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胜利大街过去的故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话说胜利大街过去的故事
  作者:丁永恩
  胜利大街,在60年前既1949年4月27日命名时,只有从现在的胜利西街和平路口至爱国路北口一段,全长约650米。这段街区原为潍县城南越河的南、北两崖。北崖叫“南越河北崖街”;南崖叫“南越河南崖街”。两崖之间越河的水自东流向西,过“双石桥”(今胜利西街月河路口)后转向北流。原这里是古老的“南门早市”,后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街区。但在潍县解放前夕,这越河两崖上所有建筑物被国民党军烧、拆、炸,遭到严重破坏,几成废墟。1948年4月27日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解放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后,潍坊特别市政府在大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对旧城改造,城市交通的恢复和发展进行了规划,按照规划这段街区应建成贯通城市东西的宽阔大道,于是迁移早市和大集,“拆城、填河、造路”的市政基本建设工程就从这里拉开序幕。这是建造城市东西大动脉的第一期工程,也是市政府的“以工代赈”项目。早市和大集在48年底全部迁离。49年1月初开工,日夜施工,到49年4月27日,预定拆除段的城墙虽尚未拆完,但河已填平、压实,行人和车辆已能通行了。同时拆除南门瓮城后,新的广阔的“南门广场”已现雏形。这时市政府在此举行群众集会,庆祝潍县解放一周年暨新街命名。以宣读市政府布告的形式,宣布将这即将建成的新街命名为“胜利大街”。取消“北崖街”“南崖街”的名字。同时介绍了一年前在解放潍县战役中,担任主攻南面城墙突击任务的七十九团八连在这里英勇奋战,将坚固的石头城墙炸开一个大豁口,使攻城部队从这里进入城中作战,直捣敌“城防司令部”,加快了潍县战役进程的英雄事迹。还宣读了当时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授予该连“潍县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的嘉奖令。因此处对加速潍县战役的全面胜利有重大历史意义,市政府将此街命名为“胜利大街”,蕴含着深远的政治历史内涵和鼓舞人们在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设中承胜前进的殷切希望。
  这段街区原是远近闻名的“南门早市”所在地,史载这里的早市在隋、唐时期就已形成,清末民初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南门桥(安定桥)南头、南关大街北口东西两侧,沿越河南崖摆摊设点的长度已达200多米。早晨4~5点就开始上市,至上午10点左右就散市了,遇到大集日,会延长到12点前后。那时卖菜者全是自种自卖,称“自卖头”。买卖者都很讲究菜的鲜、嫩和干净,最早的是昨晚采摘,有的是早上刚刚收获就来了。那时“叶不沾水、根不带泥”是约定俗成的外观标准。叶菜,如韭菜、香椿、菠菜、白菜叶上皆不见洒水;而所有根菜,如萝卜、蔓菁、葛大、莲藕包括芹菜、莴苣等等的根也都洗的干干净净(因那时到处都有水弯、水沟,不缺水,而且水也没有污染)。对价格也有计较,但并没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现象,市场里有时也有争吵,多因人多拥挤、碰撞而起。掺假使杂者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民风还保留着自古以来的淳厚。
  越河南崖路南,早市的东边,有一个古老的澡堂叫“南关塘子”。据说建于清代。草屋,石头浴池,客人休息在“炕”上,用“杌轳”从井中提水,废水排入墙外的“塘子湾”。民国九年(1920年)进行了返修。草屋换成瓦屋,石池改成水泥池,提水用上了驴拉的“水车”,只是“炕”没有换。在其南邻,马惠阶创办的“潍县电灯公司”于1923年开业。从此开始了潍县城区用电照明的历史。只晚上开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扩建发电能力后开始向工厂供电,就全天开机。
  这里的道路状况很不好。因南崖地势低洼,来往行人车马又多,自然土路的那种“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确是真实的写照,,又加上越河水涨时,就溢到路面上,故被叫做“水大路”。明末清初的越河北崖,则因交通不便,又是一片“野墓田”,荆棘丛生,一片荒凉。南门瓮城的城门是向西开,出城到安定桥(南门桥)必须向南再向东转个九十度的弯,若去北崖则再向东然后再向北转九十度弯,所以多年以来,早市、菜市和集市都不向北崖扩展。但因南崖市场人多“人气旺”的缘故,瓮城以东的北崖则成了“阴阳先生”的聚集地,人们称之为“阴阳窝”。因方言“阴阳”与“蚁蛘”(蚂蚁)谐音,就叫成“蚁蛘窝”了。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潍县“奉旨开埠”和胶济铁路潍县站建成通车,全城工商贸易蓬勃发展。民国十九年(1930年)历文礼任潍县县长期间,在成功开发朝阳门外南北坝崖,庆城门外南北沙滩之后,就着手开发这南越河的南北两崖。原来这里没有正式的街名,南崖就叫“水大路”,北崖就叫“蚁蛘窝”。这次开发定名为“南越河南崖街”与“南越河北崖街”。因规划开发地段皆属公有土地。便采取了“投标招租”的办法。投标者中标后,要在规定的期限(三年)内建成标书承诺的房屋,并从中标之日起向县政府交纳地租(年租)。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前后,两条街规划房屋基本建成。此时越河北崖的状况比开发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市迅速移向北崖。早点摊点动作快,很快就从安定桥北头向东展开,大约100米左右全是各种早点食品摊位,有规模稍大的就屋经营了。北崖西段,成了一条食品街。青菜瓜果,因为多是早来早走,还习惯在南崖。南崖也有了一些进屋经营的早点门市。随着街上各类店铺、工厂的陆续开业,这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的食品品种和店铺。在早点、小吃、食品方面有:张家三兄弟的“什锦”包子,从包子顶部的花纹即可区分包子是什么馅的。顶花为八瓣的是“肉馅”的;六瓣的是“三鲜”的;四瓣上面抹虾黄的是“大虾”的;圆圈的是“豆腐”的;扁圆的是“蔬菜”的;圆形如馒头,上有红点的是“红糖加玫瑰酱、青红丝”的。客人要一盘“什锦包子”,通常是糖包、豆腐包、菜包各一个,大虾包和三鲜包各两个,肉核包三个。当然也可由客人自行挑选搭配。裴大犟的“酥皮花椒肉火烧”;王发增夏天的“凉面”、冬天的“煮元宵”和“炸元宵”,所炸出的元宵像“棉花桃”,好看又好吃;米双新三兄弟的“清真五香烧牛肉”;酆家的“龙凤挂面”;于家的“香肠、扒鸡”;李家的“清蒸驴肉”;陈家的“锄刃”,是一种“小豆腐”包子,因其皮薄如锄头的“刃”而名,所用的“小豆腐”是“黄菜”与黄豆制作,“黄菜”是“蔓菁”或“葛大”的全叶经开水焯过后晒干而成。有一种特有的香味和口感;王星辉的早点店平烧饼、鼓烧饼、油条常年供应,唯饮品不同,热天供豆汁,冷天供“咸粘粥”,由小米糊、姜末、葱花、豆干条、粉条、豇豆、菠菜叶、花生米等熬制,客人用热鼓烧饼卷上热油条,就着咸粘粥,一份吃完,从里热到外;其他如李家的“朝天锅”;何家的“和乐”;孙家的“蛋卷”;蒋家的“高桩馒头”;高家的“现吃豆腐”;王家的“杠子头火烧”以及魏家的“枣卷、枣火烧”等等亦很有名气。其他店铺,如裱画师丁国桢开的“墨林斋”画店,除经营揭裱古今字画外,还是上海几家印刷公司所印年画的潍县总代理;“如意堂”中药店,是中医师徐广和的世袭老店,该店常备温热膏药糊,依患者需要配药和大小随时制作,其母治疗不孕不育有独到之处,声名远播,其子精研药材,后来成为药材公司重要药师。孟宪仁所开的“孟家店”,是沂蒙地区经营山货客商的食宿和经营之所;“青梅冰品厂”是潍县第一家机器制冰厂,生产冰棍和冰块,冰棍有多种颜色和味道,粉红色的桃味,绿色的青梅味,纯黄色的香蕉味,橘黄色的橘子味,白色的冰糖味;冰块是供各冷饮店制作“冰激凌”和“雪花凌”使用,该厂备了100个木制白色冰棍箱,供沿街叫卖冰棍者租用;“中华楼”是当时县城最大最完善的浴池,一座东西长30米,南北长18米,面街二层,东头三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内设池浴、盆浴、淋浴和水冲便器;日本人英博雄二医生开的“英博医院”,是南关唯一的西医医院,有医生和护士,临街平顶平房是门诊和办公室,院内建有一座带有室内卫生间的病房;“和顺栈”原是四家炭庄合资开的一个小店供来此做煤炭生意的客人住宿,在聘职业经理人丁申之为经理后,不但供客人住宿,还供应饭菜,并扩大招待范围,办起了货栈,把原为平房的栈房改建成二层楼房;高子元的“熏皮厂”;李之桢的“酿酒厂”;刘永昌的“义盛永铁工厂”;邵致文的“猪鬃厂”;张来德的“生丝、羊毛、毛线代理店”;高文德的“猪胰子”作坊等都经营颇善。另外还有两处宗教设施,在北崖东边,是戴礼祯所开的“爱丰铁工厂”的楼上,无偿提供做“耶稣教堂”,有牧师定期来讲经传道。北崖中段一座二层楼上是“潍县清真寺”,有阿訇住持,是全县回民的活动场所,楼下是出租店铺。在南崖东段有一个“南关操场”,为县城第一个公共体育场所,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一片荒芜的坟地上建成,建成之后在其东北角上还留下了一座“长毛坟”(太平天国攻打潍县时的烈士墓),操场东西长250米,南北最宽处也250米。1935年“潍县第二届风筝比赛大会”在这里举行;多次的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和“童子军”大会都在这里举行。信丰染印公司、华丰机器厂、惠东制药厂、裕鲁颜料公司等企业也在这里举办过职工体育运动会。
  与林立的店铺厂房交相辉映的是这里的古代建筑群和清澈流淌的越河,曾经美景如画。雄踞北面的古城墙,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周亮工任潍县县令时,在原有的土城墙两面砌石加高改建而成,城墙总高14米,成墙顶部有砖砌防护墙,防护墙高处为1.8米,垛口下只有1米,高出部位设两个方形洞眼,可供观察和射击使用(如此设两个洞眼的城墙极为罕见)。城上的“安定门楼”和城东南角上的“文昌阁”两层大殿与东南炮台上的四面坡大顶,构成一幅高大、雄伟、壮观的背景,俯衬着城下茂密树丛中鳞次栉比的店铺。“文昌阁”大殿南边,西侧有一棵古槐,其向北伸出的粗大枝子上挂着一只长约半米的铁钟;东侧有一座“魁星亭”,亭基高两米,亭中站立的黑色“魁星”,将握有毛笔的手伸出向前,笔尖直指西南方,传说“魁星点状元”,经这位“魁星”指了120多年后,在西南关确也出了两位“状元”。城墙东南角上“文昌阁”大殿、古槐古钟、“魁星”亭和东南炮台大顶合在一起,从城下仰望,巍峨瑰丽。城下越河南崖临河一排粗大的杨柳和垂柳,有的斜卧河上,柳梢轻佛水面;这柳树另一个重大作用是,当河水溢上路面,行人可从柳树的位置判别哪是路面?哪是河身?北崖临河岸坡上,乔木和灌木丛生,有杨树、樗树、刺槐、国槐、梧桐,也有紫穗槐、野玫瑰、酸枣、野丁香,还有野生的桃树、杏树、李子树、软枣等树夹杂其中。树木枝叶茂盛时,孩子们在树丛中玩耍,河对岸就看不见;清澈流淌的河水中,水草飘动,鲫鱼、浮稍、麦穗子等鱼群游来游去,还有泥鳅上窜下躜。春夏时节,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秋风过后,色彩斑斓的树叶随风飘舞,野果累累,一种别样风情;到了大冬天,雪飘河冻,雾凇、冰挂时常出现,白色线条勾画出的古城墙建筑群下玉雕般的景物组成一副晶莹剔透,苍茫神秘的北国风光。横跨在越河上有四座古老的石桥。最东头的是“状元桥”,条石砌成,有白色石雕栏杆,与桥西水中的“文昌泉”、桥北偏西河岸坡上的巨石“笔架山”构成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的幽古画面,它是城上“文昌阁”的配套建筑。在南门瓮城外,一座石拱桥名安定桥,习称“南门桥”,桥面两侧有雕花青石护板。此桥是南门菜市的中心地带,向西约150米是“鸳鸯桥”,该桥由南北两桥组成,南桥跨越“柳树行子沟”是河南崖的路桥;北桥跨越越河,是西南关进出南门的主要通道。在安定桥北头,南门瓮城下,有一座“关帝庙”,大殿中供着文武两种装束的关公,武将装束的戴头盔,身着绿色战袍,红脸黑髯,较大,坐于后;文臣装束的是头冠冕浏,手捧“笏板”,全身金色,较小,坐于前;两旁站立着关平和周仓,沿大殿内墙依次站立着关公的十员部将。庙院中有四棵高大的古柏树,据说是明代建庙时栽植。在北岸上还有两座小型古建,一座是全石结构的“敬惜字纸楼”,提倡人们将写过字的纸或将落在地上的字纸捡起来投入其中,以倡导“尊重文化”;另一座是全砖结构的“万骨楼”,提倡人们在见到散落地面的遗骨时,俯首拾起投入其中,也算一种“义举”。在开发北崖建房挖地基时,挖出许多遗骨,都投入其中,一时竟装不下了。当年开发建设时,全部保留了这些古建筑。
  1938年1月9日,风云突变,日寇侵占潍县后,在“安定桥”头架设铁蒺藜路障,封锁了“南门”,对过路行人盘查、搜身;早市菜市店铺的生意顿时冷落下来,有些店铺破产倒闭。但是日寇为了长期占领,在半年后又解禁了“南门”,早市、集市慢慢恢复,情况宽松了一些,但他们将“南关操场”划为“军事禁区”,不准中国人进入。日军在里面操练、打靶,在操场南边,建起“日本领事馆”和“日本学校”,在其院墙刷上“中日亲善”和“大东亚共荣”的大字标语。原日本人开的“应博医院”已变成了日军医院。又以“中日合办”的名义强行将“电灯公司”并入日资的“胶澳电气公司”,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电灯公司厂房内的发电机拆除,安装了3300伏变220伏的变压器,接受坊子电厂的来电,从此成为“潍县转电所”。在南崖东头开了一家日本文具店,他们的文具即好又便宜,店里的女营业员,对人和气,彬彬有礼,顾客进门和出门,无论买不买东西,她们都弯腰鞠躬行礼迎送,说着日本话的“欢迎”、“谢谢”。“中华楼”被中日合办后,改为“日本歌舞伎院”,霓虹灯闪烁,日本音乐横飞,日本人进进出出,其中大多是军人,热闹了一番。我记忆很深的是“洋柿子”(番茄)。以前菜市上没有这种菜,日本人来了后才有,那时只有日本人购买,本地人闻着有种邪味道,没有人买,以至卖“洋柿子”的人到散市还卖不出去,只好倒入河里了。但后来本地人也吃起来,饭店里还有了“洋柿子面条”。在“潍县转电所”南旁。日本人办了一个乙炔厂(俗叫“电石”)该厂将废浆倒入“南园下湾”。这个“南园下湾”已有600年历史,它是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刘应节修建其私人花园时挖的一个湾。该湾泥质极好,是泥塑的好材料,是城区从事泥塑业者的主要原材料产地。“电石”废浆倒入,刺鼻的“嘎斯味”,引起附近居民、泥塑业者及过路人的强烈反感。但有懂“乙炔”特性的人,用湾泥把固化的废浆块包起来,在泥包上打个眼,用火一点,立刻就着了起来,其光白亮,不亚于一支蜡烛。一时很多人挤在湾边就地制作“嘎斯灯”。有白铁业者,发现了商机,用白铁做成“嘎斯灯”,装入废浆块,还卖了一些钱。不长时间这泥的铁的“嘎斯灯”就成为大街小巷夜摊的主要照明灯具。日本鬼子对这里自然生态的破坏更表现在砍树上。他们把河两岸及庙里的大树全部砍掉,只留下小一些的树,说是做枕木用,大树中只留下了一棵,那就是城墙上“文昌阁”那棵。
  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潍县光复后,所有在这街区的日本人(包括军政人员和侨民)基本都撤走了,但是“潍县转电所”还留下了一个叫“石富”的日本人,他是一位电气技术员,愿意留下来为中国服务。因为“八年抗战”已胜利,该过好日子了,街民们喜笑颜开,早市、大集、店铺的生意有些好转,但是国民党在这里驻军日益增多,除将“中华楼”、“英博医院”当作敌产和真敌产“日本领事馆”、“日本学校”收归军用外,还“号”了一些工厂、店铺、民房做驻军“备用”。“中华楼”是一个“团部”驻地,北崖一家旅店因其有一个较大院子而成某师的军乐队驻地。日本鬼子建的炮楼、暗堡大部分保留下来,路障也只拆除了一部分,“南关操场”仍为“军事禁区”,李弥的第八军就在操场上进行部队训练。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国民党的“防务”形势日紧,在南北两崖的工厂、店铺、居民家里全安排了驻军。并开始沿河崖修建堡垒,此时将越河两岸的大小树木全部砍光。1948年3月炸毁了越河上的四座古桥,只在安定桥处用木头架了一座“吊桥”。当4月10日解放潍县战役在城郊打响后,国民党军将北崖全部居民限一天之内离开,除少量衣物和食品外,其他一律不准带走,说是“等八路(解放军)退了,你们再回来”,你去哪里住,他们不管。4月18日南关南部解放,国民党驻南关的残部退到城外越河一带,此时从城里调来一些民夫出城来拆除北崖所有房屋。因“中华楼”系钢筋水泥结构,拆不动,便用多颗地雷将其炸成一堆瓦砾。这时解放军的炮火已经开始集中向城墙上下轰击,拆房被迫停止。至4月22日国民党城外残部退进城里前,放火烧了南崖的所有房屋和南门吊桥(只有转电所幸免),此时,我军缴获了国民党停放在南关操场上的两架飞机。国民党调动空军对越河以南地区实施轰炸,“B-29型”4引擎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用一个小降落伞吊着,徐徐下落,凡击中之处炸成一个深5~6米直径10米左右的大坑。“日本学校”就被这种炸弹击中,除留下一个坑和坑边的瓦砾外,什么也没有了。4月23日解放军开始了强攻南面城墙。担任炸开南面城墙任务的七十九团八连英勇战士们冒着敌人城上猛烈的炮火,前赴后继,用高干炸药包,连续三次成功爆破,才在城墙上炸开一个深约7米,宽约6米的大豁口,突击队从这里进入城中作战。此前敌“城防司令部”为躲避我军炮火,刚从南门里大街路西原址,迁到南门瓮城内指挥。从豁口进入的部队经南马道200米即可到达此“司令部”。期间在炸开这一豁口的同时,城防司令陈金诚及其部下就仓皇逃去东关了。4月24日晨,城里全部解放。潍坊特别市政府即刻从城北解放区进驻城里开始办公。4月27日潍县全境解放,解放潍县战役全面胜利结束。市政府立即开始救助灾民,恢复城市生活。刚刚解放回到这里的南北两崖居民面对无法居住的“家”时,街政府的干部们及时来到身边,登记居民们的具体需要和宣讲党对受灾、受难贫苦居民的救助政策。那时,南崖房屋多是被烧掉屋顶和门窗,北崖房屋全是被拆去房顶和部分门窗,原有两层楼的,还有底下一层可暂住,原为平房的就没法居住了。大部分被拆下的房顶木料和门窗大多能在河里或地堡里找到。人民政府及时运来了柴、草和木料,根据登记的具体种类数目,无偿分发给居民,并发放救济金(北海币),救济粮(小米和大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早市、菜市、集市开始复苏,绝大部分的民房都能住人和使用了。但是工厂厂房、大型建筑恢复较慢,政府根据各类企业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货款,并及时在原“鸳鸯桥”、“安定桥”和城墙豁口处各修了一座木桥。“南关操场”又重新成为人们自由活动的场所。1948年底,市政府根据规划,首先将这古老的“南门早市”、“菜市”、 “集市”迁到“党家湾崖”和“柳树行子”一带。并专门为组织这次市场迁移工作设立了“党家湾”市场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于事前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说明,迁市很顺利的完成。但人们的习惯势力巨大,虽然大部分按规划进入了新市场的指定区域,但还有一些商户不去,他们虽然不再去越河南北崖了,但到越河南崖以南地区(离开越河南崖街,再向南20米以南)就成为一些人的选择。于是就出现了“党家湾”、“柳树行子”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南关大街”及北口以南的“水巷子”和原“溏子湾”、“南园下湾”、“南关大操场”西头所有空地都成了新的市场。从这一点也体现了解放后市场迅速繁荣的良好形势。按照规划,在市场迁移后,就要开始拆除城墙,填平越河,修建道路。这是建设东西大道的第一期工程,这期工程的施工范围包括:拆除南门瓮城及以东城墙和东南炮台,填埋“大马路头桥”以西到“鸳鸯桥”一段越河河道。按原两崖街建筑物基线原状,建成一条宽阔的新街。在南门瓮城和安定桥原址建成一个街口广场。全部工程由“潍坊云亮营造厂”总承包,该厂厂长潘云亮是潍县有名的建筑工程师,时任“潍坊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由建筑界和文化界名人组成,是市政建设的咨询机构,归市建设局管理)副主任委员。该厂自1948年底准备,于49年1月正式动工。拆除城墙的工程从南门瓮城开始,然后再从大豁口拆向两侧,最后拆除东南炮台。工程中使用了一些近代机具,如小型轻轨铁路、钢制翻斗运料车、卷扬机、柴油发电机、碎石机、空气压缩机、探照灯等,昼夜施工。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那时不懂得“噪声污染”,还以为是机械化施工应有的动静。工程进展很快,到4月27日,潍县解放一周年时,城墙虽未拆完,“南门广场”已形成,道路已能通车走人了。于是市政府在“南门广场”举行群众集会,庆祝潍县解放一周年,同时宣布这条新街的命名。
  5月1日“潍坊特别市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南关操场”举行,主席台上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旗杆上飘扬着“中华民国”国旗。会后的游行队伍,就是出会场北门后首先走在这“胜利大街”上,然后再经“博古街”“邓发街”“若飞桥”到“叶挺街”。
  1949年8月白浪河一场大洪水,将南北沙滩市场全部淹没,所有房屋全部冲毁。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将沙滩市场移向南关。在原“南关操场”上建设“西市场”。规划了五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沿原操场南和西侧弯形边缘规划为“六街”(另在信丰湾以东规划“东市场”;将天主教堂的南果园规划为贯通东西市场的“市场大街”),及时动工,于1950年初即全部建成。50年“昌潍专区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在“西市场”举办。在胜利大街东头(今胜利西街和平路口),树起一个高16米的会标塔,塔身全用红布缠绕,塔顶上是四面红五角星,塔顶挂毛主席像,以下白字是“昌潍专区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很壮观醒目。大会进行了一个月,除对全区物资贸易产生极大推动外,直接带动这“西市场”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接着利用物资交流大会搭建的设施,举办了“昌潍专区治安和镇压反革命展览会”,历时半月。
  60年来这段原始的胜利大街,在城市发展,尤其是在商业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先行的地位。如:潍坊市第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潍坊市文化馆”大楼在本街西头建成;我市第一个街头公园,“南门广场”公园并建有全市第一个公园喷泉,我市第一个正规曲艺演出场所,“潍坊市曲艺剧场”在广场公园北侧建成;全市第一个“百货大楼”,也是全市最大的百货商店在街东头路北(原东南炮台处)建成,此后“新百货大楼”又在本街西头开建,全市最大的浴池“潍坊浴池”在原“南关溏子”旧址兴建;全市最大的土产杂品商店“潍坊市土产公司门市部大楼”在街中段建成;全市第一个劳动保护用品专营店“潍坊市百货公司劳动保护用品部”在中段路北开业;全市唯一的工艺美术大楼“潍坊市工艺美术服务部”在本街东头路南建成,当时这也是全省建筑面积最大的工艺美术专用大楼;在路南偏东新建的“潍坊旅社”四层大楼是当时全市最高最大的单体旅馆建筑;此后扩建的百货大楼,保持了全市最大的地位,后来“中百大厦”的兴起,就出现了当年上海滩南京路上“先施”“永安”两大公司竞争的蓬勃发展态势。此后,“百货大楼”和“中百大厦”的连续扩建,工艺美术大楼改建,“曼哈顿”大厦开业,以及大街两侧众多商业大厦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简直就是当年上海南京路上“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公司争雄,从而使那段南京路成为全世界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之一,“南京路”成了黄金地段的代名词。碰巧的是上海南京路的起始街段,全长650米。也正是我们胜利大街起始时的那段的长度。
  60年,胜利大街从650米,到15000米。从一条街展现了全市的发展轨迹,今后必将在全市突飞猛进中,得到更多更大的推动并继续走在全市的前面。胜利大街,胜利前进!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