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新闻作者:王星营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的传说一直在昌乐流传着,夷齐祠就在今昌乐县城东5公里的孤山上。
  孤山,原叫首阳山,亦名凤山。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二人隐居于该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人为纪念这两位仁人志士而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
  该山位于胶济铁路南侧,是我县宝都、朱刘、五图三个街道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4′,北纬36°41′。海拔266米,面积2.9平方公里。前有桂河缠绕,后有邢河源起北流,西与草山毗邻,南与方山相映,绿荫连绵数十里,是潍坊地区渤海南面第一山第一峰。
  《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此山系第三纪石灰岩构成,石灰石储量丰富。古邑人居于该山西面,每天早上首先从此山顶上看见太阳,所以命名该山为首阳山。古人认为凤凰为太阳鸟,所以又叫此山为凤山。昌乐古八景之“孤峰夕照”“龙洞云开”皆出于此山。明代昌乐县令于子仁八景诗咏之:
  孤峰夕照
  孤峰倒影大桥边,
  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
  半天残照好诗题。
  斜坡童唱驱牛下,
  远树烟含待鸟栖。
  二圣祠前云渐合,
  晚风犹动草凄凄。
  龙洞云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
  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
  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
  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
  拟结茅庵作近邻。
  此龙洞传说每逢天旱,祷焉辄雨,极是灵验。所以山顶上除夷齐祠外,还有龙神庙。龙神庙早已毁废,迹不可寻。唯有夷齐祠庙貌依然,虽有破损,但仍可看出原来的形制概况。此庙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石质无梁建筑,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庙前有一个方形石砌的蓄水池,早已干涸,里面填了些乱石,杂草丛生。此庙亦称昭贤祠、清圣庙,是专为纪念伯夷、叔齐两位先贤而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有案可查的重要修复就有五次,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现在庙里供奉着的一尊石像,头项已断,造型古朴浑厚,刻纹细腻流畅,是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的石雕风格。
  庙周围古砖旧瓦随处可见,残碑断碣散落整个山顶,数一下碑座碑帽,原来大概有十几座碑碣,东南角躺着一块尚完整的大碑,大部碑碣的文字经多年的风剥雨蚀,都已很难辨认,唯东北角一块半埋地下的断碑文字还清晰,是清光绪二十七年知昌乐县事朱照重修孤山庙时立的,碑的横眉是“孤山庙记”,竖眉是“重修夷齐祠记”,碑文记录了孤山庙的来历、伯夷、叔齐的事迹和重修夷齐祠的意义。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氏,伯夷是大儿子,叫墨胎允,叔齐是二儿子,叫墨胎智。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不肯,遂逃去。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二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善养老,便一起前去投奔。等赶到西周,文王已死,正碰上周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木雕像起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急忙上前拦住武王的马,叩头说:“你父亲死了不赶快下葬,却大动干戈,这算是孝吗?做臣子的兴兵伐君,这算是仁吗?”武王卫兵要杀死他俩,姜太公说:“这是两个仁义之人。”就上前扶起二人,让他俩离去了。等到武王消灭商朝,天下归周,武王做了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耻与为伍,就逃避到远离西周的东方,在北海的首阳山隐居起来,也就是逃到了现在昌乐县城东的孤山里,在这里挖野菜吃,发誓不吃周朝国土上的粮食。
  后来碰到一个上山挖野菜的妇女,说起天下变化,那个妇女说:“现在这里是姜太公的封国,这里的土地已是周朝的土地,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了。”
  伯夷、叔齐听后,仰天长叹道:“神农和夏禹的仁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唉呀,我们的命运真是悲哀啊!”从此以后,二人连野菜也不吃了,直至饿死。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孤竹国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仁人兄弟,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以表其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每年三月三有庙会,数不清的游客乡人云集山顶庙前,或缅怀贤哲仁圣,或祈求平安赐福,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伯夷叔齐被广为称颂,孔子赞曰:“古之贤人也,求仁得仁。”孟子赞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作:
  吊夷齐文
  岁旻秋之仲月,
  从王师以南征。
  济河津而长驱,
  逾芒阜之峥嵘。
  览首阳于东隅,
  见孤竹之遗灵。
  心旌摇而感怀,
  意惆怅而不平。
  望坛宇而遥吊,
  抑悲古之幽情。
  知养老之可归,
  忘除暴之为世。
  洁己躬以骋志,
  衍圣哲之大伦。
  忘旧恶而希古,
  退采薇以穷居。
  守圣人之清概,
  要既死而不渝。
  厉清风于贪士,
  立果志于懦夫。
  到于今而见称,
  为作者之表符。
  虽不同于大道,
  令尼父之所誉。
  东晋诗人陶潜有赞诗:
  赞夷齐
  二子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唐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唐大文学家韩愈之《伯夷颂》则颂其为:“独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至宋、元更被皇帝封为清惠侯、仁惠侯和清惠公、仁惠公。
  明学者薛瑄则有《咏夷齐拟古二首》赞其清风:
  (一)
  端居忆远游,路经首阳山。
  山有二贤祠,青松荫重关。
  斯人难再得,守饿心独安。
  清风激颓俗,高义起人寰。
  去之几千载,可慕不可攀。
  (二)
  人生苦不足,得陇更望蜀。
  祖龙泛海行,刘郎祀灶术。
  仙事俱茫然,百年竟飘忽。
  汲汲复营营,何时满所欲。
  吾慕首阳翁,清风在山谷。
  明嘉靖知昌乐县事朱木更有《清圣祠落成二首》颂其气节:
  (一)
  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
  篁丛千岁节,棠芷万年香。
  碣石藓苔点,祠荒风雨伤。
  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
  (二)
  扣马心何壮,纲常气自雄。
  清风与世远,劲节有谁同。
  明山东按察司赵鹤龄则亲书《昭贤庙诗》以弘扬其谦让仁义之品格:
  只为身言世道关,
  至今血食在孤山。
  谏周扣马终甘饿,
  逊国潜踪永不还。
  盛德全仁兼尽义,
  清风立儒更廉顽。
  贤祠岂独春秋祀,
  千古芳名宇宙间。
  有关伯夷叔齐隐居昌乐首阳山的事迹,昌乐历代县志均有记载,现代《昌乐历史文化丛书》和《昌乐名胜名人传说》亦收录其事。
  所以这不但是昌乐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对现代和后世都有重大的励志作用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