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迹寻踪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舜迹寻踪

  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是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当地百姓传说以及众多历史学家们认为,“五帝”之一的虞舜,就诞生在诸城境内的诸冯村。
  经史之辨 关于虞舜的出生地,历史上有“从经、从史”之辨。“从经”说以《孟子?离娄下》所言为据,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从史”说则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言为据,司马迁云:“舜,冀州之人也(冀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古称蒲坂,属冀州)。”但后世史学家如范文澜、郭沫若等皆认为孟子之说更有道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舜出生于诸城境内的诸冯村。在明代的《职方地图》上,诸城境内还特别注明了舜的出生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知密州期间,曾登常山广丽亭作诗一首,其中有“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的诗句,可见,这位想邀请虞舜一同赶赴蓬莱的大文豪也认可舜为诸城人。
  苏轼也好,郭沫若、范文澜等历史大家也罢,他们一致倾向于孟子之说,绝对不会是轻率的附和亚圣,定然经过认真考证。中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起源于夏,因此,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一般都把“三皇五帝”称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然而,在诸城,在包括诸冯在内的沿潍河广大地区,不仅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虞舜的传说,而且众多的遗址、地名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使大舜这位传说中的帝王变得真实、丰满起来,而且具有了一定的考古学意义。也许这才是古今文史学家们大多认同孟子之说的真正原因。下面就让我们从舜的诞生地诸冯开始,一起去探寻这位上古名君留下的历史足迹,也许能够给经、史中的有关记述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佐证。
  诸冯 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言:“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诸冯村位于诸城市中心以北10公里处,东临潍河,现隶属于经济开发区。该村不大,仅有300余户人家,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却成为“诸城”得名的由来。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诸,春秋时代鲁国之城,汉置县,故城在今诸城西南三十里(今枳沟镇境内)。以境内舜帝出生地诸冯而得名。西汉时,境内设“东武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诸城。由此可见,“诸城”之名确是源自“诸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推断,在诸城历史上,“诸冯”确实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关于诸冯村名的由来,有专家考证说,诸冯是由“株风”谐音演化而来,“株”是夷族人的代称,“风”是指风夷,夷族的一支,这是以族名命地名。而舜正是东夷人,其身世与村名相符。相反,“山西冀州”说却难以与“东夷”扯上联系。
  不过,现在的诸冯村是1974年“8.13”特大洪水之后迁来的,古诸冯村旧址在今村之东,紧靠在潍河岸边。据村人介绍,古诸冯村曾有舜庙,附近潍河岸边有一半岛状陆地,就是舜庙旧址。舜庙正殿三间,长约10米,宽约9米,高约7米,坐落在有7层土台的高地上。舜的塑像供奉大殿正中,左右分别是皋陶、契和伯夷、后稷的塑像。明清以来,舜庙经过多次维修,最后一次维修是在1937年春天,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还在舜庙重修完工后赠匾一块,上书“允执厥中”四个大字。1947年,舜庙被改建为村小学,匾额做了学生课桌,神像亦被请出。此后,1974年爆发洪水,村址被迫西移,不久庙亦毁。庙内原有建庙纪事碑,先是被置于附近河汊上当作便桥,后来河汊淤死,碑亦沉于淤泥之中。
  2006年9月,诸城市在诸冯村旧址兴修大舜苑时,从舜帝庙遗址附近挖掘出一块明朝中叶(据今500余年)祭舜修庙残碑,碑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残碑虽失去正文,但当年捐款重修舜庙的村名、人名却历历在目。残碑上记载了庄耀等人捐款的事。庄耀五代孙、昌城镇庄家河岔村82岁的庄金智说,庄氏家谱记载,庄耀是他第八世祖,生在明武宗年间,祖上非常敬仰大舜帝的孝道之心和制陶、制琴的创造精神,因此相约诸城北乡的徐家河岔、庄家河岔、丁家庄等村的几百人,出工、出物、出钱,重新将建在诸冯的大舜庙修葺一新,并在碑上刻上出资者的姓名,以示纪念。祭舜残碑的发现,对于研究舜帝出生地以及古代祭舜大典的隆重规模提供了有力佐证。此碑现存于大舜苑舜帝庙(新建)内。
  历山、雷泽与河滨 在诸冯一带,至今仍荣流传着许多关于舜的故事,像《史记》里所记的“让畔”、“让居”、“涂廪”、“穿井”等都广为流传。当地人还说,诸城一带使唤耕牛的吆喝声,如“咧咧”(让牛靠左走)、“啦啦”让牛靠右走等,也是大舜在历山农耕时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更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司马迁将舜帝的出生地记载为冀州,但他对于舜的很多记述却能在诸冯一带得到印证。《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意思是说,舜在历山农耕,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这里所描述的地理景象与东濒潍水、西依雷岭、北偎历山的诸冯村的地貌特征惊人地吻合。
  诸冯村北有一低矮的丘陵,人称“历山”,又叫“黎山”,两个字并不矛盾。传说舜在历山发明了犁耕,并且驯化野牛以代人力。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夏朝已出现牛耕,至春秋时,出现了用两头牛耕田的情况,当时称之为“二牛抬杠”。而舜所处的时代,已是原始社会的末期,距夏王朝建立,仅隔大禹一位帝王。由此推断,说大舜发明了牛耕,并不是不可能。传说,舜把犁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风夷部落,所以当地人又把历山叫做犁山。从历山西去十余里,有一土岭,名为“雷岭”,雷岭坡上有一村庄,名唤“雷家岭”。据雷家岭村的老人介绍,很久以前,从雷岭脚下至潍河岸边,曾是一片沼泽,故这一带又称“雷泽”,在上古时代,大舜极有可能就是在这里捕鱼的。
  至于“河滨”,有专家认为,这里的“河”是指“潍河”,诸冯村就坐落在潍河边上。诸城境内沿潍河一带的村落,常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出土。龙山文化相当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距今约4000余年,当然包括舜所生活的年代。传说舜善于制陶,“河滨器皆不苦窳”(《史记》语),他把制陶的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百姓,而这一带出土的黑陶数量之多,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就不是偶然的了。这一时期的黑陶代表作是“蛋壳黑陶杯”(今诸城市博物馆有藏品),之所以称为“蛋壳陶”,是说陶器的器壁薄如蛋壳,最薄处竟只有0.2毫米,工艺之高超令今人难以仿制。难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首次访华时,曾明确提出要看一看中国上古时期的蛋壳黑陶杯,遗憾的是,当时只有诸城、日照等少数几个城市的博物馆有收藏,尼克松总统未能如愿。
  史籍语录 至此,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经书史籍对于虞舜的有关记述吧。
  《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于帝,无非取于人者。”
  《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读了以上记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舜生于诸冯,且是东夷人;舜入主大位前,从事过耕、渔、陶;舜生活的环境有历山、雷泽、河滨,与诸城境内的诸冯村周边环境极为相似。如果凭这些我们来断定舜的出生地就在诸城,倒也有根有据。但是,司马迁在上述记述中还提到“舜居妫”,且《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述,当尧帝向大臣们询问虞舜的情况时,大臣们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
  (尧)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阙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在这里,也提到了这个“妫”字。这又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疑问:“妫”又在哪里呢?诸城境内能否找到“妫”的踪迹?
  关于“妫”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妫”字的解释是:①水名,在河北。②姓。
  水名,自然是指“妫水”,现在通常说法是在北京市延庆县境内。妫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古籍记载舜有二姓一氏,一姓姚,一姓妫,有虞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史记?陈杞世家》载:“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祀舜。”由此可见,舜的后裔(妫满)姓妫,说舜姓妫或姓过妫极为可信。
  现在许多人甚至连《新华字典》都认为,“妫”这个字是延庆县境内那条河(妫水)的专用字。其实不然,查阅《诸城市志》,我们不难发现,诸城境内竟然有两个以“妫”字命名的村庄,一个是石桥子镇境内的“妫家庄”,一个是林家村镇境内的“东妫家庄”。这两个妫家庄距诸冯村都不算远,难道它们与史籍中记载的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就没有什么联系?
  搜集当地的民间传说以及有关史籍记载,林家村镇境内“东妫家庄”的村名由来已难以查清,而石桥子镇境内的“妫家庄”,的确与大舜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妫家庄 妫家庄在石桥子镇南部、荆河上游,在诸冯村西北方向40余里处。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有这样两条重要的信息:舜的姥娘家就是妫家庄;舜的生母就是妫家庄妫氏之女。
  当舜之时,虽说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仍有子女随母姓的习俗存在,如果说舜的母亲姓妫,那么说舜随母姓妫不无道理。
  那么,“妫家庄”之名由何得来?为什么会有“妫”这么一个奇特的姓氏呢?
  据《虞舜大传》作者王金铃先生考证,荆河上游,古称“妫水”,又称“妫汭”(汭,河湾)。而妫家庄正坐落在荆河上游,妫水之阴。这就不难理解,“妫家庄”是因“妫水”得名,而“妫”这一姓氏,也是随“妫水”而取。王金铃先生的这一考证,在当地民间的传说中得到印证,据该村的一些老人讲,老辈人确是称当地的这条河为“妫水”。不过,现在村中已没有妫姓人家,说是因“妫”与“鬼”同音,妫姓后人就谐音改姓了“郭”。查阅《诸城县志》,在清代,“妫家庄”确实改称过“郭家庄”和“国家庄”。由此可见,妫氏后人改姓郭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说“舜居妫”这一话题。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妫”就是指延庆县境内的那条  “妫水”。说当初尧帝为进一步考察舜,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并封居于妫,而舜离开自己的故乡诸冯,随妻而居,故有“舜居妫”一说。然而,除了延庆县境内的那条“妫水”外,此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依据,而且联系史籍的其它记载,于史不符,于情不和,于理不通。
  大家都知道,舜是以孝闻名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而“舜随妻居延庆妫水”之说的谬误就在于:其一,假若如此,那么舜岂不成了“说上媳妇忘了娘”的人?其孝何在?其二,舜的弟弟象后来图谋杀他的一个重要动机,是觊觎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因此,尧帝将两个女儿“降于妫汭,嫔于虞”时,肯定地说,舜是与父亲、继母、弟弟生活在一起的。其三,从司马迁记载的舜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大孝行为看,其暂居地“妫”与故乡诸冯相距不会太远。试想,假如“妫”真的在延庆,无论诸冯是在山东诸城,还是在山西冀州、河南濮阳、湖南永州,“欲杀,不可得”倒容易理解,“即求,尝在侧”则是绝对难以做到的。因此,舜居延庆妫水的说法是讲不通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舜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后,并未远离故土和家人;舜为了躲避家人的加害,避免与家人发生冲突,暂离故乡诸冯,与妻子避居于妫;诸冯与妫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这样才会做到“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符合上述条件的,只有诸城的诸冯和妫家庄。换个说法,这个结论就是:舜的出生地在诸城的诸冯,而“妫”就是舜的姥娘家——位于妫水河畔、距离诸冯40余里的“妫家庄”。
  朱龙河 至明清两朝,诸城境内的这条妫水又被称之为“朱龙河”,此名的来历也与舜王有关。因为舜的姥娘家就是妫水河畔的妫家庄,舜又在这里居住过,所以史籍中就有了“舜居妫”的记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地人又把妫水称为“龙河”。舜入主大位后,“以土德王,色尚赤”,“赤”即是“朱”,故人们又在“龙河”前加一“赤”字,称“朱龙河”。
  邀王庄 在诸冯村以北的石桥子镇,还有一个村名传说与舜帝有关,这就是“岳旺”。
  石桥子镇有6个以“岳旺”命名的村子,其中以鲁家岳旺立村最早,其余张家岳旺等5个村皆随鲁家岳旺而称。其实,“岳旺”最初称“邀王庄”。在鲁家岳旺村西北原有一座三官庙,据该村老人讲,庙里的钟铭文有这样的记载:“邀王庄,崇祯元年”。为什么后来称作了“岳旺”呢?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有个人称鲁二公子的人从外地迁居该村,后繁衍成为村中大族,于是将村名“邀王庄”改称“鲁家越旺”,取族兴人旺之意。由于“越”、“岳”谐音,后来“越”讹写为“岳”,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这个村子最初缘何取名“邀王庄”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尧王年老时,欲寻找一位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四岳皆举虞舜。于是,尧王亲来风夷部落暗访,当时就居住在这个村子里。尧王在暗访时发现,舜所领导的风夷部落,社会安定,百姓富足,舜不仅有高超的耕、渔、陶技术,而且礼贤孝悌,品德高尚。后来,尧王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力邀其接了自己的班。为了纪念这一“邀王”佳话,这个村子后来就取名“邀王庄”。
  虽说民间传说不是正史,但它毕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况且,舜所处的时代,并未留下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后世史学家们的记述,不也是根据传说整理的吗?
  下面我们再一道去了解一项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游戏吧——传说这项游戏也是大舜所创。
  拾和乐 “和乐”就是一些枣子大小的石子,一般一副“和乐”有五块石子组成。“拾和乐”的玩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拾大把”。游戏规则大致是这样的:一手操作,掌心握住四块石子,拇指与食指捏住一块石子,将捏着的石子高高抛起,将手握的四块石子放在地上,然后接住抛起的石子;再将接住的石子抛起,拾起地上的四块石子,再接住抛起的石子。
  拾和乐的游戏可以锻炼人的眼力和手的灵活性。舜所生活的新石器时代,猎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而猎兽打鸟,离不开飞土射石。“游戏源自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这个层面上去推断,说拾和乐的游戏产生于人类原始的猎捕活动是可信的。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舜首创了这种拾和乐的游戏,并教给部族的孩子们。孩子们从中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从小练就了猎兽打鸟的本领。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游戏称为“拾和乐”呢?民间传说,“和乐”的名称源自于虞舜创作的一首古老歌谣——《乐乐歌》。
  《乐乐歌》 “尔乐乐,我乐乐,尔我同乐乐。”——这首上古歌谣《乐乐歌》古朴简短,表述平白,但它与另一首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被许多后世文人并称为中国诗歌的滥觞。如果说《弹歌》表现的是上古时代人们制造竹弓打猎的劳动生活,那么《乐乐歌》则表现了上古时代人们欢庆时的情景。
  相传,《乐乐歌》的作者也是虞舜,表现了舜帝君民平等、与民同乐的宽广胸怀。尧、舜、禹三帝在位的时期,已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已经萌芽,原始的共产主义生活模式受到奴隶制度的冲击。事实上,接受舜禅让的禹,也是原始社会最后一任部落联盟首领,当禹把位子禅让给益时,他的儿子启就悖其父旨,杀掉了益,世袭了父亲的帝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那个“人心不古”、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舜的这首《乐乐歌》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情怀,更是令人敬佩。也正是有了这种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舜即位后,天下大治,“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史学家司马迁更是称颂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在诸城,这首古老的《乐乐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仅有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民间游戏因歌得名,还有一些村庄的名称也直接来自此歌。
  我乐 在诸城市皇华镇,有5个叫“我乐”的村庄,分别是袁家我乐、殷家我乐、后我乐、中我乐、前我乐,此外,还有大可乐庄、小可乐庄以及乐坡等含有“乐”字的村名,民间传说,这些村名皆随《乐乐歌》而取。
  皇华镇地处诸城市南部山区,镇住地皇华店距诸冯村50余里。为什么这里的村庄会集群式的取名“我乐”呢?是不是因为虞舜在这一带有过什么活动?
  翻阅《孟子》,在《尽心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我们知道,在舜的故乡诸冯一带,并没有高大的山,有的只是一些低矮的土岭,包括“历山”和“雷岭”,自然称不上“深山”。而皇华镇境内有常山、大九山、黄豆山、白山、大土山、凤凰山、红石山、三角山以及可乐山等众多山峰。笔者认为,孟子所说的“深山”,应该就是指诸城南部的皇华山区,舜正是在这一带的山上居住生活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带有这么多的“我乐”村了。
  那么,舜为什么要到深山中过这种野人一般的生活呢?
  天降大任 《史纪?五帝本纪》对舜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可见,与娶妻后“居妫”一样,舜住进深山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也是为了防止家人的加害。
  自然环境恶劣如此,家庭环境恶劣如此,不但没有摧垮虞舜,相反,正是在这种艰险的环境中,磨练了他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造就了他征服自然的聪明才智,最终成就了这位上古明君“承安继治”、“不堕洪业”的伟大功绩。所以,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