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春节轶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老潍县春节轶事
  2014年2月9日 本期撰稿:陈正宽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赶大集、买年画、腊月二十三忙祭灶、家家户户贴对子、进庙上香、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沙滩狂欢……老潍县人每每说起春节轶事,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并回味无穷。春节过后,人们希望新的一年如所祈愿的那样,散发一片勃勃生机。
  ……………………………………………………………………………………………………年画祭灶喜洋洋
  潍县城不大,但是老百姓把过年看得相当重要。赶集可以置办年货,而且越多越好。集上的年画特别抢手,买年画是为了腊月二十三晚上辞灶用。灶王木版年画出自寒亭杨家埠,年画是七彩套印,一版一色。
  沙滩年集人山人海
  现今,潍坊市之潍城区与奎文区,即老潍县之城区地盘。老潍县在明清时代,为山东省莱州府首县。潍县城不大,所谓两城对垒,一河相隔。城,指县城、东关;河,指白浪河。
  城关东西并列,一河南北穿行。而白浪河,盛暑之夏,动辄反性,洪水袭来,东关先淹。到了枯水的寒冬,白浪河偌大沙滩,则全然袒露在日头底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沙滩市场。从东关圩子的东城根往西排,草屋盖的简易商店,毗连形成了四条街,叫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四街往南,是保安桥。四街往西,是河水。从河西上岸,即南坝崖与北坝崖。
  沙滩大集,广而且富,在全山东相当出名。阴历每月逢二排七,即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是大集的日子。一交腊月门儿,沙滩大集,大到一望无边,人山人海。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只有卖不了的,没有买不到的。
  先前老百姓,把过年看得相当重要。赶集置办年货,多多益善。腊月二十二大集,是个标限之日。之前,赶集还从容。一过了二十二,距过年还有八天,沙滩的年集,秩序难免有点乱了。潍县城有个调侃:“腊月二十三——乱了竿”。竿子是出摊人撑伞棚用的。到了随便撑棚的节骨眼,也就是说可以乱摆乱放了,意即临近年底,无人管看。
  总之,从腊月二十三乱了竿起,日比日乱,直到年根。于是,潍县城又一个调侃出来,叫做“腊月二十七——乱大了!”笔者觉得,潍县年集,最有看头的,好像就在这里。此时,考察民俗的学者,如果到了潍县城,可以饶有兴味地上天桥一看,南沙滩有人海,北沙滩有人山。“人山人海”凑了堆,沙滩年集有了根。
  灶王年画请回家中
  交了腊月,赶潍县集,最超脱的是孩子。孩子没有负担,可以纵情地逛。上大集,看人,看物,尽欢而玩。笔者在儿童时代,最有记忆的童年乐事,就是赶年集!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这一天也将拉开年的序幕。潍县城里人、庄户人,齐赶腊月二十二集,说啥也得“请”(不能说“买”)张灶王年画回家,好锅台祭灶。所以腊月二十二,沙滩大集上的灶王年画,特别抢手。
  灶王木版年画,出自潍县寒亭杨家埠。这画分为三部分:上部分,文财神;下部分,武财神,中部分,灶君府。灶王爷与灶王娘并坐,在元宝山聚宝盆中间,居家过年,当一家之主。一年之中,只此一晚,灶王爷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家一年来的喜怒哀乐。在天宫住上七天,直到年除夕晚间,回归本宅。灶王守灶,一年坐岗,只此八天离灶。世间人,哪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好也罢,歹也罢,家务家捂,报喜不报忧是原则。总得向老天爷说一点,瞒一点。不然,灶王爷这一家之主,怎么当的?
  老潍县,文明集萃。民间于辞灶事,向来重视。潍县城辞灶,都在锅台上。供品有点心四碟,外加“火糖”。火糖即麦芽糖,窝圈形状,特别粘,也特别甜。由于火糖粘嘴,灶王吃了,嘴唇不灵泛。所以到了玉帝那里,只选好话说,报喜不报忧。
  家家辞灶炉烟袅袅
  到腊月二十三夜,日头一擦黑,灶上灯火亮。在年集上“请”到的灶王年画,悬上灶壁。灶台盖垫上摆供品。香炉插了香,香烟霭霭长。此时,家中主妇,双膝跪于蒲团上,念念有词,虔诚又神秘——灶王爷,灶王经,三双筷子红彤彤,骑了骡马上天京。凌霄殿里玉皇见,这家人家好行善,济困扶危善不断。
  家家辞灶,户户诵经,炉烟袅袅,烛影摇红。此时欣赏那灶台壁上所挂的灶王年画,特别富于诗情画意。
  潍县杨家埠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基地之一(另两个一是苏州桃花坞,一是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年画的特点,要的是花花绿绿。什么叫花花绿绿?看见了吧,潍县年画,是过年的画,吉祥鲜艳是她的个性。乡亲们喜欢“艳”,讨厌“淡”。口语说,花花绿绿,看了舒服。其次,杨家埠年画,夸张构图,套印上色,艳丽浓郁。大色块,中色块,小色块,块块富丽;大紫,大绿,色色堂皇。浓浓地涂,深深地铺,活活地出。农家冬屋烧柴禾,壁间灰黑。但过年腊八一扫尘,年画一上墙,农家特有的年味,一下子烘托出来了。
  中国木版年画,如鲁迅言,属于民间艺术。民众的画,虽不及文人的细腻,它却刚健、清新。君不见杨家埠年画,七彩套印,一版一色。先是线版,如人物的口,用黑线勾勒。红版印唇,由于色块套版的尺寸错位,口的黑线与唇的红色,总要错位那么一点点。倒是,因为有了这点小小错位,反而把年画的刚健与清新,一下子突显了出来,跃然纸上,味之不绝。
  普天同庆年除忙
  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年除夕,老潍县自古相沿“忙年除”的风俗。在年除夕,家庭主妇忙得晕头转向,她们忙着做饭,忙着备美味佳肴。一正月的饭,年除忙完。
  除夕主妇灶上忙
  清代光绪年间,潍县进士王之翰,曾写过一组《九九消寒歌》的组诗,把冬至交九之后的隆冬情景,写得曲尽其妙。其中五九,是专写潍县过年的:“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醪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腊月的最后一日,有时“小尽”(阴历小月尽日为二十九),有时“大尽”(阴历大月尽日为三十),此日谓之年除。老潍县,自古相沿“忙年除”风俗。年除忙的,白天是人,后晌是神。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过一年,长一岁,这被人视为天底下的头等大事。而被浓厚的先民文化包围的老潍县,过年是大事中的大事。说到底吧,老潍县忙年,入了腊月门,即已开始了;而即使到了这腊近春回的年除,也要再整整忙活上年除一天。早早起身的主妇们进了灶门:生火拉风箱,刀在墩上砍。锅里油炸响,馒头打了扇。剩年除这一天,全力以赴为吃饭,一正月的饭,年除忙完。这就需要年前统统做好,放在冷屋里,吃时一馏就成。
  美味佳肴份量足
  过年的干粮,主食是大白馒头,过了小年即开蒸,一蒸就是两大瓮,吃到二月二,如官赐福。主食还有枣糕,潍县过年,蒸糕必备。枣糕谐音“早高”,早早高发,日进斗金。蒸糕先得备料,一是赶集买枣,籴黍子碾黄米,然后在家加工成糕。糕分两种:一是如茶盘大的糕,叫糕坨,大年五更,神灵供桌上的专门供品。一是如馒头小小的糕,这是供人的。这些年糕蒸好了,放在瓮里,冷天不坏。吃时上锅一馏,金黄金黄的糕,通红通红的枣,收到瓷碗中,另加白糖,用筷子挑起尝一口,粘唧唧,甜蜜蜜,可口极了。
  还有,过年的肴菜,也分为人神两种,规格不同,加工不一。供神的有九大碗,分门别类,有鸡鸭鱼肉、海鲜土特产。比方,一条大大的家鲫鱼,即是吉祥的一个碗。大头丸子一碗,酥肉又一碗。然而,说到过正月,人吃的菜肴,那就铺排得多。讲究好看,好吃,好上桌,不俗气。潍县城正月里家常菜肴,十家九做的,有这么几种:一是肉炒长果仁。长果仁即花生米,煮熟去皮。青豆子,水先泡好,海米木耳泡足。选半瘦半肥猪肉切丁,入锅炒熟,放入长果仁青豆子,煮熟了即可。
  肉炒芹菜是一道,肉炒疙瘩咸菜也是一道。至于汤菜,肉炖白菜一味,最为普通。山药肘子一味,到了乡下走亲戚,是必然吃到的一味。到了潍县城里,大宅户里,过年备肴的传统,古久,京味,非同凡响,更不用提。笔者出生在贫民之家,对过年没见过更没吃过的美味佳肴,何其多也。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述说过年肴菜的加工过程,正好间接说明了,年除日,家庭主妇忙得晕头转向。
  针线活儿抓紧做
  忙了吃的,忙穿的。全家人过年穿的新衣,虽说大致加工完毕,但仍有后续有待完成。老爷子的马褂,不是还有两个纽扣鼻儿不曾钉吗?赶紧找出来,快钉上。老婆婆的衩裤,两根带子不是还未绷吗?趁早绷,莫忘记了。
  家家主妇忙在灶上,忙在针线包里。看看年除的残阳,已渐渐坠入云端,天已擦黑。家家主事的男掌柜,开始张罗年夜供神事了。传说,大年五更,诸神下界。居家上供,至少四桌。财神是一桌,这是必供的。发家致富,众望所归。天地全神,是一桌。供桌设在天井正房前壁间。以木升为香炉,内装秫秫,炉面糊以红纸。不烧三路香,一烧一仔(一把)香。供品,用了九大碗,外加生猪肉一刀,咸白鳞鱼一尾。
  供桌上方壁间,则挂杨家埠年画出的“全神纸马”一张。画上印着《封神演义》里的天地全神:一是元始天尊,二是通天教主,三是洪钧老祖。供桌前备有纸扎的“猪羊”(代表古时“牺牲”,是祭天必用供品),上披黄表、花戋(焚烧的钱粮)。正堂正间则设祖先供桌,神主在条几摆列,桌前有帙子,桌头设香案,桌间供九大碗。年除日一擦黑,由老家长带领全家子侄,到街口门外,焚香膜拜,请祖宗回家“过年”,此之谓“请家钱”。
  吉祥口彩福寿长
  中国人多说吉祥话,力避消极语言。潍县城过年守岁,长辈无不叮嘱晚辈,过大年五更,须字字在意,句句留心。潍县杨家埠年画,利用谐音双关,创作出大量富于吉祥口彩的喜庆作品。民间既重喜庆口彩,那么如有非吉之事,则须力避口误,讲究“口有遮拦”。
  说话做事有讲究
  中国人对吉祥口彩,极其讲究,更何况逢年过节。所谓吉祥口彩,就是多说吉祥话,力避消极语言,重金言,戒粗俗。早年间,潍县城过年守岁,长辈无不叮嘱晚辈,过大年五更,须字字在意,句句留心。一夜双岁,五更二年,夜半交子(夜半交子时,即新一年的起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到了五更曙,爆竹响彻,叫花子登门,敲了竹板,连唱吉祥口彩:财神落了座!银钱一大垛!快赏快赏!黄金万两!
  吉祥口彩,在杨家埠年画里,同样大放异彩。借物咏人,语涉双关,谐音吉祥,是民间年画盛销的诀窍。汉字组成音、形、义。古来平民,不识字的和半文盲的居多,他们习惯于用听音、看画而谐义,此等话语,叫做“谐音双关”。唐代诗人刘禹锡有《竹枝词》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中“晴”字,谐音双关;从字面看,是说阴晴的“晴”;从字义看,是说人情的“情”。
  潍县杨家埠年画,利用谐音双关,创作出大量富于吉祥口彩的喜庆作品。一个篆体的大“寿”字,周围拱飞着五只蝙蝠图案,此之谓“五福(蝠)庆寿”。一只喜鹊,唱在梅花枝头,谓“喜上眉(梅)梢”。一条大鲤鱼,簇拥着一片盛开的荷花,谓之“莲(连)年有鱼(馀)”。塘中金鱼成群,谓“金玉(鱼)满堂(塘)”。鱼与鸡共栖一轴,谓“吉(鸡)庆有馀(鱼)”。年画里画意的吉祥口彩,与色调的喜庆色彩,是乡亲们过年,非买几张年画不可的重要诱因。
  民间说话避讳多
  春节喜庆,人讲口彩。这,一指字音,二指词义,双关吉利,必须谨记在心。先前有个财主,和他三个儿子过年。一个叫发财,一个叫元宝,一个叫高升,规定年夜说吉祥话,儿子却不知趣,扫了老爷子的兴。老爷子说,到了五更头上,我守夜在堂屋里,你们住在楼上,我在下头叫发财,你答应“指日可待”;我叫元宝,就答“马驮车载”;我叫高升,就答“加官进戴(顶戴)”,到时老爹一定高兴。无奈三个儿子到时没睡醒,叫名时出了点故障,扫了老爹的兴。
  民间既重喜庆口彩,那么如有非吉之事,则须力避口误,讲究“口有遮拦”。平时失火,忌说失火,叫做走水。《红楼梦》中,凡言失火者,皆曰“走水”。乘船渡江,忌讳说“沉”,对于水上讨生活的人,“沉船”大不吉,为了避讳,甚至连与“沉”同音的字,都要避讳。京剧《秋江》,艄公问借船的尼姑陈妙常“贵姓”,答姓“陈”,艄公当即大不悦,连连支吾“说不得,说不得”。意是说乘船讳“沉”,言外之意,乘船也要说吉祥话,如一帆风顺。
  力避口误,即不说凶险字。而凡遇讳语,皆以借代出之。民间忌讳“吃醋”一语,若与妇人同席,男子如心怀好意地问女子:“你吃醋不?”问了即大不敬。干脆,连醋的名字也改了吧,酸不叫酸,叫“忌讳”。如宴席上询女子:“你吃忌讳不?”女方则可大大方方地笑着回答。受吉祥口彩启示,商家特讲谐音喜庆。连“今日开业”,也写成“金日开业”,冀发大财。在江浙一带,商户柜台上常置有小小棺材一口,以谐发财之吉利。
  风俗中讲究喜庆
  总起来说,人们总想在新旧交替之时许个美好心愿,希望来年诸事顺利,庄稼有个好收成,老人长寿康健,幼儿健康成长、商人财运滚滚,以吉祥的话儿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潍县自古对于农事的丰歉,都非常重视。在东关圩子南门鸣凤门外大约三里地,有个小小的草庙子村。小村里盖了一座小草庙。草庙子里供奉的,不是什么大神灵,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麦嬷嬷”。在潍县话中,嬷嬷即是奶奶。此所谓麦嬷嬷,即指麦神。五谷杂粮,麦子为贵。每年到了芒种时节,临近麦收时分,农家大闺女小媳妇,无不成群结队,拿了香烛纸马,齐到草庙子,祭麦嬷嬷,以祈祷麦子大丰收。也由于这个麦嬷嬷庙,潍县的草庙子村,因而出了大名。当年,姜太公封神,还曾封过麦嬷嬷。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丁兴旺,成为古今人生的最大希冀。有件小事,可以证明——潍县过年有风俗,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正月初七,如若天晴,主着新的一年“收人”。人人希望庄稼丰收。但庄稼丰收,人是关键。如果没有了“人丁兴旺”,庄稼丰收何来?后来,笔者发现,规定正月初七是人日,古代也有。在唐诗中,就有一首叫做《人日思归》的诗。
  守岁年夜醉如糖
  老潍县过年,如上庙、听爆、逛景、看灯等,守岁的内容丰富多彩。子夜十二点(零点),为新旧之交,所谓“交子”也,零点入子夜。而普天之下所有家庭忙活了多日的,就为了品这“交子”的神韵。
  鞭炮助兴年味浓
  老潍县民间过年,特别追求味道。其力透纸背的,有七要素:一是音响,二是灯彩,三是祭祀,四是耍景,五是风情,六是美食,七是诗文。
  先说音响。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一入文,先被那鲁镇过年的浓重音响所渲染出来的“年味”,搅得心醉神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火药香。”这是中国南方农历过年的音响传真,气息录存,原装留真。
  老潍县过年,与爆竹的亲热,比之南国尤甚。老潍县东关北郊的则尔庄、丁家庄与三娘庙,这三个小村所有的乡亲,一冬的副业收入全指望赶爆仗(爆竹)实现。潍县有个调侃,“则尔庄的爆仗——个中个”(意即个个脆响,无一次品)。
  纵观胶东与鲁中,潍县大抵是爆仗的集散之地。品类之多,首屈一指。大爆仗,小爆仗,牛爆仗。鞭,包括大鞭、小鞭、百头鞭、千头鞭、万头鞭。除夕夜爆响,震耳欲聋。何况,还有钻天追、两响、大小泥垛子、滴滴金等烟花品种。你想,万家灯火,诸神下界。倘没有爆仗助兴,那彻夜不绝的年味,怎能把年烘托到极致?
  成群结对进庙堂
  城区寺庙多。寺庙多,则特别充溢出一种神秘兮兮的氛围。都说,大年五更,诸神下界。既然神灵下凡,也就年夜庙堂俱开,烛火辉煌,香烟霭霭。城里的大庙,有城隍庙、岳王庙、石佛寺(俗称南寺),香火特旺。
  东关有高高的八阁,即镇武阁、三官阁、王母阁、玉皇阁、绿瓦阁、观音阁……城里北门外有偌大的古寺玉清宫(俗称北宫)。古人用立庙进行人文教诲,在普天同庆的大年五更中,守岁的子民,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上庙进香,不仅可以广开眼界,接受教诲,且对平添年夜风景,也是一条让人迷恋的途径。
  地处东关北下河北首、屹立在鱼店街西头的绿瓦阁,俗称鱼店阁子。阁上北大殿是《三国演义》红脸大汉关羽的生平袖珍山塑——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过黄河,斩秦起;古城会,斩蔡阳……过年守岁,上庙进香,敬神仰像,借以修养。此之谓现场的形象化教诲,是别的什么画面也无以取代的。你上了阁,进了香,出了庙,回看堂,黄纸庙联昭示你: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一种无比自尊的神圣感,从你心底油然升起,祀佛敬神的净化心灵过程,也就不知不觉地自然完成。
  子夜饺子吃得欢
  年味的第二要素,是灯彩。在老潍县,年除一煞黑,家家户户都挂上灯。一般小户,则在影壁墙上,挂吊角方形的“福”字灯,门口悬圆灯笼。
  所有供桌,皆有烛台,叫“满堂红”。过五马,挂灯。过元宵灯节,更要挂灯。这个灯节,其实早在年夜就开始了。潍县过年,传统规定,从大年夜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还不止,非过到正月十六。总之,在这普天同庆的大年夜里,上庙、听爆、逛景、看灯,都是守岁的最佳内容。
  守夜,是过年的主题。子夜十二点(零点)为新旧之交,所谓“交子”也,零点入子夜。而普天之下所有家庭忙活了多日的,就为了品这“交子”的神韵。传统的过渡方法,是家家包饺子。饺子(交子)——在美味品食中,揭开新一年的序幕。老潍县不叫饺子,叫扁食。
  大年五更的扁食馅子,是早在年除白天,已剁好了的。过年的扁食馅子,潍县城兴剁白菜肉的。老百姓有俗话:“诸肉惟有猪肉美,百菜还是白菜香”。全家妇女,齐集炕头,围了面板,捽剂子的,擀皮儿的,包扁食的。在说笑中,扁食包了一盖垫,又一盖垫。最神秘处,是包扁食的,一面拿皮子包馅儿,一面悄悄把小物包进去。什么东西?不知道!早晚到五更头儿,居家团圆,热气腾腾,共食年夜饺子时,一个边吃边说:“哟!俺吃着了栗子!”一个说:“我吃到花生了!”
  过年对子哲理扬
  过年看春联,哲理让人甜。回思老潍县,岁岁味如泉。年对,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年年要过年,岁岁贴春联。写春联,贴春联,喜庆为重,吉利当先。明清以来,潍县有不少著名的文化人当知县,他们提升了潍县过年春联的档次。
  春联彰显深厚底蕴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出了传统春联的文化底蕴。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说出了东方华夏欢腾的年味,鲜活的年对,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词儿。
  年对,也叫门对、春联、对子。汉字属于图象文字,世界上大多民族通行拼音文,惟独汉字,重于象形表意。汉字个体独立,故其同义字、对义字、反义字,皆可两两般配,对对成双。房屋必有门,门则必两扇。审美联想由此展开,即撰写对偶的联语,用曼妙的书法,写于丹红的色纸上,贴在过年的门楣上,表达又是一年的喜庆,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意境。
  汉语文墨,博大精深。年年要过年,岁岁贴春联。几千年下来,联词的积累,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从内容看,儒家重教化,在联词中得到反映。“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诗书承世泽,孝友念家风”,“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事即经纶”。祖先们讲“忠厚”、“诗书”、“孝友”、“和平”、“处世”、“练达人情”、“洞明世事”,这都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旋律。人,是社会的细胞。国,是家庭的放大。每个细胞壮健了,整体自然壮硕。
  吉利喜庆,是过年的关键词。写春联,贴春联,喜庆为重,吉利当先。“向阳门第春先到,积善人家庆有余”。让“向阳门第”与“积善人家”对仗,显示出美的升华,善的因果。“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表达对老人的至诚倾心。“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千祥云集,百福并臻”、“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揭示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人文境界与文明轨迹。
  门上对子犹如展览
  老潍县过年,穷家富家,忙活一年,从装饰角度看,无论如何,也要来点新色彩。用丹红纸,写对子,贴在门上。此种丹红纸,是潍县当地用土法造出来的。用红黄两色相混,刷在白纸之上。俗语说,红和黄,喜煞娘!
  在明清时代,老潍县城,书香门第多,世家多,大宅门多,文化氛围极浓重。过年沿街看,家家贴门对,好比全县办了书法展览。“燕过重门留好语,莺迁乔木报佳音”“多福多寿多男子,宜兄宜弟宜家人”“祥云书大有,瑞雪兆丰年”,这些都对仗工整。“日暖华堂呈百瑞,春深画阁照三星”,富贵绮丽。有的春联,盈盈富书香气:“孟子七篇皆言义,大学十章半理财”。联中《孟子》《大学》,是“四书”的两种,另两种是《论语》《中庸》。
  对行业联,有一定之规。一看“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是祝愿发财。一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倡挣大钱,判知这是商号联。旅店行业,现在叫宾馆,春联则写“五湖思范蠡,千里慕元龙”,用了范蠡和元龙营商得富之典。“交以道、接以礼、四海春风;近者悦、远者来、一团和气”,联语专讲微笑服务,宾至如归。要是过年行婚礼,必贴婚联。“诗云:钟鼓乐之,易曰:乾坤定矣”(《诗》指《诗经》,《易》指《易经》即《周易》),“共结丝萝山海固,永谐琴瑟地天长”,讲一旦结缡,海枯石烂。
  有庙联祀联。如关庙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马过五关思汉主,花开三月忆桃园”灶王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文人知县推波助澜
  明清以来,潍县有不少著名的文化人当知县,像周亮工、郑板桥。他们都是大书法家,为文人所仰慕,相随当地也就出了相当多的书法家。这对提升潍县过年春联的档次,起了助推作用,且一代胜过一代。到了清末,当地出的书法家更多。一到过年,明显地看出全城春联的书写突飞猛进。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往后,名书法家像郭恩言、郭恩霖、陈柏岩、郭谷石,更是一代胜过一代,后来居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号招牌的书写,对于全县书法欣赏眼光的提升,尤其是一个大促进。
  由过年贴春联,到商号写招牌,到学校引进书法作为必行的教授之课,这个三点一线,直接把县民的书写基础,全民性地上了档次。正像王安石的诗所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日初升,丹红耀眼。从中土至塞上,由京城到边远,无处不是春天的歌谣,随地都有百花的绚烂。因为有春联的装扮,神州才能举办出容量博大的画展。也只有沉浸在春到人间的大地上,方能丈量出中华文化的古久博大与精美深远!
  从前在一个学屋里,有个私塾先生在教室的迎门自书了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初一沙滩尽情欢
  在潍县东关与城里之间,南起洋灰桥,北到大石桥,有片极其开阔的沙滩。最集中的沙滩地面,在保安桥与天桥之间,面积广可数百米。就在这个地片上,形成一个市场,起名叫做“沙滩”。一到过年,沙滩四条街,俨然一跃而变为济南大观园、青岛东镇、上海的外滩了。
  大年初一沙滩狂欢
  老潍县比起山东的其它大县,原本很小。人群集居,充其量,一个县城,一个东关,一个乡下而已。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里也不过两万人。在城里过年的乡亲们,守了一夜的岁,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全城灯火,万家新衣。玩,上哪儿玩呢?
  不用犯愁!如前所述,在潍县东关与城里之间,南起洋灰桥,北到大石桥,有片极其开阔的沙滩。最集中的沙滩地面,在保安桥与天桥之间,面积广可数百米。就在这个地片上,形成一个市场,起名叫做“沙滩”。平时的沙滩,仅仅是市场。而一到过年,沙滩四条街,俨然一跃而变为济南大观园、青岛东镇、上海的外滩了。
  出了东关庆成门,是沙滩一街。过年的一街,是专卖鼓荡子与爆仗的街。这里说到鼓荡子,很多人不摸底细。鼓荡子是啥?不说还罢,一说就怕。家伙个小,嗓门好大。所谓鼓荡子,不过是种玻璃制品,形状像个油溜子。上头有根长长的细管,当做吹管,下头有个稍大的圆底,为震动器。
  吹的人,把它衔在口上,往管里送气,气动底下玻璃片,因震动而发出拍拍的有节奏的音响,激动而响亮。大年初一,人们倾城而出,都上沙滩狂欢。人人争买鼓荡子,个个竞吹油溜子,欢快的节奏冲破云天。鼓荡子好比男高音,嗓门粗犷而欢快。不过,吹这东西相当危险,弄不好,一旦吹破,玻璃碎片,吸入口腔,伤到口腔就可怕了。所以,从淄博博山进货的这年具鼓荡子,后来完全绝迹。有儿歌念叨:鼓荡鼓荡——拍!!!(破了)没霎吹破——仨!!!(险哪)
  吃喝玩乐项目不少
  大年初一的沙滩,还有套圈的,也很热闹。套圈儿,说到底是赌博。好像这种游戏,迎合了人们急切致富的心理。其格局是这样——先在地上画一个三米直径的大圆圈,圈外围上木栏杆。在大圆圈内再画一个小圆圈,奖品摆在小圆圈内,大小以能套住圈内物品为原则。玩者须立在大圈栏杆以外拿竹圈套圈,这种竹圈有火烧大小,往小圈所摆的物品上投掷。投中了什么,即得什么。也许,投中一盒香烟。也许,投中了一个大泥娃娃。不过,崖上风大,竹圈发飘,买几十块钱的圈,一个不中,也是有的,这全凭运气。
  再是拉洋片,这类似于后来的电影。把故事画在板面上,一片一片的,地上竖一个木头与玻璃制的大暗箱。两个人高高地立在暗箱的两头,倒替着传送画板。一边响锣,一边口喊:“往里头瞧来,往里头观,看个小老鼠,正往地道里钻!”
  有个环球大马戏团远程来潍,到沙滩演出,轰动了全城。这是1942年的事,当时是日本鬼子占领潍县时期。这一年,笔者正好10岁。那年大年初一特别冷,滴水成冰。
  这个马戏团,据说是从新加坡来的,团里狼虫虎豹应有尽有。只是马戏团的人,不知道山东会这样冷,冒冒失失来到了当地,把动物冻死了不少,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赔了不少。沙滩论吸引成年人的,是潍县特有的小吃。有种粒糕,粒糕在北京叫冰糖葫芦。这过年的粒糕,在沙滩到处是摊子、小炉子、小风箱、小铁瓢、小老头儿。粒糕有山楂的(潍县把山楂叫酸石榴)、有山药的,好吃中看,花钱也不多。
  元宵摊位现食现品
  走亲访友,手携小礼,大年初一的沙滩,到处有礼摊——一晃元宵。元宵是糯皮糖心的煮食,北京叫汤圆。潍县因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方食此物,特称元宵。
  初一逛沙滩,可以在元宵摊位就地坐下,现食现品。当地流行了一个口语,外国鬼子吃元宵——不知哪里进去的糖。潍县老乡,心知肚明,是晃进去的呗。潍县小地方,出小食品,好像成不了大气候,其实不然。城里布政司街东口拐角处,有个水食专卖店,掌柜的姓陈,是个哑巴。人不会说话,脑袋聪明,能提笔写字。他擅制食品,有三样著名商品——“哑巴的辣椒”、“端午的粽子”、“冰糖的元宵”。
  小孩子过年,收了压岁钱,喜气洋洋逛沙滩,买个脸谱挂上玩。买来枪刀剑戟,大家当即扮戏,你是关公,我当蔡阳,合唱一出《古城会》,你我大快一场!张飞有丈八蛇矛,关公使的青龙偃月,刘皇兄是大哥,《桃园结义》演得快活。
  在城里东门(朝阳门)与东关西门(庆成门)之间有一条白浪河,穿城而过。东西两城人们交往,有座小小木桥,居中联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潍县县长厉文礼修了朝阳桥、南坝崖和北坝崖,成了潍县当时最有现代气息的商业区。却说正在狂欢中的沙滩人,在沙滩听到天桥上锣鼓震天响,于是有人叫道:“龙灯来了!”“还有高跷!”一时间,沙滩的大年初一,像沸水一样被搅动起来,山呼海啸……
  过年耍到龙抬头
  老潍县从大年初一过新年起,就开始玩。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过年正期。正月十五度元宵,正月十六发老牛,正月二十五是“填嗓”节,这三个日子真是热闹。京戏在清末从北京传来老潍县后,过年看戏,也是要务。
  正月从头耍到尾
  清末光绪年间,潍县城里海道司巷,出了个进士梁文灿,把潍县一年中的节日,集写了一部《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其中对于正月的节日,他写得特别亲切而具象。他这样写道:
  正月阳和新布护。采杖缤纷,百戏衙前聚。一路锣声敲不住,迎春飞向东郊去。转眼上元灯节遇。度巷穿街,彻夜鱼龙舞。踏月归来天欲曙,枕边隐隐闻箫鼓。
  此词写正月的节日。上阕,写了大年初一在县衙门口,知县率众,百戏衙前,东郊迎春的情景。这种风俗,后来失传。下阕,写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灯节。似曾相识写灯节之夜,龙灯齐欢的情景。梁文灿在词的下方,加了一个小注,进而描写出两个节日的风情——
  立春前一日,百戏杂踏,齐集县署,一锣开路,其行如飞。随后,同城官,俱到东郊迎春。缠五色纸缕于苇杆上,谓之“春杖”。官役军民人等,均执之以迓春庥。自元夜起,至二月二止,各处玩龙灯,遍游街巷,金鼓之声,彻夜不绝。
  这个描写,突出地说明:老潍县过年,有个老贪恋,即过起年来没个完。一个是“耍”,耍起来,谓之“无所不用其极”。即但凡能“耍”到的,无所不“耍”。一个是“欢”,即尽到欢处也不算,早晚“耍”到精神倦。从大年初一开耍。过年耍五天,从初一耍到“五马”。初一忙着拜年,初二忙着走丈人家,初三到处访友,初四拜师,初五过五马。此日家祀之事完毕,居家共食五马扁食。而过了五马,下一个盼头,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别样风俗真热闹
  元宵节属正月大节。古诗唱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以元宵过起来,极富于罗曼之意——此夜可以看龙灯,观高跷,赏明月,品元宵。
  老潍县东关大石桥城门里,有座王母娘娘庙。此庙前院东配殿,供奉着孙膑爷的神祗。孙膑是东周列国人,鬼谷子的两个弟子之一。孙膑是好人,庞涓属坏蛋。正月十六,孙膑生日,全城香客给他献纸牛。据说孙膑神通广大,治眼有妙方,有求必应。好了眼的,都来送纸牛。正月十六,全县送的纸牛,堆积在庙后的坡上,足有五层楼那么高。这些纸牛,由扎彩名匠扎出的特大金牛领头,一把火点上,冲天而去,观者呼绝。此之谓“正月十六发老牛”,潍县城过年的异样风景。
  潍县城,耍过年,一旦耍起来没有完。看了发老牛,“填嗓”等着咱。在当地,正月二十五叫“填嗓”节。“填嗓”的本音是“天仓”。即为了祈禳丰收,这日清早,各家主妇,在自家天井地上用粉土“画囤”。画了大囤画小囤,画了金囤画银囤。后来,不知为何,天仓节成了填嗓节。囤虽然照画,而吃香的喝辣的,成为了节日主题。
  潍县当地有风俗,自古相沿,口口相传。即从大年初一起始,到正月十五为止,这半月每日的天,晴朗与否,都关乎到在新的一年农作物的丰收与否。所以从大年初一始,乡亲们都掐着指头数: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芝麻、头(十三)登芝麻末(十四)登黍、十五好天收秫秫(红高粱)。正月初一到十五,好天主收,阴天主歉。
  拜年看戏是大事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过年正期,即俗语说的,“三日寒食五日年”。初一的要务是拜年,姑家姨家姥姥家,七大姑八大姨亲娘六婶子,急亲厚友,无所不到。正月初二,当地规定女婿走丈人家,外甥住姥姥家。女婿谓之贵客。凡到大年初二,只要家中有贵客的,无不隆而重之的做迎接女婿的准备。而在丈母娘看来,闺女、外甥、鸡,叫做“三急”。隆重接待,没有错儿。
  过年看戏,也是要务。京戏在清末从北京传来,引发了潍县城民间京戏热。最早是由唱机唱片的普及引起,先出了较多的戏迷。近代潍县城戏迷的代表人物,是东关东四平街的京胡琴师谭资九。在民国二十年前,潍县城尚不曾有娱乐场所。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县城先后有了戏院子。一个是位于东关西四平街北首路东深巷里的永乐大戏院。这就是由著名票友谭资九出地盘盖成的。后来在南坝崖大街又由私人出资,盖了中华大戏院。有了这两个大戏院,为小小潍县过年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档次。老潍县过年,过起来没有完。过到哪里算一站?这个窍头,还是由梁文灿在《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中揭示了出来。他写道:二月嫩寒新雨后。白夹初成,社日停针绣。闲把儿童欢喜逗,家家报捷烘糖豆。庭院团圆灰印就。囤样层层,预祝丰年有。布谷枝头啼永昼,花朝接着春耕后。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