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庄趣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商家庄趣事
  赵守诚
  昌乐经济开发区有个商家庄,本是一个平凡的村庄,最近笔者有幸走进村庄去,却发现有不少小事颇有情趣,现撷取几件,与大家共赏。
  孝子抬棺材
  传统风俗,白公事上孝子的任务就是哭丧送殡,棺材由乡亲们帮忙抬。商家庄却有一次是孝子背起大扣抬棺材出的殡。
  1949年,商家庄赵豫章去世,用的是一口早先打好的寿棺,是纯楸木方条打成的,特别重。通常抬棺材的方式是前后各一个体力特棒的壮年背着大扣,一旁四个人大把手把着棺材,十个人合力把棺材抬出屋门大门放到“驾子”上,由十六人抬到墓地下葬。当时商家庄能背大扣的只有赵显伦、赵显经兄弟俩,他俩都是能用弓弦拔“倒筲 ”的大力士。“倒筲 ”是旧时浇菜园的主要提水工具,用厚硬木材制成,为便于倒水而上圆下尖,重约两桶水,容积约为四桶水,一般都是用辘轳绞着从井里往上提水,显伦和显经都当众表演过用一根弓弦空手把一倒筲水从井里拔上来。所以这白公事上背大扣的任务非他俩莫属。可这回不好办了,因为逝者赵豫章是他俩的亲爹,他俩得披麻戴孝穿白布衫送殡,不能背大扣抬棺。要是用一般棺材,乡亲中挑两个壮的,也可能背起大扣把棺材抬出,可他偏偏用的是个楸木条棺材,特别沉,乡亲中别无他人能背起这大扣,出殡的前一天,公事总管就在犯难了:这可怎么办呢?
  挣钱行,耳朵长。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一伙外地人突然来到村里。十几个人中有两个是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显然是知道了这件事,趁机来要高价钱赚大钱的。总管想了想,就来和显伦显经商量:“平常村里乡亲们有公事,你兄弟俩都是全力去帮忙,这回你家有公事了,乡亲们却难以帮好这个忙,大伙儿都觉得很不过意。正好外边来了一伙抬棺人,我想和乡亲们商量一下,大伙儿凑钱为你们付工钱,咱雇这伙人抬棺吧!”显伦显经一听,断然拒绝:“那可不行!我家办公事,怎么能让乡亲们花钱?咱村又不是没有人,别家的老人我们能背,自家的老人就不能背,我们背着自家老人送出门去墓地安葬,有什么不好?明天俺兄弟俩照常背大扣!”总管心里很感动:“这可太难为你兄弟俩了!”
  第二天出殡起灵时,显伦显经兄弟俩毅然脱下白布衫,背起大麻扣,抬出棺材放到“驾子”上,送往墓地安葬了。
  一个秋千左右转
  清明节打秋千是传统的节庆活动。秋千有三种,前后晃动的叫直秋千,晃过梁的叫过梁秋千,周围转动的叫转秋千。商家庄解放前年年都吊转秋千。所谓转秋千,就是地上埋个碾砣子当基石,在碾砣的脐眼上立根下头安装钢轴的立柱,立柱半人高处绑根推杆,上头绑好横杆,横杆两头拴着粗麻绳,吊着牛索头当座位。人坐上去,另有人推那推杆,顶上的横杆就转动起来,带动所吊的牛索头转动,使坐在牛索头上打秋千的人飞旋起来,产生刺激,感受乐趣,有时转快了,索头几乎和横杆平行。只吊两个牛索头的秋千叫“一担狗”,另外还有吊4个的、8个的、16个的。商家庄吊的都是32个的。这32个牛索头分里外两层,立柱中间安了个巧机关,一推那立柱上的推杆,那里外两层牛索头就一层左转,一层右转,大姑娘小媳妇坐在牛索头上,红袄绿裤,交叉飞转,十分好看。因为各地吊转秋千的不多,能吊这种32个索头,同时左转右转的更少,所以不光本村人来打来看,连四周各庄,甚至十几里路以外的也都赶来看热闹,过把瘾。只是这推秋千的任务非常艰巨,32个人坐,起码得8个壮汉才能推得动。村里的青壮年就自觉担当起了这繁重任务。村里还生发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雇有长工的家庭,清明节这三天都不安排长工干活,让长工和村里的青壮年一起轮流推秋千,让乡亲们高高兴兴打秋千,欢欢乐乐过清明。
  唱戏自由腔
  过春节各村都喜好跑耍唱戏,商家庄也不例外。从上世纪30年代起,商家庄就年年唱,岁岁唱,自娱自乐。一般唱戏,都是剧情有依据的范本,扮相有一定要求,唱腔有固定板式,俗称“有板有眼”。而商家庄唱的却是自由腔。什么叫自由腔?他们戏台两旁的对联作了最好的诠释。商家庄村东有个大空场,是民国初年六户村民每户两大分地捐出的,共计大亩一亩二分,约合如今4.5亩。村里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办,每年春节唱戏都在这里搭戏台。戏台两边年年都写同一副对联:
  有生有旦有花脸俨然唱戏
  无腔无调无板眼简直胡闹
  横批:你爱来看
  怎么个胡闹法?可以说从扮相、表演到唱腔无一不具有“闹”的意味。
  先说演员。村里没有固定的演员,一到唱戏时,一些热心人,男女老少都有,争相到后台去扮装。常常一个角色好几个扮,扮相却是根据个人喜好随心所欲,不受剧本限制。出场表演时,传统剧本只作参考,每个演员都常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创造性地加入一些动作和台词,使演出更风趣,更活泼,更有乡土色彩。有时一个演员在台上演兴正浓,另一个扮相为同一角色的演员就迫不及待上台了,并且争抢到台正中, 把原在台上的演员挤兑成像如今伴舞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演员有时同声同腔干脆来个合唱,有时挤身扛膀子,有时还即兴发挥,像说相声一样逗几句趣。如有一次两个旦角就在台上逗了起来:
  原上演员:“我还没演够呢,你怎么就窜上来了?”
  新上演员:“我实在等不及了,你快下去歇歇吧!”
  “不行!我还没过瘾!”
  “那就咱俩一块演,权当相公娶了俩老婆!”
  “那也是我在先你在后,我是‘大’,你是‘小’!”
  这时小生也过来逗趣了:“好,就这么办,今后咱一起喝酒,一起吃菜,两个老婆,我一样对待!不过有一件咱得先说明白:日后我再娶三房四房,你俩谁也别吃醋!”不管是争场也好,挤兑也好,逗趣也好,全都是善意的,友好的,只会引起台上台下的哈哈笑声,增添全场的欢乐气氛。
  再说那唱腔,更是绝对的自由。同一出戏,有时生唱京剧,旦角却唱吕剧,净角唱的却是“箍炉子匠锔大锅”调。就是同一人的唱腔也是想换就换。可就是这种满坡乱窜的自由腔,几个热心乐手还是天天陪伴,坐台演奏,极力追逐演员的唱腔。由于唱腔高度自由,乐手使上吃奶的劲也追不好。其实追不好也不要紧,因为那演员根本不在意“跟弦”,只管自由发挥。
  据说,商家庄之所以发展起这独特的自由腔,主要是由一大群热心人所致。他们有的只会磕磕绊绊唱几句京剧,有的只能凑凑合合唱几句吕腔,有的才只会哼几句民间小调,但他们却都热心登台演出。他们行头自己买,脂粉自己备,戏台自己扎,搭工搭料,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风格独特的自由腔。当然,年年岁岁这么“自由”,也难免出现些小尴尬:如有一年初五,他们从早饭后唱到中午,从午后一直唱到天黑,因天空飘起了雪花,看戏的人都走光了,台上五六个演员还余兴未尽,仍在兴致盎然地大演大唱。其中一个看了看空空的台前,识趣地说:“咱也住了吧,看戏的人都走光了!”另一个没唱够的满台下看了看,见西南角上黑呼呼地像有个人,就执意说:“谁说都走光了?那西南角上不是还蹲着个人吗?”识趣演员朝西南角望了望说:“哪里有人?那是个碌碡!”
  “谁?咱六叔?咱六叔最懂唱戏啦!只要他还在那里看,咱就再唱!”说罢又咿咿呀呀唱了起来。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