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民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 乐 民 谣
  作者:于令珠 文章来源:文史资料选辑
  民谣以独特的口头流传形式,千百年来一直散存于民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经沧桑已被高层资的文学作品所超越,但她始终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昌乐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的歌谣甚多,遗憾的是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朴实无华的作品没被历代文人骚士们所重视,没能全面地集录下来加以整理,只能在民间口耳传授。有的随时间而流失,有的则经过多人加工,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为挽救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我县曾对昌乐民谣先后挖掘整理过三次,前两次是县文化馆会集了民间歌手十余人,搜集并演唱了歌谣四五十首。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是一九八八年由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牵头进行的。这次共搜集民谣三百余首,经过筛选,编入《昌乐县民间文学集成》七十四首。
  在这些民谣中,确一些思想鲜明、富有哲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说教性强又朗朗上口之作。民谣按内容分类,有时政、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儿歌及杂歌等,从民谣的内容所反映的时期而言,有现代歌谣和历史歌谣。现面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牛马不如的生活,饱尝着战乱灾荒的辛酸。为了存,只好舍妻抛子背井离乡,下关东去谋求生路,民谣“劝关东”(又名“劝五更”)就是这一真实的写照:
  劝关东(劝五更)
  鼓打一更天呼黑,日子穷穷难为煞个人,
  丈夫要出门。
  为奴听见讯,两眼泪纷纷。
  高堂老母八十多,三岁的顽童离不开娘身,
  赶多咱拉拉成人。鼓打二更黑呼隆咚,夫妻二人在绣房中,越啦越伤情。
  两眼情思泪思,怀抱小顽童。高堂老母身病重,下没的弟来上没有兄,里里外外靠你照应。
  为奴就是一块铁,能捻几个钉。
  鼓打三更半夜天,日子贫贫俺不嫌,
  情愿受饥寒。
  丈夫乜边坐,听奴诉诉怨;
  饭到时辰管用,为奴的衣裳拆给你穿,
  俺待你哪不全?不该撇了俺。
  鼓打四更公鸡叫,反来复去睡不着,
  为奴心好焦。
  为奴才待睡,孩子又醒了。
  孩子好象那吃肠草,丈夫好比杀人刀,
  那有这种命,不俨死了好。
  鼓打五更明了天,再把丈夫劝一番,
  丈夫待要走,再等二、三天。
  为奴原有好娘家,肩膀不齐断了往还,
  哥嫂下眼看。
  人穷立下志,千万莫赌钱。
  为奴还有个迎春袄,八幅罗裙镶着栏杆。
  捎到城里到南关,拿在当铺当上当,
  留着你道上做盘缠,丈夫你记心间。
  劝得丈夫犯了难,叫声贤妻放心宽。
  我情愿家中死,也不下关东山。
  现代歌谣中有歌颁共产党及党领导下八路军的,如解放初期的“秧歌调”:
  叫俺扭俺就扭,一扭扭到十八九。
  俺娘不给俺找婆家,俺就跟着八路走。
  为人民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八路军,在广大劳苦大众的心目中是最崇敬最受爱戴的人,千百万解放了的妇女,毫不掩饰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同期,也产生了反映解放后婚姻自由,移风易谷喜事新办的“秧歌舞调”:
  新中国来新民主,有家新郎娶媳妇。
  新郎本是英雄汉,媳妇也是个好模范。
  都进步来不封建,打破一切旧习惯。
  以前的风俗真讨厌,六月还把棉裤穿。
  上轿还得人扶着,怀抱丝为什么?
  坐在床上不说话,吉庆的日子装哑巴。
  新时结婚新事好,现在结婚自由了。
  新郎新娘也说话,亲戚朋友也拉呱。
  啦这啦那,喜气洋洋真快活。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产生了颂扬社会主义好生活为内容的“光景一年强一年”:
  俺五谷大丰登呀,咱有粮也有钱。
  社会主义暖人心,日子甜上甜。
  大伙加油干,咱人人都争先。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景一年强一年。
  建设四化要靠党的领导,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和好的环境,这是亿万人心的向往。如“安定团结人心向”:
  苗喜春雨花喜浇,人民喜欢江山牢。
  安定团结人心向,反对极左胡乱闹。
  齐心来把四化搞;
  行船要靠灯塔照,胜利全靠党领导。
  四化任重而道远,八仙过海本领高。
  紧跟党中央向前跑。
  这些纯相朴的歌词,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情谣。除了在《昌乐县民间文学集成》刊登的“送情郎”、“看情郎”、“盼情郎”、“十二月”、“抠枕”、“下柳杭”等之外,尚有“七送情郎”“夜难熬”(又名五更调)等。
  反映世俗生活方面的歌谣数量也不少,其中“老婆是个匣”就富有哲理:
  老婆是个匣,男人是个笆;
  匣怕没有底,笆怕没有齿。
  还有颂扬伦理道德,孝敬老人以及婆媳、姑嫂、妯娌、兄弟、姐妹、朋友之间和睦相处与待人处事的歌谣,颇有教益和代表性的“十劝人”是其中之一:
  一劝人,论世情,当家之人你是听:
  为人熬下儿和女,不要两样来待承,
  一样儿女两样待,大伙儿说你心不平,
  你知道谁孝谁不孝,你知道哪一个养老来送终。
  二劝人,婆婆听:支使媳妇要珍重,
  新来的媳妇年纪小,闲来无事别告诉。
  不会的营生教着做,学来学去做得精,
  众位不信想一想,哪里的婆婆有天生。
  三劝人,兄弟们听:兄尊弟让是正经,
  家里有父靠父主,家里无父靠长兄,
  赶集上店大哥去,锄田包垄兄弟人应。
  姜公九世没分家,留下美名传万冬。
  四劝人,妯娌们听:妯娌之间别互争,
  接人待客大嫂去,烧火忙饭弟妹家应,
  不会的营生学着做,别叫爹娘把气生。
  五劝人,小姑听;妹妹别和嫂嫂争,
  虽然哥嫂有不是,爹娘手里来瞒哄,
  爹娘老了不管事,还得哥嫂来迎送。
  六劝人,学生听:爹娘花钱把你供,
  你在学堂把书念,不要逃学不用功,
  念书的人儿功名大,光宗耀祖正门庭。
  七劝人,听其详:不要暗地攒私房。
  爹娘有了大家有,浪荡狗子不久长。
  自己觉着做得妙,没的不透风的墙。
  八劝人,公子们听:官粉巷里莫胡行,
  金银财宝花了个净,赶多咱填满个坑。
  露水夫妻不中用,从小的夫妻有恩情。
  九劝人,莫赌钱,赌钱的人儿万人嫌。
  爹娘老了不管事,老婆孩子死烂嫌,
  虽然守着不敢骂,背地后里骂万千。
  十劝人,你听真:不要嫌穷爱富人。
  人穷不能穷到底,富的也不能扎了根,
  全家和睦加油干,黄土地里也生金。
  “十根柱棒”、“谭香女”、“一夜赌博钱输光”亦属此类。
  在生活歌谣中为数不少的是反映旧社会妇女三从四德、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枷锁下,婚烟上的不幸,如“小媳妇”、“小女婿”、“二八佳人”“丑女婿”等。
  “妓女悲秋”、“妓女告状”都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把生活最底层的妇女当成商品和玩物的罪恶。她们借歌谣来倾诉自己的不幸,控诉吃人黑暗社会。
  自然民谣中也有一部分是嬉逗、诙谐而饶有风趣的作品,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如“放风筝”、“卖扁食”等。
  历史传说歌谣虽然数量较少,但故事结构完整,情节上起伏跌宕,富有戏剧性。如“王员外休妻”等。
  占数量较多的是儿歌,她对儿童有着启劳蒙和潜称默化作用。如“小白兔去赶集”:
  小白兔,去赶集,买了椒子当鸭梨。
  咬一口,是辣的,再也有要带把的。
  又如:“小板凳”、“小巴狗”、“小蚂蚱”、“小柳树”、“小枣树”、“大公鸡”等也属此类。
  “水石榴”虽是儿歌,却反映了旧社会儿媳受婆母家虐待的不幸:水石榴,矮朴朴,不到十五做媳妇。婆婆打,公公骂,跳进黄河淹死吧。捞出来,水渍渍,叫她娘家知道谁不依。沉营生,俺来做,从今再不难为你。
  在儿歌名,不乏带有规劝和说教性的,如“小脚踏撅勾游”就是告诫两口之间天长日久生活在一起,不要为一点小事就老记在心头,闹得的不和睦。
  小脚踏,撅勾游,两口子打仗不记仇。
  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忱着一个花忱头。除上述外,还有不少儿歌是提倡尊敬老人,尽孝道的。“山老鸹”、“谭香女”、等都属此类。  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还有不少的杂歌,是由一些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进行了概括串连在一起而成的。如:“八仙记”、“绣花灯”“十棵树”、“织手巾”等。
  总之,昌乐民谣同其他各地的民谣一样,其内容随时代而异,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内容的歌谣,以表达各种阶层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其形式生动活泼、郎朗上口,为群众喜闻乐见,人人爱唱。特别是山会庙会,五 旬以上的妇女,一簇一伙,席地而坐。唱时有独有合,精神专注,旁若无人,歌到兴时,如醉似痴。这民歌,是精神文化的宝库。今后,应有更多的人来从事民谣记录、整理、研究,使之发扬光大。
  石刻艺人张安南五十年代末期,首都北京完成的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文化馆、农业展览馆、中苏友好大厦、工人文化宫、少年文化馆),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而且有的项目(如人民大会堂)自建成之日起,便成了全国性政治活动中心;至于巍然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更加生动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英勇战斗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赫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威武风姿。值得我县人民引以为荣的是,三名昌乐石匠奉调参加了这项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建筑工程,而他们当中,自始至终参与全部施工过程中的,惟有张安南一人。他以精湛的技艺镌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北面的英雄群像;精心雕制了人民大会堂一部分大理石明柱;最后他自我奉献,利用建筑余料雕刻的一对石狮,更给北京人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石刻艺人张安南为新中国建筑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完全有资格与作家、艺术家齐名而载入史册,跻身于名人列传。笔者资料所限仅将其生平轶事简记数端。
  “文武全才”的鲁班弟子张安南1907年出生在朱刘镇山坡的一个穷苦石匠家庭。小时上过二年私塾,因家贫辍学,跟随父亲学习石匠手艺。他于资聪颖,各种操作到手即会,深得其父喜爱。十六岁那年春于,他跟父亲到寿光稻田村为一富户磨石刻碑。旧时乡间制碑,往往石匠易雇,写家难求,待到张安南父子把石料磨好,那土财主还没找到撰写碑文的人。但财并不着急,反正为死人立碑,拖一年半载算不了什么。可张安南父子却法等待。时值青黄不执着,家里捎来口信,再不拿回工钱,一家老小便有断炊之厄。怎么办?还是小安南脑瓜灵:我何为给他写上碑文,刻出来交差了事?其实张安南这几年在跟父亲刻碑过程中,对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话早已背熟,至于落在石上的书法字体,心中也有了深刻的印象。他把主意跟父亲一说,父亲只好同意,家里人正指望刻碑工钱买米下锅。再一想,万一东家看不中,横竖还可以磨平再刻。于是他父子星夜赶制,不几天便把碑刻好了。财主一看喜出望外,碰上个会写碑文的石匠,给他省去许多麻烦和一笔费用,爽快打发了石匠工钱,父子俩欢天喜地回了家。消息传开,年仅十六岁的张安南成了远近一带独一无二能写会刻的石匠。自此以后,同行乡亲见了面,都爱称他是“文武全才”的鲁班弟子。
  国难当头无宁日,空怀才艺难谋生自从突破书法关以后,张安南技艺大进。三十岁上,他不仅善刻碑碣,各种人像、花草、飞禽走兽,无不刻得惟妙惟肖,尢工于雕刻狮子,其斧工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刻狮子光刻得像还不算,要刻出喜怒哀乐。”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技艺与见地达到了多么高的境界。
  但在旧中国,这么一位身怀绝技的石刻艺人并沿没能摆脱穷潦倒的境遇。1942年久雨成灾烂了高梁,人们饿得四处逃荒。张安南听说山西临汾石匠活路多,奔那里兴许能挣钱养家。临走时钱褡子里装了一对小巧玲珑的石狮子,以便当样品招揽生意。谁知一过黄河便听说日本鬼子占了太原,到处兵荒马乱,哪里还有人聘请石匠?张安南这时进退无门,盘费用尽,身困异乡,辗转行乞数月之后,于万般无奈之际,才找个偏僻集镇,忍痛将那对心爱的狮子换得几块银元,返回家乡。立志作奉献,拳拳爱国心国家的沦亡深刻地教训了这位石刻艺人,难怪他年逾不还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保家卫国的愿望。张安南参军不久,部队发现他有石刻手艺,便将他调至军直建筑队,于1956年开赴荣成,参加第一批营房建设。1959年中央征调能工巧匠开始十大建筑施工,经部队郑重选拨,派遣他进了北京。在京施工会全部过程中,最使他终生难忘的,便是与周总理的见面了。当时的情景至今说起来记忆犹新:“六月天的一个早上,大家正干得起劲,指挥部把工长王士虎(名字是这个音,字不一定准确)叫去,一会儿回来对大家说,周总理来视察工地,暂时停一停工作,免得噪音大、石粉多,影响视察。话刚说完,总理就到了我们跟前,看人那脸相和我年纪差不多,说话特别和气。总理挨个问我们是哪里人,在家乡是不是打这种石头,来北京参加施工有没有困难。看到近旁一个小伙子左手包块蓝手帕,隐隐透出血迹。总理问他受了伤为什么不找医生包扎,这们会感染的。那小伙只是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工长王士虎代他答道:‘同志们干劲高,一点轻伤顾不得上医院。干石匠哪天都擦破点皮,不当回事的。’听到这话,总理当即对身边人说,工地是最好派名医生(第二天就来了一名军医)。临走时总理对大家说:‘你们都是有技术的高级工匠。北京的建设任务很大,希望大家安下心来,在这里安家落户,为首都建设多作贡献。’”这次见到周总理,张安南实在太感动了。他心想:我张安南技术是有的,可旧社会连肚子都难混饱,解放后,国家领袖亲自到面前问寒问暖,我不拿出绝技怎么对得起周总?
  修建人民大会堂的石工作业完成后,工地上剩下几方优质石料。由于石匠对石料有一种职业上的特殊感情,但主要还是出于张安南的高度觉悟,他自报奋勇,用剩余石料雕刻了两只狮子。说实话,当时大家工资都不高,干这种份外活一不是上级分派的任务,二没有加班工资,全凭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才纯粹的奉献精神。张安南呕心沥血,苦干数月,刻出的那一对狮子简直呼之欲出。北京城,历代石刻如林,石刻专家也不乏其人,当时便把狮子运到颐和园,安放在临街入口处。至今来颐和园的中外游人多数都喜欢在狮子旁边摄影留念。久而久之,照相馆就在石狮旁专设营业点,这儿竟成了颐和园的一大景观。
  六十年代实初,国家面临暂时困难,我县参加十大建筑的另两名石匠房文俊和李象玉都回了山东,唯有张安南牢记周总理的话,安心工作,决不动摇,直到1972年办理退休。
  张安南不愧为新中国石刻艺人的典范,不愧为我县劳动人民的榜样。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