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丽英的艺术人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慕丽英的艺术人生
  30多年前就听过慕丽英演唱的京戏。那个时候风行革命现代京剧,当地戏曲舞台上活跃着慕丽英的身影,她扮演的青衣花旦,给观众留下了印象深刻。十几年乃至以后几十年里,她的名字在昌乐县城或是全省梨园界同行中名声大噪。即便是不认识慕丽英本人,一说起她塑造的京剧里边的李铁梅、柯湘、方海珍、杨开慧等形象,无不对她喜欢而敬佩,都称赞她是当地梨园界中绽开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2012年隆冬的季节,我从深圳回到县城,画家萧笃兰跟我电话说,她跟慕丽英老师在一起,商定着明天一起聚聚,我欣然同意。第二天,我如约而至。十几位朋友欢声笑语,都对慕丽英的京戏赞赏有加。大家几杯酒之后拍手欢迎慕丽英清唱一段,慕丽英盛情难却,当即献艺,圆润的嗓音不减当年。
  十几年不见慕丽英,看到她几乎是没变模样。身段依然是那么绰约,步履依然是那么轻盈,脸面依然是那么亮丽,嗓音依然是那么圆润。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京剧团,但是她仍然热爱着京剧演唱事业,积极参加票友们组织的活动以及比赛演出,并且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
  慕丽英出生在梨园世家,先父慕松阳先生上世纪50年代是天津“天华景”剧院的琴师,乐队文武场皆精通,干的虽是乐队,但老生嗓音极好,高昂明亮极有韵味,连演员都羡慕他的嗓子好。那个时候,好多名家、名演员到全国各地流动演出,很多人就在地方安了家。慕松阳先生到京剧氛围很浓厚的昌乐演出了几次后,县宣教部看到慕先生是个难得的人才,极力动员说服他留在昌乐京剧团。慕松阳先生是山东人,对昌乐很有感情,所以就在昌乐京剧团留了下来。我1974年在县委宣传部学习写作,住在县府招待所,有时候文艺演出,我们帮着卖票发票甚至维持秩序,因而对不大的招待所里的领导、员工以及为数不多的住户,都较为清楚。在大礼堂的南侧有一排平房,最西头住着慕松阳先生一家,我们经常听到悠扬的乐器声和演员的排练声。有时候我们听到演奏声也跑过去看热闹。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慕松阳先生是非常知名的琴师,也不知道他的女儿慕丽英已经“出道”多年。在印象中,十七、八岁的慕丽英只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出落得如花似玉,有着姣好的身材和天生丽质的嗓音。后来才知道,那个时候慕丽英已经就是县京剧团里的台柱子了,已经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在观众当中有着良好的印象。
  慕丽英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父母亲严格地按照做一个正直的好演员的标准要求教育她,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管教她,郑重叮咛她“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慕丽英不论是在以后的舞台生涯中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她为人认真又诚恳,博得人们的好评。戏如人生,虽然唱的是戏,但戏里的故事教人做人的道理是真实的。她演的剧中角色,多是正面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京剧样板戏,舞台上的形象都是高大的完美的。其目的是教育启迪人们真心向善,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演员,是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化身,更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树立起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慕丽英从12岁开始登台从艺,那是1969年。此后,她的成长就与舞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个时候,《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块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是唯一戏种,再就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钢琴伴唱《红灯记》。小小的年纪,能够到剧团工作,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是很羡慕甚至是很崇拜。如果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在剧团里呆得住。慕丽英是革命现代京剧的实践者也是见证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戏剧舞台上消失后,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就牢牢占领了舞台。之后,又出现了《龙江颂》、《红云岗》、《蝶恋花》、《杜鹃山》等现代戏。慕丽英伴随着这些戏走过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慕丽英得到的不仅仅是鲜花与荣誉,也经历了困苦与磨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慕丽英有着切身的体会。
  用梨园界的行话说,慕丽英是现代戏开坯子。她学的是青衣花旦,现代戏的青衣花旦与传统戏的青衣花旦在唱法上有着截然不同。以前的传统戏演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青衣唱腔讲究的是音色婉转、声甜柔美行云流水。虽有“四大名旦”结合自身条件独创一派唱腔程式,但表现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淑女典范京腔京韵的唱法唱腔基本一致。而现代戏表现的则是劳动人民的苦大仇深和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唱腔讲究音宽刚杨烘托气声,也就是用现代的方式把歌颂共产党员、工农兵群众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像《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只盼着深山出太阳”,《蝶恋花》中杨开慧几段唱腔哭声中的小“嗖音”,《海港》中方海珍在第五场“午夜翻仓”中的大段唱“照亮了万里航程”的“程”字嘎嘎拖腔,再有后来的《红云岗》英嫂唱腔“遍地春光”,都是用托气发声法。不同的是一个深吸气一个急偷气,但都是用丹田把大口气上托到胸部再运到喉、音带使之贯通一气不重不轻间断着发出。光这一句唱法,慕丽英就练了近一年。
  慕丽英进剧团学戏,行家叫法是随团学艺。她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校学习,虽然后来有过多次机会,但是都失之交臂,如中国戏剧学院招生,济南空军招收文艺兵,山东省艺校招生。种种原因丧失了深造或是到更高的戏剧团体工作的机会。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剧团里不放她出去,认为慕丽英进步很快,个头儿长得也高,马上就能“往中间站”,也就是任主角了。这样一棵多年培养起来的好苗子,不能轻易地放出去。如果一松口,那肯定是出了笼子的鸟儿,再也收不回来。那一年济南空军招收文艺兵,人家奔着慕丽英跟她的另一个女伴来的,然而剧团的领导不想放慕丽英,就找到慕丽英的父亲做慕丽英的工作。之后剧团领导又找到县委当时任县支左的军宣队刘政委出面干涉。刘政委说“京剧团自己培养出一棵好苗子不容易,没问题,我挡着”。然后刘政委调动了县里的宣传队,又找了两个替身代替慕丽英她们俩组织了一场晚会,让部队来的人从中选拔。当时慕丽英还小,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也不懂得追求什么目标,只是看到人家当了文艺兵心里感到眼馋,也为自己感到遗憾,至今慕丽英还感到可惜。
  让慕丽英还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术学校学习,这样在梨园里就不是“科班出身”。虽然她成为了台柱子,但是很多方面受到限制与制约,面对科班出身的同行,对于没进过艺校门口的慕丽英,更多的是自卑。剧团里的领导用心良苦,在多部现代戏里都让她担任主角。那时候演出任务很繁忙,剧团靠慕丽英挑大梁挣钱,连培训、进修的名额都不给她。当然也怕慕丽英视野开阔了,翅膀硬了,本事大了就不回团了。
  一个演员,需要的是天分,也需要的是努力。慕丽英追求知识,渴望成长。在她十七、八岁的那一年去省京剧团学戏,县剧团里的老生演员杜杰民领着她去济南看望方荣翔老先生。已是“大家”的方荣翔5岁就进科班。方荣翔跟他们聊起了京剧事业,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也很关心县级小剧团。面对和蔼可亲的老前辈老艺术家,慕丽英倾诉了心中的遗憾和自卑,方荣翔当场让慕丽英唱了几句唱腔,也表演了几个身段,然后郑重地说,孩子,你没必要遗憾,更不能自卑。你多好的自身条件啊!一领导说过,十年能培养出一名好飞行员,但不一定能培养出一名好演员。你这么多年边练功还一直登台演出,是多么好的机会啊!舞台实践啊,比什么都重要。你说科班出身,她们学戏四、五年,能捞得着几场登台表演?科班里多的是“柴头”呢!方荣翔用行话说的“柴头”指的是专业艺术水平非常差的业内人士。方荣翔还说,当然,有机会到学校规范规范固然好,但是她们学成后不也得登台实践吗?要我看,你现在已经赶超她们走在前头了呢!孩子,抬起头,不要自卑,舞台就是你的学校。方荣翔的一席话,打开了慕丽英的心结。她知道这是老艺术家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从此以后,慕丽英更加刻苦地磨练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很快就进入了黄金期。她接连不断地在现代戏《红云岗》、《龙江颂》、《杜鹃山》,京剧《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戏中扮演主角,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着她的才能,每年演出将近300场的戏。慕丽英在磨砺中成长起来。
  大段的唱词和唱腔需要清晰的脑子与记性,慕丽英经常出去观摩学戏。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录像设备,全凭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和自己的记性。听戏还是次要的,关键的是乐队往下翻、记线谱。那个年代,全国各大剧团到“原创剧目”剧团学成后唱词、音谱不外传也不教戏小剧团,小剧团的演员只有在观众席上学看,跟“偷戏”差不多。在整出戏中乐谱非常关键重要。剧团乐队用录音机录下人家整场戏,回家之后往下翻谱子,听一点记一点,听不清或记不对时,还要倒过磁带再听,反复多次很辛苦。慕丽英的耳音、节奏感很强,听个一两遍就会唱了。剧团的人送给了她一个雅号,叫“录音机脑子”。乐队发现慕丽英会唱了,翻谱子时候就叫上她,让她听两遍再哼唱给他们记下来,完了再对照竟分毫不差。他们高兴地对导演说:“这孩子脑子简直就是个录音机啊!”慕丽英学戏快在剧团里是公认的。
  演戏需要感情投入,不能为了演戏而演戏,得把自己融入到戏的故事里。慕丽英把自己与戏里主人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因而演出达到很好的效果。记得1977年排演现代戏《蝶恋花》,慕丽英怀着对领袖逝世后的深切怀念和对杨开慧烈士的敬仰之情,在演出中情感爆发,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和艺术,每一场戏都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这出戏演出了好几年,久演不衰。剧团在昌潍、淄博等地演出,每场都爆满,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好多观众为能购得票托人走售票员的后门。听剧团的朋友说起他们在淄博演出《蝶恋花》时的几个趣闻。一个是昌乐剧团演出的剧院不远处,烟台京剧团也在演出《蝶恋花》,其中出演杨开慧的是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主演又“青研班”毕业的演员。两个剧团在演同一出戏,而且一个大剧团一个小县剧团,但观众都跑到昌乐剧团这边买票看戏。一连几天,那边没多少观众,最后烟台京剧团只好打道回府。再一次是在周村演出时,慕丽英因一直不间断地演出,嗓子严重失音,必须要休息,但观众热情高涨,要求看戏又不能停演,剧团就换了当时安排的B角演出,只演了两场,观众纷纷要求退票,要看慕丽英演的杨开慧。剧团领导只好把还没有恢复好嗓音的慕丽英换回来,贴海报声明,上座率立刻爆满。此后,杨开慧一角再没换人演过。可以说,慕丽英的艺术登上了巅峰,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名演。说起现代戏,人们总会一口说出慕丽英的名字甚至是乳名。
  辛勤的汗水必然浇灌出绚丽的花朵。慕丽英的艺术走向了成熟,走进了观众,也登上了高雅的殿堂,获得了同行、专家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在1980、1982年昌潍地区两届专业青年演员汇演中,慕丽英以《蝶恋花》、《玉堂春》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一、一等奖第二的优异成绩。1981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高立基采访了慕丽英,并作了《艺苑新秀》的专题报道,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电台多次播出。1981年慕丽英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青年突击手、三八红旗手,曾任昌乐县第六届人大代表、昌乐县第五届妇联委员。1989年主演潍坊电视台录制的电视剧《蝉鸣》,获省电视剧优秀奖。1991年获潍坊市广播电视局、潍坊市人民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利隆杯”大赛一等奖。1992年获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全国北方“康源杯”京剧演唱大赛铜奖。1999年出席潍坊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1993年获潍坊电视台举办的“宝都杯”影视艺术大赛一等奖。1994年获潍坊市总工会“党在我心中”文艺汇演一等奖。1995年获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七一”大赛银奖、2000年获潍坊市总工会举办的“永远跟着您”文艺汇演金奖。2004年参加潍坊市老年文艺精品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文化局、潍坊电视台举办“凯马杯”潍坊第二届京剧戏迷票友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母亲援助行动组委会举办“新维量完美女人”中国行获华东地区(庐山会议)冠军。2007年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母亲援助行动组委会、新维量(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新维量完美女人俱乐部、青年领袖训练中心举办新维量“完美女人”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季军。2010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潍坊广播影视集团、潍坊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天同宏基杯”京剧擂台赛中被评为“十佳票友”。2012年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局举办潍坊市首届“潍水之春”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慕丽英作为文化艺术名人,被编入《昌乐县文化志》。
  付出的是青春,挥洒的是汗水,收获的是金秋。慕丽英喜爱与追求的事业,虽然因为地域性或种种原因没能完全达到她的理想,但是,在一个地方能把某一项事业做到极致,也可以说这个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很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慕丽英的演艺事业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精彩的。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