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营丘故城考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乐营丘故城考
  阎其昌 文章来源:文史资料选辑
  营丘故城:原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廊。原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关。《昌乐县志》载: “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城垣已塌无迹。据考:东门,即古城村东十五里,今坊子区范家庄东北隅里许,原有东门石碑为记;西门在古城村西五里,北申明亭村西南“女娲庙”处,原庙碑记有: “古城西关西门外,女娲娘娘庙"字样;南门在古城村南十二里,高家辛牟村东南隅“府君庙”前,现存南门石碑右上一角为记;北门在古城北六里,潍城区张、陈官庄村附近。符合周初:“列地封国,公候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三品之制的制度(周里小于今里)。
  内城:旧雉堞成正方形,广袤为一千五百米,即古营丘城址。城垣周长十一点二华里,今称营丘古城遗址。《周礼?坊记》云: “都城不过百雉” (每雉三十丈。)今内城实际为一百五十雉。现今仍存有四千五百米、宽十五米之城垣残迹。位于今河头镇东里许,白浪河西岸;今营丘村西二里处,金钗河北岸。距昌乐县城东南二十四公里,北纬36。34’,东经119。02’。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考云:“古营丘城,岂太公之所筑。仰汉时,因太公之旧,而筑之欤。”今古城村即古皇城。原有太公祠,唐朝长寿年(公元692年)建。及八角琉璃井即皇井遗迹。皇城南门外,原有汉朝隐士逢萌墓道碑,今徙置古城村东南角处。皇城北门外,原有唐朝嗣圣十八年(公元702年),北海县令窦使,凿渠遗址和窦公渠碑。
  营丘故城,在齐鲁境内,属古老地区之一,据考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唐杜佑《通典》载:“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颛顼之所建,帝喾之所授,创建九州。少昊时(公元前2590年)爽鸠氏己居营丘。”《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菏(音:立);汤时,有逢伯陵;周以封太公为营丘。”《山东通志》载:“青州,古爽鸠之虚。"‘禹贡’为青州,周为齐国。”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少昊爽鸠氏,帝少昊之司寇也,帝以鸟名命官,司寇主击盗贼故名。今昌乐营丘是也。”《续山东考古录》云:“古风质朴,以官名、人名为国名耳。”时营丘地,故曰:爽鸠国。
  夏朝:《竹书纪年》载:“唐尧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虞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3年、),命禹摄位,遂复九州。”时营丘地由夏诸侯,季茼代爽鸠居之。《青州府志》载:“季煎,虞夏诸侯,代爽鸠者,亦昌乐也。”禹贡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青州之域,古爽鸠地:有季菏(今昌乐县古城村);斟郡(今安丘市杞城村);斟灌(今寿光市斟灌村);薄姑(今博兴县柳桥镇);莒,古介根邑,莒故都(今青岛市城阳镇);纪,(今江苏省赣榆县,鲁隐公元年迁寿光市纪台镇处),诸国地。”以上所见,即古青州地域之轮廓。《史记》司马迁目:“禹后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夏朝时营丘地称季莳国。
  商殷时代:昌乐营丘地,有逢伯陵氏封国。《路史》载: “逢伯陵,姜姓。炎帝后裔,太姜所出,始封于逢泽,后改封于齐。”明嘉靖《府志》载:“逢伯陵,姜氏,伯爵。汉书谓,汤时有逢公伯陵;齐乘曰,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即晏婴对齐景公日:逢伯陵因之是也。亦昌乐也。”可见营丘古城,自少昊时有:爽鸠氏始封国;夏朝有季蔚氏代封国;商朝继封逢国;至周,太公吕望封称齐国,谓古青州治所,周朝前计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记载。
  周朝:《竹书纪年》载:“帝辛(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1 123年)西伯(文王)治兵于毕,得吕尚为师。翌年,武王兴师伐纣克之。继命姜太公吕望东征。伐奄国五十,驱飞廉于海隅而戳之;逐莱人地入于齐。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又载:“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巢来宾,逐大封诸侯。"《昌乐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即太公始封之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成王封外祖父太公吕望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省昌乐县。”司马迁《史记》曰:“太公封齐,兼五侯地。"即斟鄩、斟灌、莒、薄姑、纪地。《青州府志》载: “周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日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鱼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齐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传卅一世,为田氏所篡。太公传子丁公吕假;假传子己公吕德;德传子癸公吕慈母;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纪侯谮之于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今博兴县柳桥镇处)。齐哀公少弟吕山怨胡公,与其党袭杀胡公,而为献公;献公尽逐胡公子,徙都临淄。"嘉庆版《昌乐县志》载:“周历王十有九年(公元前856年)齐哀公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为献公,徙治临淄。’’《竹书纪年》卷九周记载:“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齐太公薨;康王十六年锡齐侯假命。” (假、姜太公之子,丁公吕,假。)又见清朝乾隆年间,礼部侍自13阎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云: “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恐;地崩庚戍水,铭记太公陵;欲辩临淄误,返周亦缺徵。”并诗后如注云:“雍正八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墓,碣旋裂。”史料可见,仅姜太公一人,在昌乐县营丘,治国修政达五十年,相沿姜姓五世六侯,都治营丘称齐国,历时一百八十八年。并非始封临淄。
  关于昌乐营丘与临淄营丘之争论,原错误出自魏朝郦道元《水经注》,误定营丘为临淄。后见清朝全祖望《全校水经柱》给予反驳云:“淄水出其前左营丘,误也。临淄城中虽然有丘(称葵丘),淄水迳南而北,非营绕之意。”又云: “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丘也;作者多以丘陵号曰缘陵。又去来差近,成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是也。”又据《山东古国考》云:“昌乐营丘属于莱夷国都。莱夷部族那有不争之理。《潍县志》云:“商周潍县地属莱国。”可见,姜太公所争之营丘,并非临淄城,因为莱国与临淄相距甚远。《尔雅?释丘》载:“水出其前,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此以水在丘之前、后、左、右名之也。”民国四年版《辞海》解释:“浩丘,谓水在丘之前也(今金仪河);沮丘,背水以为险也,沮同泄字(今官庄河);正丘,水出其右,古人以南为正,故以西为右,则流不远,当止也,尔雅亦称浊丘。 (原窦公渠上游河)。营丘,水出其左, (今白浪河)曰:营丘”。当时昌乐营丘,地处四河中央,故有城处脉中之说。其地形地貌完全与《尔雅》记载相符合,而临淄古今都不具备这一地理特征,只见淄河旁其左。今古皇城(古城村)东南隅数步有丘,今称石埠,长宽里许,因水土 流失,今不甚高,标高63.1米。清朝翰林院学士、工部侍郎阎愉“营丘辩”文,肯定此石埠为营丘之丘。今有金仪河流其古城前;东面有白浪河旁其左;北有官庄河背其后;古城西,窦公渠水出自古城西南“蛤蟆塘”,水自城西侧北流,由“皇城’’后东折流入捎后官庄河,当时营丘四水萦绕,故名营丘。而郦道元只依水出其前左,牵强应和临淄地形,又言:“城对天齐渊,故有齐城之称”。释云:“天齐渊,是天之腹脐;漂瓦出木,记有“齐”字等”云。对临淄。营丘因事附会,遗谬误于千载。唐朝颜师古早已考称:“昌乐营丘是旧营丘。"若有新营丘,临淄城不过是沿袭老营丘名而已。在清朝乾隆年间,据传有一次营丘之争的大辩论,最后乾隆御批昌乐县为“尚父初封地”。做为昌乐城中“保障坊”的匾额。至今残坊尚存。从太公封营丘至齐桓公改称缘陵,营丘名称历时叉三百余年。加之周朝前一千五百年,营丘名称历时一千八百余年。
  春秋战国时:营丘称缘陵。嘉庆版《昌乐县志》载:“襄王六年春,诸侯城缘陵。按:缘陵齐邑,殆因营丘,缘陵而得名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缘陵即营陵,古城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五十里”。《通志》云:禹“后裔,东楼公九世,成公迁缘陵。至文公又迁淳于(今安丘市杞城)”。《府志?封建表》载:“周灵王廿三年(公元前594年),杞文公名‘益’,始迁淳于。”依此计算禹后裔东楼公,在缘陵称杞国,历时一百二十九年。嘉庆版《昌乐县志》载: “敬王时(公元前519年),孔子弟子名‘后处’,字子里者封此,唐追封为营陵伯。”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都治营陵。《史记》卷表云:“营陵侯刘泽,汉三年为自中,击项羽;十年封从将军,击陈稀(音希)得王黄;为侯。与高祖疏亲刘氏,世为卫尉,封万二千户,汉高祖十一年,即营陵侯刘泽元年。”从此缘陵始称营陵。营丘地自齐桓公元年称缘陵,至汉高祖十一年改称营陵,缘陵之称历时五百余年。西汉时,营陵首为北海郡治所。《后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景帝中元二年置,(公元前148年),户十二万五千,口五十九万三千一百五十九。领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剧魁,侯国:莽日上符。安丘。瓤、侯国。淳于。益,侯国。平寿。剧,侯国。都昌。平望、侯国。平的,侯国。斟,侯国。桑犊。平城,侯国。密乡,侯国。羊石,侯国。乐都,侯国。石乡,侯国。上乡,侯国。新城,侯国。成乡,侯国。胶阳,侯国。”以上共廿六侯国及县,西汉时侯国与县并存。新莽(王莽)天风元年(公元14年)改营陵北海郡为北海亭。嘉庆版《昌乐县志》载: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伏恭字叔齐,为营陵侯。光和六年(公元189年)应劭为营陵县令。《后汉?郡国志》载:“北海国(治剧县),领十八城:剧、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虚、东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胶东、即墨、状武、下密、挺、观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北海国改为郡。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北海郡改为国。三国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北海国改为郡,又营陵县地。三国青龙元年后,营陵又为北海郡治所。《补三国疆域志》载:“北海郡领平寿、下密、胶东、即墨、都昌、观阳七县。”
  晋朝、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废魏立晋。此时营陵、剧县划归徐州部,琅琊国东莞郡。《晋太康地理志》载:“晋因汉制,营陵先属北海郡,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琅琊置东莞郡,营陵属之郡下。”《山东通志》云:“东莞郡统县八:营陵、朱虚、安丘、益、临朐、剧、广。剧、营陵属焉。”元康十年(公元300年),城阳之营陵等十一县为高密国。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232年),秋八月,石虎陷青州、营陵、剧地入后赵,历时卅三年。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陷青州、营陵、剧属南燕十年。南北朝刘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营陵属胶州平昌郡。北齐承光元年春(公元577年),后周兴师灭齐,营陵、都昌两县属后周,历时廿七年。
  隋朝: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5年),北海郡为青州下。《山东通志》载:“隋北海郡(时始治益都),统县十:营丘、都昌……属之郡下。”又云:“隋开皇十六年,改曰营丘县,属北海郡,(治所始徙今潍坊市),大业八年废。唐武德初,于营丘县权置杞州,二年州废,复为营丘县,属潍州。八年省入北海。 (今潍坊市)”。隋开皇十六年营陵始称营丘县,营陵之称历时近八百年。(792年)。
  唐朝:《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潍州,领北海等十一县,析北海县置营丘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惟留北海、营丘、下密三县,余并废。武德八年潍州,废,乃省营丘、下密二县入北海县,五代因之。”
  唐朝时:爽鸠、季茼、逢伯陵、姜太公开国之地营丘古城始废。古老的营丘,东方大邑,历经沧桑,几经沿革,逐渐演变为农村。今见营丘故城遗址附近,仅存古城村、营丘村、营丘河南村、城前村、古城店、城角头村等象征性村庄而矣。华都丽邑、昔日辉煌、已陷湮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营丘古迹,历史之文明,却给齐鲁文献之邦,留下了光辉的史碑。
  注:营丘之“丘”,明初倡儒学,为避孔丘之 “丘”字,官令“丘”旁加阝,明后丘字为邱。故属同一字义。本文引证困难,故尊重史。诚望读者见谅。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