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初文现世潍坊始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甲骨初文现世潍坊始末
  (一)甲骨初文初露端倪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调水工程、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以及农村开山、挖沙场、建蔬菜大棚等,都在大规模、大面积、高深度地动工,各地陆续出土了许多古代文物和甲骨。出土的文物大部分被收走或买卖;唯有那些“烂骨头”多数未引起人们注意而随意丢弃或重新掩埋。近年来,在白浪河上游的昌乐县马宋、营丘、古城一带都出土过数量不等的带字甲骨。
  家住潍坊城区东郊的杨玉德五年前在白浪河水库南的营丘村旁、白浪河沙滩里亲眼见到沙场包工队挖出一批杂骨,有很硕大的,也有碎的,有带字的,也有不带字的,沙场的人并不在意这些东西,杨玉德递给他们几支香烟,拿走了其中五六块带字的。
  杨玉德向邓华提供的一件实物证据是在同一处沙滩里发现的一只刻有十四个字符的鹿角,鹿角已经硅化,如同化石。这是该村一位老农在沙滩上蹓弯时无意中踢到的,他从沙砾中拔出来细看,发现上面刻有字符,觉得好奇才没有扔掉,带回家中存放了两三年,杨玉德闻知后买了回来。值得提及的是:这件鹿角化石甲骨文上有一个字符,与邓华在浞河上游、夏代斟鄩国遗址处找到的一只贝壳化石上的刻符相似,也与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出土的黑陶器上的古字符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起源于潍淄流域,并在这个区域内,有了较为通用的契刻文字(包括角骨、贝壳和陶器上),这便是我国五千年前成型的原始初文。
  在白浪河上游,昌乐县马宋镇河西遗址附近,农民用推土机挖蔬菜大棚时,挖出一堆古动物骨头,有七块契刻着符号式的古文字。这七块甲骨文字契刻十分简单,应是龙山文化以上的文物,其中两件卜骨可能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契符卜骨。这批甲骨与该处下游10公里营丘村附近出土的鹿角和甲骨文互相印证:白浪河流域是我国甲骨初文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2005年,在寿光市古城西边约2华里与薛家岭相望的古河床七米深的沙层里,出土了五块动物头盖骨,据分析大概是猴子的头盖骨,其中有三块是比较完整的,基本都已钙化。这五块头盖骨内外都涂满红色,头盖骨变得像大汶口文化中的红陶颜色。每块上面都契刻满字体很大的古文字,显然祭祀前涂过朱砂,然后契刻了字符。
  最近,有位在潍工作的寿光朋友给邓华提供了一个讯息:王高六村的一位农民家里有块带字的骨头。闻讯后邓华迅速驱车前往查访,果然见到这是一块硕大的卜骨,一端有烧焦的痕迹,整个卜骨都被涂过朱红颜色。该物长约22厘米,正面契刻着几组文字,背面下方只刻有两个大字,另外还有五片刻有图画文字的碎骨片。
  在近20年的时间里,邓华利用写作空余时间,开自驾车跑遍了潍河、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到淄河流域,先后寻找到许多带文字的古陶片,也搜集到七八十块各种不同材质的(胛骨、肋骨、碎骨、动物头盖骨、象牙、鹿角、贝壳等)带契刻文字的甲骨。
  (二)“夏禹书”甲骨初文惊现人世
  今年5月份,邓华在青州古玩市场上先后发现了两块硅化的甲骨。其中一片长21.2厘米,可能是小象的肋骨;另一片是极小的肩胛骨(图二),骨面上均匀地契刻着两行12个以曲线为主组成的古文字;下部阴刻着四道平行的波浪纹做装饰。这块肩胛骨长9.6厘米,上部窄处1.8厘米,下部宽处(崩掉一角)4厘米。
  令邓华感到叫绝的是,那片肩胛骨上契刻的12个古文字,后来经市委宣传部袁训新同志辨认核对,竟然与苏州怡园碑廊里的“夏禹书”条石上的刻文完全相同,只是文字排列和笔划上略有区别。大禹是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父亲,距今四千多年历史,流传四千年的古文字石刻终于找到了实物验证。
  2004年秋天,邓华和妻子到苏杭旅游时,在怡园碑廊里看到包括“古仓颉书”在内的许多条石,很感兴趣,当即决定拍下来,作为研究古文字的资料,其中就有“夏禹书”。有人对夏禹书提出质疑:“怡园条石上镌刻的文字,会不会是哪朝哪代文人墨客杜撰后,冒充仓颉和大禹的名字刻上去的呢?”邓华在反复考证后认为,怡园的园林建筑是江南诸多名家共同设计制作的,当时怡园的座上客和题记者都是我国一流学者和书法家、画家,他们决不会共同杜撰古代圣贤的笔迹,也不会坐视造假而置若罔闻。怡园的每一块条石书法必有出处,得到当时金石学界的公认,否则自会贻笑大方。
  确定了这个信念,邓华认为那块已硅化的小小的肩胛骨应该意义非凡:它应该是距今约4100年大禹时期的文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能够验证的四千多年前甲骨文信物,它比安阳商代晚期甲骨文早约1000年,也就是说,它使我国古文字的信史又向上推进了一千年!邓华表示,如若能经专家进一步论证和科学测定它的真实性,这无疑是中华第一国宝,因为它在4000多年后,居然神奇地与史传的“夏禹书”碰巧吻合,这个历史的对撞足以震动华夏,震惊世界!
  (三)甲骨初文从哪来的?
  当初,在青州古玩市场发现“夏禹书”甲骨初文的时候,邓华很想了解它的出处,但老板不在场,虽几经探访,终无结果。8月中旬,有位在潍工作的寿光籍朋友向邓华提供了一个消息:王高六村一位农民家里有块带字的骨头,邓华立即冒着酷暑来到这位农民家里。与在场的三位农民交谈时,邓华取出了几张猴头盖骨和兽骨甲骨文照片给他们看,请他们帮助辨别真伪,旁边一个叫王景村的中年农民忽然抽出底下一张邓华并未打算让他们看的照片,说道:“这一块是我的。”“怎么是你的?”邓华愕然反问。“我卖出去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照片上恰巧是那件“夏禹书”甲骨。
  邓华仍不放心地让他反复辨认那张照片,他说:“一点都不错,就是我那块(甲骨文)。”邓华追问这块骨头哪里来的?王景村说,五年前薛家村马贵民在沙场装沙时,从五米下沙坑里挖到的。后来他买回来又转卖给青州收古玩的人。至此,这块“夏禹书”甲骨初文的来龙去脉已经完全弄清,从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它的真实性!
  (四)甲骨初文缘何出现在潍坊地区?
  甲骨初文的发现,以及各种甲骨、贝壳、鹿角、象骨、猴头盖骨等史前契刻文字的发现,揭示出一个重要史实:中国古文字产生的源头就在山东,具体地说,就在潍淄流域的潍坊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曾明确指出,拉开中华文明史序幕的海岱大汶口—龙山文化,“不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周围一带地区,而是向东移到山东半岛,可能在潍坊一带地区内。”潍坊地区深厚博大的文化积累和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类史前甲骨文及陶文的发现,更证明了吴汝祚论断的准确性。
  那么,山东半岛乃至潍坊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文字起源地呢?邓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天时地利优势决定的。
  远古时期,山东半岛是我国气候最温和的地区,十分适于人类生活繁衍,山东已发现的最早期的后李文化(8300年)就在潍淄流域之内,也是重要例证。中国的大江大河几乎全部是西东流向的,经常决口泛滥,任意改道流淌,给离不开水源的原始人类常常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远古的大江大河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又是灭绝人类文明的墓场。唯有山东半岛例外,它的河流基本都是南北向的,而且流程很短,形成不了大流域、大面积的泛滥之灾,原始人类就可以较为恒定地在这里繁衍生息,积累经济与文化成果,因此几千年后在这里发现甲骨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潍坊日报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