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故里应在诸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舜帝故里应在诸城

  历史上确实有舜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很详实:“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但是,舜帝故里是哪里,孟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不太一样,孟子说舜帝“生于诸冯”、“东夷之人”,司马迁则说舜帝是“冀州之人”。现在对舜帝地望大体有以下五种说法,即山西垣曲说、山西永济说、山东诸城说、山东菏泽说、河南濮阳说。有人就将山西垣曲说与山西永济说归于司马迁的冀州说;山东诸城、菏泽、河南濮阳等,在上古时代属东夷之地,于是有人将这三种说法归于孟子的“东夷说”。“东夷之人”、“冀州之人”是两大代表性说法。
  对舜帝的认识需要进行区别,注意不矛盾的地方:出生地、安葬地、迁徙地、巡视地、祭祀地:
  1、出生地(故里):山东诸城。
  2、安葬地:湖南省舜帝崩葬地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
  3、迁徙地:全国各地(可能为大舜本人,也可能为家族、部落、后人、群体),大舜仅仅成为英雄或道德的化身、符号或者代表)。迁徙、躬耕地的不同,就表明大舜群体的生产场所变化。例如,究竟是虞舜迁徙到了山西,还是其后裔迁徙到了山西,这还有待于考证。
  4、巡视地:作为帝王,大舜进行视察,检查工作。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南巡到过衡山,到过苍梧九嶷山,这是不容置疑的。《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5、祭祀地:由于历史上把舜作为道德模范,老百姓十分崇拜,所以各地兴建庙堂,加以祭祀,就如祭祀孔子、关公等一样。大江南北处处建有舜庙,处处留下口碑。
  各地崇拜舜帝,举行公祭舜帝大典,有大规模的祭舜活动,都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诸城说之根据
  我们认为舜是山东诸城人,更有道理:逻辑上更能够自圆其说、历史文献更丰富、历史条件更完备。
  (1)文明历史基础
  诸城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人类活动,属晚期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有古老的恐龙化石,证明是生物较早繁衍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长16.6米、高9.1米,现陈列于诸城恐龙博物馆,诸城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龙城”,有“南自贡、北诸城”之说。诸城古文化遗址中原始公社遗址54处,其中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3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7处。时势造英雄,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这表明此地,是孕育舜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祭祀崇拜见证
  当地历史上有舜庙。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诸冯位于诸城城北15里处,潍河从村东浩荡北流。该村原有舜庙旧迹,今新建舜王庙,为怀古旅游佳处。现在,诸城沧湾公园东面矗立着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昂首挺胸,尽显王者风范的石雕。这些表明大舜崇拜,已经在当地老百姓深入人心,世代相传。
  (3)文献记载
  《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孟子肯定舜是东夷之人也,出生在诸城,迁徙到负夏。出生地和迁徙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生地是他的故里、籍贯。
  山东诸城地名所来久远,境内最早用“诸”字的地名是舜生地“诸冯”,“诸冯”则源自邾风二族的合名,春秋鲁国设诸邑即由诸冯而名,西汉在原诸邑设诸县,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取汉故诸县城为名”改东武为诸城(《太平寰宇记》),从邾风到诸冯,从“诸冯”到“诸邑”到“诸县”到“诸城”,历经数千年。
  关于“东夷”,《说文解字》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文裁注:“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从“夷”字的字形看,由“大”和“弓”组成。“大”字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负弓,表明了东夷族人最初以射猎为生,并具有尚武的习俗传统。所以《说文通训定声》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东夷人还以“仁”德着称,联系到在以后于这一地区产生的讲求仁德的邹鲁文化,可知东夷文化影响的深远。
  (4)民间文学与传说
  传说是历经千代的民间文化历史,是口述历史。为什么这里有传说、传说多,其他地方没有或者少?恰恰说明了舜帝在广大老百姓中心灵中的地位。传说故事广为流传,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和各地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传说遗存地。由于传说时间久远,加之历史史料记载不一,使传说发源于何时、何地的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保护它,就是让它在民间继续以多种形式流传下去,只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历史的传承,在诸城一直延续。例如:
  其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曾登常山广丽亭作诗一首,诗中有“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尘埃;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其诗的后两句,意思是与虞舜一同去蓬莱仙境。可见,这位大文豪认为虞舜是诸城人。
  其二:明代的《职方地图》上诸城境内,还特别注明了虞舜的出生处。
  其三:清初诸城着名文人李澄中《东武吟》,千古纵横如数家珍,清词丽句奔赴笔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和自豪感,是难得的颂扬家乡诸城的诗歌力作:
  天地洪荒虞帝出,
  千年人说诸冯村。
  其余琐细不足数,
  唐宋传来名独古。
  其四: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云:“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
  其五:山东省着名作家王金铃,出于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创作了长篇小说《虞舜大传》。他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舜帝爷的好多美丽传说,像《史记》所记的“让畔”、“让居”、“涂廪”、“穿井”等故事,村中都广为流传。他们还说诸城一带的使牛声如“咧咧,咧咧(向左),啦啦,啦啦(向右)”,也是从大舜开始的。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
  (5)学者支持
  其一: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在其《中国通史》中经过多方辨伪考证认为,舜生于诸冯,这个诸冯就是今山东省诸城。
  其二:现代文学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也持有相同观点。
  其三:张华松教授分析说,舜是东夷(诸城)人,入主中原前足迹所到都在山东境内,这样就可以把山东以外的历山全都排除掉。
  在史称的三皇五帝中,唯有舜从出生地到卒地,一生经历在史料中记述得最明白具体,民间留下的生平传说和古迹最多,也最可信。
  濮阳说之不足
  1、濮阳说的流行
  朱绍侯(河南大学)认为,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并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濮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2、濮阳与诸城谁更有道理?诸城!
  朱绍侯在“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的文章里指出:“对舜故里在濮阳县推断的信心,当然这只能说是一种推断,要证实舜故里确实在濮阳县,那还需要历史、考古及其他相关科学研究部门的更多、更踏实的工作,但舜故里的定位问题已逐渐明确,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舜故里最后定位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一方面他强调河南濮阳的根据,但是又没有确定。
  我们针对他列举的河南濮阳说法,进行逐一反驳。
  (1)“舜生诸冯,诸冯今地。(据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
  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魏典》)记载说:记载有三说:一在山东菏泽市南;二在山东诸城市;三在山西垣曲县东诸冯山。但此说仅见于《孟子》。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各种古籍均不采用此说,说明此说在历史上早已被否定,不足信。”
  朱先生对此都否定了,未免不科学;诸城这里姓冯的人也不少,可能与诸冯有关系。我山东大学哲学系1981级同学冯瑞梅,就是诸城冯家人。
  (2)“舜生姚墟。多种古籍都主此说。但对姚墟、姚丘今地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说:‘姚邑,姚墟,虞舜生居地,地望在今河南濮阳。’周处《风土记》则认为虞舜生在上虞余姚(今属浙江)。总之,姚墟今地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
  朱先生对此认为:“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那么山东诸城就有可能了。
  (3)“舜冀州人也。古冀州据《书·禹贡》记载,包括《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冀、幽,并三州之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西北部、辽宁西南部(见《魏典》)。如以此范围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而长江流域诸说则都被排除在外。”
  “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这说明山东说有可能。
  (4)“舜东夷人也。东夷人是泛指中国古代山东和河南东部、东北部的人。如果以此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就被排除在外了。”
  这又说明山东说有可能。
  (5)“舜耕历山。历山今地仅据《魏典》所载,就有八处之多。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西岸;二在山东济南市东南,又名舜耕山;三在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四在山西永济县东南,又名雷首山;五在浙江余姚县西北;六在浙江永康县南,一名釜历山;七在湖南桑植县西北;八在江苏无锡市西,亦名舜山。又据《括地志》记载,在随州之北也有个历山(厉山)。所以历山在舜故里的传说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但也是最难定位的一个地名。”
  许多地方都有地名厉山,南方排除了,山东诸城就有道理了。
  历山、烈山相通,是古代刀耕火种的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烈山泽而焚之”为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炎帝神农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贡献这方面特别突出,在远古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现在仍然有许多农村都焚烧秸杆,浓烟滚滚,似乎仍然是热烈———类似烈山农耕风情。历山的地名,很多是对先帝功德的景仰和纪念,不能说是大舜的故里。
  (6)“陶河滨。陶,为动名词,是烧制陶器之意。河滨,其实也不是地名,乃指黄河边。《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是正确的,“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如以此来定位,舜故里长江流域诸说全被排除在外,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河南、山西诸说可以入围。”
  如此,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有可能了。
  (7)“作什器于寿丘。《史记·五帝本纪》裴马因《集解》引皇谧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司马贞《索引》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尤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魏典》认为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与皇甫谧之说一致。如以寿丘定位,帝舜故里江南及诸说皆被排除在外,对山东说最有利,但由于寿丘作什器之地,而非故里,故与山东连接的河南说则不能排除。”
  这个问题无关大舜故里,“作什器于寿丘”只是说大舜的劳动、工作情况或者地点。
  其它诸说之现状
  学术界其他的舜帝故里说,也有上虞说、济南说、冀州说,但是理由少。现在上虞市郊的城雕“舜耕”为韩美林创作,在龙山脚下,舜井台边,细雨如梅,正在打造长三角金南翼—————虞舜故里上虞。
  济南人士认为,济南有舜耕山、舜井和厉山,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上虞说、济南说、冀州说理由都不够充分,赞成的人比较少。因此我们主张舜帝故里在山东诸城。(孙君恒 王剑锋)
  来源:潍坊晚报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