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名吃

潍坊朝天锅
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然后,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火筒状,送到顾客手中。因其经济实惠,肉汤随喝随舀,深受群众欢迎。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随着商业的发展,朝天锅已遍及全市,如今已发展成为“朝天宴”。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等十几种调料和冷菜。食客们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回味无穷。
潍坊肉火烧
潍坊的火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火烧就有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较为出名的有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杠子头火烧,其形圆、个头大,每个约250克,边厚里薄,中间隆起,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脂烙酥火烧,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馅;皮酥,瓤有异香而不腻。肉火烧呢,就跟这两种火烧截然不同了。在外地人眼中,肉火烧与所谓的肉烧饼相仿,不过是一个烧饼里面包了肉馅而已。然而在潍坊,肉火烧和肉烧饼完全是两种东西。肉烧饼一般如人脸大小,皮薄而软,皮鼓鼓的,像大金鱼的肿眼泡,里面是肉馅。而刚出炉的肉火烧呈碗口大小,因热气和肉馅的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却看不到捏合的痕迹,略扁平,颜色呈金黄色。因是用传统的炉烤制而成,所以不像油炸火烧那样有着油腻的外表,让人视觉上就有好感。肉火烧的皮很薄,咬一口却发现,原来这薄薄的一层皮竟是由好几层更薄的皮组成的,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手艺之精良。潍坊肉火烧在潍坊具有难以动摇的地位。每天早晨,无论哪个火烧铺子前面,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而我为了方便,总是避过高峰期再去。看着大师傅把用花椒水泡过的肉馅包进皮里,然后捏成饼状,再放进炉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翻烤,猪肉里的肥油滋润到了葱花、鸡蛋糕、海米剁成的泥馅料里面,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忍不住咽一口唾沫,然后抓起一小块油纸包着肉火烧就吃了起来。肉火烧一般是搭配咸粘粥或者豆腐脑吃的,一般铺子里卖的咸粘粥是那种用面粉和玉米粉熬成的稠稠的粥,上面浮着几片绿色的菜丝,喝一口,咸中带香。如果不小心把肉火烧的油滴进粥里,那味道就更上了一层楼了。豆腐脑里撒几滴香油,几朵韭菜花,还有味精少许,清香滑腻美味爽口。也有甜豆腐脑,就是什么东西也不加,只是在豆腐脑里面加白糖。然而,我还是无比钟情于买了肉火烧回家独自品尝。先取大红肠一根,切成丁或者块,再将三棵菠菜切碎成段,准备面粉少许。爆香八角、花椒,放葱花丝,放大红肠翻炒两下,倒入高汤。开锅,放面粉糊,再开锅,菠菜段撒入,再撒鸡蛋成花,关火,放盐。
潍县鸡鸭和乐
传说老潍县城内有一经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十几年后,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是,几个儿子结婚后,儿子在媳妇们怂恿下,妯娌之间、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打架。无奈之下,主人打算将家产分给儿子们各自经营,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他拿出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诉他们:这是和乐,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互帮互助,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感到非常惭愧,此后,和好如初。经过历代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现在的鸡鸭和乐。其制作方法为: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点是: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老潍县(潍坊的古称)这地方,是个文化底蕴挺足的地茬儿。齐鲁故地,鲁中古城,也有几处邑人颇引为自豪的城门脸儿、水景园林、石板街、万年桥什么的。不过城市这些年变化颇大,旧城改造、新胜备出。这些老街景儿也越来越少甚至于以稀为贵,报成某文物保护单位夹在林立楼宇之间伴着日出日落、芳草萋萋了。和乐面则用精制小麦面粉掺上淀粉,小麦里有特殊蛋白又名谷朊,谷朊里又含两种蛋白物质,麦胶蛋白保证延展性,掺的淀粉让面爽滑,这也是和乐异于那些荞麦面高粱面制品的所在。这样用木头床子压出来的和乐条子细腻、溜滑、清爽、筋道,口感咬头儿很好。
  配料也有讲究,鸡丝,祛邪、助温生热;鸭丝,补虚,调和肺腑;芫荽梗,消炎,通气清热,气香,爽口,解肉毒;甜蒜,解腹中不安,消积食,还有肉糕子、鸡蛋皮什么的,诸料相辅相成,舀上汤,雪白、翠绿、棕红、金黄,堆在一起,煞是好看;酸、甜、咸、鲜,五味俱全;色、香、味、形,样样不缺,和和乐乐团团圆圆,不叫它“和乐”又能有什么更贴切的话儿?无怪乎它不声不响就端块“中华名小吃”的牌子回来,还是潍县人那句老话: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说来说去,这和乐其实就是一种小吃。制作工艺古法犹存。即一木制的床子把面团轧出一条条地在锅里煮出来,汤另制,再加小料、浇头。看着看着有的人就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了。其实这吃食在北方许多地方都有,此“和乐”就是彼“饸饹”,而且有些地方还叫“河漏”。或者有人就说了:打住,既然到外有,你还废话什么。其实则不然,里面许多精到处又企是寻常能比?
  “和乐”二字透着安然、满足和一种向往,和和乐乐,幸福美满。四全颜色,五样滋味,金玉满堂。
潍县杠子头火烧
潍县杠子头火烧,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因做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其形圆、个头大,每个约250克,边厚里薄,中间隆起。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古时,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将杠子头火烧切片或掰碎,葱姜爆锅,添水,加入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烧开,下入火烧或将火烧片放入碗中,浇上热汤食用,口感柔软筋道,老少皆宜。
潍坊萝卜
之传统名谓“潍县萝卜”,因源于老潍县。老潍县是现在潍坊市潍城区和奎文区的一部分。据说,潍县萝卜种子拿到外地种植,结果都不成。究其原因,水土异也。更有传言,潍坊萝卜仅一小块地而已。然而,据有关人士考证,潍县萝卜有上乘精品。其产地谓:“北宫后、北宫前,郭家庄子、刘家园。”所谓北宫后、前,即北宫的北、南方向;郭家庄在北宫东,刘家园在北宫西。也就是说,围绕北宫一带的土地出产的萝卜,是上乘精品。北宫原址,在现今的潍坊第一职业中专一带。 潍坊萝卜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也形成了大缨、小缨和二缨3个品系。3个品系的特征基本相似,叶均属花叶型,每叶有裂叶8-10对,叶色深绿。肉质根均呈圆柱形,地上部占全长四分之三,为青绿色,地下部占四分之一,为白色,这便是潍县萝卜与其他品种的区别。上乘精品潍县萝卜,个高六寸,直径寸半,其樱叶绿色,外皮黑绿色,尾部白色,内瓤青绿,绝无白糠花,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潍县萝卜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做菜凡炒、拌、炖、腌均可,为当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当地人喜爱生吃,家中来客常以烟、茶、萝卜招待。经常食用有去痰、清热解毒、健脾理气、助消化等功能。当地有“吃萝卜喝茶,不用找医生把药拿”之说,潍县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确有保健作用。又有“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蹽街爬”的戏言, 也道出了潍坊萝卜的医用功效。
  潍坊萝卜有很多的吃法,艺术的吃法当属生吃。“萝呗(卜)了---又脆又甜啊----”,“先尝后买---不脆不甜不要钱啰---”的吆喝叫卖声,不绝入耳。切割萝卜也很有一番讲究。先将洁净的小块白布摊于膝盖,一手握住萝卜,另手持小刀,将萝卜底部抵住膝盖,自上至下的割开,刀茬笔直,一般呈六瓣状,底部不得散开。切割时那脆生生的声音,颇为悦耳。更有技艺高者,并不将萝卜抵住膝盖,而是一手掂旋萝卜,另手快速下刀,悬空切割。割完后,用手一拍,只听“啪”的一声,切开的萝卜象一朵绽开的翠绿的花,且正中留有长条散状萝卜心,酷似花芯,惹得围观者直叫好,其生意也忒红火。萝卜也就吃到了极处。
景芝三页饼
为山东地方名吃,与景芝白酒齐名,尤以潍坊安丘市景芝三页饼为佳。300多年前,随着景芝酒业的兴盛,景芝作为山东有名的商埠,店铺林立,客商云集,景芝三页饼应运而生。景芝三页饼以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奇妙的视觉手感、独到的色泽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以百计的地方饮食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饮誉天下的诸安饮食文化的精彩篇章。景芝三页饼,因三页如一,叶薄如纸,一抖三开而得名。它以精面粉、细食盐加水和面,外加生豆油,经擀制、鏊烙而成。其成品薄如蝉翼,软如锦绸,焦柔相济,入口筋香,让人百吃不厌,念如故旧。若将其凉透叠起,可数日不爆,柔软如初。卓尔不凡的个性和深厚浓郁的文化,赋予了景芝三页饼以诱人魅力和勃勃生机,历经300余年而不衰。
  近年来,景芝三页饼走出景芝地方,走遍齐鲁大地,成为山东市井餐桌的美食和城乡馈赠亲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页饼获省优产品称号;其后,再获第十一届国际风筝会博览会金奖,第十二届国际风筝会参展荣誉奖;现已被列入《山东名吃大全》和《山东风物志》。 景芝三页饼现已畅销潍坊各县市区及威海、烟台、青岛、济南等省内各大城市市场,形成年产280吨的生产能力,并产生了相当的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预计2005年产量可达500吨,三年后产量超过1000吨,产品辐射江北各省市区,包括京津和东北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昌乐马宋饼
发源于马宋村兴起于潍县而得名。周朝,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国,建都营丘,故城就在今潍坊马宋镇营丘古城村(有历史文献、遗址为据)。姜太公治理齐国外出查访民情,因烙饼易于携带,凉点吃也没关系,是行军打仗的必备干粮,所以姜太公带饭多是带烙饼,而百姓们就以为太公特好吃饼,就也烙饼去给他送,适加油盐,争先改进饼的风味,这一来当地吃饼成俗,饼业大兴,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长盛不衰。随着历史的变迁,齐国周边发展成了潍县,都城附近也兴起了一个大村—马宋村。潍县的手工业发达,南来北往的客商很多,以马宋村为主的各村的烙饼就被带到潍县城发卖,嫁到潍县城的会制饼的女子,就也起摊制饼。客商们见潍县城卖的烙饼既好吃又易于携带,就大量购买,既作为路上的食用的干粮又作为礼品被带回家乡,因是从潍县带回的,就称为潍县饼。潍县马宋饼被客商带向四面八方,从而扬名天下。经世代流传,不断改进,品质越来越好,更因烙好的饼抻起来一抖擞即成三页,柔软筋道而于1997年,被潍坊市贸易局,山东省贸易厅,中国烹饪协会评为潍坊名吃、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
 潍坊昌乐名吃,出自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在清朝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和面、醒面、擀烙是制作马宋饼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适中的温食盐水,将优等面粉搅拌成团,反复揉搓,待质地光亮后以包袱覆之。面团似流非流时,移于面案,撕为小块。将小面团压平后,再三层合一,中间面团两面涂花生油,随即擀压,使之薄如铜钱,形似圆盘,摊至火候适中的铁鏊上,颜色白中带黄时,取下凉透即成。马宋饼的特点是烙花细碎,熟而不糊,色泽艳丽,柔软芳香,油丰而不腻,微咸而透清香,开人胃口,百食不厌。
安丘绿豆糕
产于安丘市景芝镇,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工艺独到,风味奇特,呈淡黄色,结构松软,富有弹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还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单料、全料两种。单料用绿豆和白糖制成。将绿豆煮熟晾干,去皮、磨细,加白糖调匀,用细筛筛在特制的方形蒸笼内,用铜铲压匀,割为适宜的长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绿豆糕,另加青红丝、玫瑰酱、核桃仁、桔饼等佐料,多味并重,年长及喜清淡者食用,倍感新鲜爽口。
临朐全羊宴
临朐名吃,起源于清代,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朐城有一家菜庄,名“德顺楼”,烹调羊肉驰名齐鲁。当时曾有“青州游,莫过德顺楼”之说。经历代厨师发掘创新,无论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都已使全羊宴有了自己的风格。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为“山东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而如意的名称,虽系全羊,却无羊名。如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一只羊可做菜80多种。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具有软烂、清淡、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选用羊身各个部分合做而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上菜程序上先凉后热,先羊头后羊蹄,中间上素菜。
黄焖甲鱼
“黄焖甲鱼”是山东潍坊地区的传统名菜。
  相传,乾隆十年至十三年,“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坊任知县。当时该县有一位姓陈的乡绅,为了滋补身体,延年益寿,曾取用甲鱼与鸡炖煮成菜,其味异常鲜美。有一次,他邀请郑板桥到他家去作客,设宴时,席上山珍海味,水陆杂陈。郑板桥食后,唯独对“甲鱼炖鸡”最为满意,称赞此菜味属上品,并询问了此菜的制法。后来,他将“甲鱼炖鸡”一菜的制法与美味告诉了一位开饭店的朋友。这位朋友根据郑板桥的指点,在烹制此菜时,增加了海参、鱼肚、口蘑之类原料,先煨、后焖,使该菜的味道更为鲜美。“黄焖甲鱼”就此得名。近几年来,许多国外来宾因得知此菜与郑板桥相关,纷纷慕名前往品尝,并称赞它是一个青州“高寿菜”。
青州全蝎全蝎
亦称蝎子、全虫,属钳蝎科节肢动物。完整的虫体长约6厘米,表面呈甲壳状,主体呈扁平椭圆形,长约3厘米,宽约1厘米,产于青州、临朐等地。<开宝本草>载:“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五代、唐、宋时期临朐属青州辖区,因而通称“青州全蝎”。清初外省商人就到青州、临朐大量购蝎子,因而<聊斋志异>中有“蝎客”的故事。全蝎既属地道名贵药材,也是餐桌上的名贵佳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全蝎多穴居,昼伏夜出。捕捉以清明至谷雨时最宜。夏秋捕的秋伏蝎,南次于春蝎。将活蝎倒入清水中洗净,然后在盐水中浸36小时,捞出,将盐水放入锅内烧开,再次蝎子倒入压实,煮4小时,待蝎体僵硬时,捞出晾干即可食用。将全蝎在温盐水中浸泡,再用香油慢火烹炸,即可食用。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奇香妙不可言,为风味独特的佳肴。全蝎含有三甲胺、甜菜碱、牛黄胺、软脂酸、硬脂酸、孵磷脂及胺盐等成分,常用有舒筋活血、防风除湿、通络止痛、解毒强身之功效,营养价值极高,倍受人们喜爱。
红扒肘子
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为“山东名小吃”。
  特点:色泽枣红,浓烂醇香。
  主料:白肘肉750克。
  配料:葱段、姜片各15克。
  作料:盐水15克,料酒10克,酱油25克,糖色15克,清汤500克,花生油1000克。
  制法:炒锅置旺火上,放花生油,七成热时下入肘肉,炸成柿红色捞出。把肘子用偷刀解成象眼块,抹上糖色,皮朝下放在碗里,加入酱油、盐水、葱段、姜片、半勺清汤,上笼蒸烂,取出去掉葱段、姜片,放在锅垫上。将锅放火上,添入汤,下入料酒、味精、盐水,将锅垫放入扒制。肉烂汁浓,合入扒盘内,余汁浇在肘子上即成。
临朐煎饼
山东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了。潍县的煎饼是以玉米、地瓜干、豆子、小米等五谷杂粮为原料,浸泡后用石磨磨碎后,去除泔水,搅成糊状,分滚煎饼、摊煎饼和刮煎饼三种。鏊子烧热,把糊用手拍成团,放在鏊边,糊粘在鏊子上后,用手滚动糊一周后再滚中间,使之成一张煎饼,熟后揭下,称滚煎饼。把糊用勺子倒在鏊子上,粘在鏊子上后,用摊板慢慢摊称一张煎饼,称摊煎饼。把糊用勺子倒在鏊子上,用刮板逼住鏊子,旋几周就摊成一张煎饼,为刮煎饼。也可将糊发酵,做成酸煎饼。做煎饼的原料一般是连壳磨的,粗纤维含量高,易消化,利于保健。煎饼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可空口吃,可卷其他东西吃,比如卷豆腐、鸡蛋、烧肉、肉丝、油条,以及卷其他各种各样菜肴,只要你能想到的,大概都可以卷进去。最经典、最普遍的吃法,当属煎饼卷大葱了。拿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抹上辣辣的豆瓣酱或面酱,再卷上几根大葱,大口撕咬――奇过瘾。
潍城的烧饼
烤成分两层,面层布满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层平而脆,撂放片刻便变软,“烧饼卷油条”即是变软后的吃法。潍城烧饼品种很多,如酥烧饼、小片烧饼、羊肉烧饼、花椒肉烧饼、脂烙酥烧饼等,风味各异。
青州“夹河驴肉”
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招牌,前几年一度因假冒伪劣影响了声誉。如今,夹河肉制品企业终于认识到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记者昨日从质监部门获悉,夹河村大多数肉制品企业已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青州市谭坊镇夹河村肉制品产业发达,其中“夹河驴肉”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远近闻名。受利益驱使,前些年,当地不少家庭小作坊一哄而上,生产条件脏、乱、差;更有甚者以假充真,用相对廉价的马肉冒充驴肉,坑害消费者。由于被消费者多次举报产品质量不合格,“夹河驴肉”这一百年品牌蒙受了巨大损失。
  2003年10月,随着肉制品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食品市场准入名单,未获证的企业将被禁止进入市场。面对“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原本抱着“金饭碗”思想的肉制品企业终于觉醒了,他们自发成立了青州市谭坊镇夹河村肉制品协会。
  协会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对以假充真、降低产品质量、定量包装不足的,实行协会业内处罚,将程度严重者列入“黑名单”,从而建立了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另外,他们在质监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改建厂房、建设化验室、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取得了市场准入资格。
  截至目前,该地16家肉制品企业已有12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夹河驴肉”这个百年老字号重又焕发了生机。
寿光名吃田家鸡
吃了还想吃,来晚了就没有桌,聚丰圆田家鸡以鸡名天下,其辣炒小公鸡靠独特的风味,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食客。“田家鸡”烹制独特,鸡块细嫩,汤汁鲜美,芳香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具一格,在我市餐饮业享有盛誉,多次被评为我市新名吃、最佳品牌。“田家鸡”选用的是不到1.25公斤的小公鸡,加上特殊作料,选用独特的烹制方法做成。“田家鸡”由于味道鲜美,因而,这一美肴便很快流传开来。现今还可加用名贵中药分别制成大锅鸡,营养食疗价值极高,对人体有补益。故常食可延年益寿,为不可多得的滋补珍品。目前,“田家鸡”已申请注册了圣田牌商标,并想在全国设立“田家鸡”连锁店,打造更响亮的品牌。
芝畔烧肉
安丘名吃,产于安丘景芝镇(原临浯镇)芝泮村。其主料是猪头和猪肠、肚、蹄、心、肝、肺等。采用明朝宫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定为“山东名小吃”。制作时,先用细盐轻搓几遍,然后放入原汤锅中,煮两小时左右,煮时放入用纱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捞出,放在锅内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芝泮肉已发展到烧猪肉、牛肉、驴肉、鸡肉、兔肉、香肠等十几个品种。特点肥而不腻,有烧烤香。
景芝金丝面
源于安丘景芝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色黄丝细,犹如金丝故名。以精面粉、鸡蛋和食盐为原料。先把鸡蛋打入盆内调匀,再加入精面粉和食盐,和为硬面,擀成透明薄饼,切为细丝,出锅后放入鸡汤内,加适量食醋、芝麻油、虾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梗或嫩韭菜等佐料。金丝面颜色淡黄,细如金丝,软硬适度,清香可口。
诸城烧烤扒
诸城名吃。“后宫众粉黛,养颜有秘方。御宴多名菜,唯摄烧烤扒。”据载,宋朝大学士苏东坡从汴京贬至密州时,宋神宗赵顼因赏识其诗文,便派了一名御厨随从,名为照顾生活,实为早得其词,“烧烤扒”御宴秘方便从此传至诸城。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为“山东名小吃”。传统的烧烤扒是将干净的猪蹄、耳、舌、肚、大肠、鸡爪、鸡腿、鸡翅等加盐、大料、香辛料煮熟,然后在一只干净的铁锅底加适量白糖,熬成糖稀,锅上加铁箅子,将熟猪蹄等置于箅子上,盖盖,继续加温,翻动烧烤物数次,熏至暗红色即成。
诸城辣丝子
 工艺:将鲜嫩辣疙瘩洗净去皮,切成宽厚皆极薄的细丝,并按25:1的比例拌上精盐。用萝卜片 覆盖洗净消毒的瓷坛容器底部及四壁,再把辣丝子装腔作势入压实、倒入1:1的醋,兑凉开水至淹没,并放入适量香油,按口味放入花椒、茴香水。封好坛口。冬季1-2周即可开坛取食。特点:具有酸、辣、甜、香,清淡爽口,提神通气,增进食欲,是下酒佐餐。
寿光绿豆扒谷
这可是正宗的寿光特产,很多外地人来寿光根本不知扒谷为何物,普通饭店里更是见不到这道菜,作为名符其实的寿光特产,外地人却几乎没有机会吃到这道美味。每年的秋寿光绿豆扒谷冬腊月正是做绿豆扒谷的时节,这时候做的扒谷不易变质,味道鲜美。制作方法是:精选上等绿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萝卜一起磨碎,然后攒成团上锅蒸熟即可,绿绿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绿色”食品。吃法多以猪肉炒扒谷为主,用猪油炒锅,将扒谷炒熟,放入粉条韭菜等,烹饪时尤其注意不能放入过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软鲜香、回味悠长。
寿光羊口老咸菜
我们寿光民间有一种普及的腌菜称为“辣疙瘩”。因其腌制时间越长越好吃,所以人称之为老咸菜。而寿光老咸菜尤以羊口产的味道最好,是因为配料不同工艺独特的原因。 正宗的羊口老咸菜以鱼卤腌制。得鱼卤后,先晒鱼卤,使其发酵,除油。(须经过30天,每天缸内温度达到60摄氏度)然后再进行腌制成菜,经多年的翻、晒、倒缸,而得家喻户晓的羊口老咸菜。
昌邑特色名吃—密城驴肉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明清时期,驴肉已被钦定为宫廷进贡佳品,以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而闻名。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
  驴肉:解心烦,止风狂,能安心气,同五味煮食或以汁作粥食,补血益气,治积年老损,肉细腻滑嫩,味香鲜美,烂而不松,香而不腻,其中蛋白质含量25.21%,脂肪含量4.03%,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肉质,更具滋阴壮阳,补血养颜,益智健脾,活血化淤之功效。
  驴血:利大小肠,润燥结,下热气(治便秘、祛火)。
  驴皮:阿胶的主要原料,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崩中带下(妇科病)。
  驴鞭:素有神州第一鞭之称,贵重药材,可强阴壮筋,治肾功能不足等症。
  驴骨:煮汤,浴历节风,治多年消渴(糖尿病)。
  驴毛:治头中一切风病。
  驴骨髓:治多年耳聋。
  驴乳:小儿热急,疗大热(消渴),治小儿痢疾,豆疹。
  驴蹄:傅庸疽,散脓水,主治难产。
  总之,驴全身都是宝,多食可保康健,益寿延年总之,驴全身都是宝,多食可保康健,益寿延年。主营:大盆驴排,大盆烩全驴,清香驴肉,驴鞭,驴皮,驴板肠,驴肚,驴唇,蹄筋,驴尾,驴耳,驴舌条,驴心等!

 

创建时间:[CREATIONDATE]

[GOPREV] [GOINDEX] [GONEXT]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 TEL:15069612036
为你服务: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wenan-2006@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