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在昌乐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捻军在昌乐
  王庆荣

  捻军原称捻党,亦称捻手,是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同时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捻军长期活动在皖北、苏北、河南、山东一带。因为捻军兵士不梳长辫,头发披散,所以昌乐一带称其为“长毛”或“毛子”,把捻军起义称为“长毛反”。自1851年至1868年长达18年的起义过程中,捻军先后六次进入昌乐县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动荡。留下了褒贬不一的历史影响。
  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农历四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军自安徽进山东,并进入昌乐县境北部,因属游击路过,所以无战事发生,民众生活未受侵扰。
  清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农历二月,已接受太平天国领导,改换太平天国旗帜并被封为征北主将和沃王的张乐行,率领五旗十万余众,自济宁方向进入山东,并于二月二十一日进入昌乐县境。
  马进介绍说捻军所到之处,虽无大的抢掠活动,但未受到民众响应支持,且遭到多处抵抗。如城关街道东山李村,乡民李莲池手持木棍据守村西寨口,阻挡捻军进村。被捻军放箭射杀。村人为纪念他舍身保护家园的举动,在他罹难数十年后,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为其树碑于村西罹难处以示纪怀。铭文由同治年间秀才李砚田撰写书丹。文笔流畅严谨,书法苍劲端庄。可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做建材。
  因文字中称捻军为“匪”,与解放后对捻军起义的评价定论相驳,所以村人着意把文字部分凿去,至今无一字留存。文中记载为张乐行率捻军入境,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相符。民国版《昌乐县续志总记》中记载为“十一年,太平天国命张总愚率军,二十一日入邑镜。”文中“张总愚”实指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虽李莲池碑文与县志记载略有区别,但张乐行,张宗禹同为捻军将领,两处记载均不为谬误。
  捻军这次入昌乐县境,在县境东北部遭到了最激烈的抵抗。民国版《昌乐县续志 总记》中记载:“东北乡戴家庄练总戴文光,牟家庄练总牟尔恭,各率练勇迎战。卒因众寡悬殊,文光及其弟中孚、子凤翔、侄鸿逵俱死之。牟尔恭亦阵亡。一时练勇同遇难者共百余人,而戴氏之族尤惨”。1992年版《昌乐县志 大事记》中则记载:“3月31日,捻军张洛行部10万人攻入昌乐,朱刘厂(今朱刘镇)戴家练总戴文光,牟家练总牟尔恭率民团顽抗被捻军击毙。”作为一县最权威的历史典籍,两部县志对捻军这次入县境均作了确切的记载。同时也展露出不同历史时期对捻军起义的不同历史评价。
  鉴于捻军流动作战的特点,此次入昌时间很短即麾师东进,未在县内设任何政治机构和根据地。同年秋,捻军再次入县境,旋即而去。民国版《昌乐县志总记》记载:“八月,捻匪又入邑镜。”1992年版《昌乐县志 大事记》记载:“捻军乘胜挥师东进。10月31日复入县境,经胡田、马宋一带南下。”
  捻军第四次进入昌乐县境,是在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五月。此时太平天国已覆灭两年多,遵王赖文光率太平军余部,按照太平军军制整编捻军,并于1866年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进入昌乐县境的是由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率领的东捻军。这次入境捻军短暂停留三天,随即东去登州、莱州,并在那里遭到淮军刘铭传部和山东巡抚丁宝桢部的围堵。捻军几次突围均失败,在寿光境内的突围战中主力损失殆尽。
  秋七月,捻军余部进入昌乐境内,七月二十二日,在马宋、营丘、朱汉一带与清军王心安部交战,并将王心安部击败,随即离境西去。适值黄河水涨,不能西渡,于冬十月十四日自西北部再度入昌乐县境,经南郝、五图、马宋、鄌郚、朱汉、阿陀一带出境。对于这次捻军入境,民国版《昌乐县志续志》和1992年版《昌乐县志》均有详细记载。捻军此次过境,扰民抢掠现象较为普遍。城郊东山王村一户乡民一家四口到五图镇罗圈村避乱,被捻军放火熏死于山洞中。捻军离县境南去,冬十二月,在江苏扬州被合围聚歼,东捻军全部败灭。
  捻军起义的历史作用以及后人的评价和当时民众的感受未必完全一致。就像马克思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初期评价为“强大的革命”,后来却说太平天国运动“除了改朝换代,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甚至说“太平军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不管怎么说,捻军起义动摇了腐朽的清朝统治的根基。捻军六次进入昌乐,给昌乐留下的是那段汹涌澎湃的农民斗争岁月的鲜明痕迹,留下的是永久的无法磨灭的人文历史之一页。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