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地名文化情况调查
一、古街、建筑目前保留情况
潍城以潍县古城而得名,潍城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的夏代三寿国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历史。解放后,经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市区有原来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近40平方公里,新的建筑物和道路不断增加,古街道与名胜古迹日渐消失,根据调查和统计,现存的古街有12条,古建筑物五座。
(一)古街情况
1、布政司街,起止点是向阳路至芙蓉街,长184米,宽5米,名称来源于明代布政司曾设于此。
2、芙蓉街,起止点是东风大街止胜利大街,长570米,宽6米,明代本街刘氏家庙中栽有木芙蓉花而故名。
3、胡家牌坊街,起止点为向阳路至曹家巷,长310米,宽7米,因明代胡姓官员在街中建“恩赐四世坊而名。”
4、金巷子,起止点为向阳路至北门大街,长200米,宽7米,清代陈姓进士修建府第,金碧辉煌,荣耀街里,里人称曰金巷子。
5、陈家油坊,起止点为向阳路至和平路,长360米,宽5米,清末陈氏曾在此开设油坊而故名。
6、预备仓街,起止点为南寺前街至东风大街,长450米,宽6米,清代设有官仓以备粮荒而故名。
7、增福堂街,起止点为芙蓉街至城关西马道,长330米,宽5米,明代设有增福庙而故名。
8、撞钟院街,起止点为西马道至北门大街,长260米,宽4米,清代设有观音庵,庵内有大钟,钟声闻于数里而故名。
9、五道堂巷,起止点为于家庄至人民街,长400米,宽4米,因在五道堂旧址而名。
10、岳王庙街,起止点为东风街至南马道,长430米,宽4米,古代建有岳王庙而故名。
11、海道司巷,察院前街至东风街,长160米,宽6米,明代海道司设于此而故名。
12、棋盘街,起止点为东风大街至郭宅街,长124米,宽10米,因形似棋盘而故名。
(二)古建筑情况
1、潍县古城,西城土城创于汉代,明代重修,现仅存北马道一段,约200米。
2、麓台,位于城西南10公里,即今麓台村东侧,汉丞相公孙弘葬于此,南燕慕容超在此治学苦读,明代刘应节立麓台书院于其侧,已多育士而留名。
3、关侯庙,位于十笏园后侧,建于宋代,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汉孔融曾在此练兵,现庙已重修。
4、万印楼,位于曾福堂街东段,建于道光三十年,系清代金石家收藏金石,钤印文物之处,现仅存故楼一幢,正在维修。
5、五道庙遗址,现正在重建。
二、城市新街、小区、建筑、山川的名称来源及冠名
城市建筑物的名称,根据国务院第三批取消行政审批方案,已经取消命名,由建筑单位自行起名。新建道路两条,中百街和清平路,中百街位于中百大楼后侧,由企业出资兴建,2005年由区政府命名。清平路位于清平花园西侧,正在南北贯通中,尚未正式命名。新建小区于2006年经法定程序命名的有六处;冠华园,清平花园,盛泉小区,安顺小区,河滨小区,怡教园,其它小区正在审批中。我区除符山和明宗山外,没有命名新的山川。
三、地名命名的依据及规律性
地名命名主要依据是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96年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省政府1986年发布的《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这三部条例法规对地名命名的程序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进几年地名命名的经验,地名命名要遵守如下规则:依法办事,遵重历史,照顾习俗,体现规划,方便管理,好找好记,做到名称鲜明,确切,含意建康。
四、今后地名命名的意见和建议
(一)地名命名更名应总体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地名管理还缺乏整体观念,总体规划和宏观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搞好城区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管理,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搞好地名规划,使其与规划同步进行。
(二)地名命名应更加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区地名命名中,人们往往只注意了新建楼堂馆所怎样起个响亮,吉祥的名字,对新建街巷则注重领导满意,好找好记,确忽视地名命名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命名要注意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和地理特征。一条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体现当地自然,历史的什么特征?反映了该地什么特点,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样就造成地名命名的随意性,应付性,和没有特色,如青年路,胜利街等,均平淡无味。街道是城市的主体和动脉,所以,街道名称应是人们用语言文字对城市特征的高度概括,它应以抽象的形式反映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使街道名称成为城市的主体地名,为此,必须在命名,更名中突出街道特点和城市特点,从整体上突出城市的主要特征
五、加强地名管理,推进地名信息化综合服务
(一)依法规范地名,推进地名标准化建设
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推进地名标准化,对非法命名的已建和在建的居民小区、广场绿地、街路巷进行清理。凡新建小区,标志性建筑物,广场绿地,桥梁等建筑物的名称,在建设申办开工或房管部门办理注册前,应先到民政部门申办名称并注册备案,对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据不申请备案的,造成不良后果的根据情节依法给予处罚。
(二)编制地名规划,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关
地名规划是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条理和地名规范,结合本地建设现状和规划,在深入研究自然、历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城建、规划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出符合规范和本地实际的地名规划。地名规划应纳入城市规划中,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彰显地域特点,编制地名规划要进行合理的层次设计,拟定各层次地名序列和地名群,地名规划的对象主要是行政区划名称以外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地名规划要编制相应的地名规划设计书、规划图,经政府审批公布,以确保地名规划的效力。
(三)建设数字地名,加快地名信息化步伐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现地名服务的快捷、高效,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使地名资料数字化,从而建成适应现代信息的地名服务网络。当前,应集中力量完善地名数据库,及时更新、补充地名网站资料,设置地名触摸屏,出版电子地图,开通地名问询电话,多方面向社会提供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
(四)落实项目资金,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无论地名标志设置,地名规划,还是数字地名建设,都离不开资金保障,因此必须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服务与民间服务相结合的地名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根据需要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协调,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面向国内外和社会各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应加强领导和协调,成立有政府牵头,民政、公安、建设、规划、市政、房管、财政等有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