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怀古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营丘怀古
  “己卯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师尚父於齐都营邱。”“按营丘故城即太公始封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
  ——清嘉庆《昌乐县志》卷一《总纪》
  “成王封外祖父太公望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省昌乐县。”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一
  六月夏初,麦收尚未开镰时节,为探访齐文化的源头,我和星莹、增志驱车向昌乐县城东南行,走五图,过马宋,经崔家庄镇,行约五十余里,当到达原河头镇东北古城村时,已近中午时间。为觅寻察访古城垣遗址,我们围着营丘、古城、城前、城角头、古城店等村庄几乎转了个遍。太阳明晃晃地照在这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四周尽是麦浪滚滚的海洋,让人想起清人“暮云今古河山寂,麦秀空城半落晖”的诗句。古城垣遗址,正以它无边的绿色和质朴鲜丽的金黄,迎迓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跨过一条笔直的南北水渠,高高伫立在隆起的古城垣遗址上怅然沉思。原来,在这绿阴深处,曾站立着一座历史古城——它就是史书记载的姜太公始封之地齐都营丘。这座历经千载的齐国古城,正是我们所要探访的曾闪耀过灿烂齐文化之光的最早的发祥地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条遥远的时空隧道,眼前晃若闪现出三千年前太公建都营丘时的那段历史辉煌,一时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翩翩……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平定商纣称王天下之后,分封功臣,开国元勋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国,都营丘。据史书记载,这一年的夏四月,受封于齐的姜太公,载着开国之君的使命,率领大队人马,从周都镐京长途跋涉一路走来。当队伍渐近营丘时,太公心情一阵轻松,车马行速也随之慢了下来。当他夜宿旅店正要歇息时,忽听有人在谈话:“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客居途中而又睡得很安稳,实在不像赴国上任的人。”太公闻听此言,不觉一惊,立即整衣连夜上路,天将晓时,赶到了封地。此时,正好遇到莱侯率兵来袭,与太公争夺营丘。
  当时的齐地形势相当急迫,地方势力尚未臣服于周,东夷莱国又趁殷末大乱之机,对外大举扩张。边邻莱国的营丘,正是他们入侵夺取的范围,太公在此立国,实具战略意义。因此,莱侯得知太公封齐后,立即前来与太公争国。然而,太公是大军事家,精通兵法,擅用奇计,很快击溃了莱军。当平定了东夷来犯后,他又率军东征西讨,稳定和巩固了齐国局势。之后,在面对“负海泻卤,少五谷,人民寡”(《汉书·地理志》)的恶劣条件下,太公开始修建城池,集中力量致力于齐之政治、经济建设。
  历经三千年的沧桑风雨,当年太公修建的营丘古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我们只能从史书文献和眼前这片废虚中去寻找。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在被当地人称为“瓦碴子地”的原城垣遗址上到处寻觅着。当我们转到古城垣东北角最高的埠顶上时,从长满野枣棵、紫荆和枸杞的土层中,发现一堆堆酷似人型骨头的矸垢石和一些砖瓦碎片。有些瓦片上的花纹和图案虽已模糊难辨,但我和星莹还是拿在手里反复察看,仔细揣摩,心想能否从这些花纹碎片中,理顺出一点当年古城兴废的来龙去脉,发现一点过去曾未发现的历史遗迹和佐证呢?
  据史料载,这段残存的城垣遗迹,还是汉朝光武帝改北海郡为北海国,治所在今昌乐境内的剧县(昌乐县城西北七里处),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孔融来任北海相,为保护太公所建的古营丘历史文迹而修整的城垣,才使我们今天能看到惟此犹存的城垣遗迹。那么,最早的太公修建的营丘古城是个什么样子呢?
  古时营建国都一般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外郭,君民分居。太公建都营丘也守此法,分外郭、内城、皇城。
  外郭,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载: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今仍可考证出四个城门的位置,其中东门在今坊子区范家庄东北隅里许;西门在今北申明亭村西南“女娲庙”处;南门在古城村南十二里“府里庙”前;北门在今潍城区张家官庄村附近。
  内城,位于今河头村东里许,营丘村西二里处。旧雉堞成正方形,广袤1500米,城垣高6米,周长十一点二华里。现今仍存有四千五百米,宽十五米之城垣残迹。从我们站的城垣位置上举目远眺,仍可依稀看出当年古城的恢弘气势,前有金钗河,后有官庄河,左有白浪河,右有窦公渠上游河,四水环绕,可见齐都营丘钟灵毓秀,位处脉中风水之地。
  皇城,即今古城村,长宽里许,一个四百多户的村子。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称:西周太公始封地。村中原有唐朝长寿年间武则天敕建的姜太公庙。正殿三间,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每年三月十八日是太公生日,至今前来祭拜烧香者云集若市。另有八角琉璃井乃皇井遗迹。
  二
  凡读过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一章,都可清楚地记得这样的记载:太公建都营丘治齐,历经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至六世胡公。时周王为厉王,厉王暴虐,听信纪侯谗言,烹齐哀公,立其弟姜静为胡公。胡公自营丘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县境内)。周厉王十九年(公元前856年)哀公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为献公,又迁都临淄。后齐国逐渐强大,至第十六代国君桓公时,齐国称霸春秋,成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
  对这段历史的沿革表述,还有清嘉庆版《昌乐县志》、《山东通志》、《青州府志》都有详尽的记载。就连《太平寰宇记》中也有明确表述:“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伯陵;周以封太公为营丘。”太公封齐,建都营丘,即今昌乐,这本是无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但由于自献公迁都临淄后,逐渐强大,雄踞一方,时间久长,有人便以为齐国原本就建都于临淄。又因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误定营丘在临淄。说:“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浪水。”他这一遗谬确误于千载,至今造成了营丘在昌乐和临淄之争。实际白浪河在营丘东而非北,今古城村东南隅数步有丘,长宽里许,称石埠。据传在清乾隆年间,就曾有过一场营丘之争的大辩论,清翰林院士、工部侍郎闫愉在《营丘辩》文中,认定此丘为营丘之丘。最后,乾隆御笔亲题“尚父初封地”,作为昌乐县城中“保障坊”的匾额,至今石坊残部尚存在县城古城街闫家巷内。
  若说临淄为齐始封之地,则与文献记载与地理地貌,均不相符。正如《史记》载:“营丘边莱”。而临淄当时东临纪国(纪国故城位于今寿光纪台),并非边莱。临淄城中无丘,人们所说的城西葵丘,实则是桓公时代修筑的桓公台。再从当时营丘所处的战略地位上讲,周王室封齐,是把齐国作为东方的屏障,让太公这位开国之君镇守和巩固东方疆域的。理应封于东方最前沿,如封在已归附于周的纪国以西,恰与当时的历史现实相悖。
  周成王时期,姜太公应召与周公旦平息薄姑国等参与的“三监叛乱”后,成王又把临淄附近的薄姑地加封给姜太公。齐国由初封的百里地又扩至五百里,成为“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泱泱大国”。这才有了太公五世齐胡公徙都薄姑(博兴)、六世献公迁都临淄之事。齐都三迁,始封营丘,再徙博兴,后迁临淄,历史记载的脉胳是非常清晰的。仅太公一人在昌乐营丘治国修政达五十年,传五世六侯,历时一百八十多年。据《竹书纪年》卷九周载:“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齐太公薨;康王十六年赐齐侯伋命。”(伋,太公之子,丁公吕伋)。太公死后葬于昌乐木梁台(今红河镇台东官庄村西)。这可以从清礼部侍郎闫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中得以佐证。诗云:“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凭;地崩庚戌水,铭记太公陵;欲辨临淄误,返周亦缺征。”并诗后加注云:“雍正八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墓,碣旋裂。”
  无庸赘述,史料可见,昌乐营丘是太公初封之地,齐国的开国之都,是齐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古营丘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缩写的中华文明史,它可以和我们民族最古老的记忆联系起来,爽鸠、季崱、逢伯陵、太公望……这座历经千载的古城,东方大邑,历经沧桑,几经沿革,古迹荡然,不胜令人可惜可叹!然而,我们从现今散居的营丘村、古城村、古城店、城角头等这些村庄的名字和逶迤的残垣中,不是依然可以感悟到这片大地的深厚积藏和昔日的繁荣和辉煌吗?古营丘的历史文明,给齐鲁文明之邦,永远留下了光辉的史碑。
  三
  金秋八月,我与旅游局的吴少军主任和原地名办闫其昌先生,因听说在古城村太公庙原遗址周围,又新建了一座太公祠,便怀着对这位开国之君的景仰缅怀之情,又去营丘古城太公庙遗址进行了一次探访。
  那天,我们走东路,经过崔家庄镇,到达与潍城区交界处的白浪河水库。站在白浪河大桥上南望,一座东西走向的小山丘映入我们的眼帘。小丘叫牛山,近贴白浪河左岸,远远望去,似一座水陆码头。因该山西坡有大片的红土,人们又称它为红石崖。山上有神仙炕、姜太公钓鱼台和万松岭等自然景观。早年山上有棵千年迎客松,树高百丈,方圆数里外都可望到它。相传春秋战国时,营丘所以称缘陵,与该山有关。当年牛山苍松翠柏,绿草成茵,山色青幽,河水清澈,夹岸柳丝拂水,河洲莎草青青,生机勃勃,成为当地一景。无怪清乾隆进士闫循观,曾用纯白描的手法,写出“白狼远下擂鼓山,百里无泥沙底鲜;牛山之下波更碧,岸柳洲莎相与妍;数声螇螰来何处,一只鹭鸶清可怜;时有渔翁裹蓑笠,青丝闲钓夕阳边”的诗句,真实描绘了这里的美丽景色。
  我们本打算过桥往西,直去古城村,因前面修路,只好绕道转马宋镇经河头村,不巧这边也在修路。我们不顾田间小道的泥泞难走,步行了数华里才赶到古城村。刚到村的东北角,透过一片榆树林,就望到巍然端庄的太公祠已立在我们前面。我们急不可待地走上前去,发现门前有两块尚未竖起来的石碑。用手擦去上面的尘土,仔细辨认,其中一块原是清光绪元月四日所立的《太公祠碑记》,仍可清晰地辨认出:“昌乐城东南五十里,营丘镇之西,有古城焉。考之邑乘,太公始封地也。数传迁蒲姑,徙临淄,城遂废。历千百年,而外城、内城土垣尚存焉。自唐以来,为崇尚太公政绩,故在皇城内太公旧居,建修祠宇崇祀为神。历代追封加冕,永垂千古……”聊读碑记数语,心里不免又想起太公初封之地在何处的那场争议,实在觉得那是一场无须争议的争议。这不是历史提供给我们后人最确切地证记吗?心想那些至今仍主营丘临淄说的人们,如果也来此地亲见这些碑文,不知该做出何种感想和解说!
  抚摩着这些碑文正默默想着,忽听少军叫我,抬头见他正与一位白胡子老人在太公祠门前说话。忙过去与老人亲切交谈。原来老人叫滕慕堂,年已86岁,看上去老人鹤发童颜,精神健旺,是太公祠的看护人。他一听说我们是县里人,专门来瞻仰太公祠的,显得异常热情,忙从怀里掏出一串用红线绳拴的钥匙,开了大门让我们进祠观瞻。
  这是一座略带宫殿式建筑风格的长方形祠院,墙两边写着“文韬武略德厚流芳”、“护国祜民万民敬仰”的朱红字联,很是醒目。中间甬道红砖铺地,红地毯似地直通正北大殿。大殿檐牙高啄,巍然壮丽。院内两侧,还竖有汉隐士逄萌墓碑和窦公渠碑各一座。老人边走边向我们解释,这是乡民们为纪念姜太公在我们营丘家乡当年开国时的奇功异勋,摹仿原来的太公祠式样,去年才新建的祠院。原来的太公祠,也称姜太公庙,位于我们古城村中央,占地六市亩,庙基高出地面两米,四周有红色宫墙相围。庙宇坐北朝南,飞檐斗拱,双龙高脊,五楹、五檩、双扉,琉璃瓦盖顶,型制蔚为壮观,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庙宇建筑。
  大殿前门上额挂有横匾,书金色正楷大字“赐履灵堂”。殿门左右明柱上篆书楹联:“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为师。”大院前面建有高台阶山门,朱红色大门两旁刻有金色对联:“承周王佐,昭代元勋。”院侧耸立古碑十余通,多为重修庙宇碑记。院内林木森森,松柏参天,香飘烛照,肃穆清幽。
  大殿正面为丈五高的姜太公金身坐像,顶戴冕旒冠,脚蹬深筒皂靴,身着阔领龙氅,右臂武袖,手握打神鞭,左臂文袖,双指指向右前,状如号令三军之势。胸前银须飘逸,仪表庄重,威严堂堂。殿内正面上悬行草“风行东海”巨幅横匾,与太公神像辉映。神像两旁,武基、二郎两将拱立,凛凛可畏。大殿东侧塑有散宜生神像,系周朝佐武王灭纣显臣;西侧为南宫括神像,也系周朝佐武王灭纣之重臣。东西两端,还塑有辛甲、辛免威武神像各一尊,都谓随太公征战疆场的功臣将军。殿内雕梁画栋,金龙盘舞,壁绘彩画,多属《封神榜》里记述姜太公战绩的故事。每年的三月十八为太公诞辰日,届时在太公庙举行盛大香火会,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探古凭吊,平民百性携老扶幼,前来致祭跪拜,云集若市,热闹非凡。
  这座当年名闻遐迩的太公庙,可恨的是竟毁在日寇手里。日伪时期,鬼子一个小分队进驻庙里,在庙堂殿顶修筑了堡垒,毁树砸碑,庙宇文物皆遭毁坏。“文革”时期,又将残庙基础夷为平地,从此太公庙已荡然无存。只落得“驱除莱夷定指挥,雄风回首事全非”的无限感叹之中了。值得欣慰的是,立在我们面前新建的太公祠,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当我们站在新塑的姜太公神像面前,不由得一股深深的缅怀敬仰之情涌上心头,面朝这位齐国的开国之君,这位兴周灭纣振兴齐地的英雄,每人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据考,姜太公祖藉东夷,周朝东海(今日照市)人,名尚,字牙(一说子牙),又名太公望。因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故又称为吕尚。这位被民间人们神化了的人物,实际上是一位求真务实开放型的领导。据传青年时的子牙家中贫穷,只好离家出外谋生,在商都朝歌卖过肉,后在孟津开过小酒铺。但他穷而有志,艰苦自学。归周后,表现了出众的才能。从太公归周,到文王去世,他为文王制定和实行了强周弱商以待时机的战略方针。争取盟国,使虞、芮等国附周;西征犬戎、密须,东渡黄河灭黎占邗,开拓疆域,扩大势力;灭掉商在西方的重要盟国崇,以剪除商之羽翼;建立丰京,以巩固后方。使周弱商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
  文王去世,武王继位,以太公为“师尚父”,即担任“尚父”官职的军师。到了武王十三年,太公看到灭商形势已经成熟,就协助武王,发动了灭商的牧野大战。当时纣王集中70万大军进行抵抗。但由于太公指挥有方,“多兵权奇计”,还是被周灭掉。由于太公功勋卓绝,被封于齐都营丘,成为开国之君。
  太公来到昌乐营丘之后,在治国修政上,他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了富有远见的治国方略。首先,在政治上,尊贤尚功,力求稳定归心。他采用“举贤而上功”的全新用人制度,不计出身贵贱,不重名分高低,尊重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崇尚和奖励有功劳有政绩的人。这一创新的人才战略,使异族平民也有参政的机会,从而稳定了齐国的政权。同时,他还遵循“平易近人,民必归之”的原则,采取“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的措施,即尊重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其沿用自己的文化风俗,对于周礼也是有选择地推行。这对逐渐消除被征服者的敌意,稳定社会和民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经济上,他根据齐地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积极走发展工商业的富国强民之路。制定推行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的方针,或“劝其女工,极技巧,通渔盐”(史记·货殖列传),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民众中的生产技术,发展了农工商和海产业。从而很快收到了“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的成效,以初封时的区区百里之国而逐渐发展为东方强国。
  当告别了这位向我们做了热情介绍的老人,离开太公祠后,大家又来到古城垣遗址,再次回首眺望营丘这片大地时,心中禁不住无限感叹。姜太公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在营丘治国修政的大政方针是值得称道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实施的实际上就是人才、文化和经济战略。然而正是因这些战略的实施,和他创立的这种务实性和开放性方针,从而奠定了齐国八百年的基业,也为弘扬和发展灿烂的齐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今天回忆齐国建国史上的这些令人感叹的成就时,不应忘记,太公初建营丘时的艰难开拓,不应忘记,他在昌乐营丘的创业立基之功。同时,做为我们这些生长在营丘这块故土上的芸芸子孙,不是更应该从中领悟点什么吗?如果能够的话,那便是求真务实,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毕竟,在我们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是一种根本,是立业之根本,是治国之根本。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