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弘的肖家河渡槽
肖广德
肖家河渡槽位于昌乐县红河镇平原村北部,西起水坡南岭,东至尚家庄后,是高崖水库南干渠工程延伸段上飞跨肖家河洼的建筑物。形式为双曲拱渡槽。该渡槽始建于1976年11月,于1981年11月全面竣工,历时5年。全长1535米,共85孔,单孔跨度为10-30米,最高处离地面19米。槽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断面为矩形,高1.2米,宽2.8米,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总工程量2.35万立方米,总投资90万元。渡槽建成后,使南干渠向东延伸10余公里,扩大灌溉面积1万亩。在生产设备极其落后的时代,如此浩大和艰难的工程,当初又是怎么建设的呢?近日,笔者多次走访了已退休在家的县水利局袁延超工程师,他是该渡槽的设计者和施工者,由他全面讲述了整个肖家河渡槽的建设过程。袁延超是坊子区木村镇人,1937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山东水利学校,分配到昌潍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工作,1963年转到昌乐高崖水库工作。
战天斗地赶工程
高崖水库建库宗旨,首在灌溉农田。肖家河渡槽是建设灌溉配套工程规划中的一部分。1976年春,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各地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的高潮”,在此大背景影响下,县里也决定上一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开春不久,县水利局刘瑞林局长带领袁延超到红河镇商讨建设南干渠事宜,得到了当时红河公社秦玉生书记的极大响应和支持,他们三人亲自到现场勘查定下了渡槽的主线位置。之后袁延超根据实地情况,草绘了几种渡槽的形状,供秦书记和刘局长选择。几经商讨后,他们定下了后来修建的肖家河渡槽这个模式。定下主线和渡槽建设模式后,袁延超就住在了红河水利站,负责总的测量、设计和制图,公社里也选配了王乐文和李树义二位同志配合着此项工作。先是根据地形,测量确定槽墩位置,每个漕墩的高度,每个槽跨上有几个复拱等等,通算工程量,最后由袁延超详细绘制出了肖家河渡槽的设计图纸。之后该工程设计经过县水利局技术负责人石德成工程师校审确定。
1976年11月,肖家河渡槽动工修建。红河公社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人员主要来自红河公社脱产干部,办公地点设在了尚家庄。建立了修建渡槽工程的民工营,本着就近食宿的原则,建设劳动力主要来自平原街的村民,他们每天往返工地现场,以战天斗地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早出晚归,奋发图强,辛勤工作在建设工地上。指挥部领导和袁延超等人,每天负责工程的巡视和指导。
肖家河渡槽施工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根据设计图纸,沿线全面铺开建设渡槽槽墩,形成主框架轮廓,漕墩为水泥浆砌石子和料石,这段时间大约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石料主要来自红河水利专业石方开采队,之后运输到建设工地,垒砌槽墩时还需把毛石攒整成料石。第二步筑工胎预制双曲拱肋及拱波,形成肋波一体的主跨拱,同时预制槽板框架、复拱墩和拱波。此时,预制过程犯了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有的部位支的土胎偏离渡槽中心线太远,给以后吊装造成了很大难度,在吊装时由于拖动距离远,有的拱件出现了些裂纹,添了些小麻烦。这段过程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第三步,吊装主拱。仅吊装主拱,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吊装任务承包给了潍坊市水利局下设的机械厂(吊装队),他们是省水利厅安装三队且已下放到潍坊水利局下设机械厂的技术力量,专门承接大型水利工程。吊装时,先运来了绞盘、钢丝绳、吊杆、滑轮等工具,并派来了两名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着施工。吊装渡槽任务最艰巨,压力也最大,当初费了很多周折。先是加固主吊杆,在主吊杆四周又捆绑了四根钢管,以增加它的支撑力。吊装主拱时,只能一半(半跨)一半的起吊,在先吊好这一半主拱时,中间用大树做好支架,上面连上横梁,支撑固定住主拱,之后再吊装另一半,两块渡槽对接好用钢板合拢,螺栓对接。区区这一半主拱槽就是40吨,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还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因为当初钢材稀缺,预制的主拱槽基本没用钢筋,只在吊装承力的关键部位用了一点点钢筋,也就是按照吊装配筋,即只配架拱筋。这样就必须在预制主拱时,按拱的原理,采用悬链线设计,参照无钢筋制作混凝土压力的办法来完成这个工程。仅吊装主拱安装成型,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稳打实干破难题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吊装施工时大胆心细,但事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夏季的一天,当吊装队工作到水坡村南河沟地段时,遇到的是一个30米一跨的孔,由于该孔预制的主拱槽离起吊中心线有点偏远,在吊装机用钢丝绳往里向上拖拉时,固定吊杆的一侧地锚由于受力过大被拔出来了,此时整个吊杆折断,40吨的半跨拱槽重重的落在了地上,摔得粉碎,溅起了一团尘土,直冲天空,四散开来,声音也传出去很远,在平原岭上干活的人,都仿佛感觉发生了地震,纷纷跑来看个究竟。好在当时施工人员已从渡槽上面下来,刚刚离开现场,否则的话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但还是有一名民工,被拉线蹭划了一下,受了点轻伤。最为可惜的是这半跨拱槽被损坏了,当初又没搞备份,且正值雨季,此段恰在河边上,又怕发洪水引起吊上去的那一半的脱落,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之后经研究,又抓紧预制了一份,刚刚过了7天凝固期,就把赶制的这半跨主拱槽吊了上去,预防了更大连锁塌落事故的发生。
“那个时代,思想比较单纯,也敢于冒进,领导一说干,我们立马就上。在当初条件下,干这个工程确实不容易,我也费了好多脑子,出了好多力,虽然也走了些弯路,但最后总算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回想起来,感觉当初施工太冒险,现在我都有点后怕。”现年76岁的袁延超在采访时这样感慨的说道。
人文精神永辉煌
肖家河渡槽的修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加上两端平地修建的引渠,总共有2000多米,前后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高崖水库水也经此处顺利送达到了台东官庄村一带,扩大了的农田灌溉面积。但紧随高崖水库水源的紧缺,后来高崖水库放水多供北干渠向昌乐城里调水,就不再往南干渠放水了,此灌区在放过几次水后就很少使用了。
历经30余年的沧桑巨变,肖家河渡槽随着使用功能的萎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一个上世纪的产物,承载和见证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发展,彰显着一种大集体时代的豪气,象征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杰作,傲然挺立在昌乐县红河大地上。人们依然敬仰它,都舍不得动它一点汗毛,至今保存完好。凡是经过此地的人,无不惊叹于它的宏伟和壮观,也有好多外地人慕名前来瞻仰它,把它保留在永久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