老太 ,手握龙头杖,头戴凤凰钗,裙裾飘飘,煞是威风,说道:“娃娃止步!”声色俱厉,子长愕然:“婆婆,有何见教?”“且到堂中对话!”说罢转身进房,子长惧怕,本想逃脱,不料身不由己。他进入大堂,定睛观看,只见珍珠作帘,玛瑙为灯,蚌壳当杯,富丽堂皇,子长心想:好一富贵人家!我从不做恶事,惧她何为?于是彬彬有礼凛然相对!老太问:“你为何磕破我女头颅?”“没有啊!”公冶长急对:“婆婆,我一直以礼待人,从未与人打架争吵!”“不要狡辩,就是今日!”子长左思右想,想不出所以然,只好把路遇两蛇之事陈述一番,老太脸面由怒到羞,由羞到恼。“敢问先生大名?”子长见事已有转机,朗声道:“复姓公冶,单名长,字子长是也。”老妪赶忙拱手:“嗯,原世间一贤人,失敬!失敬!唉,家门不幸呢,想我小女趁我打盹之机,竟在世间作出苟且之事,有伤宫规,败坏门庭,罢罢罢,仙缘已尽!”说罢凄然泪下。
子长不知如何劝好,两相无语,沉默了好一阵,老太睁开双目,凶光灼灼,掏出一把尖刀,对子长说:“请您圣裁,杀了这畜生!”子长吓得双膝跪倒,恳求说:“婆婆,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太也不答话,一手抄起子长,闯入厢房,但见炕上有一妙龄女郎,头裹白纱,娇喘微微,面如土色,连连求饶,“母亲留命!”“畜生,你做的好事”,老妪迈腿上炕,扯下棉被,一刀直捅女郎心口,掏出心来,而后跳下,对子长说:“贤人品尝。”子长惊得两股战战,连连摆手,“不可!不可!”老妪一手掐其两颊,送口入肚,说:“天意不可违。”
及子长定神睁眼,茅舍老太等全都皆无,恍如一梦,此时万鸟云集,落在子长身边,喳喳齐叫:“公冶长公冶长,吃了蛇胆听我唱,西南老二叫孔丘,拜师学礼远名扬……”
从此,公冶长便懂鸟兽之语了。
(二)孔子择婿公冶长
子长生性爱鸟恋兽,他与鸟兽对话交流,厮玩一番,便按鸟儿透给他的消息,择日赴孔府拜师。一路上万鸟跟随,百姓争相观赏,蔚为壮观。不出百里,子长觉得如此欠妥,将扰乱杏坛,便止步对众鸟说:“你等且回城顶山,待我学成回来,咱再相伴!”众鸟飞归山林,只派鹦鹉一名相随 。
子长到曲阜,拜师孔丘,学六艺,习礼仪,凭鸟语绝技护孔子巡游列国,他重情好义,倍受孔子器重和同窗喜爱,又因他九辞鲁大夫级叔肥邀请,轻官禄重礼仪,人品厚重,使他威信极高。且说孔夫子膝下一女,年方二八,面如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有落雁沉鱼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三千弟子争做谦谦君子取悦窈窕淑女。但此女心定如铁,只待天缘。一日,她在河边游玩,不慎跌落池中,一命将休。当时子长正在房中苦读,窗外鹦鹉疾声呼告:“子长子长,快来帮忙,一女落水,救来拜堂!”子长随鸟撒丫跑去,扑通入水,从水中抄起少女,那女一息尚存,情急之中抱紧了子长脖颈,待众人赶来,此女已醒,见状大羞,反而搂得更紧。孔圣人见状大喜道:“天作缘,鸟为媒,水相连,千古姻缘!”随令鼓乐齐鸣,撞日不择日,当晚拜堂成亲。
子长完婚后,学业也成,遂回归城顶上习书授徒。众鸟闻听鹦鹉通报,各衔一枝野花飞出百里相迎,百鸟主唱,喜鹊作拍,一路欢歌笑语,直上城顶山。子长在南山腰造房修屋,开院纳徒,弟子五百余,子长习礼,孔女浇园,其乐融融。
(三)孔夫子植树教婿
又是一年芳草绿。孔子思女想婿日甚,召子路颜回来议,子路说:“东北有一杞国,一人恐天将塌破,日夜忧伤,何不亲往教化一番,路经公冶处。”颜回说:“南山有一奇木,雄树开花不结果,雌树结果不开花,千年相依,古称公孙树,俗称银杏,叶如银扇,晶莹剔透,想他二人,交融甚厚,何不移来送去,祝二人千年好合,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孔子频频点头,“树木树人,同样不易,我创儒术,为教化庶民,千年不止。”
收拾数日,起程。早有探鸟来报,公冶夫妇甚为兴奋,出迎数里等候。孔师徒不到半路,突降四只苍鹰从车上扛起两棵银杏飞驰而去,直至云霄,师徒愕然,感到“似公冶有不贰之心,不配此宝。”等与公冶夫妇见面,寒暄一阵,公冶见师傅心事重重,偷问颜回,知其经过,哈哈大笑说:“我料此宝已到山中。”众人方悟公冶与众鸟交好,恰在此时,众鹰齐落子长肩头 ,喳喳讨巧,众皆释然。相邀拾级登山,却真真神仙之所,孔子惊叹不已。
酒饭过后,孔子持锹铲土,挖窝两个,与公冶夫妇、子路、颜回栽树浇水。孔子说:“此木为万树之灵长,阴阳之造化,树且如此,人当何如?”说得公冶夫妇动容泪下,频频点头,接受教诲。见二人如此,孔子不禁回想自己多年四处讲学,屡屡受挫,饥寒交迫,好不容易修成正果,手扶公冶肩头,语重心长地说:“子长啊子长,栽树易,教人难,书温故而知新,树常育而日壮。”
子长尊师师傅之言,日育银杏从不间断,往事越千年,子长逝后,诸生秉师遗志,对银杏管护有加。现在,银杏高30米,冠幅37.5米见方,堪称当今树寿之王。
(四)雁传信息破齐兵
公冶识鸟语,传遍鲁国,路人皆知,人人称奇。一日晌午,夫妇俩正在园中畦菜,忽然从北面急飞来一群大雁,看见他们,在空中打了个旋,子长高叫:“大雁大雁,快来歇息,园里有米,泉水好喝!”头雁飞临银杏枝,“公冶公冶,齐打你国,来敌十万,快逃快躲。”说罢,一挫身子又领着逃向南方去了。
子长闻听大事不好,急忙手书四信,让老鹰叼往要塞报信,自己骑马飞往郡里送信,郡守一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面飞报国君,一面调兵遣将,在要塞设下埋伏,由于齐兵属偷袭,没做好充分准备,领将又轻敌冒进,进了包围圈,被一顿猛打,收拾残兵回齐国。国君下诏嘉奖子长,他坚辞不受,依然潜心习书授徒。
(五)龙婆锁女入古槐
原先,在银杏数东南阡上有一棵古槐树,直径有一米多粗,根上半米处往南下角长,弯曲2米,又往上长,顶部又弯向南,酷似鹅脖,人称鹅脖槐,树中间枯空。过去,夜晚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女人啼哭声,从树中传来,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厉文礼部李洪禄团驻扎此地,从孟家旺村到司令部崔巴峪修一条跑马路,鹅脖树横在规划线上,就伐了它,流出了些暗红色的汁水,附近人称是蛇仙的血,故事名字叫“鹅脖古槐树,蛇仙里边住。”
据说,那“鹅脖古槐树”里边住的就是被公冶长吃了胆的那条蛇。话说龙婆携女钻回海眼,细心调养三日,身体也就康复,但小龙女已失仙性,已不能再回东海龙宫,苦苦哀求龙婆,龙婆也无办法,龙女一口咬定母亲心狠,不吃不喝与龙婆对命。
恰逢公冶长学成归来,龙婆对小龙女说:“圣人已归,正授徒读书,明日和你前去观看!”龙女早在洞中憋闷不住,忙洗涮打扮,待到天明,携手来到书院,见莘莘学子读书习字,煞是欢喜。突然,西南草丛中瑟瑟作响,有一条大蛇正在偷窥,龙女目光兴奋,挣脱龙婆刚跑到鹅婆树时,被龙婆一把抓住,将其塞入树中锁定,恨恨地说:“畜牲,恶习难改,圣人之地怎敢造次!在此学学礼仪廉耻,永世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