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老子村
安丘市柘山镇机关驻地大老子村是一个400多户、95%全都李姓的大村。早年叫“老子村”,后因距村东1里地又立一新村,依附“老子村”命名,便有了 “大老子”和“小老子”的村名称谓。1966年冬,国家修建于家河水库,该村随搬迁三处岭地上。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划分为大老子一村、二村、三村。1958年建立柘山人民公社,曾以“老子”命名设立“老子乡”。当地人均简称“老子村”。汽车站、邮政局等机关也以“老子站”、“老子局”命名。多少年来,只因村名“老子”,村人外出告知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时,常常被人误解,轻者遭白眼唾骂,重则被打,甚至惹成纠纷官司。
据李氏族谱和祖茔墓碑记载,该村为我国着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后裔由陇西(今甘肃临洮)迁徙至此安居立村,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村人更以其为老子后裔世孙而自豪。
据传说,2000多年前,老子弃官隐退,驾乘青牛,周游传道。一日,来到古齐鲁边界、素有小泰山之称的摘药山。但见山虽不高,却秀丽挺拔,云雾缥缈。登山极目,不仅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且东望,又海天一线,好一块风水宝地。从此,老子便在山腰处开辟一岩洞,居住了下来。每日上山采集各种药草,通过“海眼”,汲取东海龙宫之圣水,炼制丹药“老子仙宝”,广散民间,赈济黎民,祛病救灾。
有一年,天气大旱,庄稼歉收,可摘药山上的蓬子菜却异常茂盛,方圆几百里的灾民纷纷前往挖菜充饥。奇怪的是,灾民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蓬子菜挖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从无穷尽,直至度过荒年。还有一年,麦收将近,突然下起了碗口大小的冰雹。可摘药山周围几十里却天气晴朗,当地免受雹灾,保住了到嘴的口粮。还有,谁家如果丢了儿失了女的,其父母只要登上摘药山顶,叫着子女的小名喊几声,保准,走失的人第二天就能回到家中。此外,道家最高经典着作《老子》的上部《道经》也是在此完稿的。
为感念老子的神功恩泽,李姓人家及一方百姓均尊奉老子为“老子爷”,摘药山为“老子爷山”,在山顶上修建了脚踏玉皇大帝的“庙上庙”(老子庙),老子由山洞到山尖的道路叫“李家巷”,老子采药歇息的地方叫“李家顶”,于是,山下李姓村也就叫“老子村”了。
另据史载:汉代,老子玄孙李言的玄孙——李瑕的儿子李解,做过胶西王太傅(今高密西南诸城、安丘交界处),其子孙后代也在此得以繁衍。今老子村李姓是其后裔世孙也就情在理中了。(李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