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骨刻文的发现收藏与探究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乐骨刻文的发现收藏与探究 肖广德 一 2004年春,山东省昌乐县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龙山文化遗址采集陶片标本,发现当地农民在建塑料大棚和挖沟取土时,掘弃了许多动物老骨头。这些骨头已熟化为亚化石状,其中有一件像骨耜的肩胛骨,引起了肖广德的格外关注,于是肖广德收集了部分甲骨标本,经清洗研究,发现有些甲骨上面有许多刻划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联想到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意识到这是一批早期的文字,应该是一个重大发现。之后他又在昌乐县城西北的纪城古遗址发现了农民在筑棚和挖沙时,出土类似甲骨的现象,并收集到甲骨多片。据考证,这些甲骨出土时一般距地表0.5—1.5米,有些是在碎砖、陶片层下0.1—0.5米处,应是人类的早期文化遗存。几年来,肖广德先后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几百片,多为兽的肩胛骨、肋骨、股骨、胫骨、腭骨、象牙、鹿角等,大者盈尺,小不及寸,范围约在1.5—36.5厘米,石化程度较好。这些甲骨上所刻的文字符号,全部为阴细线刻,有的每片上刻划一个文字,有的刻划多个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和骨臼上。笔画婉转曲折,刻划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形象颇似各种形态的太阳、树枝和鸟等,勾勒出一个个精美的文字图案。刻写者手法娴熟,字体结构主、辅笔层次分明,有些偏旁已出现重复现象。章法布局自由舒适,文字的尺寸约在2.0×2.3至6.2×7.3厘米之间,还有一些属微刻文字,长宽仅0.14×0.21厘米,但都刻划得清晰可辨,令人叹绝。 二 文字的产生具有相应的客观条件,它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现有考古证据看,昌乐一带完全具备文字产生的客观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袁家庄遗址和纪城遗址两地南北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史前也应属统一地域文化。袁家庄遗址群据考古证明在纵横不过7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史前文化遗址30处,袁家庄遗址已经证明是延续着大汶口文化而生长发展的高度发达的龙山文化遗址。此处曾发掘过一处已被破坏的龙山文化时期贵族专用墓地,发现了人殉墓、人牺墓等,出土过玉钺、玉璇玑、骨琮等精美玉器,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时期上层统治者已经拥有特权。还出土过用快轮制作的磨光黑陶等,陶胎均匀坚硬、造型规整,特别是细泥质蛋壳陶高柄杯,黝黑锃亮,高雅别致。出土的石器,有石铲、石斧等,皆磨光精致。骨耜和骨刀、石犁铧和石镰的发现,说明其耕作收割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从出土的平底陶器底部印有的布纹看,有些布眼尺寸不足0.5毫米,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纺织水平和规模,纺织很可能已成为独立的社会产业。它的正西200米处即是邹家庄遗址,考古中曾发现一条南北走向、横断面为倒梯形的深达7米多的壕沟,认定是一处建有大型防护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应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早期形态,可以肯定当时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贵族特权阶层的统治手段也已相当完备。 纪城遗址曾出土过商周器物,但杜在忠先生指出这里还有“深埋地下尚未揭露的早期遗存,不能否认在此还有更早期的文明”。它的西北十余里就是著名的边线王村龙山文化古城堡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在采集到甲骨的袁家庄等遗址到龙山文化时期,这片区域文明不论城市形成、社会意识、社会组织、阶级分化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已经完全具备了文字产生的客观条件。 三 中国文字演进史表明,文字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殷商甲骨文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那么,它的前身是什么,又在哪里? 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尤其是海岱地区史前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栾丰实教授指出:“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海岱地区已陆续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至于海岱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先生明确提出,它“不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周围一带地区,而是向东移到山东半岛,可能在潍坊一带地区内。”著名中国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通过对龙山时代文明空前繁荣的研究也指出:远在安阳甲骨文出现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应该存在一种早期的文字。《神奇的汉字》也记载:“甲骨文距今只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根据它的成熟程度来看,至少已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因为文化的演进总是以一种加速度发展,开始极其缓慢,以后发展越来越快。”象我们现在依然使用的篆书、隶书这种模式都是秦汉时代的产物,相对稳定或固定下来以后,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发明甲骨文的商是一个古老氏族,其起源地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东方说”,认为主要起源于山东地区。又据传仓颉造字,从此以象形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其实仓颉功在规范和整理已有的文字。山东省史学家王树明先生认为:仓颉应是一位东方人,并活动在以泰沂山区为中心的山东一带。从综合考证资料分析,东夷地区应是汉字最重要的发祥地。 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则认为:“书画同源”,意为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汉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而成。“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是古人对书画艺术章法布局的表现形式,其实这是4000多年前东夷人的创造,在骨刻文中体现突出。昌骨3号“占卜记事”、6号“狩猎”、36号“群鸟”等图均具“密不透风”的艺术特点。 四 在肖广德四处奔走,广泛求教专家的最初阶段,也有人曾提出骨刻文是“蛀虫啃咬、草根腐蚀”的质疑。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质疑相继破解。 昌乐骨刻文在放大的数码照片上观察,阴刻线条边缘崩缺似锯齿的现象明显,底部用硬实工具刻划的痕迹清晰可见,有的还反复蹭划,并不连贯,断断续续细若游丝,有的笔画在多片骨头上反复出现,与今天的汉字偏旁部首极为类似,有的符号明显有表达某种意向的特征。肖广德在探究了高古玉器的制作后认为,昌乐骨刻文的刻划工具与同时期的玉器刻划工具和工艺应是相通的。从发现最早的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遗址上,所出的玉器都精美绝伦,尤其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微雕艺术,细如发丝的游丝细工,能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出几条细线来,与昌乐骨刻文的纤细线条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么先民们究竟靠什么来治玉的呢?《诗.小鸿鹤》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明古人当时的治玉工具是采用硬度较高的“他山石”做成的。近几年的专家研究和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昌乐境内盛产石英、火山石和蓝刚玉,可以加工成锋利的刻划工具,完全能够胜任刻制玉石和骨头。特别是刚玉族矿物蓝宝石,矿点在昌乐境内分布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储量数亿克拉。20世纪80年代之前,昌乐蓝宝石几乎俯拾即是。 五 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和宣传,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不断深入的过程。 早在2004年冬,就曾有北京等地的专家对昌乐骨刻文进行过鉴定,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字符号,但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2006年3月,肖广德与一股份制博物馆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过一次东夷甲骨文展览,来自各地的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7月,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刘凤君所长鉴定认为:此批甲骨文是一种鸟虫篆书体的图画文字,它填补了文字考古史上的空白,料改写中国文字史。 2008年7月30日,昌乐县政协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联合邀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教授,山东省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来付教授,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张光明研究员等五位国内古文字权威专家,在昌乐县政协的主持下,在昌乐召开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认为这些神秘甲骨上的符号,人工刻划痕迹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为中国早期文字,是继安阳甲骨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出现时间应早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甚至安阳甲骨文就是延续着这些脉络,几经繁简演变和发展的,是一批专门记事的辞骨。王宇信会长将其命名为“昌乐骨刻文”,并挥毫书写。这是权威专家首次为骨刻文命名。之后,有人陆续在昌乐境外发现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与昌乐骨刻文极为相似,也被纳入昌乐骨刻文的范畴进行研究。 2008年11月24日,在CCTV-2 央视《寻宝——走进潍坊》节目组大型活动中,昌乐骨刻文从3000多件宝物中脱颖而出,入选“潍坊十大民间宝物”,后晋选为“潍坊四大民间国宝”,成为诸多学者和收藏家关注的焦点。2009年4月5日CCTV-10的《百科揭秘》栏目,又以《奇怪的骨头》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昌乐骨刻文信息的解码述说,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国内动态清样》、《文汇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外400余家主流媒体都在显要位置对昌乐骨刻文进行了大篇幅的深度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昌乐骨刻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2年3月,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90万字。丁再献从130件骨刻中破译了20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5种字体书写成文,每字均附有骨刻原图。这是昌乐骨刻文研究的可喜成果。它标志着对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和探索,从考古层面向书法领域的转化。期待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受此启发,投身对昌乐骨刻文的研究,及早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