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与昌乐
刘其安 来源: 宝石城文艺
族中长者相传,乾隆间,刘统勋撰修《东武刘氏族谱》,其子刘墉曾来昌乐城北十里之于留店寻根问祖,俗云寻“靴子厚”。
刘墉家乡诸城(今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逢戈庄村),乾隆时由第8世孙宰相刘统勋撰修《东武刘氏族谱》。至今诸城刘氏已传至始祖刘福之第十五六代,按一般谱牒学25年为一世推算,诸城刘氏历史不过400年左右,而昌乐于留刘氏已繁衍约856年(于留刘氏二世祖信公生于1174年,再上溯秀实公25年,可知约自1149年至今)。据《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刘墉家族“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诸城刘氏在有清一代虽五代进士、父子宰相,名震天下,然清以前,诸城刘氏乃一普通刘氏宗族,史无闻人显宦之足迹。以至清代刘墉族人竞不记远祖之来源。古代士人看重出身,刘氏父子寻根心切,亦必望渊源名门,此人之常情也。于留刘氏一名黄村刘氏,一世祖为金代沧州节度使刘秀实,金末迁居黄村,门第显赫,敝文《黄村旧事考》中已有详叙。其中三世祖刘用曾仕元而居密州,其长兄刘润等刘氏族裔亦徙居密州,在密州当有后代繁衍。刘墉密州人,对于留刘氏似有所知,或日于留刘氏如此望族应当极易引其注目。尤以黄村又距刘墉家乡不远,加之刘墉有姑母家即昌乐尧沟北郭村(在黄村西约十公里),故刘墉来此寻根顺理成章。
当时于留刘氏长者翻检族谱,告以谱中并无刘墉家族一支之记载,又指之日:“吾于留刘氏虽世称望族,然显官闻人以元多,公可西访青州北阳河刘氏问之,其祖乃明朝成化间之阁老,靴子新而且厚也。”刘墉因此知晓予留刘氏,并复往阳河。
阳河刘氏为汉高祖刘邦后裔之一支,其七世祖刘八,仕元官至滁州路总管。元亡后举家自江苏下邳县刘马庄迁往青州阳河,明清两代产生七进士、九举人及皇恩荫封数十人,成为一方著名望族。清人纪晓岚与昌乐进士阎循观于著录中均有提及。阳河刘氏中之佼佼者当为明代阁老刘栩,其官至户部尚书,入内阁参预政务,担任宰相十年之久,为明代三朝元老。吾好友刘序勤,阁老之二十代孙也,尝以其先祖著作<刘栩诗文集>相赠,予拜读,得知其祥。昔与序勤言及刘墉来昌乐、青州寻根事,序勤曰青州阳河刘氏族内亦皆知之,始信传说之不谬也。
刘墉来于留寻根后之乾隆二十六年秋,刘统勋督修黄河。有河道官吏以干草(谷子秸秆)不敷为辞,致工程进展缓慢。刘统勋一代治河名臣,得知工地数百车辆满载干草却因官吏索贿不成而拒收,怒杖当事官吏,责令干草一夕收尽,宰相公又关心民瘼,问寒暖于送干草之众民工间。时已岁暮腊月二十八矣,宰相公因先有闻于留刘氏,得知中有于留店赶马车之数人,遂赏以一对书有“清爱堂”三字之金丝灯笼与银两,且日:“持之可保平安归家过年。”数人归,所得赏银计一毡帽。藏灯笼于刘氏祠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犹在,“文革”间方不知所归。史载乾隆继位后,刘统勋多次负责黄河、运河之治理工程,与于留民工巧遇宰相赏赐传说相吻合。
刘墉与昌乐邻县寿光桂河村著名进士董翰林为八拜兄弟,又与同时代昌乐黎家村进士阎循琦有交。黎家村民至今相传,阎循琦曾有一乡邻因夫妻怄气,其妻逃至山西娘家不归。无奈找到时任吏部文选司掌任郎中之阎氏,阎复致书当时山西知府刘墉,最终帮助其乡邻夫妻团圆…… 另有拙文《古碑越千年》所记,朱刘西村至今犹有老宅日官屋,乃古代政府官员过往休息之驿所。村民传说刘墉曾在此驻宿。当时适逢又有一行清朝官员经此,因见大门外高悬当朝宰相刘罗锅“清爱堂”灯笼,遂全部于官屋院中恭候。有人目睹,是夜大雪,当时院中跪满衣帽积雪之官员,直至拂晓宰相睡醒。
再即,据说乾隆间朱刘街道之西魏村有刘某为刘墉府上之管家,当年该村与邻村戴家尝因地界之争引起诉讼,西魏村以有刘某赢得官司,后两村因此反目,竟二、三百年不曾结亲,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