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8期--辛亥老人刘大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8期--辛亥老人刘大同
  辛亥老人刘大同
  2013年7月1日  撰文:张漱耳
  清末民初,志士仁人争蹈济世之途。风云一时者,当推安丘刘大同。他虽为清朝知县出身,却是一位爱国者,生平曾有许多惊人之创举,为人们所称道。尤以赴青岛募兵讨伐筹备称帝的袁世凯而著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大同受委派率队勘奉(天)、吉(林)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及三江源之勘界,取得丰硕成果,可以说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华兴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在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创长白山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宣布独立,“闻者为之一惊”,这一先于民国的建国小史,可谓独到;袁世凯窃国称帝,为了讨袁,1916年3月刘大同自海外归,择青岛为北方讨袁基地,募兵讨袁;日军侵占天津后,1933年冬,日人以两千万巨款收买他承认“伪满洲国”,被他严辞拒绝;1938年11月日寇占领华北后,日军诱他担任华北伪政权主席之职,他拒受,当场撕毁日方委任状,特务用枪托重击其头部,令他七日不醒险些丧命,其民族气节永垂青史。
  刘大同一生善书法、尤擅行草,工书画,好诗词,喜收藏。曾在上海、济南举办画展。著有诗集《岭南吟》、弹词《复太古》,著有文学作品《醒迷魂》,还著《古玉辨》和《白山经咏》等论著。其书画作品多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
  富绅弟子北漂 首测长白地界
  刘大同的名、字、号多达十几个。现经搜集,这十几个名号是:刘建封、桐阶、石荪、天池钓叟、刘大同、疯道人、风道人、老颠、颠颠、颠、懒道人、芝里老人、芝里先生、芝叟、百花洲客、珠泉山庄主人、不朽山庄主人,等等。这些名、字、号如花扑眼。他早年曾任奉天候补知县,1909年(清宣统元年),清政府在长白山区新设安图县治,刘大同出任首任知县。主政安图两年多,移民垦荒,发展农业;铺路筑桥,开辟交通;兴办工商,创立学堂;始创林警,保护和开发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他还兼任松(松花江)图(图们江)两江林政局森林警卫队统带,为他日后发动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身富绅之家,下关东赴奉天任候补知县
  公元1865年,清同治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刘大同出生于安丘县临浯乡(今并入景芝镇)芝畔村。第一文凭秀才。刘大同之祖,不少出版物往往把他列于邻县诸城逄戈庄(该地现又属高密市)的名门望族刘姓。因那一支刘姓族人中出了两位有名的祖先——刘统勋、刘墉。但这里该批一批写作者,只顾攀高结贵,不惜把人祖宗弄错。
  关于刘大同的先祖,咸丰六年的《刘氏族谱》再清楚不过地写着:“余先世为直隶枣强县刘家廿村人也,自洪武二年迁临浯占产,后四世祖刘彦义自崇祯八年(1635)迁芝畔庄”。刘统勋是1698年生人,迁芝畔的刘氏族人比他早60多年就来了,大同怎么会成了他那一支的后人呢?除非再往上找,应那句俗语,“一棵树上两著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刘大同的先祖比刘统勋、刘墉是差了些,但也就是没当官而已,不过还能凑合。大同的父辈很会过日子,家境殷实,光置下的田产就有一百多亩,是名符其实的“地主老财”。
  大同28岁那年,结发妻子李氏病故,他决定离开芝畔“闯外”。对于“闯外”,刘大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黑水白山堪逐鹿,柳边榆塞也成春。
  故乡地小难为用,朔漠金多漫认真。
  一句“故乡地小难为用”,道出了离乡原因。大同为了心中的理想舍弃了家乡优裕富足的生活,向着北方出发了。
  大同先后去了两个地方。一是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北京。在北京干啥呢?交朋友,玩古董,写文章,赏字画。有一次,他上古玩“鬼市”(古玩界术语,天不亮时的交易场所)购得一玉茄,乘骡车回返时,连人带车翻于桥下,玉茄碎,人却安然无恙。故以后他很喜欢买玉,同时在辨玉、盘玉方面颇有造诣,写出了专著《古玉辨》。在燕京期间,一行一动还带着仆人,一副公子哥的派头。
  一个阶段后,刘大同忽然觉得,自己还能当官。不过在京城试了几回,无人赏识。不能把才华烂在肚子里!他决定去神秘博大、飒飒风急的奉天(即沈阳)。山东历来就有闯关东的传统,在那个地方,穷人都能找着饭碗,何况自己——地主子弟、堂堂秀才!
  可当官哪那么容易,它是有门槛的。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仅有秀才科名,还不算是官吏。要当官还得往上考,还得参加省考中举人,最后再考上进士,才算是戴上官帽子了。但这进士,三年一回,名额有限,产量很低。更主要的是,光绪时科举废了。想当官就得另外想办法。后来刘大同便以捐纳的形式,得到了一个“候补知县”资格。
  勘察长白山三江之源,留下珍贵史料著作
  到了1908年,时为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暂委派刘大同一个临时差事:以奉(天)吉(林)勘界委员的身份,勘察长白山三江之源。此时,距他买官已过去整整十年了。
  徐世昌和刘大同同属国学功底深厚的文人,他让刘大同干这事,不只是有文人相惜、拉他一把的意味,也是他眼光比较长远有见地的体现。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大同写出了《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中韩国境说》《间岛辨》《长白山灵迹全影》《白山纪咏》等著作,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疆域,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其中《长白灵迹全影》被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写了奏折,进呈给傅仪帝。现天池(包括天池)周围十六峰皆系刘大同命名,个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山顶似帽子的命名“冠冕峰”;山石赤黑状如人胳膊的命名“铁臂峰”;门形的命名“龙门峰”;柱子形的命名“玉柱峰”;峰起双尖、中间一线的命名“天豁峰”,每个身临其境者看着眼前形状,听着这名字,马上就能想到一个成语:豁然开朗,确实有不可思议之趣!
  长白诸峰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广为游客赞颂。另外还有一座山峰被命名“芝盘峰”,据说是因盛产灵芝而取其名,可它显然蕴含了他的故乡情结。
  此次勘察,刘大同率队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过木石河时,从马上跌下坠崖。刘大同自己这样记述:“余寻三江源,至河上坠马崖下,腹背受伤,危而复苏,露宿河边。休四日饮山羊血、虎骨胶始就痊。”
  曾任安图县首任知县,政声卓著百姓赞誉
  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清廷决定新设安图县。清代安图这个地方,属奉天省长白府,交通闭塞,距府又远,治理不便。当时日本又蓄意挑起了“间岛事端”,国境出现争议。间岛,原名垦岛,系图们江北岸吉林延边自治州和龙县境的一块很小的滩涂,自古是中国领土。当时大批朝鲜移民越界来此垦植,韩日单方面认为此地属他。日本见有机可乘,别有用心地把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都说成间岛,妄图一举侵并这些地方。为确保国界安逸完整,光绪三十四年,徐世昌安排了那次勘察,实际是为设县做准备。徐世昌离任,接任者锡良正式写了奏折:“奉省新设长白府,西尽鸭,东接图们,中抱松花江,处处与韩毗连。而三江相距各数百里,有鞭长莫及之势。前督徐世昌派员分往调查,现据呈报前来,臣等一再考虑,拟即于图们江上源,自红旗河以西,北循省界,南至石乙水,设一县,名曰安图县,建制于红旗河西南岸。”
  朝廷准奏。刘大同被任命为安图知县兼统带松图两江林政局军队。
  由于是新设,一穷二白。县驻地没有城墙,没有炮台,只围绕县街挖了5尺深的壕沟,以兹防守。县公署则是23间草房,四周竖着木板作障。全县地大物博,可人烟寥落,民户星稀。
  刘大同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到任,民国元年九月离开,算起来虽不足3年,然政声卓著。关于他任上的政绩,原中共延边自治州委常委、秘书长于晓峰的一篇撰文可概括:
  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刘大同在安图的历史片断和政绩政声,影响历久弥远。在任三年,他招民垦荒,力举农业;他创设林政,发展林业;他重视教育,成立劝学所;他力倡商业,建立商务所;他开发交通,修建官道;他开通信息,设立邮政……可谓“政声卓著,百姓赞誉”,“历任东督皆敬重之”。时至今日,安图人仍能从这位首任知县的辛劳和政绩中感受到丝丝福泽。
  身为清朝知县 率先响应共和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也就几天后,一个脱离清政府的地方性革命政权———“大同共和国”在东北长白山区的吉林省安图县宣告成立。作为新生的共和政体,它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早两个多月,此可谓民国诞生的先声。“大同共和国”的创立者是时任安图县知县的刘建封。刘大同这段历史,应该划归于辛亥革命的一部分,不应被淹没。他反对专制,倡导共和,宣扬大同,其进步意义现在看都不过时,何况一百年前!倘若出这么一道题:封建专制下,谁是倡导共和并建共和政体的第一人?答案不是孙中山,而是刘大同。
  投身民主革命,先入华兴会后进同盟会
  《安丘文史资料·刘大同专辑》与安图县《刘建封评传》关于刘大同投身革命的最早记载,有“1905年,刘大同加入同盟会”句。但据笔者考证,在此之前,刘大同已是“华兴会”成员。他加入同盟会,就是因为已是“华兴会”的成员。因为中国同盟会的创建班底,就是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的三家联合。所谓同盟,亦即这三家同盟。
  《刘建封评传》则认为“1898年,刘建封加入兴中会”。但是,如果考证查阅刘大同这段人生履历,应该不难发现也是个舛误。
  兴中会是1894年,即甲午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由此拉开了他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次年即发动了“乙未广州起义”,到1900年也是广东的惠州起义。可见,当时孙中山的兴中会活动大致范围在南方。即便四年后(指1898年),孙中山的“会力”范围也未及我国东北。
  而这一个阶段,刘大同离家“闯外”,尚在燕京搞古董收藏。期间,接触到了孙中山办的《民报》,但毕竟没有史实证明与孙中山及其兴中会成员接触过。只有到了奉天,他在那里结识了也是辛亥革命的另一位大腕级历史人物宋教仁后,才有可能入会。
  经查对,他正是1898年与宋相识。1938年12月,刘大同写了一篇《被难自述》,起首句即是“予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1938年减去40年,恰好是1898年。
  如此说来,1898年他加入的不会是孙中山的“兴中会”,应该是黄兴、宋教仁为领袖的“华兴会”。后三会归一他成为同盟会成员,对孙中山领导的政治革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写了一本《民权释要》,由于至今找不到原著,我们虽不能更详尽的看到该书的政治思想,但据其他阅过的人旁证,这是一本以阅释孙中山言论为主旨的专著。
  《光宣小记》一书作者、曾参加过《清史稿》校阅的金梁也有句:“刘委员常发奇论,谓当仿瑞士例,设独立国,定国际约,各国皆不得侵略,以免后患。其用心善其深且远。”这里的“刘委员”即刘大同(大同曾担任监督国会的委员)。说瑞士好,也是对孙中山言论导向的一种响应。因为孙中山有论:“查民权最发达、最完全者,则为瑞士国。”
  可见,刘大同当时是完全而虔诚地接受了孙中山及其思想,特别是还撰写出专著予以阐述,非同小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同盟会会员写过此类专著。
  辛亥革命枪响后,宣称“大同共和国成立”
  《安丘文史资料·刘大同专辑》前言云:“刘大同参加兴中会(应修订为“华兴会”)、同盟会,积极响应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孙中山在日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这是正确且符合史实的。据记载,期间,刘大同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恺、陈其美等交往密切。他在安图任知县之时,经常聚众宣讲救亡图存、革命共和的道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了他的周围。
  安图革命气氛一时骤浓,大有山雨欲来之势。1911年9月,安图县有家戏园开张,向刘大同求联。他饱蘸笔墨,慨然疾书:“鼓动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戏;妆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万古奇观”。这幅充满火药味的楹联,揭开了安图民主革命的序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传到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后,明为安图知县,暗为同盟会会员的刘大同精神振奋,乐不可支,“莅海龙、登长白、竖义旗、于安图”。他以知县和“统带松图两江林、政局军队”的身份,将林军和警察全部召集起来。他站在高台上,发表演讲,宣布安图独立,即再也不受腐朽的清王朝所管了。刘大同性格很急,然而正是这一性格导致了他在东北第一个宣布独立,而且架势拉得很大,宣称——“大同共和国成立”。
  据统计,辛亥革命枪响之后,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仅一个月,全国21个省有14个省宣布了独立。但谁也没敢称什么“共和国”,只有刘大同例外,顿时震惊了世界。刘大同激情满怀,引吭高歌:“桐叶一落天下秋,梅花一放天下春。试问秋兴共多少,毕竟不如看花人。”他为自己改名为“大同”,为三个孙子分别取名为“平民”、“平权”、“平等”,以示自己矢志革命、创建大同世界的政治抱负。
  《光宣小记》书云:“及辛亥革命,刘竟举旗于白山,其名拟曰大同共和国,通告中外,闻者为之一惊,卒以无后继,为省军所败,刘亦南走。此建国小史,实在民国成立之先。”
  安图独立,是刘大同一生中干的大事之一,而且是在中华民国成立的前两月,先声夺人,意义重大。曾流传的“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的说法,与成立大同共和国有很大的关系。那时他是铁心拥护孙中山,铁心与清政府决战。
  屯兵牡丹岭先胜后败,加速清廷灭亡
  刘大同在东北创建大同共和国,振奋了革命党,也吓坏了清政府,责成新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镇压。赵儿巽和他担任四川总督的三弟赵尔丰一样,疯狂扼杀起义军。刘大同无所畏惧,及时予以揭露。他在媒体上发表了《辛亥寄赵尔巽》一诗:
  丰为祸川今被戮,辽东又起勤王军。
  赵家兄弟胡儿狗,忘尔祖宗是汉人。
  诗中“丰为祸川”就是指赵尔丰1909年在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屠杀请愿民众,最终被杀之事。“勤王军”是说赵尔巽妄图挽救清王朝当走狗。刘大同不仅用笔杆子,还拿起了枪杆子,与赵尔巽玩命。他率安图起义军与之决战于长白山牡丹岭。牡丹岭这场战斗十分惨烈。最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清军,刘大同的义军居然凭借风雪狂风之天助,一举将清军赶出了牡丹岭。
  他用诗对当时战况作了记录:
  击贼遇雪
  ——辛亥安图起义败敌军于牡丹岭
  逐寇白山陲,我军酣战时。
  半天大风起,犹闻战马嘶。
  鼓鼙声未歇,血带雪花飞,
  飒飒西风急,仓皇羽檄驰。
  安图胜利,影响广远。很快,奉天的庄和、复县、辽河,黑龙江的东荒之地亦相继效仿,极大地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只是由于各地是各自为战,第一次遭到失败的赵尔巽聚集了更大的力量,最后逼迫刘率余部南走。
  中山提议押地 大同挥拳质问
  刘大同是一位激进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且性格急躁很有脾气。孙中山和刘大同,虽然都是二十世纪初追求共和的热血之辈,但由于性格使然和理想抱负存在差异,他们只有短暂合作,马上渐行渐远。
  孙中山在南京当上“临时大总统”,令强势人物袁世凯很不爽。眼见中国内战的不可预见性增大,革命党内部纷纷向孙中山施压,苦劝他作出反应,表示出总统的临时性,给袁以“虚位以待”的姿态。孙中山只得妥协,就任大总统后仅两个月又辞掉大总统,这时,恰逢刘大同与孙中山初次谋面,刘当着孙的面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举“是个大错误”;在亡命天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弄到大宗款项投入“倒袁”运动,孙中山提出了以满蒙作为抵押,向日本政府借款,等革命成功时偿还。在提请大家讨论时,性情急躁的刘大同站起来,忍耐不住的愤怒开始井喷了。
  对大总统让位一事,当面指出“是个大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在东北的刘大同对孙中山只是闻名,他最早接触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宋教仁。与孙中山则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仅两个月又辞掉大总统后初次谋面。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刘大同当着他的面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举“是个大错误”。刘大同在指出孙中山出让的错误时,气愤地说:这事坏就坏在与袁贼和谈。
  的确,袁世凯出了那么多阴招,他是什么东西,恐怕连瞎子都能看出来。可是,当时革命党内部竟有那么多人被他忽悠,将革命成果拱手相让,难怪刘大同恼怒。
  孙中山自是有苦难言,只好向他作了些自我解嘲意味的解释:“我们对袁世凯要讲究方法,把他紧紧套住……我愿意出让总统,只要他能拥护民国……我是为革命做大事,而不是为个人做大官……”
  在不费一枪一弹就让出革命成果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是不成熟的。他对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后如何掌握政权认识不足,不能深入认识“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政权问题”。而事后对出让好像显得很大度,不在乎,更说明其不仅不肯认错,还有不够自信的成分。直到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镇压革命党人和打着民国的招牌幌子实行个人独裁,他才知错,并于1913年和1914年分别策动了“二次革命”“二次倒袁”。当然,行动都未能获得成功。
  这一历史性的错误出让,从此造成了孙中山苦战至死也终未挽回的惨痛局面。
  多次组织发动举兵讨袁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虽然都是二十世纪初追求共和的热血之辈,但由于性格使然和理想抱负存在差异,刘大同和孙中山只有短暂合作,马上渐行渐远。
  1913年8月,刘大同与东北的革命党人组织讨袁遭日人驱逐,从沈阳东渡来到日本江户。几乎同时,孙中山也因相同原因亡命日本。相见后,刘大同在孙中山的撺掇下,支持他解散同盟会,并在东京宣誓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入党没几天,大同听到了自己“平民社”社员戴子安、宋大治、王云浦在济南殉国的恶信,马上潜回了国内,藏在大连,组织发动举兵讨袁。活动了一个多月,拟定的计划是:沈缦云为都督,刘大同为总司令,进攻天津。
  1913年12月28日,刘大同给在日的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部长陈其美打电报,称“这里事已妥,请岛田(陈其美的日本化名)速来”。陈其美拿着电报来找孙中山,孙中山希望陈去,陈问孙中山:“刘大同办事怎么样?”孙中山说不是很了解。见陈犹疑,又说:“这样吧,先派张继和戴季陶去。”
  30日,刘大同又加上了另外三个革命党人,四人联名致电陈其美:“这里确已齐备,一刻千金,望陈速来”。这第二封电报拍去后,张继、戴季陶才启程赴大连。张、戴到后,把情况详报东京后,孙中山才派陈其美动身去大连。这时,已是1914年1月23日。晚了,他们的活动已为日人侦悉,被迫取消。陈其美返回了日本,并劝刘大同和他前往。刘大同很不甘心,告诉他:“自己在山东有基础,你们先回,我留下继续活动。”
  不久,由刘大同任支部长的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成立。他们在金钱匮乏、衣食不周的条件下,准备在山东举兵。可惜又是被人察觉,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只得再次亡命日本。在日本,刘大同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东三省支部长。此后,他频频为东北军事奔忙。为此数次到总部访晤孙中山。但孙一般不出面,多让他人传达其意见。对此,刘大同心里已稍感到几丝不快。
  只因提议出让满蒙给日本,怒挥老拳向中山
  刘大同是一位激进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且性格急躁很有脾气。有才能的人往往脾气都比较大,以刘大同之才,他最初虽然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但绝不会成为孙的虔诚信徒,甘于为他打下手。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比孙中山还进步的思想。同盟会成立之初,二人革命的大致目标一致,加之会面有限,孙虽然对北方人骨子里有些偏见,但二人毕竟没起过什么直接的冲突。直到在各省支部长会议上,孙中山提议要向日本出让满蒙后,刘大同拍案而起,挥舞起了拳头。
  孙中山与日本有着深刻联系,出让满蒙也是孙中山很早就给日本的一个许诺。
  在亡命天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弄到大宗款项,孙中山提出了以满蒙作为抵押,向日本政府借款,等革命成功时偿还。在提请大家讨论时,有的不置可否,有的赞成,有的闷头抽烟。惟有性情急躁的刘大同站起来,忍耐不住的愤怒开始井喷了。
  “你为什么放弃满蒙?你怎么不放弃广东?广东是你的家乡,你不舍得是不是?”这么直接的质问,倔强又可爱。
  “我不是真正的放弃,我们祖国的领土,寸土也不能丢,这只是一种策略。”
  “你这是什么策略?简直是火中取栗!日本早有灭亡中国的虎狼之心,你把肥肉放在虎狼的嘴里,你能取出来吗?我看这个策略使不得,弄不好就是卖国,我们就成了千古罪人!”
  “你简直是胡闹!我革命三十年,你竟然骂我卖国!各位同志,你们听听,刘大同竟然骂我卖国!”
  “我不但骂你卖国,我还要揍你这个卖国贼!”刘大同拍案而起,挥舞拳头,冲向了孙中山。幸亏被在场的人拉住。这时,刘大同火气略低了些:“孙大炮,你就不想想,日本政府刚和袁贼签订了二十一条,他们怎么还能支持我们呢?”
  这就是他与孙中山差点发生全武行的经过。作为一个北方人和一个在吉林干过知县的人,他对日本的侵略野心一直有着切实的了解和警惕。在“放弃满蒙”的问题上他向孙中山“怒挥老拳”,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出于爱国,敢于坚持原则,咱干什么也不能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啊;二是出于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三是性格使然。人嘛,父母生养多年,多少是应当有点骨气和脾气的。刘大同的儿女曾回忆说,父亲为人率直,喜怒形于色,不怕得罪人,特别是发起脾气来很吓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言语过于直接。
  从那以后,刘大同远离了孙中山。此事刘大同还作诗为证:
  风霜经多少,干老着花妙。
  疏影自横斜,不肯向人笑。
  诗附记:“纪元五年,孙提议放弃满蒙,余反对之,怒挥老拳。十年又招我驼浦,不肯往而作”。
  据刘大同的后人刘荣华说,老爷子的雷霆之怒爆发后,第二天孙中山派人给他送去了皮帽和皮袄加以挽留,但他没有答应。刘大同的倔强个性与孙中山的肚量均可见一斑。
  革命身体力行 携子暗杀袁贼
  在气愤孙中山出让总统后,刘大同与儿子一起赴京暗杀袁世凯,在这次行动中,父子几乎同殉革命。1922年春夏之交,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背叛革命,拟用一个“混成旅”突袭孙中山的居所,而作为陈炯明顾问的刘大同因为洞悉此事,很自然地戴上了一顶“与陈炯明一起加害孙中山”的大帽子,因而他在辛亥革命期间所做的事情便人为地被抹了黑,甚至完全被摒弃。查阅权威的辛亥革命史,翻遍《孙中山全传》,从头至尾,你找不出刘大同三个字!历史不能简单化。深入思考,方可知其究竟。
  多次亲历战阵,并与儿子组织暗杀袁世凯行动
  孙中山曾策动了十次革命(成功了一次。而这一次就是辛亥革命,与他并无直接关系),但只有一次亲自参加,余者皆是在国外“遥控”指挥。反观刘大同,多次亲历战阵。在安图独立指挥与清军作战那次不说,他在气愤孙中山出让总统后,与儿子一起赴京暗杀袁世凯,父子几乎同殉革命。
  当时,刘大同虽然为出让总统一事指责了孙中山,但考虑到木已成舟,怒火也就不再撒到孙中山身上了,而是积极组织“倒袁”的暗杀活动。刺杀袁贼重要走狗上海郑汝成而闻名的王晓峰、王铭山两位烈士,就是刘大同“平民社”的成员。“平民社”自始至终参与了奉天独立运动,指挥了琅玡之战和辽阳之战。1913年他与儿子刘次彭亲自赴京,寻摸数日,经“踩点”勘验路线,摸清了袁世凯每天晚饭后必到庭院散步的时间与路线,父子决定从红墙外向内投掷自制炸弹使袁世凯毙命。是日,当隔墙听到袁已靠近,刘次彭便奋力将炸弹扔了进去。可惜炸弹未响,墙内顿时声音嘈杂,乱作一团。袁世凯大惊,下令全城戒严盘查。刘大同与儿子不等戒严令生效星夜出城,回了大连。
  刘大同这个叫刘次彭的儿子,是刘大同早年去世的结发妻子李氏生的,李氏生的一男三女四个孩子,有两个投身到了父亲的革命事业,其中独子刘次彭最为得力,多次与父亲出生入死,赴京炸袁,辽阳与琅玡战役,他都没落。1926年,次彭在上海家中被捕。当时本是要抓刘大同的,捕快问:“谁是刘大同?”刘次彭见来势不对,抢在父亲回答之前马上说:“我就是。”捕快指着刘大同问:“他是谁?”“噢,那是我家请的教书先生”。这样,次彭替父坐了牢,关进了上海龙华监狱。后虽然被营救出来,但身体自那以后每况愈下。并先于父亲在天津去世。刘大同悲痛万分,多次为他赋诗作画。
  刘大同与儿子组织的暗杀袁世凯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使袁世凯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加重了他的恐惧和惊慌心理,这位当时中国的最强势人物,只做了82天洪宪皇帝,便睡不着觉,撒不出尿,靠插管子通小便,终于在1916年3月22日这天暴怒死去。谁能敢说,暗杀活动没有加速他的暴毙呢。
  知悉孙中山将蒙难,转信学生孙墨佛及时搭救
  1922年6月中旬,孙中山回到广州,即让陈炯明前来议事。陈回电表示待命即行。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陈炯明接受了外国列强的收买,秘密勾结吴佩孚准备置他于死地并取而代之。当时,陈的顾问是吴佩孚派去的柳忠庆。吴还联络了山东的海军总司令温树则,让温配合陈的举事。不过,温树则“心向革命”,实际是孙中山的人。当时,吴、陈暗中调动了4000人马急驻省垣,准备炮轰大元帅府。而孙中山大元帅府仅有少量卫队,不足千人,武器也不行。于是孙中山立陷危机之中。吴、陈还筹划,此举要假以“兵变”之名,然后造谣孙中山“遇难”,好欺瞒天下。还商量在孙死后开一个“大追悼会”。
  也就是在这时,也是陈炯明顾问的刘大同恰好来到陈府。按照这个时间,陈、吴进攻大元帅府的计划是事先就已预谋好了的,刘大同是恰好赶上,知悉了此事。所以,不能将刘大同划归为陈炯明举事的同谋。听到刘大同来了,刘大同的学生孙墨佛急往拜望(见相关个人回忆录)。孙墨佛23岁的时候,是经刘大同介绍,加入的同盟会结识了心仪已久的孙中山,成为孙的“铁杆粉丝”。6月15日这天,孙墨佛来到刘大同处,二人共进晚餐。席上刘大同突然对孙墨佛说:“吃完饭,为我撰写一幅挽联!”孙惊讶地问:“给谁?”刘说:“是个大人物……”此时,孙墨佛已明白。老师刘大同与孙中山,在日本时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但说到了水火难容这种地步,他还是不相信的。但对陈炯明,孙墨佛早有防备之心。他清楚这个人一定可以干出这事。听到老师道出写挽联时,他很快决定,时千钧一发,决不能让此事发生。于是饭毕他顾不上休息,也不提写对联的事,出门直奔总统府,先告知秘书长谢持,谢不信,见孙墨佛一再相告,谢只好领他谒见孙中山。中山听从了孙墨佛的劝告,自己与谢及数卫士出了便门。孙墨佛又找到温树则,先帮孙中山一行登上“宝壁舰”,待接出宋庆龄后转上“永丰舰”,加速驶向了海湾,孙中山脱险了。
  这就是传言中“加害孙中山”的经过。从实际结果看,却是关键时刻刘大同有意无意在搭救孙中山!
  这事说来有诸多蹊跷。刘大同明明知道孙墨佛的身份以及和孙中山的关系,却为什么要向他透露这么重大的机密呢?孙墨佛挽联也不写,要匆匆出门,刘大同为什么不加阻拦?这些都耐人寻味。可惜,后来这事二人都不再提及,生性坦荡无心机的刘大同更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事情的真相就这样烂在了他俩肚子里。
  后人转述的孙墨佛相关回忆,已有出入,不可完全采信。从刘大同当时这些反常举动看,不排除他有故意转信搭救孙中山的可能。他自己与孙翻了脸,以他倔强的性格,不会再去接触孙中山,孙墨佛来了,让他代自己通风报信最为合适。后人转述孙墨佛急往拜望,显然得要有个前提:为什么要急往?如果不是接到刘大同通知或特别叮嘱,他怎么会知道老师在陈炯明处而要急往呢?其实,刘大同与孙中山闹矛盾,再怎么也超不出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何况还有这么多“蹊跷”没破解。
  离开孙中山后境况不好,闻袁遭天诛酣睡三日
  提议出让满蒙给日本一事5年之后,孙中山才对此事有了深刻反思。由于他的“放弃满蒙”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一厢情愿,他的“备忘录”不仅没得到兑现,还存在日本政府拿不回来了,因而追悔自己刚愎自用,留下话柄。而孙中山对刘大同的认识,也有了变化。觉得他是个有头脑的人,于是派人去广东海澄驼浦镇,力邀他“出山”,但固执的刘大同“不肯往”,二人的裂痕由来已久,不是能轻易消除的。在革命党的组织原则上,刘大同早就产生了一定反感。孙中山为了加强革命党人的组织纪律性,过分突出了权威政治。比如他手订的中华革命党入党誓词就有“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随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他按照入党时间分成了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在革命成功后分别为元勋公民、有功公民、先进公民。这三种公民参政、执政的权利是有着明显等级的。
  对其一,刘大同虽然在誓词上按了手印,发了誓词,但内心极不舒服,他隐约觉得,这里面洪门帮会的味道太浓了。对其二,更是认为与自己一贯倡导的民主、共和、大同的理想背道而驰。
  曾是东三省《民报》主编的赵中鹊评价刘大同:“……山左望族,重道德,持大同主义”。刘大同更是早就宣扬:“治国无二策,端在救平民”。孙中山分等级的做法,自然不符他这一政治理想。
  离开孙中山后的刘大同,身体处境都不甚好。特别是闻听袁世凯遭天诛,他竟酣睡三日,结果醒来后左耳完全聋了。这也是在革命党人中绝无仅有的事情。按现在医学解释,难道是神经系统高度兴奋致脑部血管痉挛波及到了听神经中枢所致?
  寄情金石研究 钟爱诗词书画
  刘大同晚年潜心金石书画诗词,其中尤其以画梅花最为见长。1950年,他从天津移居济南,在明湖画社办过画展。其画长于花鸟,尤其擅于画墨梅。1930年,刘大同还与徐悲鸿合作过《梅石图》。书法方面,刘大同能左右开弓,诸体交合,任意挥洒,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刘大同还精鉴藏,对古玉的鉴识尤为地道。他惜玉、藏玉、研究玉。并著有《古玉辨》一书。
  诗书画艺高超,所作墨梅尤为突出
  刘大同诗才方面,估计所作不下万余首。堪称“优质高产”。为什么要用估计呢?主要是因为他有几次被捕,每被捕一次,箧中的诗稿就被抄没一次,加上这一块,只多不少。在中国历代诗人中,这个数量足以数一数二。因为只有陆游有这个数量。乾隆皇帝数量上是大大超了,但吟诵水准太糙,白的要命,没法看。所以写了那么多,也没人将他当诗人看。
  书法方面,刘大同能左右开弓,诸体交合,任意挥洒,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左手书法,是他在安图任上时,因突感左臂发麻,有意硬用左手写字以强化锻炼而练就的。孙中山字也写得尚可,但远不及大同水平专业和具学术性。而且他不会画画、作诗。现在孙中山的字不断上拍,且价格不菲,显然是沾了其政治大才、因了“革命先行者”;而刘大同在政治才能向艺术才能转向后,不折不扣成为了艺术大才,但也是因了“政治”的原因,湮没不彰了,没有在国内外推上应有的地位。2000年前后,笔者还常在潍坊的画店市肆见到刘大同的书法绘画,绘画索价千元左右,书法则仅有六七百元。
  刘大同的花鸟画人文气息浓厚,特别是所作墨梅,融诗于图,清雅宜人。1930年,刘大同还与徐悲鸿合作过《梅石图》。因为在他的《梅花吟》有云:“纪元十九年与徐悲鸿合作梅石句曰:顽石不无奇气,寒梅自有铁心。从古画师多少,可逢几个知音?”与方陆也有合作。可见,当时中国的书画大家是把刘大同当作很重要的一个同行看待的。连一向傲慢、眼眶子极高的章太炎对他的书画都相当宾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刘大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编辑了一本《诸城三刘合璧》,书名由他亲自题写,十多年后刘大同偶然发现此书后,惊讶不已。“三刘”是明朝刘子羽、清朝刘墉和当时的刘大同。可见,在章太炎眼里,刘大同的书法地位之高。
  1921年,刘大同偶遇吴昌硕,刘大同与吴老先生在上海时相识,老友重逢分外亲热。二人找了一个小酒店,边饮边谈。不知不觉,到了分手时刻。刘有些感伤地说:“此一别,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与先生相聚。我还一直希望让先生给我刻方图章用呢,看来得再等来日了。”吴昌硕也很幽默,说:“我怕是来日无多了。刘先生为国事奔波,吾理当尽力而为。但因偶遇先生,刻刀未带,不过刚从市肆上购了石材,现在先生既然开了一回口,我就借店家一个铁钉,刻成这方章。”
  询问了要刻的内容后,他就用借来的一个钉子,当场刻起来。很快印面“风道人”刻完了。老先生又将那铁钉磨扁,刻了一行边款:“申酉良月,七十八叟吴昌硕,镌毕竟臂痛欲折”。大同目睹了这一切,感言:“不愧是当代的印坛盟主,真开眼了。”在军阀混战、连年漂泊的岁月里,北马南船的刘大同,始终带着这方大印,视为珍宝。1950年,刘大同从天津移居济南,在明湖画社办画展,专门介绍了此印。他在印鉴下题写:“此乃亡友吴昌硕戏作。”接着又在旁边抄上了吴老先生那很有意思的边款。
  惜玉藏玉研玉,著有《古玉辨》一书
  刘大同还精鉴藏,对古玉的鉴识尤为地道。他惜玉、藏玉、研究玉。他不迷信,但当年在燕京购的玉茄跌碎,自己毫发无损,却使得他愿意相信,古玉保了他平安。此后,他又搞了一块古玉佩戴在左手腕上。因为他左臂麻木,他跟人说:“古玉能保命,也能活血。你们不信,我信。哈哈,可以当真的玩笑。”
  读他的《古玉辨》一书,还可知晓,他在勘察长白山坠马,也丢失了一块非常心仪的古玉。“古玉出土,含有香气者,世不恒见。余昔存一玉勒,白色方形,长二寸六分,方五分,云雷花纹极精深。余佩之有年,因调查国界,渡松花江二道江,乘独木卫护。将登岸,跳板一跃而下,不觉系玉之绳坠断,玉勒落入水边,旋令随从护兵十余人,入水寻觅,终不能获。今三十余年矣,每一念及,为之怅怅。因香玉之不易得故也。”
  □ 相 关 链 接
  刘大同活动年表
  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1岁。
  是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生于山东安丘临浯芝畔村。
  清光绪九年(1883),癸未,18岁。
  娶临浯李岗村李氏为妻。次年,独生子刘次彭降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28岁。
  发妻李氏病故。刘携仆人寓居燕市(今北京),收藏古玩。
  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29岁。
  由燕市渡辽,滞留辽左。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31岁。
  捐官为候补知县。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33岁。
  与宋教仁相识,加入“兴中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43岁。
  受徐世昌委派,勘察奉(天)吉(林)省界、中韩边界及长白山三江源。
  清宣统元年(1909),己酉,44岁。
  清廷在安图设治,先为设治委员。次年7月,经东三省总督锡良奏报为首任知县。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46岁。
  春,广招家乡安丘、诸城两县百姓来安图创业、定居。《长白山灵迹全影》印成。(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数日后,改名刘大同,并通告中外“大同共和国成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壬子,47岁。
  春,率领松图两江林政军队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清军作战,先胜后败。南走大连千山道义学校。4月,在大连成立“平民社”,组建讨袁起义军。
  中华民国二年(1913),癸丑,48岁。
  3月,宋教仁被暗杀,作《哭宋渔父》。7月,东渡日本江户。秋,加入中华革命党。冬,潜回大连发动组织军事斗争。
  中华民国三年(1914),甲寅,49岁。
  春,起义事泄,东北起兵计划流产。夏,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成立,任支部长。
  中华民国四年(1915),乙卯,50岁。
  10月10日,在东京主持召开“中华民国四周年国庆纪念会”,宣读孙中山的贺词。戴季陶宣读黄兴的贺电。
  中华民国五年(1916),丙辰,51岁。
  于青岛募兵讨袁。闻袁世凯死,酣睡三日,中风,左耳聋。
  与孙中山就放弃满蒙发生激烈争吵。
  中华民国七年(1918),戊午,53岁。
  春,第三次东渡日本。5月,归国。在沪召集旧部袭取山东,事败赴粤护法。秋冬,凭吊黄花岗烈士作《岭南吟》诗二首。
  中华民国八年(1919),己未,54岁。
  张作霖派人召唤赴奉遭拒。
  中华民国十年(1921),辛酉,56岁。
  孙中山召唤来鮀浦,不往。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59岁。
  春,为首成立诗社“平社”。冬,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61岁。
  《复太古弹词》在上海出版;遇险,子次彭入狱。后幸被老友救出。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66岁。
  定居天津。秋,章太炎登门造访。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癸酉,69岁。
  夏,山东遭遇特大洪灾,10余县被淹。7月7日至13日,在上海举办《刘芝叟先生金石书画之展览》,所售款全部用于山东赈灾。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71岁。
  主办《渤海日报》。冬,因宣传抗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报馆被查封。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戊寅,73岁。
  11月,日军委任华北自治政府主席,当场拒绝并撕毁委任状。12月,撰《被难自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庚辰,75岁。
  春,撰《古玉辨》。5月,创建旅津山东同乡会会馆。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乙酉,80岁。
  抗战胜利,偕夫人归故里芝畔,住月余。1949年,己丑,84岁。
  10月,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偕夫人专程赴天津拜访。年底,移居济南,住大明湖附近百花洲。
  1952年,壬辰,87岁。
  7月23日,在济逝世。葬济南千佛山。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