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的长征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四个人的长征
  郭建华
  1967年11月底,我们决定长征。
  这是无奈之举。八.三一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成立之后,日子一直不好过。十几个人,七八支笔,唯一的宣传工具——一架油印机还被观点对立的“兵团”抢走了。大家都有些厌战,散伙又有些不甘心。于是,外出串联成为既逃避斗争、又保全面子的明智之举。当时,举国上下,大串联风起云涌,火车、汽车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中央于是提倡步行串联(返程仍可免费乘车),红卫兵谓之“长征”。
  我与王继祥、衣铭成、陈一阳组成了一支四人长征队,可谓精干。几位女战友要求参加,被我们坚决拒绝。她们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我们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行动计划:青岛——南京——井冈山——韶山——延安——北京——青岛。行程多少公里,需要多长时间,连算也没算过。
  行囊极简单:一床棉被,一个书包,包里装着一本《毛主席语录》、一沓毛主席语录卡片、地图册、手电筒、针线包、大蒜头、粮票和路费。路费其实是宣传费,青岛市红卫兵长征办公室发的,每人25元,意在拿这些钱一路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改变了它的用途,拿来做了盘缠,只把发的毛主席语录卡片早早分发精光,以减轻负担,也算做了宣传。粮票也是长征办公室发的,叫做长征补助。这对我们很重要,长征路上,沿途每隔三、四十里就设有一个红卫兵接待站,管吃管住,不收钱,但粮票是必须交的。取得宣传费和粮票很容易,只需提交一纸进行长征串联的申请,再在收到条上签个字就行了,无需任何其他证明手续。长征办公室似乎没有考虑到有人会钻空子骗取钱物。事实上,那时人们一门心思就是斗,文斗不过瘾,就武斗,就打、砸、抢,却很少有人行骗。备大蒜头是王继祥的主意。他说,出门在外,每餐一瓣,可防百病。他还说,吃饭先喝汤,强似开药方。四个人一路安然无恙,也许与王继祥的养生之道不无关系。
  为了缩短行程、节省时间,我们选择了一条水陆结合的捷径:从青岛小港码头乘轮渡至胶南县的薛家岛,然后从薛家岛正式歩行奔南京。
  从薛家岛下船,问及至胶南县城王各庄的行程,路人说60里。60里路是什么概念,我们并不清楚,四个人谁也没有步行过60里。于是毅然决定晚上赶到王各庄接待站过夜。一开始,四个人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健步如飞。走出约二十几里,锐气渐减,速度明显放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问及路人,说离王各庄还有10里。10里路的概念我是清楚的。从我们村子到县城就是10里,我常常歩行往返,很轻松。于是就说,快了,最多一个小时就能赶到。大家都受到一点小小的鼓舞,士气稍振。不料此10里非彼10里,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王各庄还杳然难见。大家都泄了气,一边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步挪动,一边抱怨我谎报军情。偶有一辆马车或拖拉机从身边驶过,我们都会眼巴巴地看着,盼望有一个好心人说,上来吧,捎你们一程!好心人始终没有出现。事实上,若真有好心人要捎我们,我们也不能上,我们是步行长征的啊!天色完全黑下来,远远望见了王各庄的点点灯火。光明在前,脚下似乎轻松了一些。这轻松并未持久,很快变得更加沉重起来。那灯火像是什么神火,可望而不可及。不行了……陈一阳说,说完一屁股坐到地上。我们三人也不约而同地坐下来。一坐下,就再也不想起来,只想就地一躺,沉沉地睡上一觉。冷风嗖嗖地吹,汗一尽,浑身透凉,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不行,还得走。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泡,一着地,钻心地疼。这时候才知道60里路的厉害。
  赶到王各庄接待站,已近九点,晚饭早就开过了。求一些冷饭剩菜凑合着填饱肚子,然后讨来热水洗脚,互相用手电筒照着,拿针挑脚上的水泡。60里路的奔波换来甜美的一觉,就像某电视广告说的,我们获得了“婴儿般的睡眠”。
  第二天也不轻松。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晚上住的接待站。这个接待站办出了特色:集中吃饭,分散住宿。我们被分别安排在贫下中农家中,睡农家土炕。更有意思的是,睡觉前房东大娘、大爷、老爷爷、老奶奶不仅嘘寒问暖,还为我们忆苦思甜,教育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一心一意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后来我们拿一首熟悉的歌曲重新填词,描述那革命的一夜:“我们坐在暖暖的土炕上边,听房东讲那过去的事情……”
  第三天也有故事。一大早起床,草草洗漱,便匆匆上路,走到30里外的下一站吃早饭。吃饭间,一位40多岁的庄稼汉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问道,红卫兵小将,你们谁丢了钱包?我们摸摸书包,摇摇头。与我们一起就餐的另一支长征队的一个女孩,神色慌张地说,糟了,我的钱包丢了!庄稼汉便将一个小巧的钱包递与女孩,问道是不是这一个?女孩接过钱包,喜形于色,忙说是的是的!庄稼汉又说,你点点里面的钱,看少了没有?女孩点了点钱,说没少没少!庄稼汉扭头便走了。女孩的男战友目送着庄稼汉远去,责怪女孩说,人家跑30里路来给你送钱包,也不说一声谢谢!女孩窘得满脸通红。一个素不相识的庄稼汉,捡到了钱包,步行30里寻找失主,此事发生在1967年,一个被称作“天下大乱”的年代,似乎有悖常理,但毕竟发生了。如果是在今天,结局将会如何?
  趣事不断发生。我们路过一个村庄,被一个身着制服的干部模样的人拦住。那人怯怯地走近我们,彬彬有礼地问,红卫兵小将,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行不行?我们感到好笑,随口答道,你有什么事?说吧!那人看看左右无人,窃窃私语般小声说,我是村里小学的教导主任,他们说我是当权派,要批斗我,打倒我。红卫兵小将们,你们说,教导主任算不算当权派?我们哑然失笑,告诉他,学校里,党支部书记、校长才是当权派,教导主任算什么当权派?那人释然,惊喜之余又有些不敢相信,复问道,是真的?我真的不算当权派?听到我们再次肯定的回答后,他才得了圣旨似的,千恩万谢,与我们挥手告别。在学校里,我们被当作“落水狗”打来打去,长征路上,却被奉若神明,不由得生出些得意。意想不到的是,更让我们得意的事情还在后面。
  那天傍晚,我们到达一个公社驻地。未进接待站的大门,就有人迎上前来,十分客气地请我们稍候片刻,等里面安排好了再进。我们看着门口挂着的供销社的牌子,正纳闷他们搞什么名堂,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子走出来,同我们一一热情握手,然后引我们走进大门。院内排好了两列队伍,估计是供销社的职工。小伙子带头鼓起掌来,队伍中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向红卫兵小将学习!向红卫兵小将致敬!”我们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像首长检阅部队似的,人模人样地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阔步从队列前走过。这一高规格的礼遇,先是令我们飘飘然,继之如醍醐灌顶,对头上的黄军帽和臂上的红袖章刮目相看。
  至日照县城,错过了开饭时间,打算随便吃一点,继续赶路。饭店生意极好,服务员应接不暇。我们找一张桌子坐下,等候服务。不料服务员竟不懂规矩,全然不理睬黄军帽和红袖章,把我们晾在一边。眼看着比我们晚到的顾客都吃上了,服务员还没有关照我们的意思。我们坐不住了,上前理论,告诉服务员:我们是长征的红卫兵,误了我们的行程,你要负责!服务员不吃这一套,说:红卫兵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是为人民服务,又不是光为红卫兵服务!这让我们在众多顾客面前大丢面子。我说:此处不管饭,自有管饭处,走!
  我们径直找到县委大院。一位干部很有礼貌地接待了我们,笑容可掬地问:红卫兵小将们,有何贵干?衣铭成说:找你们县委书记!口气十分生硬。这位干部立刻紧张起来,赔着小心问:找我们县委书记……有事吗?王继祥说:见到你们书记再说!干部更加惶恐,说:书记不在家……真的不在家,真的……我们知道他在说谎。凡做县委书记的,都受过红卫兵的冲击,已成惊弓之鸟,对红卫兵唯恐避之不及,他的部下怎么敢说他在家呢?我们坚持要见县委书记,并威胁说,见不到县委书记,决不罢休!干部一脸的无奈,哀求我们:书记确实不在家,小将们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我们一定解决,一定照办!陈一阳说:我们长征串联,一路上都受到热情接待,唯有你们日照,凭钱凭粮票都吃不上饭,你们对红卫兵是什么态度?一番话泄露了天机,干部立刻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如释重负,说:小将们还没吃饭是不是?咱们先吃饭,有什么事情吃完饭再商量,总不能饿着肚子闹革命嘛!我们被安排在机关食堂,不多时便有热腾腾的馒头和稀饭端上来。干部一边殷勤地递馒头添稀饭,一边喋喋不休地检讨、道歉,表现出十二分的真诚。其实,他心里说不定在骂娘呢。我想,这位干部日后必得重用。
  三、四天之后,我们逐渐适应了长征生活,走路不再是一种痛苦。一路走,一路观光,路旁的风景很新鲜,路上的风景也很有趣。一支接一支的长征队伍,出尽洋相。或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背着背包,扛着红旗,一个个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溃不成军,几十人的队伍稀稀落落拖半里长。女小将尤其可怜,虽有男小将们帮助背背包,仍举步维艰,狼狈不堪。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由得庆幸当初决策的无比英明正确——如果我们也带上几位女战友,说不定比人家还狼狈呢!我们这支四个人的精锐队伍,轻装前进,超过一支队伍又一支队伍,很是自豪。偶遇一位人高马大、鼻梁高耸的独行者,上前搭话,方知这位维族红卫兵只身一人从新疆赶来,不由得肃然起敬: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后来发现,各地接待站日趋完备,不仅提供膳食宿舍,还备有被褥,无偿借给红卫兵用。于是我们干脆将棉被打包,到邮局寄回家去,又减轻了一份负担。这样一来,我们每天走八、九十里甚至上百里已不是问题,有一天甚至走了140里,创下了四人长征队的纪录。那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找了一家刚刚开门的小饭铺,吃足了油条,一气走了70里,正赶上一个接待站吃午饭。吃过午饭后,又走30多里,赶到下一站。按常规,应该在这里休息、吃晚饭、住宿。看看天色尚早,大家突然来了兴致,决定再走三十几里,到一个叫明光的地方吃饭住宿。不料这三十几里走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冬日天短,走着走着天就黑下来了。摸黑走路,高一脚低一脚,体力也渐渐不支,速度明显慢下来。偶遇路人,问明光还有多远?回答说还有15里。又走了一程,再问路人,回答却成了17里。难道越走离明光越远不成?好在我们是沿铁路线走,又没走岔路,相信不会迷路。到达明光,已是10点多。晚饭肯定是吃不上了,更要命的是,接待站的棉被早已借光,觉也睡不成了。四个人相拥着,互相用身体取暖,好歹捱到天亮。等一支支长征队伍陆续离去,我们每个人借了两床棉被,美美地睡了一个上午,补上夜里误的觉,也算休整了半天。
  对于休整,我们也有几条原则。一是借不到棉被,白天需要补睡;二是食宿条件好,特别舒服,就再住一天;三是到达城市,看看景点,洗一洗衣物,再到饭馆改善一下伙食。在临沂,我们多住了一天,参观了烈士陵园,拜谒了罗炳辉烈士墓,并在烈士纪念碑前合影。在徐州住了几天,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可惜已关门大吉。瞻仰淮海战役纪念塔,想留个影,却找不到一个照相的。还曾路过一个小镇,接待站给安排的住处是全部木结构的小楼,四人一间,就睡在木地板上,清洁、安静而舒适。我们特意多住了一天,享受了两个美好的夜晚。
  从旅游的观点看,长征实在是一种极好的民俗旅游方式。在皖北,我看到了与故乡面目迥异的另外一种乡村。低矮的茅屋,没有院墙,最多围一圈残破不全的篱笆,东一家,西一家,稀稀落落,无街无道,全无村庄的样子。更为稀奇的是,公路旁孤零零一座茅屋,门旁埋一木桩,木桩上竟用铁链拴一头猪,门口自然就是猪圈了。猪竟是拴着养的,真让我大开眼界。门户洞开,探头窥望,真个家徒四壁,连个人影也没有。这头拴在木桩上的猪大概就是家中最值钱之物了,怪不得主人日不闭户呢。在公路上,我们见到一辆四个木轮子的牛车。那木轮并非有木辐铁辋的那一种,而是整块圆木,像一个大菜墩。因为轮子小,车显得长而矮。这种车辆,似乎在小人书上看过,是一种古代战车,想不到20世纪60年代在皖北公路上看到了实物,值得庆幸。那辆牛车如果能留到今天,肯定是很值钱的文物了。
  到达南京,离春节还有四天。我们决定在南京过春节,节后赴井冈山。不料一纸告示,竟毁了我们的宏伟计划。那张贴在食堂墙上的大幅告示说,井冈山、韶山都在流行脑炎,告诫红卫兵不要再前去串联。四个人都傻眼了,盯住那告示看了好几遍。是当地真地流行脑炎吗?还是故意造谣唬人,阻止红卫兵前去串联?给革命圣地乱造谣言,破坏红卫兵长征串联,谁敢如此大胆妄为?流行脑炎不是闹着玩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当机立断,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两千余里的长征就此结束。衣铭成的姐姐住在南京,他决定在姐姐家过春节。我们三个人则要在春节前赶回家去。一想到家,想到过年,就归心似箭。什么秦淮河、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古都景致无心去赏,只跑到长江边,看了看浩浩北去的长江,还远远看见了长江大桥刚刚建起的几个桥墩。
  晚上乘火车赶回。尽管坐的是瓦罐车,仍极为拥挤。车站前人都成堆成团,根本无法排队进站。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喊一声某次车乘客跟我来,一群人拥上去,将工作人员团团围住。工作人员挤出重围,向某个方向跑去,人群一窝蜂似地跟着跑。这一跑,长队就形成了。持喇叭者东转西转,人们就跟着东转西转,其余工作人员趁机抓紧疏导,使长队越变越细。不知道转了多少圈,走了几里路,长队终于变成两路纵队,人们可以依次进站上车了。上车后才发现自己的书包带全被挤断了,我是一手挟着书包挤上车来的。
  那是个车无正点的年代,况且瓦罐车是临时加开的,一路上不断停车让车,走走停停,不知道走过多少站,停过多少次车。我下火车的时候,是除夕夜里九点左右。步行十里赶回家,敲开门,母亲和姐姐大喜过望。因为我事先写过信,说好要在南京过春节的。我不期而归,相依为命的母子三人又可以过个团圆年了。啊,难忘的春节,难忘的四个人的长征。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