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 祖 父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祖 父
  郭建华
  祖父是农民,而且是贫农。
  祖父还是木匠,手艺不错的木匠。
  作为农民,祖父是平庸的。耩耕锄耙,诸般农活儿,祖父都拿得起,但说不上出色。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农活儿,譬如侍弄瓜菜,祖父干脆就不沾手。
  祖父的贫农形象,与我在教科书和文艺作品中读到的很有出入。他从来没有跟我讲述过解放前我们家如何水深火热,土改时分到多少土地房屋和牲口。他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抨击过地主,倒是时常流露出对地主的赞赏,譬如某地主如何勤劳节俭,某地主如何治家有方,某地主如何乐善好施云云。
  祖父甚至有意无意地效仿地主的派头。譬如吃饭,一日三餐,只要祖父在家,必坐上座(家乡方言叫“上岗”)。祖父不坐下,不拿筷子,一家人就只能围桌而坐,瞅着那一碟辣疙瘩咸菜,谁也不能摸筷子。祖父坐定,家人(一般是我母亲和婶母)须将干粮第一个递到祖父手中,将第一碗粥捧到祖父面前。祖父喝完一碗粥,意欲喝第二碗,是不说话的,只把粥碗端一端示意。所以,母亲和婶母是不能埋头吃饭的,须随时关注祖父手中的干粮和和他眼前的粥碗。吃饭过程中,不许说话。偶有言语,祖父会厉声喝斥:“哪来的那么多话?吃饭也堵不住你那张嘴!”吃饭不许“吃”出声音,有违规者,祖父会以一句俗语训之:“吃饭打梆子,老来挎筐子(指讨饭)。”饭间随便离桌,到其他清爽、方便的地方吃,也犯忌,祖父斥之为“逛槽子”(猪吃食时的一种不轨行为)。
  祖父的这套做法,昔日乡间称作“规矩大”。一家之主只有“规矩大”,才能治家有方,不至于让后人失去“历练”,沦为不肖子孙。
  近日读到苏州人张岫云《补园出岫》中的一段文字:“家里规矩多,每天向长辈请安问好,平时见到长辈一定要‘叫人’,还要‘让路’,追求立有立相,坐有坐相,吃饭要有吃相,长辈未动筷,晚辈不能动,晚辈吃完要说:‘请慢用!’吃饭、喝汤不能出声,更不容许碗中留有饭粒。饭桌按长幼有固定的座位。”
  文中所述“规矩”,简直如祖父的“规矩”如出一辙。遂恍然大悟,原来“规矩大”并非地主的“专利”,乃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由此看来,祖父倒是有些文化的。
  不过,祖父的确很守旧。三姑生性泼辣,胆儿大心野,颇有些男孩子气质。一天晚上,三姑不顾祖父三令五申,偷偷到外村去看解放军文工团的演出。待她看完回家,祖父已关紧了院门,严令任何人不得开门。三姑叫门无人开,求饶无人理,万般无奈,只好叩开邻居的门,请一位长辈出面说和,方平息事端。
  家乡解放后,解放军大量吸收进步青年入伍,以壮大武装力量。当时流行一首民谣:“叫俺扭(指扭秧歌)来俺就扭,一扭扭到十八、九,俺娘不给俺找婆家,俺就跟着八路走。”这是保守势力对积极参军的进步青年的嘲弄。许多进步男、女青年,不顾这冷嘲热风,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跟着八路走”,投身革命。四姑即是如此。四姑是二爷的女儿。祖父与二爷两家共有三男四女,四姑在女孩中排行老四。二爷与祖父虽是同胞兄弟,性格却不尽相同。二爷较祖父更为敦厚老实,家中大事,一般由二祖母做主。二祖母泼辣开朗,思想解放。当同样泼辣开朗的四姑要“跟着八路走”的时候,二祖母全力支持,二爷也无话可说。于是,刚刚十六岁的四姑便加入革命队伍,当文工团员,当野战医院的护士,后来成为军医,晚年在省城离休,待遇自然优厚。三姑同样对革命队伍充满向往,但是,当她提出“跟着八路走”的请求时,却被祖父严辞拒绝:“快死了那份儿心吧!”一声断喝,决定了三姑一辈子未能走出庄稼地的命运。直到晚年,三姑都耿耿于怀,记得她不止一次地说:“要不是你爷爷拦着,我早跟你四姑一样,当了兵,吃上公家粮了!”
  祖父一向厌烦开会。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深夜,祖父开会回来,祖母问他:“开的什么会?”“捐献飞机大炮。”祖父说完这几个字,便上炕睡觉。现在想来,这该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其时我不过四、五岁,完全不理解“捐献飞机大炮”为何意,至于祖父们如何去“捐献”,就更一无所知了。
  到了“统购统销”时期,祖父几乎夜夜去开会,而且一夜比一夜回来得更晚,有时甚至开到鸡叫,开到天亮。后来得知,那样彻夜地“开会”,其实是“熬鹰”。鹰不遵从主人的意志,就不许它打盹儿,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直到服服帖帖。工作队和村干部拿来驯鹰者的绝招,对付冥顽不化的落后村民,迫使他们报出符合工作队要求的卖余粮的数字。祖父显然是被“熬”了。
  所谓“统购统销”,就是让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然后由国家统一调配、统一销售。这也许就是粮食领域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的发端,后来的粮票、油票、购粮本、城镇户口盖源于此。
  “民以食为天”,土地和粮食一向是农民的命根子。刚刚获得了土地,收获了庄稼,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对于政府推行的“统购统销”,也称作”卖余粮”政策,是颇有些头痛的。一部分农民的囤里确实攒下些许余粮,但他们挨饿挨怕了,过荒年过怕了,要储一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此所谓“囤里有粮,心里不慌”是也。他们不愿卖余粮,也就不肯报出真家底。
  具体执行政策的工作人员深谙农民的惜售心理,为了完成上面交给他们的征购任务,在向农民摊派卖粮指标时,就故意成倍地加码,以留有足够的与农民讨价还价的余地。原本要你卖三百斤,却分给你六百斤的指标。没那么多,好,照顾一下,卖五百斤吧。还不卖?那就“拦腰砍”,卖三百斤总可以吧?事实上,这户的承受能力只有二百斤,超过了这个底线,那就不是卖余粮,而是卖口粮了。既然谈不下来,只好“熬鹰”。
  于是,村子里便出现了户户藏富、人人装穷的怪现象。一时间,人们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家中有余粮。吃白面、包水饺,须关上院门,并备好高粱面掺野菜的饼子,一旦有人敲门,迅即将白面转移,将野菜饼子摆上饭桌。即使来人是和睦相处的左邻右舍也不例外。事实上,“家中有黄金,邻居有戥子”,各家的日子四邻八舍心中都有底。这时候,若想报一箭之仇,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工作队举报,仇家关着门吃面条,或者半夜三更推碾倒磨,鼓捣细米白面。但这样做风险也很大,“告密”行踪一旦暴露,得罪的就不仅仅是仇家,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触犯众怒,成为过街老鼠。
  工作队还放出风来,凡完不成卖粮任务的,要挨家挨户搜查(家乡方言叫“翻”),有余粮而不卖,不但没收粮食,还将绳之以法。这办法比“熬鹰”更具威慑力。一个深夜,祖父率领家人,点起灯笼,大气都不敢出,在饭棚的灶台前,悄然挖出一深坑,将盛满谷子的大木箱置于坑内,覆以木板,木板之上又覆以泥土。那泥土是掺了柴灰的,以造出与饭棚地面一致的效果,所余鲜土,连夜填入猪圈。做完这一切,祖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用脚轻轻踏一踏覆了灰土的地面,竟然发出空闷之声。这声音让祖父重新皱起了眉头。他看看我,叮嘱道:不许说!听见了吗?样子竟有几分凶。
  工作队终于没有“翻”,卖余粮的任务到底还是完成了。当时区里所属的粮库就设在我们村,卖余粮的大车小辆充斥于村街,车上遍插红红绿绿的纸旗,煞是热闹。小旗上都写着字,想必是热烈的口号,但我当时不认得,挥鞭赶车的卖粮人也未必认得。
  祖父或许不是一个优秀农民,更不是一个优秀贫农,但不失为一个优秀木匠。
  祖父当木匠的初衷,自然是维持生计。祖父说:生意不如手艺。或许出于这一理念,他的父辈请来一位“西木匠”到家中授徒传艺。与祖父一起学徒的,还有他的胞弟和与他年龄相仿的两位堂叔。至于“西木匠”的含义,我至今不解:是来自西乡?这西乡的具体方位又在哪里呢?这些,祖父从未谈及。祖父只是说他的师傅是“西木匠”,手艺如何高超,绝非当地木匠所能比,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祖父的幸运和自豪也难以掩饰:“名师出高徒”啊!木匠除了“粗”、“细”之分,还有专业之别。譬如“车木匠”,以打制车辆为主,卯榫的功夫极为精到。再如“勺子匠”,以挖制木勺为业,大至十几口人用以盛粥饭的大马勺,小至与酱缸匹配的小巧玲珑的小酱勺,勺子匠的手艺惠及千家万户。祖父的看家手艺是做风箱,应谓之“风箱木匠”。
  在烧水做饭日趋电气化和煤气化的今天,年轻人大多不知道风箱为何物。在漫长的以柴草为燃料的饮食文明史中,风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风箱,柴草便难以燃旺,水难以烧开,饭也做不熟。所以,风箱是居家必备之物,会做风箱,近乎于端上了“铁饭碗”。面对手中的“铁饭碗”,祖父始终心存敬畏,从来不敢丝毫懈怠。
  做风箱的头一道工序是解板。买来梧桐树,截断,剥皮,划线,然后将打好墨线的木段立起,固定于架子上,用大锯解为板材。这便是“拉大锯”。拉大锯是学木匠的开蒙功课,也是必修之课。两个人各执大锯的一端,一拉一送,一送一拉,机械重复,一成不变,枯燥至极,无聊至极。尽管枯燥,尽管无聊,却不敢马虎。两眼必须随时盯着墨线,稍不留意,锯口就会偏离墨线,木匠的术语叫做“下锯”。一旦“下锯”,解出的板材将厚薄不匀。我跟祖父拉大锯,偶尔思想开小差,拉着拉着,只听祖父一声断喝:下锯了!抬眼看去,果然。祖父发现我“下锯”,不是靠眼睛,而是凭手上的感觉。“修炼”到这般程度,就不能不令人叫绝了。跟祖父做活,我总是提心吊胆。祖父一向严厉,一个小动作的不规范,一个无意间的小差错,都难逃他的法眼,难逃一顿痛斥。
  解好的板材,要放到背阴处晾干。每一页木板都有大小两面,放置时必须大面向外,否则木板容易变形。这也是铁规矩。有时疏忽,我会将一块或两块木板放反,结果不难想象,一顿痛斥是少不了的:你眼瞎吗!
  待木板晾干,就开始烘烤了。烘烤的作用是将板材中尚存的水分减少到最低程度,令板材定形。这是影响风箱质量的关键工序,技术性强,祖父一定要亲自动手。他用砖块支起矩形的“窑子”,放入刨花和锯末,先点燃刨花,由刨花引燃锯末。待锯末似有若无的蓝火均匀地燃起,祖父便将木板一块挨一块地置于窑面。这活儿的关键是火候。祖父一遍又一遍地向窑内均匀地撒以锯末,令蓝火既不过又无不及,窑内基本保持恒温。当然,掌控这一切,不借助任何仪器,全凭祖父的感觉和经验。
  祖父蹲在窑子边,不时地翻动每一页木板,仔细查看烘烤的程度。如果木板局部发黑,那是火候过了,糊了,会影响板材纤维的韧性;如果木板泛浅黄色,那是火候不足,须继续烘烤;最理想的,应该是整块板材呈均匀的深黄色或略带浅黑。为了烤出理想的板材,祖父须臾不离开窑子,吃饭也不例外,一手端着饭碗,一手翻看木板。
  接下来便是下料、严缝,就是将两页或几页较窄的木板,拼接成合手风箱尺寸要求的整页板材。严缝是吃功夫的活儿,最能体现木匠手艺的高低,也是“风箱木匠”最拿手的活儿。祖父将一页用锯裁过边的木板立起,固牢,先用“半刨子”(也称荒刨子)将板沿三推两推开一遍荒,然后取过“严缝刨子”(这是所有刨子中最长的一种,其用途也仅仅限于严缝),还是三推两推,板沿便既光且平。这样刨过的两页木板以水胶粘在一起,严丝合缝,宛若天成。祖父严缝,不仅干净利落,从容果断,而且有几分潇洒。事实上,那长长的“严缝刨子”是最难驾驭的。一刨子下去,手劲稍有不匀,便凹下去;稍有不稳,便偏开来,再一刨子下去,又往往“矫枉过正”,反来复去,能把人折腾出一身大汗。但它在祖父手中,却乖乖巧巧,服服帖帖。这就是功夫。
  一面(祖父喜欢用“面”而不用“个”)风箱做成后,祖父就要当着家人或或街坊邻居等看客的面,检验他的产品了。他将一块砖头立于风箱嘴(即出风口)边,拉动风箱,砖头立马倒地。于是挪动砖头,距离风箱嘴稍远一些,再次拉动风箱,砖头再次倒地。如此这般,直至风箱无力吹倒砖头。祖父便拿竹尺量一量风箱嘴与砖头的距离,然后津津乐道于某年做过一面多大尺寸的风箱,吹倒过多远的砖头。这哪里是检验产品,分明是炫耀自己的手艺,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应该是祖父最幸福的时刻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蜡,叫做“蜡风箱”。熨斗是生铁的,像一只平底小锅,内置木炭。待木炭将熨斗烧热,祖父便一手端了熨斗,一手持蜂蜡在熨斗底上划来划去,化作蜡滴,均匀地落在风箱内里的板面上。当蜡滴布满板面,祖父手中的熨斗便轻轻地游来游去,将蜡滴融化,慢慢浸透板面,直至“饱和”。这“饱和”的程度,全凭祖父的感觉和良心。因为一般用户是难以判断一面风箱蜡到什么程度的。木匠的良心还体现在用蜡上。据祖父说,蜂蜡大致有两种,“洋蜡”为洋蜂所产,“本蜡”为当地传统品种蜂所产,前者较后者便宜,但质量远不及后者。尽管一般用户难以辨别蜡质,祖父还是坚持选用本蜡。经祖父蜡过的风箱,内里溜滑,拉动起来轻松顺手,而且经久内用。祖父用良心腊出了品牌,蜡出了郭家风箱几十年畅销不衰的市场。
  祖父的木匠生涯中,曾经有过别样的辉煌:他做过一面特大的风箱,以现代流行词汇,当谓之“超级风箱”。
  “超级风箱”诞生于1958年。那是个“大”字满天飞的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兵团作战”……那年,姐姐参加“大兵团作战”,不知道到哪村深翻深刨土地去了。母亲被安排到“大食堂”,为全村人做饭。我上了“共产主义小学”,吃住都在学校。祖父去了“卫星厂”,搞科研攻关。家中只留下祖母一人,院中野草没过膝盖。
  需要费些笔墨的是“卫星厂”。临街的墙上,曾经有一幅关于“大跃进”的宣传画——最上方画一圆球,标有“卫星”二字;“卫星”之后,是尾巴上喷着火苗的“火箭”;“火箭”之后,依次是飞机、火车和汽车;最后面是一头老牛拉一辆破马车。画的内涵是:人人都应创先争优,争放“卫星”,万不可做“老牛拉破车”的落后分子。“卫星厂”便是此种背景下的产物。厂子设在我村三里外的水坡村,无非是聚集了几个村的铁匠、木匠等能工巧匠,搞创造发明,技术攻关,万一创出什么“奇迹”,便可号称“卫星”上天了。至于“卫星”为何物,祖父们不知道,场长不知道,人民公社的书记、社长也未必知道。遥想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真有不少相似之处,譬如几亿人的狂热。把“大跃进”看做“文化大革命”的“热身”,也不无道理。祖父们日夜攻关,终于放出一颗“卫星”,就是那堪称“巨无霸”的“超级风箱”。那庞然大物的尺寸不亚于一口棺材,放在我们村西沟的炼钢厂工地,两个精壮汉子通力合作,方拉得动。拉一阵,两人便大汗淋漓,另一拨人立刻冲上去接班。如此轮番作战,终于将“土高炉”内的锅铁、鏊子铁吹得由黑变红,融为一团。人们欢呼:“钢铁卫星放出来了!”然而那黑乎乎的一团到底是钢,是铁,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
  无论如何,“超级风箱”还是为“大炼钢铁”立了功。“大炼钢铁”很快寿终正寝,“超级风箱”也不知去向。每当谈及“放卫星”,祖父总是说:可惜了那些好料,那都是一搂粗的大梧桐树解出的好板啊!也许祖父没有想到,他制作的“超级风箱”,那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啊!如果能保留到今天,说不定能拍出个天文数字——那“巨无霸”虽无实用价值,文物价值肯定一路飙升。
  作为“细木匠”,祖父除了做风箱,也兼做桌椅、家具、门窗及棺材等。
  棺材,家乡人俗称“板”,大体可分两类。一类属急用,人已经咽气,或奄奄一息,赶紧请来木匠,一天半日便赶制出一口“薄板”。这类棺材的用户,家境往往一般,或非正常死亡,因此板材并不讲究,做工也比较粗糙。祖父应邀去赶制这种“薄板”,大都看乡亲情面,救急帮忙,一般不收费,或象征性地收取少许。
  另一类叫做“寿材”或“寿板”,属备用品。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备下一口“寿材”,与修“寿坟”一样,是一种身份,一种派场。因此订户出手往往比较大方,板材要厚,分量要重。“寿材”一般用上好的桐木,也有用更为贵重的楸木或松木的。做“寿材”的难度大于做风箱,尤其是严缝。几米长、十几厘米宽的板沿,要刮得极平,方能与另一板沿完全吻合,严丝合缝。粘缝也不是用普通水胶,而是用“大鳔”,即“鳔胶”。“鳔胶”较普通水胶粘度要大,使用起来技术要求也更高。但祖父他们凭着“风箱木匠”的看家本领——严缝——还是将每口“寿材”的每一条接缝都严到极致。“寿材”的棺盖不是盖上去的,而是推进去的。这就需要在棺口和棺盖上分别挖槽起凸,槽与凸既要吻合,又要留有必要的间隙,这样,棺盖推进去严严实实,拉起来又松紧适度。把握住这样的分寸,技术要求近乎苛刻了。“寿材”还有一个特别的标志,就是在前脸上刻有一个大大的“寿”字。这“寿”字有一纸样,铺到板上,将样子用铅笔描下,然后一刀一刀地精雕细刻。这功夫活儿,只有“细木匠”才能做。
  “寿材”个头大,屋子里一般摆放不下,加之技术较为复杂,工作量又大,所以祖父他们做“寿材”往往要合作,又往往在冬天。
  秋收完毕,“碌碡顶了场院门”,庄户人便要“冬藏”了。而对于祖父和他的胞弟及两位堂叔来说,这正是一年中做木工活儿的黄金季节。
  我们家南屋前有一空场,空场的西面是另一家的屋山墙。两座房子形成的直角屏障,正好挡住冬日常刮的西北风。庄户人把这样的位置叫“太阳窝儿”。
  “太阳窝儿”是庄户人冬日里的天堂。早饭后,人们便提了马扎或拿个蒲团,陆续聚拢过来。老太太往往领着一个孩子,甚至怀里还要抱一个。媳妇们则端着针线箩筐,飞针走线,为男人纳一双鞋底,或者为孩子做一双过年穿的虎头棉鞋。会享福的老汉半眯着眼睛,吸着长长的烟袋,听婆娘们永远聊不完的家长里短,偶尔插一句半句嘴,让婆娘们笑个前仰后合。祖父们的工作台——又长又重的板凳,通常叫做“木匠板凳”——早就摆放好了,锛、凿、锯、刨等一应家什也搬出来了,俨然一个小作坊(家乡方言叫“木匠铺子”)。叔侄四人流水作业,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从早做到午,从午做到晚,从不休息,最多也就是放下刨子点一袋烟,连午饭都是轮流吃。他们抱怨:天太短了,板凳没坐热就晌天了,不出活儿。
  擦黑,看不清墨线了,祖父们开始收拾家什,女人们便端着筛子打扫刨花木屑,一般是四家轮流,一家一天。女人们往往怀着满心的喜悦:这些刨花和木屑端回家,填进灶膛,比什么柴草都好烧,不用拉风箱火都旺旺的。邻居的女人便不免羡慕,发出“木匠来,不缺柴”的感慨。祖母听了,大不以为然:什么“木匠来,不缺柴”!我家是“卖盐的老婆喝淡汤”。
  这其实是祖母在家中经常说的一句抱怨话,说给祖父听的。祖父“惜材如金”,在他眼中,无木不成材。一块巴掌大的木板,若是桐木,可以做一只风箱“耳子”;若是楸木,则可以做一个风箱“舌头”。我们家的屋里屋外,旮旮旯旯,到处摆满木板、木块、木条,有的已经开始腐烂,看上去黑乎乎的不成器物,但不管是谁,要烧一块,必须请示祖父:这块能烧吗?祖父点了头,才能往灶中填。这已然成为一条家规。有时祖父不在家,母亲或婶母做饭,会大着胆子,做一点有违家规的小动作。偶尔被祖母发现,她会很夸张地说:哎呀!你怎么敢烧木头?不知道木头是你爷(家乡方言,称父亲为“爷”)的命根子吗?然后趁机为个人情:烧了就烧了吧,烧得透透的,千万别让他看见!记住,谁也别吱声,省得惹他嗷天吼地……
  祖父曾经为自己做过一口“寿材”。祖母说,当了一辈子木匠,累了一辈子,省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别光为别人忙活,也给自己拾掇个“窝儿”吧!祖父的“寿材”用的是自家院中长大的那棵梧桐树,材质、分量都属上乘。做好后,就摆放在北屋西间的后墙边,存放些棉花、衣物之类,权当一口大木箱。棺材与“官”、“财”谐音,家中摆放“寿材”,庄户人并不忌讳。可惜祖父没有福气享用“寿材”。因为祖母先他而去,就让给祖母了。到祖父过世的时候,火葬已普遍推行。做了一辈子棺材的祖父,最终也只能蜷缩于宽不盈尺的骨灰盒内。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的手艺几乎随处可见。老北屋的门窗,是祖父的得意之作。那窗棂脊面呈弧形,棂节之间的接茬为箭头状,木匠的术语叫“窜茬子”。两扇“风门子”的棂子脊面则是凹下去的,两边各凸出两条线。那些格子、棂子,看上去都那么庄重,匀称,流畅,洒脱,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堪称工艺品了。看着自己的巅峰之作,祖父时有慨叹:那年才三十多岁,现在,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成色了……黯然而又无奈。我家中仍藏有祖父的两件作品。一件是桌橱,或者叫半橱,两抽(屉)两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我结婚的时候,只有两件家具,一件是母亲出嫁时陪送的小衣柜,重新上了油漆;另一件便是祖父做的半橱了。祖父用了上好的楸木,款式也无可挑剔,做工则只能说差强人意了。其时祖父已年过花甲,眼、手皆力不从心,实在没有道理苛求做工的细致。如今,这半橱的收藏价值已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它是祖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它又是我们结婚时仅有的家具之一,记录着那个时代,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窘境。
  另一件藏品是一只矮凳(家乡方言叫“脚扎子”)。这“脚扎子”高不过20厘米,长不过25厘米,却极见功夫。它的四条腿与凳面并非垂直结构,而是向外乍开,用木匠的术语说,叫“四承(桌、椅等与竖腿相交的横木)八乍”,它的所有卯隼全是斜的,无论划线还是凿卯开隼,较之方正结构的活儿,难度自然要大。这个不起眼的“脚扎子”,自我记事起,就见它在我们家的院里屋内,甚至院门口、场院边,被人随手拿来坐,坐完又随手一扔,至今仍为我所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被随手扔来扔去,又常年遭日晒风吹雨淋的“脚扎子”,历经六十余载,所有卯榫竟然无一丝松动,俨如铁打钢铸的一般。据祖父说,这“脚扎子”是他闲来无事,随手凑几块边角料做的。这该算是祖父的“随意”之作。“随意”之作尚且具有足以传世的顽强生命力,那么,精心制作又将如何呢?不言而喻。
  这“脚扎子”常常引发我的联想。祖父为生计而学了木匠手艺,但当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木匠之后,抡斧头推刨子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劳作,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木匠也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寄托着他的希望和理想,令他终生为之孜孜追求的事业。这样,他手中的每一件活儿,不分大小、类别,他都会用全部智慧和心血,去追求它的完美,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满足。整个制作过程,始终充满责任感和愉悦感。就像我们从事写作的人,即使写一篇千字短文,也须精心构思,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大至立意结构,小至标点符号,不十分满意,是绝对不肯出手的。
  2011年盛夏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